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雪山飛狐》有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雪山飛狐》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雪山飛狐》有感1
金庸先生的小說中的《雪山飛狐》該是極富人性的。它講述了四個家族因一個人之死的誤解而相互殘殺的事。人物關系錯綜復雜,內心刻畫極為到位,人物的情感之變使故事懸念層層揭開,可結局仍為懸念。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也是人。是人就有喜怒哀樂,就有善惡。讀完《雪山飛狐》我仍不能給主人公單字的好或壞。他有勇氣與愛,這是他的善,但他也缺乏包容與大愛。他好嗎?是的。他壞嗎?是的。
這樣的人物是美得。這種美不似理科的計算,它是藝術形式上的美感。一本小說中一個健全的形象需要一些不完美,這個人物才可能美起來。小說是表現情感和思考的藝術形式,一本好的小說總是能讓讀者產生共鳴。要讓人物成為人,就必須要有人性,要有所缺失。
武俠小說雖是大眾化,通俗化,娛樂化的作品,但是金庸先生對人性的探究是嚴肅而又深刻的。所謂的人物形象大多數是作者主觀思考的特定形式的客觀表達,而真正讓人物形象實體化的是讀者。一千個讀者心中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寫作這個系統,直到讀者接收,才算完成。正是因為金庸先生把讀者對人性的`理解放在首位,將書中的人物寫得不那么絕對,才成功的接上了讀者那邊的顯示器,才如此順利的完成了寫作。
這部小說最妙之處在我看來是結尾。其中胡斐這一刀劈或是不劈,在胡斐是一種抉擇,而在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憑著自己的個性,憑著個人對人性和這個世界的看法,做出不同的抉擇。這段評論我非常喜歡。他這一刀劈或是不劈必是人性使然,是他內心斗爭的一方所為。或許金庸先生留下這么個結局,怕已分不清胡斐的思想,他已然獨立存在了。金庸先生自然非常清楚如何同讀者構建交流的橋梁,至于橋的形狀大小你自己定,因為每個人心中的河流不同,或寬或窄,或急或緩。胡斐劈與否,隨它去好了,何必又要讓他學乖呢?
《雪山飛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人類精神與情感的變化卻是微乎其微的。正是如此,這樣的小說才能持久的喚起人們的思考與感動,才有人不斷的流傳閱讀下去。
讀《雪山飛狐》有感2
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感慨萬千。就像一陣清風拂過臉頰,書中的片段似過電影般在我腦海中閃過。
我看到了大俠之威武豪邁,看到了友人之情深義重,看到了情人之不舍不棄……武俠小說中惡人千千萬,但我更愿意去記住那些好人善事。
二十七年前,兩位絕世武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