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智理威》文言文翻譯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我們總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為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立智理威》文言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立智理威,亦力撒合之弟,在東宮為裕宗等管理文書。
至元十八年,任立智理威為嘉定路達魯花赤。他在任期間克勤克謹,達到朝廷對地方官吏提出的開辟田野、平均賦稅、平息盜賊、消除訴訟等要求,使百姓安居樂業。考核他政績的朝廷使臣,回去都稱道立智理威的能干。世祖對立智理威說:“南人長期受戰亂之苦,豈有不厭惡戰爭怕遭禍殃的?如果管理不好,百姓就會作亂。你回去將朕的這番意思告訴諸將,出現叛亂則進行討伐,平服后就放寬些,不要多殺人,這樣則人心安定。”立智理威回蜀,宣布世祖的這項圣旨。
不久,召立智理威回朝任泉府卿,后升遷為刑部尚書。宰相桑哥極力搜括民財,下面的人對他阿諛逢迎。有一小吏誣告漕臣劉獻盜官倉糧食,被屈打成招。立智理威說:“刑部執法公正,今京城之內竟有漕臣被冤死,像這樣何以令全國各地公正審理案件?”將此情形奏陳于皇帝,因此得罪了丞相而出為江東道宣慰使。任宣慰期間,興辦學校,選擇任用優秀學生做官,為政嚴明,豪紳奸吏不敢放肆,但他不是靠行刑來治理百姓。元貞二年(1296),調任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大德三年(1299),由四川行省參知政事調任湖南宣慰使,接著任荊湖宣慰使。荊湖地區弊政多端,以公田為甚。該地區本無公田,卻強迫百姓出公田租,且水旱災害亦不減免。立智理威將從民間調查的實情上報朝廷,從而減輕人民負擔。七年,再調任四川行省參知政事。八年,晉升為該行省左丞。蜀地發生饑荒,他出官糧賑濟;死者無力安葬,他拿出自己的錢買地安葬,寬政愛民,四川大治。
十年,奉詔入朝,成宗大加獎賞,進爵資德大夫,任命為湖廣行省右丞。湖廣每年要上供絲帛絹綢,行省派去收買生絲原料的人,多損公肥私,工官剝削工匠,匠戶日貧,絲織品質量低劣。立智理威到任后,不派專人收買生絲,而是令工匠到絲商那里去買,這樣每年可省費數萬貫。這一做法推行于別郡,都稱便利。至大三年(1310),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歲。初贈資德大夫、陜西行省右丞、上護軍、寧夏郡公,謚“忠惠”。后又贈推誠亮節崇德贊治功臣、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柱國、秦國公。子二人,長子買訥,為翰林學士承旨;次子韓嘉納,為御史大夫。
史料記載
《元史》
立智理威,為裕宗東宮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