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的故事(精選16篇)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為大家帶來梅蘭芳的故事(精選16篇),快來看看吧。
梅蘭芳的故事 1
簡介
梅蘭芳(1894年-1961年),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祖籍江蘇泰州,清光緒二十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是中國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藝術家,舉世聞名的中國戲曲藝術大師。梅蘭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代表戲京劇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昆曲有《游園驚夢》《斷橋》等。所著論文編為《梅蘭芳文集》,演出劇目編為《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
梅蘭芳摔盆
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在舞臺上擅長飾演旦角,也就是女性角色,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深受大眾喜愛。可是,作為一名男性,要把握好女性角色的心理表情難度不小。
一次,為了表現一位女性吃驚的樣子,梅蘭芳一再思索,把女性吃驚的樣子反復模仿了幾遍,總覺得不夠味兒。這天,一回到家里,梅蘭芳趁正在整理衣服的妻子不注意,隨手抄起一個瓷盆狠狠地往地上摔去,冷不防聽到“咣當”一聲巨響,妻子驚得身子一抖,大叫一聲,手里的衣服也扔到了地上,半天才說出話來,妻子的這一吃驚的`神情,梅蘭芳看得清清楚楚,后來據此反復琢磨,巧妙地融進他的表演中,將人物演繹得更加活靈活現。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向生活學習,不斷汲取生活的養分,恐怕就是梅蘭成為京劇大師的根本原因。
梅蘭芳的愛國故事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以溥儀為傀儡建立滿洲政府,請梅蘭芳登臺慶祝,梅蘭芳拒絕。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戰事爆發。日寇占領上海不久,得知蜚聲世界的京劇第一名旦梅蘭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請梅蘭芳到電臺講話,讓其表示愿為日本的“皇道樂士”服務。梅蘭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陰謀伎倆之后,便決定盡快離滬赴港,擺脫日寇糾纏。于是他一邊給日本人帶口信說,要外出演戲,一邊攜家率團星夜乘船赴港。梅蘭芳來到香港后,深居簡出。
1941年12月下旬,日軍侵占香港,梅蘭芳苦不堪言,擔心日本人會來找他演戲,怎么辦?他與妻子商量后,決心采取一項大膽舉措:留蓄胡子,罷歌罷舞,不為日本人和漢奸賣國賊演出。他對友人說:“別瞧我這一撮胡子,將來可有用處。日本人要是蠻不講理,硬要我出來唱戲,那么,坐牢、殺頭,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粉飾太平,妄圖把梅蘭芳請出來,率領劇團赴南京、長春、東京等地巡回演出,梅蘭芳以牙痛為由婉言謝絕。期間為擺脫敵偽的騷擾,梅蘭芳留起了胡須,對外稱病不能登臺。而后日本又派漢奸朱復昌請梅蘭芳出面講幾句話,經朋友提議,梅蘭芳讓醫生給自己打了3次傷寒預防針,發起了高燒,一連幾天不退。日本人派軍醫來檢查,高至42度,才不得不放棄。然而此時梅家失去演唱的生活來源,生活窘困,梅蘭芳不得不出售自己的畫作為生,又四處借債,舉步維艱,在這樣的困境下仍然拒絕了日本人給予優越的條件。直至改革開放后,梅蘭芳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人民運動勝利才復出。
梅蘭芳的故事 2
上世紀30年代,梅蘭芳先生初到上海,雖然他唱功絕頂,但要在大上海一下子出名也難。
那時,報紙為了生存,需要靠廣告收入來維持。可那時候的廣告,要么吹得過分,要么說萊某產品有什么特別療效,介紹演出也是說什么蓋世絕頂,這樣的廣告在報紙上比比皆是。為了宣傳梅蘭芳,當時替梅蘭芳籌劃的這個戲班子就想在報紙上打廣告,但是這個廣告要怎么登,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呢?
經過一番籌劃,他們決定在報紙上只印三個字――梅蘭芳,之后什么都不說,廣告就這樣登出去了。第一天就開始有人議論:“這梅蘭芳是誰呀?”第=天的報紙上還是不小的版面,三個大字――梅蘭芳。這下子議論的人就更多了,連登了幾天之后,上海市街頭巷尾就都在議論了:“您知道梅蘭芳嗎?”由于這個特殊的廣告特別引人注目,梅蘭芳這個名字很快就傳遍了當時的上海。
當時上海的市民并不知道梅蘭芳是誰,因為好奇,都在互相打聽,就這樣,梅蘭芳的.名聲越來越響。連登了一周之后,報紙上登出了一個詳細的廣告:“梅蘭芳一京劇名旦,今晚在上海某某戲院登臺獻藝。歡迎觀看。”廣告一出,票立即賣了個精光。大家都想去聽聽看梅蘭芳究竟唱得怎么樣,看看梅蘭芳先生的功底。從此,梅先生一唱走紅,知名度也提高了。
梅蘭芳的故事 3
上世紀二十年代,京劇《霸王別姬》紅遍中國,梅蘭芳飾演的虞姬惟妙惟肖,贏得了眾人的喜愛。一次,梅蘭芳演出時,有位老者在臺下喝起倒彩:“什么名角,舞劍都走了樣,還敢登臺!”隨后,便起身離開了。
演出結束后,梅蘭芳問起此事,有人勸解道:“一個老頭胡言亂語,您何必在意!”梅蘭芳沒有多言,而是托人打聽到了老者的住處。
這天,梅蘭芳來到老者住處,一見面便鞠躬說:“我戲演得不好,特來向您求教。”
老者卻一口回絕:“您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
梅蘭芳又鞠了一躬,說:“晚輩一心想弘揚國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點。”
老者還是搖搖頭,梅蘭芳繼續鞠躬懇求,老者這才說:“看你如此有誠意,我就指點一二吧。其實你演得很好,美中不足的.是你舞了男人的劍法,這與虞美人的身份不符啊!”梅蘭芳聽完,當即跪拜,向老人求教。
那之后,梅蘭芳跟老者學習了男女不同的舞劍方法,并應用到表演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人們都夸梅蘭芳謙遜好學,他說:“我知道自己劍術不佳,有人批評指正,當然要虛心學習。”
一個人在風光無限時,也要保持謙虛的品格和冷靜的頭腦,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梅蘭芳的故事 4
當年,京劇大師梅蘭芳唱紅了以后,和忘年交楊小樓自組了戲班。
楊小樓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京劇演員之一,被譽為“武生泰斗”,慈禧掌權時曾多次被邀至宮中演出,一時名聲大噪。楊小樓的“戲份兒”比梅蘭芳大。對這個問題楊小樓本人并不計較,倒是他的追隨者提出,兩人同拿頭牌的戲份兒,但楊小樓應該再拿一份加錢,即每賣出一張票,楊小樓從中提成一角錢。這樣一來,楊小樓的收入就大大超過梅蘭芳了。
梅蘭芳只是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演出,暗暗地較勁兒。楊小樓則心安理得地享受著這種優待。
一個寒冷的傍晚,梅蘭芳到一位友人家吃飯。窗外,凜冽的寒風吹得樹枝搖擺不定。梅蘭芳心情很差。原來,前一天楊小樓演《冀州城》,賣出去1000多張票,今天該梅蘭芳演《嫦娥奔月》,偏偏天公不作美。梅蘭芳忐忑不安,都想托病罷演了。在朋友的規勸下,他最終還是硬著頭皮坐車前往劇場。
剛走到劇場那條街,老遠就看到大街兩邊擠滿了汽車、馬車和人力車,顯然都是來看戲的。梅蘭芳沒想到,在這么惡劣的天氣里還有這么多人來看他的戲。于是,他振作精神,大步走進了戲院,只見里面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原來,這天共賣出去1800多張票,不但超過了前一天的楊小樓,還打破了這個劇場開辦以來的`最高上座紀錄。
第二天,楊小樓照例領到180塊的加錢,但他卻笑不出來了,“人家唱戲,咱拿錢,慚愧慚愧。”楊小樓是個正直又明事理的人,于是提出從此不再拿加錢了,與梅蘭芳平起平坐,不搞特殊待遇了。
所以,人若是想要改變處境,最好的方法是在隱忍的同時提高自身,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抱怨是最無用的。
梅蘭芳的故事 5
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小時候,相貌很平常,眼神還有些呆板,見人不大會說話。在他八歲那年,家里請來了一位有名的朱素云先生教他學戲。第一出開蒙戲《二進宮》,老師反復教他,還不能上口。朱先生見他進步太慢,認為他不是學戲的材料,再不教他了。朱先生臨走時,將梅蘭芳叫到跟前斥責說:“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我也沒辦法。”說完就拂袖而去。
梅蘭芳是個有志氣有毅力的孩子,朱先生的話像一根針刺疼了他的心。
他想,難道別人能學會的戲,我就學不會?難道我比別人少點啥?他暗下決心,非闖出個樣子來不可。
不久,梅蘭芳入了“云和堂”學戲,拜吳菱仙老先生為師。吳先生對梅蘭芳的要求很嚴,有時還采取十分嚴苛的訓練方法,但梅蘭芳總是按老師要求的那樣,努力完成練功任務。當時,吳先生最厲害的一手是蹺功。他搬來一條板凳,上面放著一塊磚頭,讓梅蘭芳腳踏兩根半來多長的高蹺站在磚頭上,并要求站一柱香的工夫。起初,梅蘭芳站上去總是戰戰兢兢,不到三分鐘,就腰酸腳疼支撐不住了。可他剛跳下來,又必須馬上再站上去,因為一柱香燒不完,是不準下來休息的。為了練出過硬功夫,梅蘭芳的腿都站腫了。
經過一段基本功訓練,梅蘭芳的蹺功有了很大長進。但他沒有滿足,又積極主動地設法增加訓練難度。秋去冬來,他在庭院里找塊地方澆了一個冰場,冰面光潔如鏡,人走上去都免不了摔跤。可梅蘭芳偏偏要踏上高蹺,到冰場上去跑圓場。高蹺本來重心就高,支撐面又很小,再加上冰滑,梅蘭芳經常摔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吳先生看了有些憐惜和心疼,就對梅蘭芳說:“休息幾天再練吧!”梅蘭芳卻堅決地說:“先生,您不是常常說,練功練功,一日不練三日空嗎?”先生無奈,只好讓他繼續練下去。
冰上踩蹺的功夫,使梅蘭芳受益甚大。他晚年時曾多次說過:“幼年練蹺功,頗以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歲時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一類刀馬花旦戲,就不能不說是當年嚴格訓練蹺功的好處。真可謂‘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梅蘭芳的故事 6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酷愛花卉,院子里養了很多花,有雪里紅梅、傲霜秋菊、花王牡丹、花相芍藥等傳統名花,還有牽牛花等柔弱的花。為了讓花開得更大更艷麗,梅蘭芳專門買了很多書籍,苦心研究,終于換來了百花競放、芳香馥郁的景象。
隨著梅蘭芳養花的名氣越來越大,一些人也對院子里的名花覬覦起來,時不時會有幾盆花莫名地丟失。接二連三地丟過幾次花后,梅蘭芳便細細觀察起來。后來,他在院子的后墻發現了幾個腳印,偷花人正是從此處越墻而入。
梅蘭芳的朋友知道后提議:“可以把后墻加高,再往墻頭撒點碎玻璃,這樣就能杜絕丟花的現象了。”梅蘭芳聽完并沒有說話,只是在院子外面轉了一圈,然后便吩咐手下去請泥瓦匠并購買石料。
就在朋友忙著參考加幾層磚,用多少料時,梅蘭芳卻帶著泥瓦匠走到了后墻外面的土路上。“你要修路?”朋友難以置信地問。“是呀,你看這條路坑坑洼洼,要是人從墻上跳下來很容易崴到腳的。”梅蘭芳憂心忡忡地說,“還有這個水坑,積水太深了,很危險,一定要填上。”朋友疑惑地問:“難道你不痛恨那些偷花者嗎?”梅蘭芳微微一笑,平靜地說:“說實話,看到精心培育的花兒被偷,我也很生氣。但是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因此而崴了腳,或者掉進水坑,他們也是人,有平安生存的權利呀。”聽了梅蘭芳的話,朋友低下了頭,對他更加敬重起來。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我們也常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而梅蘭芳的行為卻遠遠超出了“寬容”的境界,他給予對方的更是一種悲憫的大情懷,是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恰似一條清亮的河流,澄清著沿路的風塵,不僅能夠凈化人的身體,更能凈化人的心靈。
梅蘭芳的故事 7
1920年,著名畫家齊白石應邀參加一個活動,因為穿著土氣,加之不善言辭,結果無人理睬。這讓他很尷尬,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又走不掉。恰在此時,梅蘭芳走了進來。
彼時,梅蘭芳已是京劇名家,衣著光鮮,捧他的客人極多。但梅蘭芳還是在眾多賓客里,發現了齊白石。此前他們只是相識,并無深交。但梅蘭芳還是很恭敬地走過去,與齊白石寒暄。此舉讓在座賓客很驚訝,紛紛詢問梅蘭芳主動招呼的客人是哪位,當得知眼前那位衣著土氣之人竟是畫家齊白石時,賓客也過來寒暄,這才打破僵局,讓齊白石擺脫尷尬。
事后,齊白石很用心地為梅蘭芳畫了一幅《雪中送炭圖》,題句云:“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后來,梅蘭芳想學習畫草蟲,齊白石欣然收他為徒。
1954年,梅蘭芳準備在上海演出,而當時,程硯秋正在上海演出,卻因為宣傳不到位,票房很慘淡。彼時,梅蘭芳與程硯秋是亦師亦友亦對手。如果當時梅蘭芳在上海演出,以他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一定會大受歡迎,而本來就票房不佳的程硯秋,想在上海立足就更難了。許多戲迷也期待著兩個人唱對臺戲,想瞧瞧這兩位京劇界頂尖人物,誰勝誰敗。
梅蘭芳并不知程硯秋票房不佳,到達上海后才知道。他不想看程硯秋的笑話,但是他來上海的消息已經被報紙大肆宣傳,而且戲院已經將票售出。就在他為難之時,當時的戲院書記馬少波,出面勸說讓梅蘭芳放棄演出,以免出現“龍爭虎斗”的現象。如果放在他人身上,是斷不能放棄演出的,那樣會被人詬病,但是梅蘭芳卻以大局為重,很愉快地放棄了在上海的.演出,而把機會讓給了程硯秋。
后來,梅蘭芳的妻子過生日,程硯秋不僅親自到場祝壽,還送上精致的禮物。
木匠在教徒弟時很少嘮叨,說得最多的話就是:“注意,留一道縫隙。”對于木匠來說,做活最講究的就是疏密有致,黏合貼切,能不能做好手里的木工活,縫隙往往很關鍵。做人處世和木匠做工是一樣的道理,與人相處時,留下一道縫隙,就是給彼此留有余地。
梅蘭芳盛名之下,依然謙遜有禮,時時為他人著想,處處寬容與忍讓,正是這種為人處世留縫隙的大智慧,才令他事業一路輝煌,且彰顯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梅蘭芳的故事 8
新中國成立后,身為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國京劇團團長的梅蘭芳先生,仍像普通演員一樣上臺演出。一次在北京政協禮堂演《鳳還巢》,梅蘭芳因一時失神,忘記了一句唱詞,便在表演角色偷看時多做了幾個動作。場上的演員與看表演的劇團人員都認為,這是梅蘭芳為加強表演人物偷看時的羞澀感,故意把這句唱詞省略掉了。
演出結束后,當大家紛紛稱贊梅蘭芳的改動非常好,向他表示祝賀時,他卻淡淡地笑了笑說:“今天不是我改得好,是我一時失神,把那句唱詞給忘了,沒有辦法才用動作把這個沒唱出來的腔遮蓋過去。這是一出演了多年的經典劇目,我真是對不起觀眾,我應該向大家檢討。”梅蘭芳的話令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心中暗想:“梅先生如果不說,還真沒看出來。”
就這事,后來有朋友對梅蘭芳說:“你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梅蘭芳認真地回答:“對小失誤的放縱,就是對自己人格的放縱,最終必釀成大禍。人的失誤都是有原因的,小失誤往往潛藏著一個人的人格缺陷。比如這件事,我上了臺怎么能失神呢?還是本身有問題,說到底,是沒把演出放在第一位,沒把觀眾放在第一位。看清危險,警示未來,才能有長進。”
梅蘭芳的故事 9
梅蘭芳的琴師、86歲高齡的姜鳳山做客央視,做了一期關于梅蘭芳的專題節目,他對梅蘭芳的為人和演技贊賞有加。
其間,他講述了一件梅蘭芳的往事。那是一個美麗的錯誤,而且,那個錯誤已經成為沿用至今的經典。
那是早年,梅蘭芳與人合演《斷橋》,也就是《白蛇傳》,說的是白娘子和許仙兩個人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梅蘭芳在劇中飾演白娘子。劇中,白娘子有一個動作,就是在負心的丈夫許仙追趕她、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時候,她愛恨交加,心中五味雜陳,就用一根手指頭去戳許仙的腦門兒。
不成想,梅蘭芳用力過大,跪在那里扮演許仙的演員毫無防備,被他這一戳后直接向后仰去,這是劇情里沒有設計的動作。可能是梅蘭芳入戲太深,把對許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頭上,才造成了這樣的`失誤。眼見許仙就要倒地,怎么辦?梅蘭芳下意識地用雙手去扶許仙。許仙是被扶住了,沒有倒下。可梅蘭芳馬上意識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負心郎許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這戲不就砸了嗎?大師到底是大師,梅蘭芳隨機應變,在扶住他的同時,又輕輕推了他一下。
所以,動作就由原來的一戳變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白娘子對許仙愛恨交織的復雜心情。這個動作演得出神入化,把險些造成舞臺事故的錯誤扭轉了過來,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于是,在以后的演出中,梅蘭芳就沿用了這個動作,而且,其他劇種也都移植采用了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成了經典之作。
姜鳳山說到這里時,用了一個詞:敗中取勝。
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在工作中、生活中,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失誤和錯誤都是難免的,關鍵是出現失誤和錯誤以后怎么去對待,怎么去處理。
處理不當,會釀成事故,導致全盤失敗;處理得當,則能敗中取勝,化腐朽為神奇。
梅蘭芳的故事 10
1953年,豫劇《穆桂英掛帥》來滬演出。得知馬金鳳會親自登臺表演,梅蘭芳喜出望外,一連買了三場戲票。每當馬金鳳扮演的穆桂英披掛上臺時,他就細心揣摩她的一招一式,以及唱腔、身段和表演,甚至連一個表情也不放過。
最后一場演出結束后,梅蘭芳走進后臺恭賀馬金鳳演出成功,同時邀請她去家中做客。此消息傳遍了整個豫劇團,師兄師妹無不羨慕萬分。有人說:“能去大師家真是三生有幸啊!”還有人說:“去了之后一定要虛心求教!”
第二天下午,馬金鳳登門拜訪。一見面,她便深鞠一躬,嘴里說:“還請梅大師多多指教”。梅蘭芳忙扶起她,笑著說:“今天可不是我指教您,而是請您指教我的。”馬金鳳大吃一驚,心想自己不過在豫劇界稍有名氣,而眼前的.人則是享譽全國的京劇大師。論舞臺經驗、唱腔,任何一點都堪稱戲曲界的標桿,自己怎么敢班門弄斧呢?想到這里,她一邊后退,一邊擺擺手道:“實在不敢當。”
梅蘭芳見狀,誠懇地說:“多年來我一直有個愿望,將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為京劇。早年間我曾扮演過小穆桂英,但中老年穆桂英還從未嘗試過,尤其是她掛帥上陣這個階段。您演的穆桂英很出色,所以我真心向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