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子書文言文翻譯及原文 李應升誡子書文言文翻譯
在我們上學期間,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戒子書文言文翻譯及原文 李應升誡子書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誡子書》課文講解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文言文,主要論修身治學,強調淡泊寧靜的價值。在當下,物欲紛繁,塵世喧囂,各種誘惑,各種干擾;對學生來說,如何做到立定志向,專一向學,是一個大課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價值。雖然有些內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領悟,但讀了這篇文章,可在他們的內心埋下一個寧靜淡泊的種子,對他們的未來會有裨益。
除了人文性方面,本文還有如下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價值。
其一,勾畫關鍵詞,理解其內在聯(lián)系。“靜”是一個核心詞語,“淡泊”“寧靜”是它的同義詞,“淫慢”“險躁”則是其反義詞。閱讀時,要善于抓住這些詞語,考慮其內在聯(lián)系。
其二,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一開頭,作者就提出觀點“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是順帶提的,也是作者對兒子的要求,但并非論述的重點);接下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對“靜”的價值的闡發(fā),之處唯有寧靜專一,才能明確志向、達成志向;接下來一句,先正后反,論述“靜”與“學”“才”“志”的關系,核心是實現志向的途徑――學。
具體來說,就是有“志”才可成學,而為學亦需“靜”;學習才能增長才干,而成才務須學習。第四句,從反面說明不靜,即“淫慢”“險躁”的害處,實際還是彰顯“靜”的價值。
最后一句,從反面論述,強調勤學刻苦,不能荒廢學業(yè),暗含惜時之意。這樣,先立論,再闡發(fā),又從正反論證,邏輯謹嚴,前后相承,語雖短卻意蘊悠長。
其三,不僅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把握深層內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要深入下去則不易。
比如“非淡泊無以明志”,字面意思就是“不能淡泊自守,就無法明確志向”,但為什么“淡泊自守才能明確志向”,何為“淡泊”,理解上就有一定難度了。一方面要調動抽象思維,理解關鍵詞,明確:“淡泊”就是恬淡自然,不汲汲于富貴功利,不受外界誘惑干擾,知道自己的本分和職責是什么;
而內心紛紛擾擾,今天想干這個,明天想干那個,又如何能明確自己志向呢?另一方面,可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一些名人的事例,理解語句的含義。
其四,積累常見的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義項和用法,每一個詞都要放在語句中理解,并能通過反復誦讀熟記相關語句。
要善于聯(lián)想,將來讀其他文章碰到同樣一個詞,能很快聯(lián)想到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并套進去理解。這才是實詞、虛詞積累的有效率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