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原文、翻譯及賞析
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漢建興十二年),是諸葛亮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誡子書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諸葛亮《誡子書》原文:
誡子書
兩漢: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
有道德修養的君子,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愿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的。
注釋:
誡:警告,勸人警惕。
子:一般認為是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書:書信夫(fú):助詞,用于句首,表示發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
以:連詞,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品德修養。
養德:培養品德。
淡泊:內心淡泊,不慕名利。
無以:沒有什么可以拿來,沒辦法。
明志:明確志向。
明:明確、堅定。
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遠:達到遠大目標。
致:達到。
才:才干。
廣才:增長才干。
廣:增長。
成:達成,成就。
淫慢:放縱懈怠。
淫:放縱。
慢:懈怠。
勵精:振奮精神。
勵:振奮。
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險:輕薄。
治性:修養性情。
治:修養。
年與時馳:年紀隨同時光飛快逝去。
與:跟隨。
馳:疾行,指飛速逝去。
意與日去: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
日:時間。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凋落,衰殘。比喻人年老志衰,沒有用處。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
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賞析: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后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還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簡介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作者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瑯琊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官至丞相。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3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書信。
二、曾國藩《誡子書》原文: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為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后知覺后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賢相,蓋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長才識。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溺,一夫不荻,引為余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祗欽仰,逸則無補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并傳之于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翻譯:
我作官做了三十多年,官職已經到了最高等級,可是學業一點也沒有成就,德行一點兒也沒有可贊許的地方,到歲數大了只有傷悲,不勝驚慌慚愧。現在將要與你們永別,特將以下四條教給你們兄弟。
第一、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能在處世時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氣和。修身養性做人做學問的道路,最難的就是養心,養心中最難的,就是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能夠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就可以問心無愧,就可以對得起天地良心和鬼神的質問。如果一個人在獨處時沒有做過一件問心有愧的事,那么他就會覺得十分安穩,自己的心情也常常會是快樂滿足寬慰平安的,(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是人生中最好的自強不息的道路和尋找快樂的方法,也是做到守身如玉的基礎。
第二、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就能使身心強健。內心專一寧靜渾然一體,外表衣著整齊態度嚴謹,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方法;一出門就像要去拜訪一個尊貴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恭恭敬敬的樣子,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氣氛。想要憑借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安撫老百姓,必須做到一絲不茍恭恭敬敬這樣老百姓才能信服,這是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的效果。聰明的人和機智的人,因為他們都能夠做到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所以總能夠給別人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莊重嚴謹恭恭敬敬,就會一天比一天壯大自己,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傲慢無禮肆意而為,就會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如果能做到無論對一個人還是一群人、無論對小事情還是大事情都態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絲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體和內心的強健,還用值得懷疑嗎?
第三、講究仁愛就能使人心悅誠服。天底下人的生命,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機理才成就自我的性格,都是得到了天和地的氣息才成就自我的形象,我(指曾國藩)和普通老百姓相比,對于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其實都是相同的。假如我(指曾國藩)只知道自私自利而不知道對老百姓講究仁愛對事物加倍愛惜,那么就是違背甚至拋棄了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至于那些享有豐厚俸祿的大官,高高地位于眾人之上,就應該承擔起拯救老百姓于溺水之時和拯救老百姓于饑餓之中的責任。讀古書學習古人的思想,大概知道了古書中的意思,就應該有大力推行古書中自己已經領悟的古人正確思想的責任。孔子的儒家學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講究仁愛,而講究仁愛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貴自己首先就要富貴他人。能夠成就他人富貴他人的人,人們哪會有不心悅誠服的歸順于他的呢?
第四、努力工作、辛勤勞動就能使神明感到欽佩。一個人每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能做到與他白天所做的事情所用的力氣相匹配的,就會得到旁人的認可和鬼神的贊許,這是因為他是在靠自己的本事吃飯。假如普通人家男人耕田女人織布,一年到頭辛苦勞動,才有了幾擔谷和幾匹布的收入,而富貴人家的老爺少爺卻一年到頭安逸淫樂,不做一件事情,而吃的都是山珍海味,穿的都是錦羅綢緞。喝醉了酒以后就像豬一樣呼呼大睡,醒來后他一叫喚就有下人們對他唯唯喏喏,這是天底下最不公平的事情,連鬼神看見了都不會允許他(富貴人家)這樣胡作非為,難道富貴人家就可以長期這樣安逸淫樂享福嗎?古代圣明的帝王和賢良的大臣,沒有一個無時不刻不是把勤勞工作作為座右銘來激勵自己。如果從個人安身立命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努力操練和學習技術本領,積極煅練自己的體魄,感覺到自己知識太少時就加倍努力去學習知識,時時刻刻做到居安思危,這樣才能夠做到通過增長自己的學識來增長自己的才干。而從為天底下老百姓著想的角度來說,就應該做到讓普天下的百姓都吃飽飯、穿暖衣,不再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讓他們都接受教育,不再像水邊的蒿草一樣沒有自己的主見,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背負的責任。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對于個人生活應該非常節儉,而對于工作應該非常努力,辛勤勞動以使自己豐衣足食。勤苦勞動的人長壽,安逸享受的人短壽,勤勞的人因為經常參加社會勞動,學有才干而能夠派上用場,安逸享受的人因為從不參加社會勞動,毫無才干而會被社會所淘汰,一個人努力工作辛勤勞動就能為社會創造財富給別人帶來好處從而使神明都對他的行為感到欽佩敬仰,一個人貪圖安逸享樂就不能為社會創造財富不能給別人帶來好處從而使鬼神都他的行為感到厭惡。
這四條是我從數十年的人生中積累的,你們兄弟們記住并且履行,而且要把它傳給子子孫孫,這樣,我們曾家就可以長盛不衰,每代都有人才。
注釋
[1] 慎獨:語出《大學》第六章:“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謂在獨處中謹慎不茍。
[2] 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惡(wù)惡(è)如惡(wù)惡(è)臭(xiù):語本《大學》第六章朱子《集注》:“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茍且以殉外而為人也。”好好色,喜歡美色。惡惡,憎恨丑惡。惡惡臭,討厭不好的氣味。
[3] 人欲:人的欲望。《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唐孔穎達疏:“滅其天生清靜之性,而窮極人所貪嗜欲也。”
[4] 天理:天性,永恒的客觀道德法則。宋代理學家將人倫綱常視作天理。
[5] 自慊(qiè):自快,自足。《大學》第六章:“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朱子《集注》:“謙,讀為慊”,“謙,快也,足也”。
[6] “戒慎”“恐懼”:語本《中庸》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朱子《集注》:“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于須臾之頃也。”
[7] 自反而縮: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8] “仰不愧”“俯不怍”:語本《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9] 養心莫善于寡欲:語本《孟子?盡心下》:“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10] 內省不疚:語本《論語?顏淵》:“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意謂自我反省而無愧疚。又《中庸》尾章:“《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11] 對天地質鬼神:語本《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朱子《集注》:“建,立也,立于此而參于彼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跡也。”
[12]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語本《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朱子《集注》:“餒,饑乏而氣不充體也。”“慊,快也,足也。言所行一有不合于義,而自反不直,則不足于心而其體有所不充矣。”
[13] 天君泰然:語出范浚《心箴》:“天君泰然,百體從令。”意謂內心安泰。舊謂心為思維器官,稱心為“天君”。《荀子?天論》:“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
[14] 守身:保持品德和節操。《孟子?離婁上》:“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東漢趙岐注:“事親,養親也;守身,使不陷于不義也。”
[15] 主敬:以恭敬為原則,恪守誠敬。儒家休養功夫,尤為宋明理學所提倡,以此為律身之本。《禮記?少儀》:“賓客主恭,祭祀主敬。”
[16] 程朱:指宋朝理學家二程子(明道先生程顥、伊川先生程頤)和朱子(朱熹)。傳統儒家,以孔、孟、程、朱為正統。
[17] 專靜純一:指用心專一、純粹,不浮躁。為宋明理學所提倡。《朱子語類?讀書法》:“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間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得文字精審。如此,方是有本領。”《朱子語類?訓門人》:“某人來說書,大概只是捏合來說,都不詳密活熟。此病乃是心上病,蓋心不專靜純一,故思慮不精明。要須養得此心令虛明專靜,使道理從里面流出,便好。”
[18] 整齊嚴肅:儀表端正嚴肅。為宋明理學所提倡。《朱子語類?持守》:“問敬。曰:‘不用解說,只整齊嚴肅便是。’”《朱子語類?訓門人》:“書有合講處,有不必講處。如主一處,定是如此了,不用講。只是便去下功夫,不要放肆,不要戲慢,整齊嚴肅,便是主一,便是敬。”
[19] 工夫:理學家稱積功累行、涵畜存養心性為工(功)夫。《朱子語類》卷六十九:“謹信存誠是里面工夫,無跡。”
[20] 出門如見大賓:此句與下句“使民如承大祭”,語本《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大賓,《周禮?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賓之禮,及大客之儀,以親諸侯。”漢鄭玄注:“大賓,要服以內諸侯。”本是周王朝對來朝覲的要服(按: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以外按距離分為五服。相傳一千五百里至兩千里為要服。《尚書?禹貢》:“五百里要服。”孔傳:“綏服外之五百里,要束以文教者。”)以內的諸侯的尊稱。此指身份極高貴的賓客。古鄉飲禮,推舉年高德劭者一人為賓,也稱“大賓”。
[21] 大祭:古代重大祭祀之稱。包括天地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