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10篇[經典]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1
水鄉烏鎮,我一直向往它的幽靜淡雅、古風悠然。這次暑假的杭州之旅讓我真正領略到它的無限魅力。
午后的夏日,太陽盡情揮灑著它的熱情,我和媽媽踏進了烏鎮之門。但見悠長的小徑從眼前像一條蛇般地延伸開去,小徑兩旁是深宅大院,斑駁墻面,烏黑磚瓦,高低錯落,看似隨心所欲的一番布局卻極具有精巧的.和諧之美。瞧,有的房屋是由紫檀木所制,房子雕刻精細,步入內堂,就會聞到紫檀木散發出的香味,有的房檐已稍顯破舊,仿佛在告訴人們歷史的悠久。
走遍長徑,忘穿深巷,為了細細體味這古老而獨特的房屋之美,我和媽媽登上木舟。船夫手持竹蒿,立于船尾,搖動木漿,一插,一撥,一斜,一提,一蕩……嫻熟的駕船技術讓游客嘖嘖稱奇。船夫指著鋪滿石頭的小徑告訴我們:“烏鎮的街巷猶如一個棋盤迷宮似的,陌生的旅客常常歷游其間而尋不到出口,但只要順著這條生命河而行,便可出鎮。”船兒隨著隨著水聲緩緩前行,就像輕奏起一曲悅耳的“六月船歌”,令我陶醉其中,不由得低聲輕吟:千磚萬瓦,百匠早就千古屋;一舟二櫓,三人搖過四仙橋。
下了船,我和媽媽又參觀了矛盾先生故居,故居中展覽這他如若飛鴻的書法,流芳百世的詩篇,我想:烏鎮這里人杰地靈,茅盾先生一生深居簡出,為國為民,用不朽的文筆書寫著名大作,不正是“是非乎其大,有志者竟成”的真實寫照嗎?
午后的熱浪讓背負旅行包的我汗流俠背,但絲毫不減我對烏鎮的熱情,我和媽媽不停拍照。是啊,烏鎮之美,幽靜淡雅得仿佛一幅畫,古風悠然如一首詩,我怎能不流連忘返呢?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2
度過孩提時代的我們,步入了燦爛的花季,即將迎來我們最具挑戰又最具機遇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去面對這樣一個我們從未接觸過的新時代呢?噢,讓我來看看我都準備了些什么裝進我的行囊呢?――――題記
道德
道德是立人的基本準則,是人榮辱觀的形成條件。要想立足于這個時代,沒有道德是寸步難行的。讓道德成為你的基石,在這塊基石上能建出最穩固的大廈。
能力
能力是人生存在的重要保障。人類正是以超群的能力在眾多動物中脫影而出,我們要擁有的就是非同一般人的某種能力,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先機,才能又選擇得權力而不是被選擇。
知識
高爾基曾經說過: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不錯,在這樣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知識就猶如戰場上的武器,想要戰勝對手,你必須擁有更先進的`武器。知識將成為這個時代的利器,我將用它來武裝自己,讓自己也變得不可戰勝。
健康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的體魄,一切就是空談。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楊利偉能上太空?如果沒有健康的體魄,我們還能安安心心地在這兒學習?所以,健康的體魄是必不可少的。
精神
中國人擁有龍的精神,我們要想這個時代大放異彩,也要堅持龍的精神。設想一下,你和愛因斯坦一樣聰明,和斯瓦辛格一樣強壯,但你沒有不屈不撓的精神,愈挫愈敗,你仍然是一只紙做的老虎,一陣風也能將你吹倒,精神就如同人的骨骼,沒有它,你就是一塌爛泥。
讓我把我的道德,我的能力,我的知識,我的健康,我的精神,通通裝進我的行囊,背上它們去迎接挑戰。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3
每次去旅游,都是人滿為患之時,特別是七日長假,更是旅游的黃金日,大大小小的旅游愛好者,都去了自己慕名已久的向往地。
不知年月日,不明旅游處,只記得那次上車,準備開往目的地(風景區)時的情形。
那天,我和媽媽一塊兒在車站上,由于要去下一個景點,我們只好等車,這時,人漸漸多起來,車子也一趟又一趟的從我眼前駛過。我不覺感到煩燥,心中隱隱有一團什么東西在燃燒。站臺上的人也不免有些浮燥,心中急急想去目的地的欲望也漸漸提高。
這時,又來了一輛車,人群馬上就引起了一陣騷動,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個勁兒地擠向車邊。車門開了,一些大人馬上就擠了進去,順手拉住自己的`兒女,一把將他們拉入了車內。一些年齡小的都哭了,我也不知所措,只感到自已不由自主地往前走,啊,媽媽為我開了一條道兒,我連忙跑過去拉住她,可是,我們終究勢單力薄,一番“打斗”后,又被擠了出來。我們就像兩條小魚,被擠在了一些大魚之中,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啊,人們縮小了“包圍圈”,把我和媽媽圍在了當中。后來我只感覺,順著波濤,被沖到了海岸上。定眼一看,才知我已遠離了車子,我被人擠到了最邊緣!媽媽跑過來拉我,我們又擁入了“人流”。擠呀擠,擠呀擠,終于擠到了車門旁,剛要進去,忽然一踉蹌,身子往后倒了,媽媽連忙拉住我,哎,可想而知,我們又被擠到了外面……。
旅游,是我的最愛,也是大家伙的最愛,但在黃金日去旅游,這事,我再也不做了。
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4
10月24日,陽光明媚,秋高氣爽,一輪紅日掛在天邊,新聞學校組織我們去泥咕咕之鄉――浚縣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