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閱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并對今后的學習做出調整。一份好的閱讀答案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工匠精神”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工匠精神”閱讀答案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殊不知,自古以來,工匠精神就是“中國氣質”之一。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具有創新傳統和工匠精神的國度。工匠在古代的社會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魯班、李冰是以心靈手巧而成就事業的標桿人物。明朝的宋應星撰寫的《天工開物》,被外國學者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中國古代各類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藝為社會創造價值,作出過不少重要的發明和創新,為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繁榮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貢獻。工匠們往往以打造精品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國人開始制作玉器。朱熹對《論語?學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說:“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這是中國思想家對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說。
其實,在工業化早期階段,德國生產的產品根本談不上精致。德國人到英國展出產品,被要求標注:“Made in Germany”,相當于劣等產品的標簽。這種標注產地的做法給德國人以很大刺激。他們立志要摘掉劣等產品的帽子,經過上百年努力,才后來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為精品的標記。曾幾何時,“東洋貨”也曾是劣質產品的代名詞,現在日本產品卻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產出,當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標注“Made in Germany”,中國很早就形成了標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為控制產品質量,推行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國就實行了“物勒工名”制度。以方便管理者檢驗產品質量、考核工匠的技藝。據《呂氏春秋》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秦律》中也有許多具體的懲罰規定。秦代制器,不僅要刻上工匠之名,還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級追查產品質量的責任人。如果不刻寫名字,就要被罰款。
秦朝還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系統的技術與產品質量管理機構,及分工負責制度。以少府為例,工師為手工業作坊的負責人,集技術與管理于一身,還傳授技藝,監督工匠操作、產品質量檢驗等。檢查產品質量,要求“必功致為上。”(《呂氏春秋?孟冬紀》)。做得好的`,也有具體的獎勵辦法。由于有這樣的制度,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秦朝能夠制造出精湛的銅車馬、兵馬俑等藝術品。
在中國歷史上,工匠制度的傳承發展,漸漸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對工匠的行為有很強的約束力。以瓷器工匠為例,官窯(如龍泉窯)生產的好產品呈給皇家,出現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實力的廠家都堅守一個傳統:仿品不能當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證,中國歷朝歷代才能不斷產出名揚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銅器、瓷器、絲綢等,鑄就東方文明古國的燦爛文化。
今年以來,工匠精神之所以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是因為它切中時弊、符合時需。在當代中國產業界和其他行業都應當弘揚,或者說找回中國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會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創造力和貢獻,使“Made in China”成為精致美好、質量信得過的標簽。
(摘自《光明日報》《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國氣質”》)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工匠精神就是“中國氣質”之一,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具有創新傳統和工匠精神的國度。
B.工匠雖然在我國古代的社會地位不高,卻為社會創造了價值,為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C.中國古代能夠涌現出一批批藝術精品,是因為古代的工匠們都是以打造精品為追求。
D.“工匠精神”切中時弊、符合時需,所以現在已經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工匠制作玉器時的那種“如琢如磨”,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體現。
B.在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之前,中國就形成了標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這種制度為推行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C.秦朝建立的質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懲罰規定,還有具體的獎勵辦法。
D.秦朝能夠制造出一大批精湛的藝術品,與秦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系統的技術與管理制度密切相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頂是(3分)
A.中國比西方更早建立起各種具體而嚴格的工匠制度,也一直具備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
B.陶瓷界的廠家都堅守“仿品不能當真品賣”的傳統。這對工匠的行為有很強的約束力。
C.中國歷朝歷代能不斷產出精品,能不斷鑄就文明古國的燦爛文化.這離不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當代中國產業界和其他行業都找回中國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Made in China"必將成為精致美好、質量信得過的際簽。
參考答案:
1.C(以偏概全。原文隊“工匠們往往以打造精品為追求”的表述外,后文還有“精品的產出,當然需要制度作保障”“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對工匠的行為有很強的約束力”等)
2.B(張冠李戴。原文是“人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為控制產品質量,推行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基礎。”不是標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奠定了基礎)
3.C(A無中生有,且“一直具備”這一說法缺乏依據。B擴大范圍,原文在第7段,是“陶瓷界有實力的廠家”。D過于絕對,而且少了一個條件“全社會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創造力和貢獻”,在文章最后1段。關鍵的一步――比對,就是把選項和原文的依據比較,利用排除法做出選擇)
“工匠精神”閱讀答案2
①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專注、精益求精。當今,美術教育及創作領域也非常需要“工匠精神”,需要這種認真、專注、嚴謹的態度,它是提升美術創作品質、創作更多時代精品的重要保證。
②高校美術專業學生,是美術事業的新生力量。在信息爆炸、新潮藝術觀念涌動的今天,高校美術專業有些學生缺乏專注、鉆研的精神與態度:一些人更樂于追求快餐式的作品,甚至有時會鄙夷傳統的價值觀以及精神追求;有的學生認識不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急功近利、盲目地追求所謂的“現代藝術”。故而,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藝術創作環境受到多重影響的情況下,在美術教育和創作領域強化工匠精神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③強化工匠精神,對培養學生的專注度、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激發美術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熱情都有很好的幫助。工匠精神的培養,首先,應當融入課程設置以及基本功的錘煉:優化課程配置,加重基礎課程的比重,同時,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研習,雙管齊下,提高藝術技能和藝術修養;對新入學學生尤其應該夯實基礎訓練,通過基礎課程的嚴格考核,提高學生的審美與造型能力。其次,還應汲取傳統工匠師徒傳承的長處:整合教師資源,增加個別輔導,重視口傳心授、言傳身教,從而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領悟力,激發其創造力。
④與美術教育一樣,美術創作領域同樣需要融入“工匠精神”。美術創作領域的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在繪畫技能的繼承發展方面,更呈現在美術創作所滲透的創造力和求真精神中。
⑤當下,部分美術作品缺乏文化內涵,更像是缺少靈魂的“復制品”,作品形式趨于世俗化、商業化、數碼化,藝術性和感染力強的作品不多。一些創作者忘記了藝術創作應表達內心真實情感的初心,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首先考慮的不是藝術性,而是市場認不認可、接不接受,目標是快速成名,快速獲益。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無疑是違背藝術創作規律、缺乏藝術感染力的,不僅對藝術資源造成浪費,也不利于社會正能量、優秀文化的傳播。
⑥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創作者應不斷提高手頭功夫,而不是離開繪畫基礎去尋找藝術創作的'“捷徑”。其次,創作者應有堅持本心進行藝術創作的定力,堅守藝術的審美價值,去除浮躁心態,拒絕畸形市場的誘惑,在創作主題、造型、色彩、畫面布局等方面都認真對待,踏踏實實、穩扎穩打地完成每一幅創作,而不是一味迎合部分市場的需求。
⑦無論是美術教育還是美術創作,都應秉承極致、求精、務實的“工匠精神”。美術工作者們應當有時代的擔當,培養時代新生力量,勤于創作具有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的美術作品,從而推動社會發展。
(節選自曾傳興《注重“工匠精神”培養》,《人民日報》20xx年11月18日)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天,高校美術專業學生缺乏T匠精神的表現可概括為兩方面,即鄙夷傳統價值觀和精神追求,追求快餐式作品;輕視基礎,急功近利。
B.培養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將其融入課程設置以及基本功的錘煉;二是對新生夯實基礎訓練,嚴格考核基礎課程。
C.美術創作與教育領域T匠精神表現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于繪畫技能的繼承發展方面,后者側重于作品所滲透的創造力和求真精神中。
D.培育美術創作領域工匠精神需要創作者從兩方面著手:即提高手頭功夫;保持藝術創作的定力,堅守藝術審美價值,拒絕畸形市場誘惑。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宗明義,在第①段就提出了當今美術教育領域非常需要專注、嚴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一論點。
B.文章將事實論證與道理論證結合起來,既列舉了當今美術教育與創作中背離工匠精神的種種現象,也指出了解決的方法。
C.第②段列舉事實,闡述高校美術專業一些學生忽視工匠精神的原因,其中信息爆炸、新潮藝術觀念涌動是外因。
D.文章的論證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結構,從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領域分別闡述培養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具體有效的途徑。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高校美術教育中,汲取傳統工匠師徒傳承的長處,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美術基本功,但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B.美術創作者缺少工匠精神,其作品往往缺乏文化內涵和靈魂,形式趨于世俗化、商業化、數碼化,藝術性和感染力都不強。
C.美術創作者應該提高技能,抵制市場誘惑,在創作主題、造型、色彩、畫面布局等方面一絲不茍,方能創造m精品。
D.美術工作者要秉承“工匠精神”,有時代擔當,努力培養新生力量,勤于創作時代精品,從而推動美術事業和社會的發展進步。
1.D(A項,擴大了限制范圍,將“高校美術專業有些學生缺乏專注、鉆研的精神與態度”一句中的“有些”省略了,導致句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有的高校美術專業學生都缺乏專注、鉆研的精神與態度。B項,對第二點的解說不正確,依據第③段,“培養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途徑”應當是“融入課程設置以及基本功的錘煉”和“汲取傳統工匠師徒傳承的長處”,B項中的第二點“對新生夯實基礎訓練,嚴格考核基礎課程”其實是對第一點的解說。C項,根據第④段有關內容可知,同美術教育領域相比,“美術創作領域的工匠精神,不僅體現在繪畫技能的繼承發展方面,更呈現在美術創作所滲透的創造力和求真精神中”。)
2.A(對論點內容的概括不夠全面,把美術創作領域也非常需要“工匠精神”忽略了,按照原文,論點應當表述為“當今美術教育及創作領域非常需要專注、嚴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C(“不利于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錯。依據文意,“汲取傳統工匠師徒傳承的長處……從而提高學生對藝術的領悟力,激發其創造力”。)
“工匠精神”閱讀答案3
材料一岡野信雄,日本神戶的小工匠,30多年來只做一件事:舊書修復。在別人看來,這件事實在枯燥無味,而岡野信雄樂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跡:任何污損嚴重、破爛不堪的舊書,只要經過他的手即光復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類似岡野信雄這樣的工匠燦若繁星,竹藝、金屬網編、藍染、鐵器等,許多行業都存在一批對自己的工作有著近乎神經質般追求的匠人。他們對自己的出品幾近苛刻,對自己的手藝充滿驕傲甚至自負,對自己的工作從無厭倦并永遠追求盡善盡美。如果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這些日本工匠(多稱“職人”)會將之看成是一種恥辱,與收獲多少金錢無關。
德國制造最值得信賴。他們制定的標準嚴謹至苛刻,他們對細節的固執早已成為習慣。即使一支鉛筆、一把餐勺、一提菜籃,也都彰顯著細膩的心思、獨到的創意和恒久的品質。很多人都夢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對每一處細節的關注、對目標達成的堅持、對科技創新的執著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如同眾多德國百年品牌,憑借精益品質在各自領域一騎絕塵的同時,更以創新的實踐為行業帶來深遠的影響。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詮釋,也是基業長青唯一的道路。
培養工匠精神,是從孩子就開始的。我曾經多次到海外游學,你從孩子們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們快樂的心靈對未來的憧憬,他們的想象力沒有被世俗的東西破壞和束縛。這樣的孩子從小沒有被沾染上功利心,無論長大成人以后從事的工作是什么,他們都會傾注精力,認真做好,而不會以功利之心去衡量這份工作是讓他卑微還是能夠在人前炫耀。這不正是培養工匠精神的土壤嗎?
――時寒冰《中國怎樣才能培養出工匠精神》
材料二 “追求卓越”“創造新鮮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國有一個詞可以與“工匠精神”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