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鹿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此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維《鹿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
注釋
⑴鹿柴(zhài):王維輞川(在今陜西省藍(lán)田縣西南)別業(yè)勝景之一。柴,通“寨”或“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⑵但:只。
⑶返景:太陽將落時(shí)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景,同“影”,為“影”的本字。
⑷復(fù):又。
【譯文】
空曠的山中沒有見到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夕陽照入深邃的林中,又照在青苔之上。
創(chuàng)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yè)。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yè)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共二十首,《鹿柴》是其中的第五首。
【賞析】
鹿柴是輞川山莊中比較幽靜的一處所在。柴,同“寨”,是竹籬柵欄之意。古代上層人士往往也會(huì)蓄養(yǎng)一些動(dòng)物。鹿寨未必是只養(yǎng)鹿,但鹿是一種文化意義比較豐富的動(dòng)物,《詩經(jīng)?小雅》有《鹿鳴之什》,“鹿皮冠”被認(rèn)為是隱士戴的帽子,唐代皮日休《臨頓為吳中偏勝之地陸魯望居之不出郛郭曠若郊墅余每相訪款然惜去因成五言十首奉題屋壁》之七:“……玄想凝鶴扇,清齋拂鹿冠……”《后漢書?楊震傳》載:“乃授光祿大夫,賜幾杖衣袍,因朝會(huì)引見,令彪著布單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賓客之禮。”又有東漢龐德公攜妻子登鹿門山,以采藥為名隱居,后來用“鹿門”指隱士所居之地。總而言之,在唐代的文化中,隱士與“鹿”有著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
在別墅中選了一處非常清幽的地方作鹿寨,“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突出此地深邃幽絕、遠(yuǎn)離人世:那空曠的山林里,隱隱約約傳來人們說話的聲音,但人在何處,卻誰也說不清楚。這兩句實(shí)際是在描寫“深林”,卻寫出世外之感。
三、四兩句由上文的描寫山林之中只聞人語而不聞人聲,進(jìn)而走入山林描寫林中之景,作者非常巧妙地選取“光照”的維度展開山林描寫。山林密遮,聞?wù)Z而不見人,但光卻可以透過林中,照到幽暗中生存的青苔之上。這一抹光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一抹亮色,給林間青苔帶來一絲暖意,或者說給整個(gè)深林帶來生機(jī)。俞陛云《境淺說續(xù)編》評(píng)論此詩:“深林中苔翠陰陰,日光所不及,惟夕陽自林間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淺紅,相映成采,此景無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詩筆復(fù)能寫出。”
這首詩的妙處,前人多有分析。清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