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譯賞析
《折桂令?中秋》是元代散曲家張養浩所創作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是描寫中秋明月的小令。作者著力描繪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譯賞析,歡迎閱讀。
原文: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譯文
那一輪懸掛高空的明鏡,是誰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個山河。秋天的露珠清涼凄清,水洗過般的明凈夜空里,銀河平靜無波。此夜的月光,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無礙地看到,桂樹的影子在舞動。我不由得引吭高歌,問嫦娥仙子,在這美好的夜晚,何不縱情一醉?
注釋
折桂令:此調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風一枝》、《蟾宮曲》。此調為元人小令曲名。
飛鏡: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涼、凄清的樣子。
銀漢:天河。
桂:指傳說中月中的桂樹。
婆娑:形容桂樹的影子舞動。
嫦娥:傳說中月官里的仙女。
懨懨:精神萎靡的樣子。
賞析:
這首散曲抒發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反復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 “一輪……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語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圓滿明凈,給人一種新奇之感。以“飛鏡”作比,使人產生一種不知是從何處突然飛來掛到天上的聯想。而“誰磨”一問,更造成一種月光明亮無比的情勢。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發此驚問。下面兩句,轉入對月光的具體描寫,但作者沒有進行正面描繪,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來表現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間,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晝,“徹”、“透”兩字,形象地表現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無波”兩句,又從另一側面來寫,只是它比前兩句寫得更加空靈。作者從玉露著眼,寫玉露將秋空洗得“銀漢無波”。那瑩潔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產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較往常更為明凈。縱使如此,也并沒有妨礙月中桂樹展現其優美灑落的身影。這是對前面的一個總結,同時又從明月本身來進行描寫。前人曾有“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的詩句,這里卻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來反襯月光的澄徹。通過多側面多層次的反復渲染,烘托出一種明月如水,清幽靜謐的氛圍。面對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從中來,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發問:在這美好寧靜的月夜,怎能不舉杯痛飲,一醉方休呢?
同樣寫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題會有不同的觀察角度和不同的寫法。李白的《月下獨酌》抒發的是世無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筆下的月既不解飲,又不懂情,無知而冷漠。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抒發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懷,他想象中的月宮是“高處不勝寒”,強調的是“月有陰晴圓缺”。張養浩的這首散曲抒發的則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反復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李白、蘇軾等人的詠月名作都是將明月與人事緊緊交織在一起來寫,忽景忽情,情景交融。這首散曲卻與此不同。它把主要筆墨都用在了對明月的描寫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點出作者內心的感受。這種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寫法似乎已經成了常規,寫不好,往往會落入俗套。其關鍵在于景要切,情要真,兩者融合得自然。這首散曲成功的奧秘也就在這里。
創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場黑暗腐敗,張養浩為官廉正,主張清除吏弊,改革政局,雖處位不低,終因直言敢諫兩次獲罪遭貶,以致晚年在山林過了較長一段隱居生活。這是一篇熔鑄前人詩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構,前有姚燧以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為呂書潛賦》作底子寫出情思迥異的《黑漆弩》,張養浩則復將辛詞加以翻演,寫出了這篇詠中秋的《折桂令》。
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宇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元代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辭官,居于濟南云莊,度過了八年隱居歲月。在這段時間,他游山玩水,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早,張養浩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由于積勞威疾,其到任四月便因病去世。張養浩聰穎好學,飽讀詩書,詩賦文章無所不通,尤其擅長散曲,著有《歸田類稿》其散曲小令今存一百六十多首。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玉樹臨風”。
人物生平
張養浩,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官職。在任監察御史時,因批評時政而為權貴所忌,被免官。后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后因其父年邁,無人照顧,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后屢召不赴。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陜西行臺中丞,辦理賑災,見饑民困苦萬分,難以周濟,竟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元史》本傳),不久便積勞成疾病卒。他的散曲多寫棄官后的田園隱逸生活。有《三事 忠告》、《歸田類稿》等。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適小 樂府》。明?朱權《太和正音譜 》謂其曲“如玉樹臨風”。
張養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顏直諫。在堂邑縣,他關心民瘼,抑制豪強,賑災濟貧,做了不少 好事。拜監察御史之后,他繩糾貪邪,薦舉廉正,彈劾不避權貴,舉薦不疏仇怨,“入焉與天子爭是非,出焉與大臣辨可否”(《風憲忠告》),蹈厲風發,“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其門人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