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600字(精選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6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 篇1
暑假期間,我和媽媽去了科舉博物館。科舉博物館是地下建筑。一進博物館大門,一個童生映入我的眼簾,那個童生全身上下穿的是麻布衣服,挑著扁擔,正在走進考場。
那個時候的小朋友大多在8到15歲上學,入學后要學習識字、寫字、習經史、《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等。還要學習的重要內容有“四書五經”、“八股文”和“試帖詩”。這些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但是有嚴格的格式。以“八股文”為例,題目一般出自四書五經等原文。格式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個部分。行文要邏輯清晰、文筆流暢。還可以模仿孔子、孟子等“代圣人言”,就像現在寫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一樣。
明清時期科舉程序十分復雜,要先通過縣試(知縣主持)、府試(知府主持)、院試(省學政主持),才能成為一名秀才。電視劇《武林外傳》里張口就是“子曾經曰過”的呂秀才,就是通過了這三道關卡。取得秀才稱號的考生,可以去省貢院參加鄉試,通過者為“舉人”。明清時,鄉試分三場,每場三天。大部分考生是無法考中舉人的',14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的林則徐,可謂是一代神童。成為舉人之后,就可以迎接來年春天的終極考驗――赴京參加會試。清朝會試由翰林院或者內閣大學士主持,而殿試則以確定狀元、榜眼和探花的歸屬。
我還看到了幾個狀元故事,其中“鴨蛋狀元”給我印象深刻:明朝萬歷三十五年末科狀元黃士俊,家境貧寒。34歲時想進京趕考,找岳父借路費,岳父見他衣著破舊,連客廳也沒讓他進,只給他了兩個鴨蛋。后來岳父家的仆人見他可憐,給了他一點錢。沒想到他后來高中狀元,他以“鴨蛋”為題寫了一篇文章給他岳父,其中名言警句廣為流傳。
我十分喜歡這次參觀,收益多多,以后我要繼續好好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 篇2
8月21號,我和媽媽去了夫子廟的科舉博物館。
科舉博物館分南館和北館,我們先去南館參觀,進了南館,走到了長廊里,我們看見了狀元牌上刻著密密麻麻的狀元名單,如我們熟悉的詩人杜牧、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等狀元。走進長廊我們看到了“一路連科”糕模、“狀元跨馬”糕模、“狀元及第”銅鏡、“五子連科”銀飾、“連升三級”銀飾等等。參觀完南館我們又到了北館,在北館我看了一個視頻,那個視頻是講怎樣審音,審音是通過口音來檢查有沒有人中國的科舉考試檢查很嚴,考前要仔細搜身,帶去吃的食物要切成薄片,以免里面有夾帶,毛筆不能太粗,硯臺不準太厚、帶進去的籃子要用竹子編成,必須編的是一個方格一個方格不能太密,防止夾帶……仔細搜查完后,考生們就提著考籃進入貢院,籃內放著各種用品和食品。這時貢院的'大門就關上了,考生對號入座。考期結束前不能離開,就是失火也不能離開。我們參觀完室內來到了室外,只看見有一排排小屋子媽媽告訴我這就是號舍是考生考試的地方,南京的江南貢院有2萬多間號舍,這個號舍長5尺,寬4尺,高8尺,它是完全敞開的。
參觀完科舉博物館讓我對中國的科舉制度有所了解,知道了南京的江南貢院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考場,清代中國的狀元有一半以上是從這個考場里走出來的。
參觀科舉博物館作文 篇3
2月30號,一大早,我和同學們來到夫子廟的科舉博物館,參加小營小學雛鷹假日小分隊。
我們來到了科舉博物館門前,領隊的阿姨就帶著我們進入了科舉博物館。一進博物館就看見三座高大的牌匾,上面分別寫著:“解元”“會元”“狀元”。這時一位阿姨走了過來,她就是我們的講解員。講解員阿姨帶領著我們邊往下走邊講解,先給我們講以前的考試分為四種分別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殿試”是最高的,是由皇上親自監考完成。
慢慢的我們來到了負一層,這一層擺放的全是有名的文物和對一些皇帝的詳細介紹。通過講解員的講解,我知道了以前的考試叫的科舉,考試的地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