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教學總結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作加以回顧檢查并分析評價的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因此我們需要回頭歸納,寫一份總結了。那么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詩歌鑒賞教學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歌鑒賞教學總結1
一、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問題
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詩歌教學難度雖然不小,但是,在許多高中語文教師看來,詩歌教學的程序都是一樣的。在詩歌教學課堂中,教師會讓學生先讀詩歌,并找出自己覺得不理解的字詞,再一詞一句地進行詩歌的講解,解決學生的問題。之后,讓學生全體讀詩歌,作業(yè)就是背誦詩歌。這樣的教學方法大大限制了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的健全發(fā)展,也沒有給學生詩歌鑒賞的機會,不利于高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的方法
1.加強詩歌信息的把握
詩歌中所包括的信息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顯性信息,一種是隱性信息。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兩種信息進行共同關注。詩歌的標題或者注釋中一般都飽含顯性信息,通過詩歌的標題,讀者一般可以分析出詩歌的內容類型以及情感類型。從標題這樣的顯性信息入手進行詩歌鑒賞,可以明確詩歌鑒賞行為的.方向,大大降低詩歌鑒賞的難度。而詩歌的注釋往往會對詩歌的寫作背景進行闡述,不同的詩歌背景對應著不同的時代,也會對詩歌中的意象具有不同的指向。而詩歌中的作者所選用的多種意象,就是詩歌的隱性信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顯性信息與隱性信息進行詩歌鑒賞。比如在講解《沁園春長沙》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從詩歌的題目以及詩歌的注釋入手,從標題中,我們可以看出詩歌所描述的主體是長沙,而作者是主席。將二者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推測出詩歌描述的大體方向以及主要的情感基調。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詩歌中所描述的意象,通過一點一點的探索去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及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2.從特殊意象入手進行詩歌鑒賞
在初中與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學生在詩歌閱讀中都會積累一些意象。在詩歌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殊且較為固定的意義,這些意象背后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物體,往往是某種情感的象征。詩人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會根據(jù)自己要表達的情感去選擇詩歌中的意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與掌握具有特殊意義的意象,在引導學生進行意象積累的同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得到擴展,這對于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在詩歌中,我們常見的意象有水與雨,這兩個意象主要是表達愁緒,像李煜詩作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這樣的喻意。而柳樹往往是惜別懷遠的象征,松、竹、梅、菊往往象征著高尚的人格。
3.關注具有真實道理的詩句的鑒賞
詩歌鑒賞不只是進行語文學習的手段,更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手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說理詩的鑒賞。雖然說理詩的數(shù)量不多,但無論是對文學發(fā)展還是對于學生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李白、蘇軾以及陸游的詩中,往往會出現(xiàn)具有哲理的詩句。教師要對這些詩句進行重點講解,讓學生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并可以將其進行積累與應用。像“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詩歌鑒賞的方法多種多樣,適合學生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開發(fā)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展示多種詩歌鑒賞手段,引導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最適用于自己的詩歌鑒賞手法。希望當代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重視詩歌鑒賞教學,提高詩歌在語文教學內容中的地位,引導學生成為具有詩歌鑒賞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詩歌鑒賞教學總結2
一、高中詩歌鑒賞教學存在的問題
1、功利性的心理影響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以往評價學生的標準就是分數(shù),因此學生變成了做題目的機器,師生都忽略了彼此情感態(tài)度的教育,而對于中國古典詩歌是非常需要投入情感的?;仡櫼酝慕虒W實踐中,多是教師為主體,滿堂講滿堂灌,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只會動筆不會動腦。如,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將各種詩歌表現(xiàn)手法及鑒賞手法進行羅列,然后給學生進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題海戰(zhàn)術。生搬硬套,學生不求甚解,只需要知道答案,求得高分,而忽視了情感體驗的過程,沒有將自己放入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境中,所以寫出來的答案千篇一律,漏洞百出,缺乏思考性,鑒賞能力自然不會提高。
2、乏味的教學過程無法吸引學生鑒賞詩歌
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都以“一解題、二釋詞、三解構、四總結”這樣一種模式來組織整個教學活動,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機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詩歌中都蘊含著詩人強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將進酒》氣勢雄偉,有如大河奔流,一瀉千里;詩情豪邁,言語狂放,卻又沉著抑郁。如果只是以老套的方式來講解,學生便無法體會當中的情感。那么對于李白其人以及對于詩所傳達的思想,便難以得到深刻的體會,而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也就無從談起。
二、有效的詩歌鑒賞教學方法探析
1、改變教學思想,明確教學目的
提高高中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教學活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什么樣的活動,都在目的的指導下,擁有不同的實現(xiàn)方式。所以,以應付考試為詩歌鑒賞教學的目標,只會讓學生成為被動接收知識和做題的機器。如今,新課程改革讓教學目標得以明確,為的是提高學生自身的`詩歌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而教師便在素質教育的指導下,改變了教學心態(tài),為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而努力。
2、改進教學過程,生動教學環(huán)境
改進教學過程,為的是使整個課堂教學能有個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熱情的環(huán)境,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極易學習和愿意學習的氛圍。而改變教學過程,可以以教師自己對詩歌內容的把握為基礎,將詩歌講解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例如,教師在講授柳永《雨霖霖》時,教師可以深情演唱李叔同的《送別》,將學生引入離別的感傷氛圍中,再用傷感的思想情感作為基調,利用帶感情的朗讀進行情感渲染,從而讓整個教學活動都在詩人的思想情感下進行,讓學生能在深刻體會的基礎上,把握住整首詩所要表達出的各種內容。這是種極易學習的氛圍,可以讓學生不用刻意學習便能體會詩歌情感,從而加強對詩歌表達方式的探究和學習。另外,教師還可以能過多媒體教學方式,將形象的動畫與詩歌聯(lián)系起來,再加之與詩的內容極其貼近的音樂,那么學生的對整首詩的鑒賞能力在這些工具的輔助下,便能得到了相應地提升。
三、總結
詩歌篇幅較短, 詩歌鑒賞是多方面的、綜合的,除了以上幾點我們還應該關注標題、作者、題材、注解、技巧、典故、語言風格等等。在這里不一一闡明。筆者認為,傳統(tǒng)的詩歌鑒賞教學多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說教式教學,完全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感受和知識接受能力,只為教出考高分的學生而努力。這完全背離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結合詩歌教學的特征,立足詩歌本身,培養(yǎng)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并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掌握技巧,日積月累,學生的鑒賞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會有更大的提高。。我們更要加強素質教育思想的普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活動與社會相聯(lián)結,為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詩歌鑒賞教學總結3
商遺人
詩歌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xiàn)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ㄒ唬┍磉_方式:
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fā)對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如唐代謝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