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教案(精選16篇)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內容。
(2)積累一定的文言詞語。
(3)學會有計劃地整理所學的知識。
教學重點
1、文意的疏通,文言詞語的積累和文章蘊含意義的挖掘。
2、如何對待身邊的事物和評價身邊的人。
3、了解有關太陽和地球之間的關系的天相知識。
學習內容
整體感悟
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最早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人們的思想不但進步,不斷成熟。他們不斷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并隨時以豐富多彩的文學樣式記錄下自己對身邊世界的思考。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個大學問家。可是,大學問家也有遭尷尬的時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文章充滿了思辯的智慧和冷靜的思考。《兩小兒辯日》記載了兩小兒對太陽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的辯論,告訴我們要敢于探究,并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塊:
第一塊:見兩小兒辯斗。作者把兩小兒辯斗的故事放在孔子東游列國的途中,暗示讀者:孔子作為大教育家、政治家,學識非常淵博,再加上周游列國,一定比常人更加見多識廣,這個穩穩當當的開頭和戲劇化的結尾形成強烈的反差。
第二塊:聽兩小兒辯斗。這一部分的內容采用對話的方式介紹了兩小兒辯斗的具體情況。首先兩小兒各提出自己的觀點。甲小兒認為:太陽初出時離人近,而中午離人遠。乙小兒認為:太陽初出時離人遠而中午離人近。接著兩小兒各自從自我感覺的角度陳述自己的理由。甲小兒從視覺的角度出發,認為早上太陽大,中午太陽小,因而太陽初出時離人近而中午離人遠。乙小兒從觸覺的角度出發,認為早上溫度低而中午溫度高,說明太陽初出時離人遠而中午離人近。
第三塊:評兩小兒辯斗。兩小兒對于太陽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和觀點,又有聽上去讓人難以駁倒的事實依據,因而連大學問家孔子也無法判定孰是孰非,不僅如此,還遭到兩小兒的奚落。
由于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即使是大學問家,也不可能了解這個方面的天文知識,其實兩小兒的說法都不正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氣,透過云氣看太陽,就顯得太陽大;中午云氣散盡,就顯得太陽小。夜里,太陽照到地面的熱度消散了,因而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照到地面,因而感到熱。其實,不管太陽是大還是小,人的感覺是冷還是熱,都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但正是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辯斗,啟發了人們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時也告訴人們要正確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不能被表面現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在語言上也有其獨到之處,主體部分采用對話的形式,在簡單的言語中,作者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一句是“如車輪”,一句是“如盤盂”,從視覺的角度具體地說明了太陽的形狀和大小。而“則其日中如探湯”則采用類比的寫法,從觸覺的角度,說明了太陽給人的感覺。此外,文章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三次運用反問句,這些反問,充滿了自以為是的肯定和對大學問家智慧的懷疑。這都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細細品味的地方。十三四歲,正是如夢如幻的年齡,處于這個階段的中學生們興趣廣泛,好奇心強,肯質疑,有主見。但又往往容易自以為是,犯以偏概全的錯誤,所以在要求弄清文章大致意思,積累了一定文言實詞的同時,也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正確、客觀地認識身邊的人和事。
研讀與賞析
1、文章藝術特點:本文較好的體現了《列子》一書的藝術特點,一是文辭簡約,一是描摹生動。
本文共117個字,通過對話來表現人物,展開情節,層次分明。同時,文章描摹生動,一方面,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描摹太陽的形狀用了“如車輪”、“如盤盂”,既符合孩子的語言特色,又形象生動。另一方面,文章的語言錘煉到位,極富表現力:如“滄滄涼涼”一詞,就把清涼的感覺表達得淋漓盡致,而結尾一個“笑”字,更把兩小孩當時的俏皮和嘲諷的形象刻畫出來了,倍增諷刺效果。
2、孔子東游時,見兩小兒辯斗,為什么主動去“問其故”?如何理解孔子問之后“不能決”并且受到兩小兒的嘲笑這一內容?
孔子游學,本身就帶有學習和傳播儒學的目的,見兩小兒辯斗而主動去“問其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連圣人也不能免。《列子》屬于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屬于儒家學派,又以博學著名,因此《列子》里寫這個故事,有意譏笑孔子的無知。
學法指導
1、反復朗讀文章,熟讀釋疑。
2、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知識積累。要注重對文中“辯斗”、“盤盂”、“滄滄涼涼”、“探湯”等重點字詞進行理解和積累。可以通過流利地朗讀古文,來培養文言語感;可以復述故事,分析故事所蘊涵的道理,培養閱讀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可以自己搜集資料,課堂交流;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課文,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這樣可以開闊思路,提高文言文個性化閱讀能力。
4、要學習古人探求自然,大膽質疑和務實的精神,注重品德的修養。
體驗反思
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應該明白知無止境的道理,不能因為片面的看法而對客觀事物和人作出錯誤的評價。
拓展延伸
閱讀《破缸救友》,完成以下練習。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注釋:
(1)了:明白,懂得。
(2)指:同“旨”,意思。
1、翻譯句中帶點詞的意思:
a.退為家人講為:
b.群兒戲于庭于:
c.眾皆棄去去:
d.破之之:
2、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3、這篇短文贊揚了兒時的司馬光的哪些優秀品質?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疏通文意,復述故事;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膽質疑,要實事求是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 背誦積累
教學課時:
一節課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正音
把握節奏、語氣,讀準字音
三、學生分組討論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有關字句
2、學生就不懂得字詞質疑,其他學生討論、回答
3、重點字句檢測
(1)解釋加點字
問其故 去人近
而日中時遠也 及其日中如探湯
(2)選出正確的翻譯
① 孔子不能決也
a、 孔子不能決定誰對誰錯
b、 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
② 孰為汝多知乎?
a、誰認為你見多識廣呢?
b、誰說你多知識呢?
四、復述故事
要求:
1、必須交代時間、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2、盡量不要看課本
3、發言清晰、響亮、流暢
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各抒已見
孔子不能定誰是誰非
初出 日中
兩小兒辯日 如車蓋(大―近) 如盤盂(小―遠) 孔子不能決
滄滄涼涼(涼―遠) 如探湯(熱―近)
五、質疑、討論、思考
1、 學生質疑
2、 老師引導質疑
①太陽是遠是近,兩小兒各有不同的結論,其根據是什么?
②兩小兒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
③孔子 答不出來,他的態度是怎樣的?可取嗎?
④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
參考: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
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誠實謙虛。
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同結論,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六、背誦(減字法)
1、初試背誦(減去文中少量字句,引導背誦)
孔子( ) ,見兩小兒( ) 。問其( ) 。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 ) ,而日中時( )也。”
一兒以( ) ,而日中時( ) 。
一兒曰:“日初出( ) ,及日中則( ) ,此不為( )而( )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為( )而遠者涼乎?”
孔子( )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 ( )乎!”
2、再試背誦(減去文中大量字句,引導背誦)
孔子( ),見( )。問( )。
一兒曰:“我以( )去人近,而( ) 也。”
一兒以( ),而( )。
一兒曰:“日初出( ) , ( ) ,此( ) ?”
一兒曰:“日初出( ) ,此( ) ?”
孔子( ) 。
兩小兒笑曰:“( )!”
3、直接背誦(脫稿)
七、小結
八、作業:
1、完成“過關測試”中的相關習題
2、繼續鞏固背誦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了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干不少“卑賤”的雜活。后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學課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1)游:在這里指游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為什么爭論。)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兩小兒辯日》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后注釋及工具書疏通文章。理解字詞古今不同含義,如語氣詞“乎”“去”“湯”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孔子嗎?請講一講。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為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板書課題,解釋課題――兩小兒討論關于太陽的問題。)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
(2)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解釋: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從陳國逃往蔡國后,也沒得到蔡君的重用,常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感慨,一天發現弟子宰予中午還在睡大覺,氣得說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們趕緊來安慰孔子,孔子說今后聽其言而觀其行,好自為之
二、溫習舊知:
1、教師指出需掌握的重點文言詞語
(1)東游:名詞做狀語,向東;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距離。
(5)及:等到。
(6)則:就。
(7)此不為:是。
(8)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9)探湯:把手伸到熱水里去。指天氣很熱。
(10)決:裁決,判斷。
(11)孰為汝多知乎:孰,誰,哪個;為,通“謂”,以為,認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異體字:同一個意思,不同的寫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后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還,顧反為女殺彘。”(《曾子殺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余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后人都這樣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后,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于當時背誦者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古人認為語言憑借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之規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之規,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時,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況,應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一直保存了下來,以致20世紀的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后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后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版"那個時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來為了減輕"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讀"音dú,"逗"音du。
復習通假字,千萬不要離開課文去死記硬背,而要把它們放在句子當中去記憶,這樣記憶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見通假字的表。根據通假字的讀音,按照漢語拼音順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讀音順序排列。
2、特殊文言現象:
(1)通假字:
為,通“謂”,以為,認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異義:
去:(古)距離;(今義):離開所在地到別處
湯:(古義):熱水;(今義):煮東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去人)遠,而日中時(去人)近也。
3、教師總結文言直譯的方法。
總結: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掌握規律。吾余為我,爾汝為你。
補――省略詞句,定要補上。換――古語白話,注意轉化。
調――遇上倒裝,調整語序。
三、以讀促思:
1、教師配樂誦讀課文,請學生聽完課文后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明確:兩個小孩爭論有關太陽距離人遠近的問題,相持不下請孔子作評判,孔子也不能決斷。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較長句子的合理停頓。劃出兩個孩子的觀點及其依據的句子。
反饋意思: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盤盂那么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嗎?他是從視覺來判斷;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熱湯里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離得遠涼些嗎?他是從觸覺角度判斷。兩小兒采用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物進行判斷,難免意見不一致。
兩個孩子的觀點和依據雖不同,但他們都是從感官經驗出發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的感官往往會誤導我們。比如將一根筷子插入水中,從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彎折了,這就是光的折射導致視覺的錯覺。
3、實際上早晨中午太陽距離地球是一樣的,大小也相同,為什么早晨較中午看起來大些,中午較早晨熱些呢?
明確: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大一些,中午的太陽小一些,實際上是一種視覺誤差。因為,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時,有山峰、樹木等地面物體作對比,太陽就顯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陽高懸在空曠的天空,相形之下就顯得小一些。實際上用儀器測一下,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早晚是一樣的。至于地面溫度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太陽高度角。早晨,太陽斜射,同束陽光照射的面積大,單位面積上得到的太陽輻射少;同時,因為斜射陽光通過大氣層的厚度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輻射散熱,日出前后地面熱量虧損到極大值,因此,早晨氣溫低,顯得涼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陽高度最大,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熱量集中,另一方面陽光通過大氣的厚度小,太陽輻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熱量盈余,氣溫已經升高,因此中午就熱得多。實際上對于每秒30萬千米的光速來說,早晨和中午日地距離的微小差別根本不會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4、兩個孩子的觀點雖是錯誤的,但他們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么?
明確: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
5、孔子對兩個孩子爭論的態度是什么?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并說說你從中得出的啟示。
明確:孔子"不能決也"。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于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四、吟詠誦讀:
1、誦讀訓練:各小組自由誦讀,請帶上你們的情感態度,讀出文章抑揚頓挫的音韻之美,也讀出你們對這個小故事的體會理解。
2、先配樂齊讀全文一遍,然后指導學生背誦兩小兒對話部分。
前兩句說的是兩種相反的觀點,都用肯定的語氣讀;后兩句說的是根據,有為自己辯護兼駁斥對方的意思,都用反問的語氣讀。
“我以”“一兒以”“此不為”之后,須作停頓。
“大如車蓋”重讀,“則如盤盂”輕讀――使有對比色調。
“滄滄涼涼”輕讀,“如探湯”重讀――同上。
自由練習誦讀,能大體成誦即止。
3、各小組推選一個代表配視頻誦讀。若哪位選手遇到困難自己的組員可立即支援。
五、總結歸納:
一、積累文言知識:
古今意義、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詞、反問句、重點實詞、文言斷句。
二、啟示:
1、人們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盡的,學無止境,我們要不斷學習;
2、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實事求是;
4、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標準不同,結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三、學習方法:
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歸納總結積累文言知識
以讀促思探尋文本主旨熟讀精思成誦反復品位
六、拓展閱讀:
盲人識日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