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秋風辭》原文及翻譯賞析
古詩簡介
是西漢武帝的作品。公元前113年,漢武帝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后土,時值秋蕭颯,南歸,漢武帝乘坐樓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秋辭》。以景物起興,繼寫樓中的盛宴的熱鬧場面,最后以感嘆樂極生悲,易老,歲流逝作結。全詩比興并用、情景交融,意境優美,音韻流暢,且適合傳唱,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佳作,歷來受到贊譽。
翻譯/譯文
刮起,白飛。草木枯黃雁南歸。
秀美的是呀,芳香的是。難忘懷。
乘坐著樓船行駛在汾河上,劃動船槳揚起白色的波浪。
吹起簫來打起鼓,歡樂過頭哀傷多。
年輕的日子早過去,漸漸衰老沒奈何。
注釋
①辭:韻文的一種。
②黃落:變黃而枯落。
③秀:此草本植物開叫“秀”。這里比顏色。芳:香氣,比佳人香氣。蘭、菊:這里比擬佳人。“蘭有秀”與“菊有芳”,互文見義,意為蘭和菊均有秀、有芳。
④佳人:這里指想求得的賢才。
⑤泛:浮。樓船:上面建造樓的大船。泛樓船,即“乘樓船”的意思。汾河:起源于西寧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
⑥中流:中央。揚素波:激起白色波浪。
⑦鳴:發聲,響。發:引發,即“唱”。棹(zhào):船槳。這里代指船。棹歌:船工行船時所唱的歌。
⑧極:盡。
⑨奈老阿:對老怎么辦呢?
創作背景
據《?武帝紀》,漢武帝到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祭祀后土(土地神),共有五次。只有一次在,即元鼎四年(前113)。這時劉徹四十四歲,即位已二十七年。他實行武力打擊,已勝利解除了數代以來的北部邊患。他采取的專賣(鹽鐵、均輸、平準)、統一貨幣、重農貴粟三大政策,卓有成效,克服了長期用兵造成的生產破壞和財政危機。西漢王朝無論軍事、經濟、政治、都達到全盛高峰。但他的雄才大略,還要打通西域,開發西南,平定南越和東越,振威名于世界。
這次出巡,途中傳來南征將士的捷報,而將當地改名為聞喜,沿用至今。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當時場面熱鬧,氣勢恢弘,聽說汾水旁邊有火光騰起,還下令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來祭祠大地。身為大漢天子的劉徹,一生享盡榮華,又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衰老和。宴盡之余,遂作此篇。
賞析/鑒賞
后世影響
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詩人,今流傳《悼》。明人以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上”(《藝苑卮言》)其他存留的詩作,《瓠子歌》、《天歌》、《李夫人歌》也“壯麗鴻奇”(《談藝錄》),為詩論家所推崇。
他的這首清麗雋永,筆調流暢的《秋風辭》,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此詩雖是即興之作,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源》卷二:“《》遺響。文中子謂樂極哀來,其悔心之萌乎?”以“《離騷》遺響”觀之,乃就文辭而言,的評價非常切實。 稱此詩“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解析
全詩比興并用、情景交融,是中國文學史上“悲秋”的名作。
這首詩的主題思想,歷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謂寫“樂極哀來,驚心老至”,一謂“此辭有感秋搖落。系念求仙意, ‘懷佳人’句,一篇之骨”(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三)。張玉谷又補充說:“以佳人為仙人,似近、乎鑿。然帝之幸河東,祠后土,皆為求仙起見,必作是解,于時事始合,而章義亦前后一線穿去” (同上)。詩中求仙之意不明說,只以“懷佳人兮不能忘”一句暗點,意趣含蓄,妙在其中。
全詩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層:“秋兮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為第一層,點出季節時令特點。這兩句狀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動感,念來平易,而句式結構又十分緊促干練,起、飛、落、歸這幾個動詞的組合,直給人以物換星移的緊迫感。此后曹“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和“秋風吹白云,渡河汾”等諸如此類的佳句,無不受到《秋風辭》的啟示,而兀出一定的繼承、借鑒關系。明人以為,《秋風辭》之起句,出于高祖的“大風起兮云飛揚”(《四溟詩話》)。僅從字面看,固然不錯;但兩者的境界和情韻,卻頗為異趣:“大風起兮云飛揚”,蒼莽遼闊,表現的是風云際會中崛起的雄主壯懷;“秋風起兮白云飛”,則清新明麗,蕩漾著中流泛舟、俯仰賞觀的歡情,聯系后句,其韻味似乎更接近于《?湘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