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文言文翻譯(通用13篇)
在平日的學習中,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短篇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與收藏。
短篇文言文翻譯 1
愛蓮說
周敦頤〔宋代〕
水陸草木之花,得意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行褻玩焉。(甚愛一作:盛愛)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翻譯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寵愛的特別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寵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非常寵愛牡丹。而我唯獨寵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芳香,筆直干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欣賞而不能靠近賞玩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寵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寵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寵愛,固然就許多人了!
周敦頤簡介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謚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后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根本概念,為后世的理學家反復爭論和發揮,構成理學范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短篇文言文翻譯 2
孝丐
丐不如其鄉里,明孝宗時,嘗行乞于吳。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貯直之竹筒中。見者以為異,久之,詰其故,曰:“吾有母在,將以遺之。”有好事者欲窺其究,跡之行。行里許,至河旁,竹樹掩映,一蔽舟系柳陰下。舟雖蔽,頗潔,有老媼坐其 中。丐坐地,出所貯飲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母舉杯,乃起唱歌,為兒戲,以娛母。母食盡,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無所得,憊甚。有沈孟淵者,哀而與之食,丐寧忍餓,終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數年,母死,丐不知所終。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譯文:
有一個乞丐的生活狀況不如他的同鄉人。明孝宗年間,這個乞丐曾經在吳地行乞。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數都不吃,把它儲存在一個竹筒中。看見的人都對這件事感到非常奇怪,時間長了,就有人問乞丐這是為什么,乞丐對他們說:“我還有老母親在世,但是已經命在旦夕。”有好事的`人想知道究竟,于是跟著乞丐走了一段路到了河邊,在一片柳陰下系著一葉小舟,雖然很破落的小舟但是很干凈。有一個老婦人坐在里面。乞丐到了以后拿出儲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親吃的時候,他唱歌作樂,使母親高興,等母親吃完了才作別的。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沒有乞得到,非常郁悶,有一個叫沈孟淵的看他可憐給他食物,但是乞丐寧可餓著也要先給母親吃,這樣過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親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聽說乞丐說自己姓沈,當年三十歲左右。
注釋
嘗:曾經
詰:責
許:左右
頗:十分
如:比得上
嘗:曾經
貯:儲藏
吳:古名地,今江蘇浙江一帶
詰:問
奉:同“俸”。雙手相持,表示尊敬。
遺:送
哀:為感到可憐
俟:等到
吳:古地名,今江蘇蘇州一帶。
媼:ǎo,老婦人
短篇文言文翻譯 3
【原文】
鐘毓(yù)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托:假裝。②酒以成禮: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③寢:睡覺。④因:趁機。⑤時:當時。⑥何以:為什么。⑦覺:醒。⑧值:當......時。⑨且:尚且,暫且。
【文言知識】
釋“覺”: 上文“其父時覺”中的“覺”,不是指“發覺”,而是指“醒”,句意為當時他們的父親醒過來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覺”,指睡后醒來。又,“盜半夜入室,主人未覺”,意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為醒。
【參考譯文】
鐘毓兄弟小時候,正趕上父親午睡時,趁機一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時睡后醒來,姑且裝睡看看他們要干什么。鐘毓行禮后喝酒,鐘會喝酒不行禮。隨后父親 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鐘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又問鐘會為什么不行禮,鐘會說:“偷本來就不是禮儀,所以不行禮。”
短篇文言文翻譯 4
【原文】
常羊學射于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道乎?楚王田于云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發,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而過,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養叔進曰:“臣之射也,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 所能必矣!”
《郁離子》
【注釋】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獵。④云夢:古代湖澤名,泛指春秋戰國時楚王的游獵區。⑤使:讓。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澤的小官 吏。⑦起:趕起。⑧發:跑出來。⑨交:交錯。⑩鵠(hú):天鵝。⑾旃(zhān):赤魚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來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著。⒁養叔:名養由基,楚國善射者。⒂置:放。
【參考譯文】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射箭。屠龍子朱說:“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云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射殺它們,禽獸們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麋在國王的右邊出現。國王拉弓準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云。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叔上奏說道:”我射箭的時候,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發箭十發中。如果放十片葉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短篇文言文翻譯 5
【原文】
荊有次非者,得寶劍于干遂。還反涉江,至于中流,有兩蛟夾繞其船。次非謂舟人曰:“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見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愛焉!”于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選自《呂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釋】
①荊(jīng):古代楚國的別稱。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北。 ③反:同“返”,回,歸。④中流:江中心。⑤蛟:傳說蛟屬于龍類,水中的一種兇猛動物。⑥舟人:駕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義。⑦嘗:曾經。⑧攘 (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愛焉:我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參考譯文】
楚國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買到一把寶劍。在回鄉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過江。木船剛到江心,江水中竄出兩條惡蛟,從左右兩邊圍住了木 船。次非問搖船人:“你看見過兩條蛟龍繞住船兒船上的人還活下來的嗎?”搖船人回答:“沒有看見過。”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寶劍,說:“這只是江 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如果犧牲寶劍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為什么要吝惜這把劍呢?”于是便縱身躍入波濤,跟惡蛟拼死搏斗,殺了惡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 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短篇文言文翻譯 6
禮記一則/雖有嘉肴
戴圣〔兩漢〕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翻譯
雖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雖然有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后知道自己的缺乏之處,教育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缺乏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鼓勵。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的一半。”也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戴圣簡介
戴圣(生卒年不詳),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誕生于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后世稱其為“小戴”。戴圣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后蒼學《禮》,兩人被后人合稱為“大小戴”。漢宣帝時,戴圣以博士參加石渠閣論議,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禮記》,即《小戴禮記》傳為圣編。《漢書》記載成書于漢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