拗九節的黑板報資料
現如今,大家都看到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黑板報吧,黑板報涉及到了繪畫、書法、寫作、色彩、設計、視覺、美學、信息傳播等方面的知識,是多種學科的綜合反映體。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黑板報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拗九節的黑板報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拗九節來歷及傳說:
“拗九節”來源于“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后被關在陰間牢房里,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么?”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
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后九”,所以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節日習俗:
食拗九粥
拗九粥因為目連救母的典故,以及女子回娘家送粥的習俗,又叫“孝九粥”、“孝子粥”、“孝順粥”;又因為農歷廿九日為“下九”,別名“下九粥”。另因目連救母日恰為農歷正月廿九,目連母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所以此粥也稱為“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而根據地域劃分,則城區稱粥為“下九粥”、“后九粥”、“拗九粥”,外縣有的也叫“后九糜”、“烏九粥”。據乾隆《福州府志》記載,榕有俗語云:“食之卻病。”這是由于拗九節時值春寒料峭時,喝溫暖且甘溫補胃脾的拗九粥,可養生健體。
拗九粥在福州的規范煮法是,以糯米與花生、桂圓、紅棗、芝麻、荸薺、豇豆等混合煮成,然后加糖。閩侯、閩清、福清、羅源、連江、長樂、平潭、古田、尤溪、霞浦等地也大同小異。現福州拗九粥做法花樣更多,既有傳統的甜粥,也有創新的咸粥。咸粥用料考究,有蝦仁、淡菜、肉絲、目魚或魷魚、蔥菜等等,并加蝦油,更具地方特色。
福州某高中青年志愿者拗九節敬老活動
按傳統,拗九粥煮好后,先祭天地、供灶神、祀祖先,后餉親族,及厝邊鄰里間互饋送,并備以餉客。出嫁后的女子,將拗九粥上用染成紅色的花生,排出“壽”“喜”字,送父母、親戚以及家人,表孝心。以故亦稱為“孝順粥”、“孝子粥”。屆時,其父母亦自制拗九粥,回贈子女。娼門亦煮之,以餉“恩客”,稱“咬膠粥”。而現代,福州的部分學校或學生也會在拗九節組織送粥敬老活動。福州十九中舉辦此活動的老師認為,送粥敬老可讓學生“親身感受中國的傳統美德”,“了解福州傳統的習俗”。福州三中參與此類活動的青年志愿者,亦稱這么做是“應該的”,“很有意義”。
食“九寶飯”
在尤溪的一些地方,凡已婚未育或未生育男孩的少婦,往往都在正月廿九前回娘家吃“九寶飯”,以圖吉利。娘家也為她們祈求早生貴子。
食“時來運轉”
在平潭,家家戶戶都要在拗九節當天做一種叫“時來運轉”的小吃。制作“時來運轉”首先要搟面皮,在石舂臼中加入磨細的地瓜粉和涼透的熟地瓜,而后加餡料,一般有蟹肉、蝦仁、紫菜等。
“時來運轉”來源于一個傳說。相傳在平潭有一個漁民,含冤入獄被判死罪,其子心疼父親,每次探監都為父親送去可口的飯菜,無奈每次都被獄卒吃個干凈。后來他心生一計,將糖、棗、柿餅等搗成泥做成餡,外面包著地瓜粉做的皮,再粘些飯渣,這樣外表難看里面可口的食物終于瞞過了獄卒,送到父親手中。最終熬到正月二十九這天,巡按查明案情,父親沉冤昭雪。后人為紀念這位孝子,把當天定為“孝父節”。平潭人也形成了家家都有石舂臼的風俗習慣。
其他習俗
是日,有清掃屋厝內塵穢之物,并投之水中的習俗,稱為“送窮”。是夜,燃放“火炮柴”即將結束的時候,將未燃盡的木柴從火堆里抽出,放到廚房灶膛中,以求帶來一年好運。拗九節還有“化燈”的習俗。元宵節的紙燈在室內一直要點到拗九節這天,到晚上燈燭燃盡,才聚于祖先案前焚化,稱為“化燈”。蓋指“燒”為“化”,以“化”為“發”。并高呼“發采(財)”,以求發丁、發財。此日以故亦謂為“燒燈節”。“化燈”為福州舊俗,現已不流行。
晉安鱔溪以“白馬王”為社神。每歲迎年,擇于拗九節,以白馬王為主體,故鄉俗稱其“拗九王”。南臺大廟山北麓的南禪里至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