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翻譯賞析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翻譯
勸學詩/偶成 (宋 朱熹)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其主旨是勸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學,用以勸人,亦用于自警。該詩語言明白易懂,形象鮮明生動,轉眼春天到秋天,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描寫地非常生動,十分貼切,倍增勸勉的力量。
其中“池塘生春草”來自于《南史?謝方明傳》:”(謝方明)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語。’嘗于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有神功,非吾語也。’”,夢見了惠連,創作詩文有神來之筆。
勸學 (唐 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這首詩深入淺出,自然流暢。核心是“黑發早勤學,白首讀書遲”。作為有志氣的人,要注意抓緊時間讀書學習修身養性,最好的讀書時間是在三更五更,晨讀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堅持,才會有真正的本領和能力。本詩從學習的時間這一角度立意,勸勉年輕人不要虛度光陰,要及早努力學習,免得將來后悔。
勸學詩(宋 趙恒)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北宋的第三位皇帝、真宗趙恒寫下的《勸學詩》。真宗趙恒為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寫下了這首《勸學詩》。
這首《勸學詩》,意思淺顯明了: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財富和美女。這個道理,放在現在依舊非常有用。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兩句話,也被奉為教子的經典,流傳千年不衰。
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唐 韓愈)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
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譯文:讀書怕讀得不多,思考道理怕不明白.怕自以為足夠了不再學,既然學了又怕不繼續。
本詩講了讀書要怎么讀,還要融會貫通,書不僅要多讀,還要多思考,要真正明白書中的道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以及淺顯的層次,并且讀書不能僅僅滿足于讀,還要學以致用,更要重實踐,來驗證讀書的效果,和提升自身的能力。
勸學 (唐 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勸學詩中寄托了詩人勸勉大家要珍惜年少美好時光,努力學習,不要只觀望別人的成就,自己卻駐足不前。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說明了一個道理,也就是告訴我們要去行動。只有做了學問之后,才會明白更多的道理,如果你不去學的話,那么你永遠不可能會獲得知識,要知道知識是不會自己走進你的頭腦里。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對于這世間任何的事情,那都是要自己通過實踐來獲得,別人的知識,那是不可能代替,只有自己有了本事,有了知識,那才算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一個人在青年時代,一定是要發憤圖強,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好學問,要是在這個時候你不發奮,等到老了之后,你可能會一事無成,畢竟一個人也不可能永遠是少年,所以在這時期一定要努力。
讀書 (宋 陸九淵)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
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
讀書學習要注意方法,一定要杜絕急急忙忙,一目十行的毛病,應該沉浸在書中,反復咀嚼、品味,這才能體會出無窮的興趣與意味來。
陸九淵主張讀書“切戒在慌忙”,因為理解書中精義決不是一蹴而就,總會遇上“未曉”之處,這時就需要“涵泳”,需要沉浸其中細細體會,難懂的地方不妨權且放過,留待日后再求理解,切不可慌慌忙忙、急于求成。
但若是書本上的內容與自己既有的知識、切身的經歷有一定的關系,就應當切己體察,及時思考體會書中的道理,因為這正是自己調動已知獲取新知的最好時機。
勸學 (先秦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