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中的典故分析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你知道有哪些廣為流傳的典故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滕王閣序》中的典故分析,歡迎大家分享。
1、“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晉書張華傳》晉武帝時,牛斗星之間常有紫氣照射,張華問雷煥:“是何祥瑞?”雷煥曰:“乃寶劍之精?!焙笞鲈ブ葚S城縣令,掘監獄地基,得龍泉太阿二劍。后二劍沒入水中,化為雙龍,光射星宿,故有“龍光射牛斗之墟”遂成此說。
2、“徐孺下陳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豐城人。東漢時名士,滿腹經綸而淡泊名利,時稱“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時候就很聰明。十五歲時來到今豐城、南昌、進賢三縣交界的櫧山,拜當時著名學者唐檀為師。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櫧山過起長期的隱居生活,一面種地,一面設帳授徒。他曾一度外出遠游,向大儒樊英、黃瓊請教,得益非淺,使他成為當時頗有名望的學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員多次舉薦,但他都謝絕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據《資治通鑒》載,徐稚早年拜黃瓊為師,可當黃瓊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動與黃瓊斷絕了來往,專心在家務農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黃瓊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傷心,但他不通報姓名,以至在場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認識他。東漢名臣陳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當地就急著找名流徐孺子請教天下大事,隨從勸諫應該先到衙門去,結果被他臭罵。當時徐稚已年過50歲,當陳蕃派人將他從櫧山請來時,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張可活動的床,徐稚來時放下,走后掛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把徐稚作為江西“人杰地靈”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勝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釣之處,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園。
【用典寓意】這個典故主要是說徐孺子的,因為他是江西人,而陳蕃是河南人,是通過陳蕃的禮賢下士來陪襯徐孺。順便說到,將徐孺子稱為徐孺是古漢語中的節縮,節縮的目的是為了使結構勻稱、節奏整齊。節縮在古漢語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還有“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意”是“楊得意”的節縮,“鐘期”是“鐘子期”的節縮。
3、“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西漢梁孝王劉武,劉邦的孫子,文帝的兒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開封為都城。他在歷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園,即課文中說的“睢園”。梁孝王自小享盡榮華富貴,也為保衛漢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亂后,遂在梁國大興土木。他以睢陽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后人稱為梁園?!稘h書》載:“梁孝王筑東苑,方三百余里”。梁園中的房舍雕龍畫鳳,金碧輝煌,幾乎可和皇宮媲美。睢水兩岸,竹林連綿十余里,各種花木應有盡有,飛禽走獸品類繁多,梁王經常在這里獰獵、宴飲,大會賓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嚴忌、司馬相如等云集梁園,成了梁孝王的座上賓。俗成語“梁園雖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來自這個典故。
“彭澤”指陶淵明,他曾做過彭澤令,喜歡飲酒,所以說“彭澤之樽”。《歸去來辭》中有“攜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這兩個典故,是為了表示在座的賓客好比是當年聚集在睢園(梁園)里的文人雅士一樣飲酒賦詩,他們豪爽善飲的氣概超過了陶淵明。
4、“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這個分句是借詩人曹植、謝靈運來比擬參加宴會的文士。“鄴水朱華”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過《公宴詩》,詩中有句“朱華冒綠池”。朱華,字面是紅色的花,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后兩聯尤為工整;“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鄴水朱華”兩句是寫宴會之文,意思是說,參加宴會的文人學士,就像當年的曹植,寫出“朱華冒綠池”一般的美麗詩句,其風流文采映照著謝靈運的詩筆,意謂可以和謝靈運相比。臨川,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他曾任臨川內史。這里稱謝靈運是稱官職,和稱王安石為王臨川(籍貫)不同。曹植與謝靈運分處魏晉時代的首尾兩端,植是出漢音,啟魏響,靈運是出東晉,啟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詩歌承繼亦有淵源。鐘嶸在《詩品》中說:“宋臨川太守謝靈運(詩),其源出于陳思。”謝靈運對曹植的才華非常崇拜,曾說過一句比較狂的話:“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這里將曹植和謝靈運兩人的事跡一起引用,是很恰當很自然的。
5、“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边@兩句直譯就是:“向夕陽西下之處遠望長安,在云霧繚繞之間遙看吳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往西可以望見長安,往東可以望見蘇州。吳會,課本無注,當指吳郡的都會,即江蘇省蘇州市。一說“會”讀kuài,秦漢時會稽郡的郡治在吳縣(即今蘇州),郡、縣相連,稱為吳會。而從對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長安”對“吳會”,單個地名對單個地名)。但它同時又是用典,還應有深層含義。教參書認為“日下”一典源出《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痹凼?,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業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實現之意(參見《常用典故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這樣理解還不夠,它只能說明上句,不能說明下句,即不能解釋為何“日下”與“云間”相對。其實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說新語?排調》:荀鳴鶴、陸士龍二人未相識,俱會張茂先坐。張令共語。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語。陸舉手曰:“云間陸士龍?!避鞔鹪唬骸叭障萝鼬Q鶴?!闭f的是:晉代文學家陸云(字士龍)、荀隱(字鳴鶴)兩人互不相識,一起在張華(字茂先,任過中書令,右光祿大夫)家中會面。張華讓他們交談,因為兩人都有突出的才學,要他們別說平常的俗話。陸士龍拱手說:“我是云間的陸士龍?!避鼬Q鶴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鳴鶴?!蔽鲿x兩位名人陸云和荀隱初次會面時的“脫口秀”是一副藝術性頗高的人名對,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對聯的濫觴。士龍、鳴鶴分別是二人的表字,構成了天然的對偶。因為風從虎,云從龍,所以才思敏捷的陸士龍自稱“云間陸士龍”。荀隱是洛陽人,洛陽是西晉都城。《辭源》:“封建社會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為日下。”故荀隱自稱“日下荀鳴鶴”。陸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為這一副“對聯”,后來上海得到一個雅稱“云間”。也因為這副對聯的有名,以“云間”對“日下”,成為詩家常用的駢語。清李漁《笠翁對韻》:“名動帝畿,西蜀三蘇來日下;壯游京洛,東吳二陸起云間?!庇捎谟玫?,此二句就有了表里兩層意思。表層就是說站在滕王閣,可以登高望遠,游目騁懷,視野開闊,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呼應。如果知道有關背景知識,就還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來含蓄地表達自己象陸機一樣少年高才,而同時又流露了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應。這樣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貫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氣盛,再加上自己才華橫溢,很容易產生心高氣傲的心理。后來,果然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還連累老父也被貶官受罰。一時間,使王勃有一種從云端里跌落下來的感覺。為懷才不遇而傷感,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遙望京都長安如在天邊一樣遙遠,指看吳會也似乎遠在飄渺的云海之間一般虛無。這正是王勃當時對政治前途傷心失落情緒的真實表現。如果只是“西望長安,遙看吳會”,怎能傳達出這種復雜的情感呢?用典的好處之一是言簡意豐,以少勝多,能“寓萬于一”,較好地傳達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6、“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薄澳箱椤?,指南方的大海,出自《莊子?逍遙游》:“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薄疤熘?,傳說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經?神異經》:“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員周如削,銅柱下有屋,壁方百丈?!碧熘瑯O言其高。“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兩句,通過玄想宇宙的廣漠洪荒,來襯托人生的渺小,從而引發下文的感慨。
7、“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閽指守門人。帝閽就是天帝的守門人?!读凶?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閽原是屈原辭賦中想象的神靈?!峨x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我叫天門守衛把門打開,他卻倚靠天門把我呆望。)詩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來到天界,他去叩帝閽,然而帝閽卻拒絕為他通報,這天上實際是人間的象征,表明詩人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徹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閽”“叩帝閽”等來表達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將民情達于圣聽之意。揚雄《蜀都賦》:“選巫咸兮叫帝閽”。杜甫《塞蘆子》:“誰能叫帝閽,胡行速如鬼?!痹鐭ā朵揭吕铩罚骸熬\叩帝閽,愿化一寸鐵。”“帝閽”在王勃文中實際上是指稱國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稱天子一樣。因為前為“懷”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見”;且與下句“宣室”相對稱,都是暗指當朝皇上。教參譯“懷帝閽而不見”為“思念皇宮卻看不見”,不如譯作“懷念朝廷卻不得召見”?!胺钚摇钡牡涔?,意在嘆息難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時巧妙地為下文“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作鋪墊。宣室:西漢未央宮的正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賈誼貶謫長沙四年后,漢帝曾召他回長安,在宣室中問以鬼神之事。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這兩句是說,自己懷念朝廷,可是什么時候才能侍奉國君呢?
8、“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馮唐易老、馮唐已老、老馮唐、嘆馮唐”等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史記上對馮唐主要記載了一件事,馮唐和漢文帝在有旁人在場時聊天,談到古代名將,認為廉頗和李牧很有指揮才能。文帝大發感慨,說我要有廉頗和李牧這樣的人做將領就好了。馮先生馬上說你就是有了廉頗和李牧也不會任用他們。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過文帝在皇帝中是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人,換了別人做皇帝,馮唐差不多就要殺頭了。等了一會文帝又回來,說你就是批評我也應該在私下里說,怎么大庭廣眾不給面子呢?馮唐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諱回避。我認為陛下對士兵太差了,獎賞太輕,懲罰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報了六個腦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職,判處一年刑期。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廉頗、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馬上任命馮唐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這就是蘇東坡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典故由來。景帝上任之后,馮唐做了楚相,后來被景帝免了職。到武帝上臺后,馮已經九十多了。這就是“馮唐易老”的典故由來。
“李廣難封”的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與從弟李蔡俱事漢,“蔡為人在中下,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廣難封”“李廣未封”“李廣不侯”等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漢代名將李廣英勇善戰,才略過人,一生與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遠揚,匈奴望風而逃,稱之為“飛將軍”?!暗过埑秋w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都是贊揚他的名句。然而李廣沒有能夠裂土封侯,引來史家一片惋惜,民間無數惆悵。
武帝時代,本是開疆拓土、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從弟李蔡文帝時同為中郎,景帝時一同抗擊匈奴,被封樂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戰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聲遠不及李廣,官名、爵位卻在李廣之上。李廣的兒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著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奪左賢王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甚至李廣的部屬軍吏也有不少以軍功取侯。偏偏李廣本人馳騁疆場,戎馬一生,歷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難以封侯,最后還自殺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來,人們提出種種看法。有人說是他命不好,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庇腥苏f他雖然作戰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頭腦和治軍才能。更有人說是漢武帝重用外戚,寵信衛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廣,甚至故意排擠他,不給他立功的機會。后世多把李廣作為有才華而無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將人生的窮通得失看作常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則是從歷史中擷取的兩個實例,用來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9、“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賈誼洛陽人,18歲就以文才著稱,20歲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深受倚重,在博士之列為最年輕者,每次參議詔令,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即盡為之對答,并得到眾人的贊同。于是一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漢文帝對賈誼的才能頗為賞識,擬任賈誼為公卿。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對賈生并不寬容,在文帝面前毀謗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只得把他貶為長沙王太傅。后轉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他自恨失職,一年后也憂郁而死,年僅33歲。***《詠賈誼》:“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雄英無計傾圣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古代賈誼常作為懷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10、“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事見《后漢書?梁鴻傳》《后漢書?逸民列傳》。梁鴻,字伯鸞,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文學家。梁鴻幼年喪父。東漢初年,梁鴻入太學受業,雖然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受業期間曾遍覽古今典籍,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學成后梁鴻被分配到上林苑牧豬,雖然專業不對口,倒也樂得做他的“豬倌”。一天閑來無事,梁鴻和他的豬們在曬太陽,有兩只小豬在泥坑里打滾。梁鴻看見了,就對小豬說:“豬啊豬,其實我是很羨慕你們的。從前有一位莊周老伯伯說過,郊祭時用的犧牛,雖然平時用好養料喂養,又披以紋繡,舒服是舒服,可一旦要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時,這條牛想作一頭小豬,這可能嗎?所以我不愿意做卿相,不愿意被國事羈絆,我寧愿作一個小豬在污水溝里游戲,這樣我的心志倒可以愉快?!币淮?,梁鴻誤遺火種,燒毀了人家部分財物,他便尋訪到那戶人家詳細地詢問了主家的損失,然后以豬作價抵償。那家主人為人刻薄,以為賠少了,梁鴻說我家貧沒什么財物,就讓我為你干幾年活吧。主人便讓他做護院,梁鴻克盡職守。幾位鄰居看不下去了,一起責備那家主人。主人便要將豬歸還給他,梁鴻拒辭不受,也不再當豬倌,徑回老家平陵去了。漢章帝時,梁鴻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經過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詩,每句后面有一個“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覽腳下的帝京城,宮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勞苦,卻遠遠地沒有盡頭。這首詩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鴻。梁鴻聞訊后改名換姓,攜妻兒逃到了渤海邊上居住。“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五百多年后,唐朝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對梁鴻被迫害的命運表達了深深的感慨。然而太平的日子并不長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齊魯,梁鴻見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攜妻子和一個兒子南逃。梁鴻夫婦逃至吳地(今蘇州一帶)后,在富商門下做雇工,全家三口總算有了個安身的棲所。白天梁鴻為人舂米,晚上每當他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孟光已經為他做好了香噴可口的飯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頭直視,就半曲身子將盛著飯菜的托盤舉至眉前端給丈夫吃。這就是著名的“舉案齊眉”典故的由來。有一次給主人看見了,驚嘆道:“能使妻子這樣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換了間大房子給梁鴻夫婦居住,自此梁鴻方得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十余篇。后代文人常引“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來抒發自己一生襟懷未曾開的抱怨。
11、“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鼻耙粋€典故出自《晉書?吳隱之傳》。晉人吳隱之上任途中,經過一處泉水,名叫貪泉,據說喝了這水人就變得貪心。他不信,就取水喝了,而且寫了一首詩,大意說不存貪心的人喝了這水不會變貪。他到任后,非常廉潔?!白秘澣X爽”表達了廉潔的人絕不會受外界污濁的侵蝕,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純正。后一個典故出自《莊子?外物篇》。大意說莊周向監河侯借糧食,監河侯答應等封邑地方的賦稅征收到手后借給他一大筆錢。莊周聽了生氣說,車轍中的鮒魚需要的是斗升之水,如果拖延時間去取西江之水,就等于將鮒魚置于枯魚之肆。后來形成了成語“涸轍之鮒”,用以比喻處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的人?!肚f子?大宗師》:“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煦以濕,不若相忘于江湖?!庇钟谐烧Z“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課文中引用這個典故意為處境艱難但能自得其樂。
12、“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痹摱?意思是北海雖遠,仍可乘風到達?!氨焙!钡涑觥肚f子?逍遙游,即《莊子?逍遙游》說的北冥。扶搖,回旋直上高空的大風。
13、“東隅已逝,桑榆非晚?!背烧Z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有損失,后來終于得到勝利;年輕時荒廢了,年紀大后努力還不遲。出自《后漢書?馮異傳》。
14、“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孟嘗字伯周,東漢會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潔奉公著稱,為民興利除弊,百姓稱為神明。但由于志趣高尚,潔身自好,長期不得升遷,后來隱居耕田?;傅蹠r,雖有人多次舉薦他,但終不見用。年七十,死于家。事見《后漢書?孟嘗傳》。關于孟嘗,有著名的成語“合浦珠還”,說的是合浦不產谷物,沿海出產珍珠,由于前任太守貪污受賄,珍珠紛紛運往相鄰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