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征文1500字(精選30篇)
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們文化的基石,孝親敬老,尊重師長,傳承文化精粹。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和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征文15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征文 1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因為經典,它變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為經典,它變得悅耳;生活如畫,或明亮,或素雅,因為經典,它變得美麗??????其實從文字在倉頡手中誕生的那一刻起,經典便注定要以無限的魅力,支撐起一個民族的脊梁。請留心觀察,在斑駁歲月的甲骨上,在風塵歷史的竹片里,在絢爛千年的錦帛中,處處記錄著經典的美麗容顏。
漢唐,中華民族五千年里最輝煌的歲月,它遺留下的風韻灑入我們的血液里,像陽光一樣,熠熠生輝。唐朝是我國古典詩詞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在所有古代經典中,興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和老師一字一頓地教我們“鵝鵝鵝,曲頸向天歌”,但當時也只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詩也有她的美麗與哀愁。唐詩,它記載了中國千年的悲與苦,蘊含了千年來人民的喜與樂,蘊藏了中國千年來的寶貴文化。每一首詩,就像一杯茶,難受時嘗到的是苦,愉快時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詩,我的心情隨著詩人的憂而憂,隨著詩人的樂而樂。在憂中學會思考,在樂中學會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色已瞑,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靜的自然美,宛若一縷清風,滲入心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俯仰古今,寫出時間之綿長;登樓遠眺,寫出空間的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照應,分外動人。仿佛出現了一幅蒼茫廣闊的北方原野的圖景,圖景面前兀立著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悲傷的詩人。
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筆下詩句的感情也會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詩,也正因此而變得瑰麗多彩。
如果說唐詩是中華經典的根,那么,宋詞就是中華經典的枝。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汲取了《詩經》《楚辭》的營養,一直到現在陶冶著人們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軟的文筆,細密的心思,寫盡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鈴》中的'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后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敘,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蘇軾、辛棄疾的便氣魄如虹,高昂之調用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詞,無疑是古代經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寶石。
文學,當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后才發現,千百年來,她承載了人們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壯,或婉約的情感,使人們心中的話語得以傾訴,更是拉近了人們心靈之間的距離,使得人類文明的車軸不停地向前滾動。江水滔滔,蕩滌了風花雪月的舊夢;滾滾黃沙,湮沒了悲歡離合的故事。然而,文學那其間的悲歡戀情,卻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猶余音顫裊;文學那之中的奇句妙語,卻如泉涌,如露凝,讀起仍口角噙香。于是,在繽紛的文學藝苑之中,我愛覓幾朵奇葩,去細細品味那亙古的芬芳。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征文 2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誦讀經典,爭做博學少年。”
揮汗如雨,金桂飄香,在這個喜悅的季節里,讓我們掀起誦讀經典的高潮,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經典文化,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經典的傳承。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園。中華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經典文化的結晶,是建設文明社會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國國學經典,文化蘊含豐厚,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節和做人道理。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許多循循善誘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為至理;也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說法。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令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這件事講了白圭總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只圖個人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現。孟子則用和藹的態度、尊敬的言辭批評了白圭自以為是、以鄰國為壑的錯誤做法,體現了孟子的仁愛思想。主要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處理事情的時候既要有利于自己,又要有利于鄰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首《游子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母愛如空氣,陽光和水,擁有他就擁有了世上的珍寶,什么也不能換取,她卻讓平凡的生活充滿色彩。但沒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寶,也不過是一堆貨物而已。母愛神圣、淳樸,只求給予,不求回報。但我們一次次的辜負她,只求索取,不求報答。可惡的我們卻將母親一聲聲甜蜜的問候當做一次次煩躁的嘮叨,將母親一次次的關心當做是一種施舍,蒼天無情,世間萬物,唯獨將母親漸漸變老。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此孝順的孔融,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知道孝順和謙讓。孝順是一個人的品德,謙讓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當今社會發展較快,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素質越來越低,都遺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現在一個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會做到孝順和謙讓。好聽的話語誰都會說,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語言在行動面前往往都是蒼白的。經典文學都是易學難行。放眼望去,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雖然生活貧困,但精神的財富戰勝了生活的貧寒。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財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氣。
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我們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通過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了解中華文化歷史,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文明。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征文 3
建設和諧的社會,求得安定團結的生存環境,可以說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強烈愿望,也是無數中國人世代奮斗的理想目標。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華傳統美德中,很多內容也是圍繞著這個目標展開的,例如溫良恭儉讓。所謂溫良恭儉讓,無非就是溫和、善良、恭敬有禮貌、儉樸、謙讓等行為規范。與之相對立的,自然就是粗暴冷淡、兇惡仇恨、強硬傲慢、奢侈放縱之類。“溫良恭儉讓”出自《論語?學而》。孔子的學生子貢稱頌他的老師說:“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意思是說,孔子與其他的人不同,不是憑借勢力壓人,靠爭奪強力奪取,而是用溫良恭儉讓這種方式和態度去取得自己所要追求的東西。待人處事要溫良恭儉讓,這不僅是儒家的主張,也是幾乎所有古代中國人所贊賞的基本態度。例如,《管子。形勢》中也說到,“人主”即國君,“溫良寬厚則民愛之”。溫良寬厚,也就是溫良恭儉讓。后來人們也往往以它作為一種道德修養的要求和規范,用它來稱贊許多賢達君子的處世態度。
今天,我們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時,不能訴諸武力,不能采取強制手段,而要從團結的愿望出發,運用溫良恭儉讓的態度,以說服感化的方法,去達到新的團結。
溫良恭儉讓是每個人正常發展的需要,也是創造和保持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的需要。孟子說過,“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如果自己一向待人溫良寬厚、謙虛有禮,別人怎么能對你刻薄冷淡、傲慢不遜?即使一時不理解,甚至出現誤會,久而久之,也能化干戈為玉帛。相反,如果自己極端自私,待人刻薄,怎么能夠希望別人會無私、寬厚地待你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堅持溫良恭儉讓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團結最大多數的`人,這是我們的生活和事業須臾不可離開的。只有人人努力做到溫良恭儉讓,才能形成人與人之間相敬互助、親密和諧的氣氛,創造和保持一個穩定和諧的環境,而這正是我們成長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
溫良恭儉讓不是表面的東西,更不是能夠裝出來的,它反映著一個人的內在本質,一種道德境界,體現著他的最根本的人生價值觀,那就是對于別人的無私和愛。偽裝的溫良恭儉讓也許能夠維持一時,但不能長遠;只有徹底的無私和發自內心的對別人的愛,才能使它表現出來、堅持下去,并永遠保存。當然,溫良恭儉讓不代表懦弱畏懼,恰恰相反,它所表現的是我們自身的強大和成熟,是自身的尊嚴與自信:正因為堅信自己事業的正義性,相信真理在手,成竹在胸,所以才能夠鎮定從容、雍容大度地面對一切,以溫良恭儉讓的高姿態來對待自己的朋友,甚至競爭對手;不計較一時的成敗,不計較局部的得失,勝不驕,敗不餒,處處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不停頓地發展進取。
作為文明的一種體現,溫良恭儉讓不是哪個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學習的結果。真正做到它不容易,甚至是很不容易,必須進行刻苦的學習和艱苦的修養。在這里除了要繼承我國的優良傳統,特別是學習無數志士仁人的光輝榜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原則作為指導,在實踐中不斷地磨練自己,提升自己。俗話說,誠于中則發于外。只要我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自覺地將個人與人民群眾融合在一起,有遠大的目標和博大的胸懷,自然就能夠做到溫良恭儉讓,就能夠正確地對待自我與他人、自我與集體,待人接物自然就會應付自如,使周圍的所有的人如櫛春風、如沐春雨。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征文 4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的人講孝順,一般人的心中,孝是針對父母的,孝就是順,順從父母就是孝。可是您知道嗎?真正的孝其實有著更深層的含義,是更廣義的做人的品德。它并不僅僅是針對父母的,對父母的孝只是其內涵中的一部分,更不是簡單的順從父母就是孝。
儒家經典中有一部書叫《孝經》,非常詳細的記載了孔子對孝的內涵的解釋。
孔子說,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大意是說,孝,在小處體現在同親人的關系上,中體現在同君主的關系上,在大處體現在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上。換句話說,對父母的孝,是孝在小處的體現,孝是一個更廣義的人的品德。
因為一個人所處的地位的不同,所要承擔的責任也不同,孝的具體表現也不完全一樣。對于天子來說,愛自己的親人,就不敢對別人不好,尊敬自己的親人,就不會怠慢他人。將對自己親人的愛敬應用于天下人身上,百姓就會深受其惠,這是天子的孝。對于士大夫來說,用對自己父母的愛敬來對待君主和年長于自己的人,不失忠順,是士大夫的孝。而對于尋常百姓來說,遵從天地之道,勤儉節約,供養父母,就是尋常百姓的孝。也就是說,真正的孝是指一個人能夠象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身邊的一切人,孝是一種超越了血緣關系的更廣意義上的博愛。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無私博愛的胸懷是對父母親人愛的基礎,而對父母親人的愛是這種更寬廣的博愛在親人身上的具體體現。所以孔子說,先教導百姓懂得博愛,就不會有人遺棄自己的.親人。
現在很多人一提起孝,就想起光宗耀祖。我想這大概來源于孔子在《孝經》中也說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珍惜自己的身體生命,是孝的開始;修身遵從道義,名揚后世,使父母榮耀,是孝的終極。可是大家看到了揚名于后世,卻忽視了立身行道。要知道,立身行道在前,揚名于后世在后。在人類普遍道德水平比較高的時候,揚名后世的都是有德之士,揚名于后世是立身行道的必然結果,卻不是做人的目地。孝是通過立身行道達到的。當人類道德開始下滑的時候,揚名于后世變成了目地,于是就有了不擇手段向上爬的人。其實真正的孝是通過修身養德實現的。
那么,到了具體的行為上,孝體現在哪里呢?是不是給父母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就是孝呢?不是的。當然作為子女,贍養父母是應該的,但是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一個修身養德的人,會給父母帶來長久的幸福和安寧。而一個驕傲妒嫉的人,哪怕他得到了一時的利益,時間久了也往往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災難。所以孔子在《孝經》中認為,如果一個人做不到榮辱不驚(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哪怕他每天用豐厚的飲食供養父母,也說不上孝。一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遠比表面上的行為表現重要。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觀念,那就是順從父母的要求就是孝。其實這是將孝片面理解的結果。做臣子的孝是不要陷君王于不義,做子女的孝是不要陷父母于不義。所以如果君主或者父母做的不對,做臣子或者子女的一定要爭。也就是說,對父母的孝順不能以犧牲是非為代價。如果以孝順父母為名做了不對的事情,其實也是陷父母于不義,那就更談不上孝了。
中華文化有著很深的內涵,但是歸根結底,道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孝也是一樣。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會無私地關愛自己的親人;而一個自私的人即使在沒有矛盾的時候能夠對父母很好,到了關鍵時刻想到的很可能還是自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道德也在下滑,孝的涵義逐漸被歪曲了,變得狹隘和表面化。其實當社會上的人可以為了對親人的愛無所不為的時候,這個社會已經就很危險了。
傳承中華文化踐行傳統美德征文 5
中華民族在時間的洪流中延續了千年。從炎黃部落到秦王始皇,從武帝一統到盛世繁榮;也曾有鄭和七下西洋彰顯國威浩蕩,亦有金人鐵蹄踏破邊疆烙下國殤……流年奔涌間,勤勞的華夏兒女留下了繁若星辰的的國學創作。品讀吟誦經典,于流年中淘出美德之金,使之傳唱百世,熠熠生輝。
請往前一些,數十年前,盧溝橋的槍聲響起來的時候,中國的未來化作碎金散落在雨后亂墟的時候,星星之火正在孕育的時候,毛主席的詩詞昭示著美德是救亡圖存。
日本法西斯的魔爪了伸向東三省,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富饒的黑土地浸透了人民的鮮血,本來繁盛的城市回蕩著駭人的慘叫,旅順大屠殺,毒氣實驗,直到南京大屠殺!毛主席帶領的中國人民奮起抗爭!一首《憶秦娥?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是一種大氣與悲壯。《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