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全詩翻譯及賞析
駱賓王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注釋: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邊。
燕丹:指燕太子丹。
壯士: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 冠:帽子。 發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頭發上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
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譯文1: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發沖冠。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譯文2:
這易水曾經是荊軻去刺秦王和燕太子丹告別的地方,壯士荊軻當時唱著歌兒激動得頭發豎起沖脫了帽子。昔時這位壯士已不在了,但今日我覺得還是同當時一樣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而令人激動。
譯文3:
就是在這個地方燕丹送別荊軻,壯士慷慨激昂,場面悲壯。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只有易水還是寒冷如初。
賞析:
公元678年(唐高宗儀鳳三年),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怒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公元679年(儀鳳四年)舊歷六月,改元調露(即調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并借詠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清人陳熙晉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注》)。這四句話大致概括了駱賓王悲劇的一生。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要為匡復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業。可是在這種時機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淪壓抑的境遇,更使得詩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悶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
第一聯“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寫易水送別之事,也道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壯士,即荊軻。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眾賓客如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喪服)送于易水,臨別時高漸離擊筑,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激越,“士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