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憶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搖落后,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古詩簡介
《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這首詞上片述說妻子之死讓詞人心灰意冷;下片寫詞人眼見耳聞一片凄涼景象,自嘆福分淺薄。全詞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反襯了詞人的心情,篇幅雖短,但都蘊含著詞人和亡妻盧氏之間深厚的感情。
翻譯/譯文
心如死灰,除了蓄發之外,已經與僧人無異。只因生離死別,在那似曾相識的孤燈之下,愁情縈懷,夢不能醒。
花朵凋零之后,即使清風再怎么吹拂,也將無動于衷。雨聲淅瀝,落葉飄零于金井,忽然間聽到風停后傳來的一陣鐘聲,自己福分太淺,縱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卻也常在生離死別中。
注釋
⑴憶江南:本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金奩集》入“南呂宮”。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
⑵雙林禪院:指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南七公里處雙林寺內之禪院。雙林寺內東軸線上有禪院、經房、僧舍等。
⑶孤檠(qíng):即孤燈。
⑷搖落:凋殘,零落。
⑸清吹:清風,此指秋風。
⑹金井:井欄上有雕飾之井。
⑺薄福:詞人自謂。薦:進獻、送上。傾城:指貌美的女子,這里代指盧氏。
創作背景
清康熙十六至十七年(1677年-1678年),納蘭性德為亡妻守靈期間,因心中悲痛,同時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傷感、思念之情,故寫下此詞。
賞析/鑒賞
文學鑒賞
這是一首悼亡詞,從“風雨消磨生死別”句來看,其傷悼之意已明。其所謂“有感”,便是這天上人間生死之別的不能忘情;可見納蘭與盧氏夫妻情愛之深篤,亦可見納蘭于愛情的真純誠摯。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納蘭此刻的心情也是如此,雖然蓄發,內心卻如灰燼一般,毫無生氣,對紅塵不再眷戀了,如同僧人一般只不過是等著死去,消磨時光罷了。既然是這樣的生活狀態,下一句“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納蘭在最后感慨“薄福薦傾城”,納蘭福薄無法消受上天賜予的禮物,只能在失去之后獨自嘆息。
納蘭深受佛道之影響,故其詞中亦時有流露。此篇表現得十分明顯。但他又將這種思想、情致寓于戀情之中,遂顯得撲朔迷離,深曲委婉之至。
名家點評
當代學者、納蘭詞研究員張草紉《納蘭詞箋注》:“此詞為悼念盧氏而作,可無疑。”
當代作家聶小晴:“這首詞寫盡離別辛酸淚,卻又不失清新淡雅,實屬佳作。”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于滿州正黃旗。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公元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后循遷至一等。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杰出,著稱于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后更名為《飲水詞》。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納蘭性德生于京師,原名納蘭成德。幾歲時即習騎射,年紀稍長即工文辭。
康熙十年(1671年),納蘭成德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
康熙十一年(1672年),納蘭成德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納蘭成德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因病錯過殿試。同年,開始撰寫《淥水亭雜識》,并結識了嚴繩孫、姜宸英、朱彝尊。同年,蔡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