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用與無用議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1
作家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么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
莫言是作家,也是智者。正如他所說,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智者所言,自有其道理。我們學習文學,正是要追求“無用”。這個“無用”是指不能將文學當作“過程”“手段”,而應將其作為“目標”。
所謂“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功名之用、富貴之用。以此觀之,文學確不如科學“有用”。但如果換到哲學的視角,文學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人的“世界觀”,而科學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論”,其二者雖相互依存,但顯然“世界觀”更具有根本性、決定性。這就意味著文學比之科學更為“有用”。
同樣,將莫言的這句話向社會學上引申,可以敘述為“人在社會中最大的用處,就是沒有用處。”這并不是消極處世,而是道家觀點的一種演變和進化。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與其追求讓自己“有用”,不如放棄執念,靜心提升能力,不斷加深在文學方面的素養。如此,雖然外在面貌并無絲毫改變,而其內在天地已然脫胎換骨,成為了有深度、有學識、有內涵的人。這樣的人被稱之為“人才”,而文學的“無用之用”也就清晰可見了。也許科學技術能讓人改頭換面,但文學對心靈所產生的影響,是無法用科學替代的。
所以說“悟無用之用”,才能“見智者之智”。文學是時代精神的凝結,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是人類進步的明燈。“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2
我唱歌,然而并沒有人認為我的歌聲美妙。
可我依然唱歌,大清早走在校園小徑上頂著風吼《混沌》,中午吃完飯回寢室前哼一曲《千秋月別西楚將》,晚上熄燈前站陽臺上再來一首《風起天闌》,人生哪,也不過如此。
唱歌是為了什么?娛樂自己,放松一下身心罷了,卻偏要有人硬說什么“唱不好聽就別唱”之類的話。仿佛我吃山竹正吃得起興,突然有人跳出來說帶皮吃水果是對水果的基本尊重,然后硬逼著我整個吃掉。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不會受歡迎,然而當你唱歌唱得不如人意時跳出來焚琴煮鶴的人卻比比皆是。
真是件怪事。
唱歌撫琴做得再好又能如何?登上某某舞臺成為人生贏家?從此康莊大道一往直前?就算真的名動天下成為一代絕唱看,終究不過寂滅于時間的`浪潮中,只落得后人嘆一句“廣陵散就此絕矣”,人生的大部分樂趣,若多加了點有用無用的紛爭,便索然無味。
其實人生中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無用的,無用的閑談,無用的課外書,無意義的偷懶。哪怕是目前看來最有用的學業,將來也不過一紙文憑。誰也不知道多年后這些知識會不會被逐一推翻,當年那雄心壯志五年后還是否有吸引力。人生在世,基本上都是無用之事組成了一生。
所以何必太過糾結一件事有用無用呢?人生苦短,快樂而有用的東西本不多,剩下的大多是有趣卻無用的事。若任我選,我就愿做個劇本里的小人物,被編劇和主角都遺忘。做那個《醉翁亭記》中“負者歌于途”的負者,負著世俗的擔子走在人擠人的康莊大道上,忍不住就一曲歌盡悲歡,路過的一個衣著體面的醉漢瞇著眼望著我,大筆一揮,便在一篇千古奇文上留下了關于我的只言片語。
五個字,足矣。
我便是這樣一個無名的歌者,僅此而已。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3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們大多數已習慣了有用的用處,而漠視了無用之用。
‘有’實為一種看得見,可觸及得到的,人們可以確確實實地感受到它,也從而更為看重它。而‘無’看起來虛無縹緲如一團握不住的煙沙。一個紅薯與一束花放在你面前,部分人會選擇紅薯因為紅薯帶來的果腹感對他來說是真實存在的,而鮮花的香氣過于沒有真實的感覺,選擇花對于他來說相當于什么都沒有得到。當然也會有人選擇花朵,因為他們能感受到花的‘無’中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能從無用中感受到有用。
‘世上有用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鐘無用之情,終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的有滋有味。’周國平的《閑適》也表明了,人間有味是清歡,而清歡大都是無用之事,無用之事而成至味。詩無用而得以悅己、酒無用而得以暢快、哲學無用而得以明朗。看似無用之事之用不是在滿足人最普通的需求,而是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有用無用都在念想之間,你若覺得有用,那他便有用,若覺得無用那他便無用。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中說,我們日用必須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看著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是無用裝點,而且愈是精煉愈好。正如莊子所說:‘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看似無用,卻實有大用,人若只局限于日常所需而不愿接受無用之物,那他未免太過貧乏干枯,他的靈魂也如嚼蠟一般干澀無味。無用之物充實的是一個人的靈魂,使一個人的靈魂賦有充溫飽和之感,溫潤而靈動,一個人的舉止也更有優雅動人之感。
有用之物是必需,而無用之物亦不可少。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4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很讓我激動的視頻:十幾個人在一款名為“我的世界”的游戲里用各式各樣的小方塊搭出了整整一個麗江古城。
我很激動地將這個視頻分享給我一個好友。他問:“做這個他們花了多久?”我查了一下資料回答道:“不休不眠的三個月吧。”很久,他才憋出一句:“可是這個有什么用呢?”
我愣住了,想了很久,才發現其實真的沒有什么用。還原度再高的古城,也只是存在于那個虛擬世界。我莫名有點難過,為他們付出的不值。
可是,在這世上,有什么東西是有用的呢?
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身外之物的又豈止是錢財?
錢財是無用的,不過多添銅臭;學問是無用的,文盲也能照活;愛情是無用的,一個人也是瀟灑;甚至家庭,也是無用的,不過徒增負擔。
看完了《瓦爾登湖》,方明白人所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不過四個簡單潦草的大字“保持體溫”,除此之外,全是奢侈與無用。
原來我們所畢生追求的,不過是一堆廢物。
就連我們本身,也是無用的。地球少了誰,都是照樣轉。誰會在意這世上少了那么幾個政治家或者別的什么?即便是所有的人類都消失了,太陽照常升起,鳥兒依然在叫,花兒依然在笑。
佛曰:“四大皆空。”
奈何我不信佛。對我而言,色便是色,空便是空。紅顏即便最后逃不過白骨,我也要抓緊時間好好欣賞那銷魂蝕骨的.好皮囊。
世間萬物大多無用,可這萬物又怎是能用簡單的有用無用來區別的?我喜歡這世界,即便它無用,我也貪戀它。我討厭癩蛤蟆,即便它有用,我也避之不及。那辛辛苦苦搭建出來的古城模型,只要贏得同樣愛它的幾個人的歡呼,也值了。
管它什么黑白是非有用無用,喜歡便夠了。
那些斤斤計較有用無用的人,大多是惶恐不安的人。焦慮地活在世上,哀嘆著流年易逝,往事隨風,不懂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道理。渴望做“有用”的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卻不知這世界大多事物,連他自己,都是無用的。
無用之人,無用之物,因為喜歡,所以彼此才有了價值。此乃無用之道也。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5
《大家》在20世紀90年代曾名噪文壇,曾與《收獲》《十月》等“老字號”刊物一同躋身于純文學期刊行列,但因違規操作遭停刊整頓。
它的本職工作做得不錯,為何偏偏不能養活自己,而要淪落到依靠不正當的“副業”來貼補的地步呢?純文學似乎越來越難以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生存了,它的讀者面也越來越窄。白巖松在讀書節時說過:“走到新華書店,全是些有用的書,考試類的健康類的工具書啊。”或許文學期刊殘酷的生存現狀從這里可見一斑。
記得我小時候看的是《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可現在孩子從小學一年級便捧著本“奧數”,其他小說童話則被老師家長看作是閑書而遭禁看。為什么看“奧數”?因為它對孩子的升學有幫助,這是家長們能看到的最直接的利益,而童話、散文對于孩子的成績并無多大用處,所以被隔離。可見,所謂有用無用只是針對孩子成績而言的片面觀點。難道文學真的'對孩子身心發展無益嗎?說文學無用的人是太過功利化了。從小接觸教輔工具書,短時間內,孩子被灌輸了很多新知識,但是大腦過早開發并不符合自然規律。孩子們失去了童話般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失去了聽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后的同情心,失去了由文學帶來的感動、善良、幸福,失去了培養健全人格的機會。
通過《白雪公主》的故事,我們明白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惡;聽了《海的女兒》,我們體會到愛的珍貴;讀了《老人與海》,我們學會了堅持,學會了頑強……文學與工具類書籍相比,它的作用是潛移默化,它引導一個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一次次閱讀中,我們的靈魂與文中主人公的靈魂相碰撞,我們的思想與作品的思想產生火花。在閱讀中,我們感受自然的美麗,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感受人生的起落與苦楚。是文學,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日益飽滿,日益堅韌。
滿族人揮兵南下攻打中原時,原以為南方多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很容易攻取,后來卻發現南方是最難攻克的,為什么?因為文人特有的節操。他們有著比武夫更堅韌的靈魂,更高尚的氣節,這些,難道不是文化的濡養、文學的熏陶帶給他們的嗎?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晚宴上說:“與其他科學獎項相比,文學獎沒有那么多用處,但是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其他科學的用處是可以實際感受到的,唯有文學是對人的精神內在的作用,無實物可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工具類書籍更符合我們急功近利的心態,快速高效。這原本無可厚非,但是我以為,文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更是必不可少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需要一位心靈導師在這個浮躁功利的社會引導心靈,需要在文學中浸潤靈魂,濡養人格,認識自我。我們,需要像莫言般視名利為“多余”,或許只有如此,才能引領我們整個社會向善向美。
有用與無用議論文 篇6
實用主義者追求“有用地學習”,學習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由于此種學習方式能在短期內收獲巨大效益,教育者們也傾向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
然而,學習不應僅以有用為唯一目標。事實上,正是那些當前看來“無用”的知識能在未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在求學只為“有用”的時代里,厭學也就不足為奇了。社會在不斷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沒有一種知識能保持永久的實用價值,似一口永不枯竭的井給人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利益與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當我們抱著純實用主義的態度貪婪地“汲水”時,到頭來也只能死抱早已失去時效的知識黯然神傷。而一旦知識失去了功用,學習它的熱情便也不復存在了。
相反地,拋開功利主義,由興趣去引導學一些能讓自己快樂和滿足的知識,以“樂之者”的身份深入研究和體悟學問,而不似實用主義者一般浮光掠影地只看見對自己有利的表層信息,卻忽略了此種知識的內在核心和深遠價值――這樣,我們才能說:我真正學習過它。在此過程中的不斷發現和探索的樂趣自然成了學習的不竭動力。
為學習而學習,雖不一定會為我們賺取更好的生存價值,卻能讓我們更好地生活。顏回不似宰予,向孔子請教耕作之事,他所得到的也不是孔子“朽木不可雕,糞土之墻不可污”的'白眼,而是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和忠恕愛人的精神內涵。他所學的知識未能讓他更好地生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