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鶴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放鶴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1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fēi)。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lù)。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gāng)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際,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huì)明之間,俯仰百變。
熙寧十年的秋天,彭城發大水,云龍山人張君的草堂,水已沒到他家門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龍山人搬到故居的東面。在東山的腳下,登到高處遠望去,看到一個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岡從四面合攏,隱約的像一個大環;只是在西面缺一個口,而云龍山人的亭子,恰好對著那個缺口。春夏兩季交替的時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風雨陰晴,瞬息萬變。
熙寧十年:即公元1077年。熙寧,宋神宗年號。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及:漫上。扉:門。明年:第二年。升:登上。作:造。適:恰好。晦明:昏暗和明朗。俯仰百變:俯視仰視之間,氣象有許多變化。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