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中山狼
導語中山狼一詞一般用作形容那種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人。出自東郭先生誤救中山上的一只狼,反而幾乎被狼所吞的典故。《中山狼》,漢族雜劇劇本。康海作。取材于明代馬中錫小說《中山狼傳》。下面的資料由瑞文網小編最新整理收集,歡迎大家閱讀!
歷史典故:中山狼
出處
中山狼:全名《東郭先生誤救中山狼》。明人康海作雜劇劇本,取材明代馬中錫《東田文集》中的《中山狼傳》。明王九思有同題材作品,僅一折,原題名《中山狼院本》。還有明汪廷訥、陳與郊也各有同名雜劇,失傳。劇中主角東郭先生是一個濫施仁慈的人物,因救助被人追獵的中山狼,幾為狼所吞噬。
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簡子在中山舉行狩獵,遇到一只狼就拼命追趕。狼遇到東郭先生說:“先生能借你的口袋讓我茍延殘喘躲一會,躲過這場災難,我會報答你的大恩的`。” 東郭先生幫助了狼。后來狼安全跳出布袋撲向東郭先生咬去。
相關資料:
據古代民間傳說改編。故事鞭笞了一切忘恩負義的無恥之徒,是謂“中山狼”;而“東郭先生”,則是迂腐懦弱的無能者。情節曲折,文字簡潔,富有哲理。
(內容簡介)趙簡子大獵于中山,虞人道前,鷹犬羅后。捷禽鷙獸應弦而倒者不可勝數。有狼當道,人立而啼。簡子垂手登車,援烏號之弓,挾肅慎之矢,一發飲羽,狼失聲而逋。簡子怒,驅豐逐之,驚塵蔽天,足音鳴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馬。
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于仕,策蹇驢,囊圖書,夙行失道,望塵驚悸。狼奄至,引首顧曰:“先生豈有志于濟物哉?昔毛寶放龜而得渡,隋侯救蛇而獲珠。龜蛇固弗靈于狼也。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茍延殘喘乎?異日倘得脫穎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龜蛇之誠!”
先生曰:“嘻!私汝狼以犯世卿,忤權貴,禍且水測,敢望報乎?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有以活汝。脫有禍,固所不辭也。”乃出圖書,空囊囊,徐徐焉實狼其中,前虞跋胡,后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