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現代禮儀
現代禮儀對于踏入社會的人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現代禮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什么是現代禮儀
現代禮儀是指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和國際交往活動中,用于表示尊重、親善和友好的首選行為規范和慣用形式。這一定義包含了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現代禮儀是一種道德行為規范。規范就是規矩、章法、條條框框,也就是說現代禮儀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的條條框框,告訴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師辦公室辦事,進門前要先敲門,若不敲門就直接闖進去是失禮的。現代禮儀比起法律、紀律,其約束力要弱得多,違反現代禮儀規范,只能讓別人產生厭惡,別人不能對你進行制裁,為此,現代禮儀的約束要靠的自律。
第二,現代禮儀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對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現代禮儀的本質。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級精神需要,當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按照現代禮儀的要求去做,就會使人獲得尊重的滿足,從而獲得愉悅,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
第三,現代禮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沒有它,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就會遭到破壞,在這方面,它和法律、紀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為這一目的,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都非常重視現代禮儀規范建設。
第四,現代禮儀要求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活動中遵守。這是它的范圍,超出這個范圍,現代禮儀規范就不一定適用了。如在公共場所穿拖鞋是失禮的,而在家穿拖鞋則是正常的。
主要目的
社交的重要性,也可以說是社交的功能與作用。 綜合來講,人們從事社交活動主要目的有以下四點:
交流信息
也叫信息資源共享。我們在生活中需要獲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計參考,由于個人的活動范圍有限,直接獲取一手信息資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這眾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們與他人打交道時所獲取來的。比如,我們開車到另外一個地方,而其中有段路正在修路或發生交通事故而禁止通行,那么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信息的話,我們便會按原路線行進,在中途不得不改道而行,但是如果我們通過朋友或親戚或同事或者廣播電視網絡等社會媒體那里得知此消息后,我們便可提前修正去往的路線,少走冤枉路。
增進感情
在社交上投入的時間將帶來感情上的收獲,如我們與親戚朋友在一起休閑娛樂。
建立關系
社交在很多情況下是建立諸如商業合作、感情姻緣等關系的紐帶。
在建立關系的過程中,記得要學會跟進關系,避免忘記。日近日密,日疏日遠。
充實自我
豐富人生閱歷和人性情感。
現代禮儀的距離意識
一是親密距離
這種距離是人際交往中最小的間距。處于0~15厘米之間,彼此可以肌膚相觸,耳鬢廝磨,屬于親密接觸的關系。這是為了做出愛撫、親吻、擁抱、保護等動作所必需的距離。常發生在愛情、親友關系之間。如果用不自然的方式或強行進入他人的親密距離,可被認為是對他人的侵犯。處于15~45厘米,這是身體不相接觸,但可以用手相互摸觸到的距離,如挽臂執手,促膝傾談等,多半用于兄弟姐妹、親密朋友之間,是個人身體可以支配的勢力圈。而勢力圈以眼前為最大,也就是一個人對前方始終保持強烈的勢力圈意識,而對自身的兩側和背后關心次之。據這一原理,飛機上、長途汽車上和影劇院都采取長排向前的坐位,盡量避免對面的坐位,使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平均的前方勢力圈。
二是個人距離
這種距離較少直接身體接觸。處于45―75厘米之間,適合在較為熟悉的人們之間,可以親切的握手、交談;或者向他人挑釁也在這個距離中進行。處于75~120厘米之間,這是雙方手腕伸直,可以互觸手指的距離,也是個人身體可以支配的勢力圈。
三是社交距離
這種距離已經超出親密或熟悉的人際關系。處于120~210厘米之間,一般是工作場合和公共場所。在現代文明社會,一切復雜的事物幾乎都在這個距離里進行。如機關里的領導干部對秘書或下屬布置任務;接待因公來訪的客人;或進行比較深入的個人洽談時大多采用這個距離。處于210―360厘米之間,表現為更加正式的交往關系,是會晤、談判或公事上所采用的距離,首長接見外賓或內賓;大公司的總經理與下屬談話等,由于身份的關系需要與部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
四是公眾距離
這種距離人際溝通大大減小,很難進行直接交談。處于360~750厘米之間,這是產生勢力圈意識的最大距離。如教室中的教師與學生,小型演講會的演講人與聽眾的距離。所以在講課和演講時用手勢、動作、表情以及使用圖表、字幕、幻燈等,輔助教具都是為了“拉近距離”,以加強人際傳播的效果。處于750厘米以上距離位置,在現代社會中,則是在大會堂發言、演講、戲劇表演、電影放映時與觀眾保持的距離。
擴展資料:
現代禮儀的原則
一、尊敬原則
尊敬原則是指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一定要以尊敬對方為前提,并且在尊敬對方的同時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國格。如果對交往的對象連最起碼的尊敬都談不上,就不用談什么禮儀了,因為俗話說得好“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要想贏得他人的尊敬,自己必須先尊敬別人。在這里,我們還要提的是尊重別人還要尊重他人或其它國家、其它民族的特殊禮儀,也就是要“入鄉隨俗”,這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首先,在交往中,要熱情、真誠。熱情的態度會使人產生受重視、受尊重的感覺。相反,對人冷若冰霜,會傷害別人。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過分熱情,會使人感到虛偽、缺乏誠意。
第二,要給人留面子。所謂面子,就是自尊心。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失去自尊心對一個來說,是件非常痛苦的事。傷害別人的自尊是嚴重的失禮行為。維護自尊,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
第三,允許他人表達思想,表現自己。當別人和自己的意見不同時, 不要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當你和與自己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時,也應尊重對方的人格和自由。記住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二、自律原則
禮儀只是一種人與人在社會交往中的規范和準則,并不是一種法律或法規,不帶有強制性,但是不是說人們想遵守禮儀規范的時候便遵守,不想遵守禮儀規范的時候便為所欲為,這樣只會遭到輿論的譴責,故人們在遵守禮儀規范時應具有高度的自律性,這樣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和和諧。
人們通過禮儀教育和強化禮儀訓練,在掌握更多禮儀知識的同時,會逐漸在心目中樹立起高尚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周恩來的青年時代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南開中學教學樓中有一面大鏡子,鏡子上有段“鏡銘”――“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寬,背容直,勿暴勿急,宜靜宜莊。”周在學生時代和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自始至終,持之以恒地自覺執行,是我們青年人學習的楷模。同學們要自覺地按照時代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排除社會不良風尚的影響,排除自身不良動機的干擾。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自我克制的能力。積極地完成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最終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達到較高的思想水平。
三、平等原則
在人們遵守禮儀規范的時候,必須嚴守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在與任何對象交往的時候都應該一視同仁,絕不能因為交往的對象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禮儀方式,這樣也是有悖于禮儀中這個“禮”字的。
人人都渴望平等,成為家庭和社會中真正的一員。任何抬高和貶低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都不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英國著名的戲劇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蕭伯納有一次在蘇聯訪問,他在莫斯科街頭散步時見到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孩。蕭伯納和這個小女孩兒玩了很久,在分手時,他對小女孩說:“回去告訴你的媽媽,你今天和偉大的蕭伯納一起玩了。”小女孩兒也學著大人的口氣說:“回去告訴你的媽媽,你今天和蘇聯女孩兒安妮娜一起玩了。”蕭伯納很吃驚,他立刻意識到自己的傲慢,并向小女孩兒道歉。后來,蕭伯納每次回想起這件事,都感慨萬千。他說:“一個人無論有多么大的成就,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應該永遠謙虛。”
還有一個故事。戰爭年代,一位老教授在延安見到毛主席,毛主席請老教授吸煙,可是不巧,只剩下一根煙了。這可怎么辦呢?主席自己吸不請客人吸,很不好;請客人吸自己不吸,老教授也不會同意。毛主席將這一只煙分成兩半,一個人半只,皆大歡喜。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毛主席的隨和、誠懇、平等和親切。
四、適度原則
適度原則就是指在應用禮儀的時候,在保證辦事效率的同時,講究技巧,合乎禮儀規范,并適可而止,簡化一些繁瑣的程序,以便于辦事效率的最優化。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應該講究禮儀,但應針對不同的場合、不合的對象掌握好適當的分寸。有時過分的舉止會引起人的反感,甚至會被認為是虛偽的表現。如與人交談時,向對方說過多奉承的語言;當受到夸獎時,一味地謙虛,甚至言過其實;在與多人共處時,表現得過于熱情,使人陷入難堪之地,等等。適度的原則就是既要彬彬有禮,又要不卑不亢;要親切和氣,不要輕浮阿諛、虛情假意。
適度原則是建立在客觀評價自己、客觀評價別人的基礎之上的。在日常交往中,要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才學、技能和特長等,正確認識別人的品德、態度、動機和困難。在日常交往中,要做到“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失足、失色、失口實際上就是指在行為、態度、言論上的不適度。一旦出現錯誤的言行和態度,應該馬上向別人致歉,為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共處提供有利的條件。
五、誠實守信的原則
我們在要求人們講究禮儀時,并不是簡簡單單地要求人們在表面上遵守禮儀規范,而是要求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以誠相待。中國傳統道德主張“言必信,行必果”,在當今社會,我們一樣主張做人要真誠,要講信用。故我們在遵守禮儀規范的時候并不是簡單地遵守形式,而是要用心去待人。
在傳統道德中,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修養的高境界。信用經濟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特征。因此,“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既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倫理文化的道德內容,又體現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對市場經濟秩序的迫切要求。
營造誠實守信的文明風尚,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需要。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是競爭經濟,又是合作經濟;既是趨利經濟,又是誠信經濟。唯利是圖,不講誠信,勢必會不擇手段,最終妨礙經濟發展。
和諧社會應該是全體公民明禮誠信、團結友善、融洽相處的社會。人無信不立,社會無信不穩。如果整個社會誠信缺失,弄虛作假,爾虞我詐,將最終導致人人自危,都得為誠信缺失埋單。
現代禮儀常識
一、打電話的基本禮儀
打電話是通聯禮儀的一個主要內容。撥打電話的人是發話人,是主動的一方,而接聽電話的一方是受話人,是被動的一方。因而在整個通話過程中,撥打電話的人起著支配作用,一定要積極塑造自己的完美的電話形象。
在打電話時,必須把握住通話的時間、內容和分寸,使得通話時間適宜、內容精煉、表現有禮。
1、時間適宜
把握好通話時機和通話長度,即能使通話更富有成效,顯示通話人的干練,同時也顯示了對通話對象的尊重。反之,如果莽撞地在受話人不便的時間通話,就會造成尷尬的局面,非常不利于雙方關系的發展。如果把握不好通話時間,談話過于冗長,也會引起對方的負面情緒。
2、內容精煉
打電話時忌諱通話內容不著要領、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