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有關酒的歷史典故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典故吧,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嗎?那么,都有哪些經典典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酒的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酒的歷史典故1
孫皓在內殺美女,在外殺大臣,沒有理由沒有原因,就看他的心情。孫皓殺人的方式很多,剝人臉皮,挖人眼睛,多種多樣,殘酷至極。
中書令(幫助皇上在宮廷處理政務)賀邵因為中風,不能說話,也沒有辦法上朝。孫皓懷疑他裝病,命人嚴刑拷打,割斷他的'頭,燒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會上喝醉了,孫皓懷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見他。王蕃這個人好面子,不希望自己失態,在孫皓面前強裝鎮定。孫皓看他舉止正常,認定他是裝醉,立即處斬。然后,孫皓率群臣出宮登到山上,命令親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頭拋來拋去,最后人頭完全粉碎。
有關酒的歷史典故2
東吳一個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們悲慘命運的縮影。
他叫韋曜,博學多才,為人正直。孫休就很賞識,但寵臣張布忌憚他,總是搬弄是非,說他壞話。孫休為了保全張布的面子,一直沒有重用他。
等到孫皓即位,初期很賢明,韋曜一路升遷,封為高陵亭侯,任中書仆射(中書令的主要屬官)。孫皓嗜酒,常常從早喝到晚,還有一個恐怖的規定,不論宴會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設了一個最低限。如果換算成現在量,接近3斤(度數沒有現在高)。哪個喝不掉就硬灌進去。
韋曜的酒量很小,孫皓對別人都不寬容,對韋曜卻特別優待,擔心他出洋相,暗中命令侍從,替韋曜倒酒的時候換成茶,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來。
韋曜很感激孫皓,決定報答他。于是忠心耿耿,經常向孫皓提出合理化建議。孫皓氣得不行,對你這么好,反而在我耳邊聒噪。臉色越來越陰沉。此后在酒宴上,對待韋曜,不僅不再換成茶,反而強迫他多喝酒。
孫皓有個變態的愛好。大家喝得面紅耳赤時,孫皓隨意點一個大臣,大家輪流說說他有什么短處。如果這個短處,孫皓不以為意,那一笑而過。如果這個短處讓孫皓聽了極不爽,那這個大臣當場被抓或被殺。
大臣們都崩潰了,參加宴會如同上了刑場,不揭發,要自己命;揭發了,要別人的命。韋曜看不下去,勸孫皓取消這個規定,孫皓不想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