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哲理故事(精選33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改變哲理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改變哲理故事 1
從北京廣播學院畢業后,我回到了家鄉黑龍江,在省人民廣播電臺工作。因為經歷過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報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連續兩次都名落孫山。當時我已經29歲了,不想再這樣折騰了,但就這樣放棄,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時間,我一直悶悶不樂。母親是個知識女性,她對我說:“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變自己,什么時候都不晚。”
就是這一句話,讓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場,終于在30歲的那一年成為了北廣的研究生。畢業后,我留校任教了。一個女人在大學里當老師,工作既體面又輕松,很多人都羨慕我,但我覺得自己是學新聞的,更應該到一線去做更有挑戰性的工作。
33歲那年,中央電視臺經濟部來北廣要人,我幸運地被錄用了。當時來自親友們的阻力很大,他們說我是頭腦發熱,都30多歲的.人了,還瞎折騰什么。那段時間,我不斷地想起母親的話:“人要想改變自己,什么時候都不晚。”我最后的決定是,不管怎么樣,不能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哪怕失敗了,我也無怨無悔。就這樣,我在33歲的年紀走進了中央電視臺,成為一名主持人。
一轉眼,我就到了40歲,我突然有一種深深的危機感和失落感。每天患得患失,內心充滿著苦澀和憂郁。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煩惱向母親傾訴了,母親說:“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會變老,有的人只是變得老而無用,可是有的人卻會變得有智慧有魅力,這種改變,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開朗。
如果到了50歲、60歲,又有新的夢想在誘惑我,我想我依然會義無反顧地朝著它走去。好的改變,什么時候都不嫌晚。
改變哲理故事 2
我們之中有些人就像山坡上的大石塊一樣一成不變,對當下的生活感到安全自在。怕改變是人之常情,我們很容易習慣舒適圈,踏出熟悉的小圈令人膽戰心驚;我們要偏離或質疑既有觀念時會覺得頭昏眼花,也會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人,掀起一場身份認同危機。但改變是成長和發展的必經過程,不能拿害怕當借口。
《西游記》也從一塊石頭開始,這石頭自開天辟地便吸收了“天真地秀”“日精月華”,化成石猴。這頑猴力量無窮,擁抱生命之樂,還向菩提祖師學了七十二變。這只美猴王學會“筋斗云”,能翻十萬八千里,此外還得到神奇的金箍棒,能變化大小,“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這位齊天大圣適應力特別強,古靈精怪,把天庭鬧得天翻地覆,最后佛祖決定將他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讓他學習謙卑。美猴王接受這番來自僧人的.智慧,學會了謙遜,在輔佐唐三藏西去取經的路上,樂意扮演各種新身份。
別再正襟危坐動也不動了。你的人生也有智慧經書要取,也有修行之旅待完成,也有一個王國等著你追尋,或許你還能發現你的筋斗云,翻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改變哲理故事 3
傳說孔子帶弟子子路周游列國時,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就讓子路撿起來,不料子路懶得彎腰便假裝沒聽見。孔子沒說什么,自己彎腰撿起了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兒換來3文錢,又用這錢買了十七八顆櫻桃。出了城,二人繼續前行,經過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厲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子路一見,趕緊撿起來吃。孔子邊走邊丟,子路也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最后,孔子笑著對子路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后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小事不干,將來就會在更小的事上操勞。
彎腰,這是一個連小孩子都會做的.簡單動作,但在生活中卻有很多人不會,他們或是懶惰,或是孤傲,或是只顧抬頭看天上的風景,而干脆忘記了……于是,他們就失去了許多難得的機會。
其實,一生中會有很多教你彎腰的人。孩提時,父母是教你彎腰的人,他們說:如果你總把事情拖到明天,那么你終將一事無成。上學后,老師便成了教你彎腰的人,他們會對你說:請每天提著籃子出門,將一個個漢字、一個個單詞、一個個方程式都撿進去,這些都是珍寶。步入社會,領導又成了教你“彎腰”的人,他們的忠告是:無論山有多高,也只在攀登者的腳下;無論路有多遠,也總會走到終點。然而更多的時候,你自己才是真正教你“彎腰”的人,只有自己才可以時時提醒自己:我該怎樣做?人生中我撿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雖然你可能會失去現在,但絕對不會失去自我。
只須彎一彎腰,也許你的人生就從此改變。
改變哲理故事 4
一個牧師正在準備講道的稿子,他的小兒子卻在一邊吵鬧不休。牧師無可奈何,便隨手拾起一本舊雜志,把色彩鮮艷的插圖――一幅世界地圖,撕成碎片,丟在地上,說道:“小約翰,如果你能拼好這張地圖,我就給你2角5分錢。”
牧師以為這樣會使約翰花費上午的大部分時間,但是沒過10分鐘,兒子又來敲他的房門。牧師看到約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圖,感到十分驚奇:“孩子,你怎么這樣快就拼好了地圖?”
“啊,”小約翰說:“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個人的照片,我就把這個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么,這個世界也就是正確的.。”
牧師微笑起來,給了他的兒子2角5分錢。“你替我準備了明天講道的題目: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也就會是正確的。”
這故事啟示我們:如果你想改變你的世界,改變你的生活,首先就應改變你自己。如果你的心理態度是積極的,你的生活也會是快樂的;如果你心理態度是消極的,那么,生活也會是憂傷的。
改變哲理故事 5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都還赤著雙腳走路。
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遠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面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刺得他的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只是為自己,還可造福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幾。雖然根本做不到,甚至還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搖頭嘆息。
一位聰明的仆人大膽向國王提出建言:國王啊!為什么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么多頭牛,花費那么多金錢呢?您何不只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國王聽了很驚訝,但也當下領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改采這個建議。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改變哲理故事 6
他是中山大學翻譯學院的一名新生,叫揚孟衡,身高176厘米、體重40多公斤。在迎國慶文藝晚會上,他表演了歪著脖子夾傘,用腳拿筷、晾衣、夾花生米的絕技,博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
大家都以為他是學校請來的一個雜技團高手,但當他在臺上,露出兩只空蕩蕩的袖子時,所有的人都震驚了。原來,他六歲的時候就因高壓線電擊失去雙臂,游泳、足球、書法卻樣樣在行。這十四年來,他一直堅持用腳翻書寫字,他還是昆明宜良縣的.高考文科狀元,云南省前60名。他生長于昆明的一個小鎮,卻能說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被稱為“無臂小李陽”。而后,一個個堅強的細節便浮出水面:為了練字,他每天練3個小時,練到腳趾、腳掌都抽筋,腳上滿是血泡;為了學游泳,他每天要游10公里,每次游完就癱在地上無法動彈;為了學美式英語,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讀半個小時英語,一遍一遍地聽錄音帶,所有的課文他都能背下來。
他樂觀,豁達。在那樣的困境中,堅持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說,沒有了雙臂,我還有雙腳,生活不會來適應我,我只能一步一步地學會適應生活。
臺下的學生一片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