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學設計(通用1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雙氣泡圖整理對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透過語言文字展開合理想象,感受藝術之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同學們,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備技能。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區別于其他樂器,才習慣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課程“六藝”中的“樂”就有彈琴詠唱詩歌的項目。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琴”有關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讀課文,理解文意
1、指名檢測重點字詞的讀音、解釋。
2、分組讀、合作讀檢測課文朗讀。
3、說說兩篇課文講了什么內容。
三、調動五覺,想象畫面
1、《伯牙鼓琴》這篇課文中,伯牙彈的琴曲是什么樣的?課文中是如何描寫伯牙彈琴的?
2、鍾子期的語言讓你想象到了什么?
3、調動“五覺”,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分別說一說“巍巍乎若太山”和“湯湯乎若流水”讓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討論,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嘗到了……觸到了……”將自己的想象描述出來。
四、人物對比,感受“知音”
1、快速閱讀資料袋,說說什么是知音?
2、思考,為什么伯牙和鍾子期二人會成為知音呢?他們之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1)找出課文中進行對比的兩個人物。
(2)逐句分析,將提取到的'信息分別填入相應人物的氣泡上。
(3)將相同點填在中間的氣泡,不同點填在兩邊的氣泡中。
師總結: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伯牙用將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聲之中,鍾子期能用語言描述出;鍾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他們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這種圖表叫做雙氣泡圖,它可以幫助我們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點。關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還想了解更多,下面讓我們閱讀補充資料,完善雙氣泡圖。
3、小組合作,練習鞏固。
(1)四人一組,快速閱讀補充資料。
(2)提取人物相關信息,完善雙氣泡圖。
提示:提煉主要信息,看哪組找的準確、快速、全面。
4、小匯報交流,說說“知音”的故事哪里讓你感動。
五、回顧總結
1、利用雙氣泡圖回顧課文內容。
2、閱讀詩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點,理解背誦《伯牙鼓琴》。
2、通過誦讀了解伯牙、鍾子期因為音樂而成為知音的故事,感受藝術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重點
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難點
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
教學過程:
1、預習提綱
(1)通過查字典、結合注釋等方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故事。
(3)查閱蘇軾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音樂導入巧激趣
1、談話導入: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文言文。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齊讀課題。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現在聽到的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它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是因為它旋律優美,還因為它蘊含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故事――《伯牙鼓琴》,師板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讀提示。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學生自讀,師巡視。
3、檢查初讀情況。
課件出示:
1、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1)指名讀,讀正確,讀流利。
(2)猜想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三、花樣朗讀曉停頓
1、這是一則文言文,讀起來比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頓,就能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來。仔細聽老師讀,注意老師是如何停頓的,邊聽邊畫出停頓記號。
2、教師范讀。
3、課件出示畫了停頓記號的課文。
課件出示: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斜線是停頓符號,“乎”字是語氣詞,在朗讀語氣詞時適當延長后再停頓,一詠三嘆,頗有韻律美。)
4、生讀課文。
(1)你也能像老師一樣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來嗎?趕快讀讀吧!一定要注意停頓哦!
(2)自讀練習,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5、師生合作讀。
師:我們來合作讀課文,老師讀每句的前半部分,學生讀后半部分,一遍讀完后,交換朗讀內容。
6、指名配樂讀。
【設計意圖】
讀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礎。教師通過示范指導、自由讀、男女生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層層推進,扎實訓練,不僅讓學生學會流暢地讀文言文,還能讓學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話中前后一一對應的特點,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讀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書,如《古漢語詞典》。
(2)借助注釋來理解。
(3)可以多讀,聯系上下文理解。
(4)結合插圖理解。
(5)小組討論,問同學。
2、學生先進行自學,而后開展小組討論。
3、反饋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
4、預設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師:“方”是剛才的意思。
預設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過這個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聯系上下文。
預設3:“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預設4:文中的“巍巍”“湯湯”這些疊詞有什么好處?
師:疊詞的運用使詩文既呈現出一種音韻之美、富有節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暢淋漓的表達。這些詞不僅讓我們有了形象感,而且還讓我們對鍾子期的內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創設情境,訓練語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鍾子期曰:_________
6、小組內合作,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設計意圖】
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學生釋放已知,解決疑難,獲得更多的新知。“反饋組內不能理解的問題”環節,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剛才探究的成果解釋全文的內容,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1、結合資料,談談對最后一句話的理解。并和同學交流感受。
2、帶著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讀課文。
3、同桌互背。
【設計意圖】
講故事是學生對文本言語再現的過程,是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標落到實處。
六、補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師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見。
據記載,伯牙子期在一個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聲偶遇,因音樂而相知,他們徹夜長談,不覺東方發白。伯牙子期灑淚而別,他們相約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見。春去秋來,當伯牙滿懷期待的趕來與子期相見時,萬萬沒有想到,面對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課件出示最后一句,齊讀:
課件出示: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與“破琴絕弦”的行動感受伯牙內心之痛。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既是彈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再看“破琴絕弦”的行為,有什么想對伯牙說的嗎?
預設:
(1)興許你還會遇到像子期這樣的知音呢?
(2)精美絕倫的瑤琴,你砸掉不可惜嗎?
(3)如此高的技藝不再彈,不感到遺憾嗎?
師:伯牙又何嘗不是這樣想的呢?伯牙“盤膝坐于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那些看者,聞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面對此情此景,仰天長嘆:“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一起讀。
3、從有關知音的詩詞感受知音難覓的痛苦。
課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歐陽修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曹雪芹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孟浩然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增廣賢文》
這些詩句表達了同一個主題:知音難覓。
4、小結:
這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表達了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以及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設計意圖】
通過補充資料、教師渲染等手段,讓學生走進伯牙內心,體會痛失知音之情。
通過歷朝歷代關于知音的名句積累,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影響力,體會知音難覓。在此基礎上,領悟課文的主題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對比關注編者意
1、課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時的圖片(教材第96頁插圖)。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學生提出疑問。)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擔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讓這兩位身份不同,地位懸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樣的原因讓伯牙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樂的魅力,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板書:藝術的魅力)
2、配樂誦讀全文,感受藝術的魅力。
【設計意圖】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對話的過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國籍而成為知音,就是因為音樂、藝術的魅力。本環節從人物的介紹中,從學生的質疑中,來感悟藝術的魅力。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
【設計意圖】
“評價學生閱讀淺易的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最后學生能夠熟讀成誦,很好的達成了閱讀文言文的一個基本目標――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3
教材簡介
《伯牙鼓琴》是部編版教材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試著背誦課文。
2、理解詞句意思,能結合“資料袋”,通過小組交流說出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耳畔回想著孔夫子的余音,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一起去讀《伯牙鼓琴》 。(板書課題)
二、初知題意
這是一篇文言文。昨天我們補學了部編版教材的三篇文言文,還記得學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嗎?(留、換、刪、補、調)運用你學到的方法說說課題的意思。
鼓的意思是:彈。(方法指導:可以借助注釋理解文言詞)(板書:借助注釋)
伯牙,何許人也?(學生介紹)相傳體現信息搜集的準確性。
三、出示目標
(讀學習目標)
四、設問導讀
(出示設問導讀要求)
1、大聲朗讀課文,想想每一句話的意思,難讀的地方畫下來,然后和小組成員進行交流。
2、為什么“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結合課后的“資料袋”和小組同學討論交流,進行匯報。
溫馨提示:小組遇到困難可以舉手示意。
五、展示點撥
1、朗讀課文
小組1:“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
讀句子,說意思。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注意“之”字,這里指什么?代詞它,也就是伯牙鼓琴。我們要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板書:聯系上下文)
小組2:第二句
強調重點字:方,志,善哉,乎,巍巍乎,若,太山。注意古今意思不一樣的字:善。哉,相當于現代文中的啊,乎也是語氣詞,翻譯時可以去掉。
小組3:第三句
重點詞,少選,湯湯乎。讀到湯湯乎,你看到了什么畫面?展開想象,有助于我們理解文言文(板書:展開想象)你又會想到哪些詞?哪些詩句?波濤滾滾,這就是(湯湯乎)請你讀出來。
小組4:第四句
重點字,以為,足,復,說說意思。注意停頓,節奏。
小組5:連起來說說這篇文章的意思。
理解了意思再讀,相信我們會讀的更有味道。(放背景音樂)師生一人一句不同字體顯示,體會句式特點:一個伯牙,一個子期,一個彈,一個聽,一個傾訴,一個評論。這就是古文的魅力。再讀。
2、展示2
小組回答:因為伯牙認為沒有人再能成為他的知音了。
師引導體會,為什么說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你從文章哪些句子能讀出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
請你充分展開想象,說說如果伯牙志在清風,鍾子期會說:(),如果伯牙志在明月,鍾子期會說:(),如果伯牙志在(),鍾子期會說()所以說,伯牙所彈,鍾子期都能聽懂,都能說到伯牙的`心坎上,所以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僅僅聽懂琴聲就能說鍾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了嗎?伯牙為什么志在高山?為什么志在流水?所以,透過這高山流水,鍾子期聽懂的不僅僅是伯牙的琴聲,懂的更是伯牙的心聲啊。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靈犀,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作為著名的琴師,無數人聽過,贊嘆過,然而懂他的只有鍾子期,伯牙遇到鍾子期,心情會怎么樣?
然而,天意弄人。他們約定一年后再會。斗轉星移,一年后,伯牙滿懷期待,如期赴約,可他看到的卻是一座孤墳!是啊,伯牙悲痛欲絕,吟詩一首:(詩句)你看到伯牙的表情了嗎?(痛苦),看到他的動作了嗎?你聽到他對子期說的話了嗎?(破琴絕弦)破琴絕弦感嘆再無知音(板書:破琴絕弦祭知音)想著這樣的表情,我們一起讀文字。
六、鞏固練習
讀了這個故事有什么感受?感動,心痛。正是這相知相遇又痛失知音,才使故事跌宕起伏,蕩氣回腸。這就是文章的魅力。現在,讓我們起立,懷著最虔誠的心,齊讀這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動人故事。(齊讀)
總結結束:古人說好的音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相信好的文章也會讓你念念不忘,唇齒留香。譬如今天的《伯牙鼓琴》 。下課!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4
一、導入,激發閱讀興趣
我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求”。“知音”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是從何而來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與“知音”有關的故事。
二、走進故事,體會感情
1、解題:《伯牙鼓琴》,鼓為“彈”的意思。
2、自學(讀準、讀通、讀懂)。
3、互助學習:朗讀檢查、用自己的話說說文章的意思。
4、分享與釋疑:重點強調“湯”的讀音,最后一句的斷句及意思“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補充資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師,并且在朝為官;而鍾子期是一位樵夫。兩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
1、提問:“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鍾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
預設:因為伯牙認為鐘子期是他的知音。(這是比較淺層的理解,學生可能會關注到這一因果,但不能體會其中深厚的情感由來。)
2、從哪里可以看出鐘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請在文中找到依據。
預設:因為在伯牙“志在太山”時,子期能夠評論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時,子期可以感受到“湯湯乎若流水”。
請你發揮想象,鍾子期聽到琴聲后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引導學生細致描述)
預設:當鍾子期聽到伯牙在彈高山時,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勢連綿起伏,山峰高聳入云。當鍾子期聽到伯牙在彈流水時,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蕩蕩,奔流向前。
3、伯牙將子期視為知音,是否只是因為他能聽懂自己的琴聲?
引導學生回到文本,關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聲包含著伯牙的`情操與志向。子期聽懂的不僅僅是外在琴聲,更重要的是琴聲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將其視為知音,與那些表面上贊揚他琴聲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時此刻,伯牙的內心是這樣的呢?
預設:激動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單的。
5、當鍾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他為什么一定要破琴絕弦?
預設:傷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絕望的。這個世上再無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彈奏的樂曲也就沒有了意義,因此,伯牙絕的不僅僅是琴弦,絕的更是心弦與希望,重回無邊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讀文章,建議配上吳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體會伯牙子期相逢之樂與分別之痛。
四、結合拓展資料,了解“知音”的文化意義
讀一讀資料袋中的內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預設: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流暢非常光,很多書上都有記載。后世的人們也會用高山流水和知音來比擬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感情。許多有志之士也會用高山流水來比喻自己心志高潔。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5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下《伯牙鼓琴》這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讓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只有百余字。
我選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的純真友情。本文教學的重點放在全文的重點字詞理解和全文的翻譯,并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二、分析學生特點:
到現在為止,學生已經接觸過不少文言文,他們已初步掌握了通過多讀、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言文的學習方法。雖然有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差,但是他們的學習能力還是很強的,教師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后讓他們自學,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至于課文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學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讓他們有所體會就可以了。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根據注釋和輔助資料理解詞句意思,分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3、感受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重難點:
1、重點: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四、教學理念: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另外,新課標提出的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以指導為主的教學理念,因此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的效果是比較好的。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而不是主導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學分為了八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同學。
在講述第七單元文言文的時候,我嘗試著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上課。然后為每個小組預設好具體的任務,并把每個任務的要求寫在一張紙上,讓各個小組抽簽。而這些任務就是文言文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而重點就放在了字詞意義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任務當中有簡單的,有的是課本注解找不到的,這樣適當地給他們一些有難度的題目,會讓學生覺得有挑戰性。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合作完成任務,并讓他們舉手請求老師的幫忙;第二課時主要是匯報他們學習的成果。
五、教學準備:
學生完成的學習任務、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動畫,這個動畫只有三分多鐘,大致講述的是伯牙和鐘子期兩人相遇到相知的過程。可以作為學生學習本文的一個輔助資料,又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本節課的內容。
(二)朗讀課文
1、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并根據自己的理解讀準課文節奏,讀出感情。
2、師范讀,學生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重點指導難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我為每個小組設定好了他們要完成的任務,有了明確的題目和要求,學生自學起來就有了目的性。從題解、文章出處的簡介,到重點字義的解釋,每一句話得翻譯,再到涉及本文的相關問題,文章寓意等,都由學生通過合作自主學習。
而在他們匯報學習成果的過程中,有的.字義理解或句子翻譯會出現錯誤,這時讓學生自己去判斷、討論、解決,而老師就作為一個助手幫他們做出一些補充說明。
此外,我會適當穿插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和解決。而在本課,由于課文中有一些文言虛詞是他們沒有接觸過的,例如“哉”“兮”“夫”這些詞語,尤其是語氣詞,對文章的感情抒發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導他們的朗讀;此外,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勢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換成其他詞,再為他們創設伯牙鼓琴的情境,讓學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個小組提出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來,讓學生共同解決。
(四)學生質疑,共同探討
在學習的過程中,由各小組提出問題;并讓全班共同解決問題,老師作點撥。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認識的?
(師適當補充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資料)
2、為什么題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寫得更多的是鐘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兩者是否一樣?
有一個小組提到,為什么題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寫鐘子期。通過這個題目的解答,可以讓學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識,通過舉例子讓學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沒有題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編輯的時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為題目,例如《論語》中的《學而篇》,還有《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等。而還有一個小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雖然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咬文嚼字和鉆牛角尖,但是通過補充一些資料對他們進行點撥,會讓課文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
(五)教師總結
總結伯牙和鐘子期相遇相知的過程,引導學生體會二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六)課外拓展
讓學生收集有關知音知己的詩歌。
(七)布置作業,背誦全文。
《伯牙鼓琴》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會寫“哉、巍、弦”等5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根據注釋和“資料袋”的內容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
1、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與知音相關的句子。
知音共飲醉當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難尋。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2、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詩句的共同點。(都有“知音”一詞。)
3、教師過渡,板書課題。
過渡:從剛才我們讀的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講述的是春秋時期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書課題。)
4、學生齊讀課題,弄清題意。
r“鼓”是什么意思?(彈。)
r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師可出示古琴圖片。)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自由讀文,注意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1)學生大聲讀課文,讀兩至三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后評價并相機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選之間”的“少”讀三聲shǎo,不要讀成shào。
②“湯湯乎若流水”中的“湯”讀sh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