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精選21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1
去年我讀完《明朝那些事兒》,便對明朝歷史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接著我又看了《大明王朝1566》,雖然歷史上實際沒有改稻為桑,但是借用這次改革,深刻剖析了當時自上而下存在的各種矛盾。《萬歷十五年》則通過幾個不同人物的視角,給大家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給我們展現了那個年代,也打開了中國人的視野。
劇中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嘉靖帝對今后的萬歷說:“任何人答應你的事都不算數,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數”。
這本《萬歷十五年》,英文名字叫做《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自1566年的嘉靖到1587年的萬歷,明朝的歷史在我眼前展開。書中明說,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而文官就是這一制度的忠實擁護者。王朝剛建立,文官集團還未成氣候,加之建國的皇帝腥風血雨廝殺手腕強硬,根本不可能為文官所掣肘。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新的皇帝大多生長在宮廷,被約束著成長,在參政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則是越來越少。廢除宰相,卻有了內閣,本來是集中權利讓皇帝做決定,最后卻是皇帝被文官所“挾持”。
如果皇帝有著足夠的能力,運用權術在文官集團之間互相掣肘,運用文官之間的斗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尚能治民治國。
如果皇帝對此放任自流,那么慘痛的結果必然隨之而來,文官集團之間的相互政治傾軋,相互斗爭耗盡國家的氣運,民眾不被放在眼里,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萬歷,起初的他勵精圖治,任用張居正,施行改革,以為自己做主治理國家。后期,張居正去世遭文官彈劾被抄家,萬歷似乎開始看清了文官的真實面貌,也看清了自己其實無力做主。作為皇帝的他想要立三子為太子,卻遭到文官們的一致反對。文官的利益需求是穩定的執政,確定皇位繼承權避免斗爭,以此來繼續控制后任皇帝壯大自身。
在以道德治國的規范下,立長子才是符合倫理道德,而如果皇帝真有實權,是根本不會被這區區小節所困擾。皇帝努力從文官手里爭奪權力,卻沒有爭奪成功。最終,萬歷印證了他爺爺嘉靖帝那句自己能做主的事兒才算數,他真的能做主嗎?他沒能把握住自己以及整個國家的命運,消極怠政,長達二十年里沒有再上過朝。
以道德治國的文官繼續發展,與基層民眾脫離,與社會經濟發展脫離。或許,日薄西山的日子已經不遠了,在這萬歷十五年里已出現端倪。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2
萬歷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一批歷史人物在黃的筆下重新閃現出靈光,掩卷而思,我們也不得不考慮人在官場,特別是中國社會應該如何適應。
讀這本書,使我想到一句夏新公司總裁李曉忠會議上的話:“如果你現在對共產黨不滿意,則更要入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她!”誠然,對中國社會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改變中國社會,則首先要適應這個社會上的規則,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改變社會。
但在萬歷時期,卻沒有人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萬歷帝采取了消極的做法,使得朝內矛盾增加;張居正采用高壓策略,令壓力在其去世后瞬間爆發;申時行總結經驗,卻采取中庸之道,基本一事無成;海瑞用其獨有的性格,在精神上可以照耀千年,卻無法與現實接軌;戚繼光雖心有國家,外在表現卻是組建私家軍隊――“戚家軍”,這在任何朝代都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綜合以上,我說充分認識到“目的”與“途徑”各有所重,可以說,目的重要,達成目的的手段更加決定了努力是否成功。很多人都可能想為國家出力,但如果途徑不對,則目的無法達成。
中國畢竟不具有一個直來直去的文化,大家講“面子”,重“含蓄”,所以做事的手段就更顯重要。在西方,“溝通”同樣是一門科學,而在中國“溝通”卻更重技巧。即然是技巧,作為當事人就要有識破別人真實目的的能力。
萬歷皇帝在別人指責張居正之時沒能認清這些人的真面目,所以釀成后來的一系列問題與錯誤。所以這要求我們任何一個人都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個人做一件事他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達成的效果是什么?這都非常重要!
正如唐朝魏征所講,一個連親情都不顧,邊兒子都可殺的人是不值得信賴的。所以,一個人做事情如果違反了大原則,其心術則肯定是有問題的。
當然,我們也不提倡海瑞似的作風,因為人畢竟是人,有“陰”、“陽”兩面,即私俗與奉獻精神并存,所以在制度完善的情況下,高薪`養廉肯定比低薪要好的多。
所以,今后一定要記住,要改變社會,首先要適應社會;要改變一個人,也要首先與這個人建立良好關系。同時,要認清一個人,首先看其言行,但最主要是重視其言行背后的真實目的及即得利益者到底是誰。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3
假如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痛的命運,這句話適用于里面每一個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們都試圖去追隨他們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諸東流。
萬歷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沒有發作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實踐上,從這年起,王朝的毀滅曾經不可防止了。或者并不應該這么說,應該說王朝的毀滅曾經必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而已。
明朝的統治者并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團以及書中沒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團,這是區別于歷代王朝的一個顯著特性。明朝的創建者朱元璋廢掉丞相,這是一個很明智的做法,而他并沒有為他無能的子孫想過,也沒有想到在王朝的后期,文官集團會是凌駕于皇帝頭上的正真主宰者。
文官集團有制度上的保證,也有思想上的穩固。而整個文官集團是以儒家思想為思想中心,這樣便形成了一個以道德來完成統治目的的國度,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掛羊頭賣牛肉,為國度的淪亡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在《萬歷十五年》中所描繪的許多嚴重的宮廷斗爭中,都是為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消逝所牽起的軒然大波,比方說首輔的張居正,他在任期間,父親忽然逝世,這原本只是禮儀上的問題,但偏偏在文官集團的添鹽加醋下成了一場政治斗爭。
在本書中,作者是以陰陽的思想來論述的。陽既是光明磊落、不顧生命安危誓死保衛道德的人;陰既是所謂的贓官、貪財貪權。,陰陽之間的不時抵觸,是招致炸彈爆炸的一個重要的緣由,但我個人以為,既是是陽者也有陰,陰著也有陽,在這個物序流轉的世界里,每一個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么誰又能把王朝的毀滅歸罪于哪一方呢?
最后,作者是以這么一段話完畢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外表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踐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曾經走到了它開展的止境。在這個時分,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發明或者習于偷安,文官的廉潔營私或者*作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激進,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通通不能在事業上獲得有意義的開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而從書中,我獨一得到的結論是:儒教誤國。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4
到上一搜,有關這本書的介紹是這樣說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書之一”。介紹中還引用了一句溫總理的話(真實性值得懷疑):“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溫總理都百讀不厭,定是經典之中的經典之作了。
因此就買了這兩本書。至此兩本書我也已看完。
萬歷雖然沒有我想像的精彩,讀起了也沒有甘之如飴般美妙,但至少有點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三綱五常只是在概念上,或者是在中下層百姓中運行的規則,或者是統治者控制中下層百姓的工具,在政治上卻是全然不顧這一套的。在萬歷中我們看到的,并不是“君為臣綱”,也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不但控制不了朝政,控制不了大臣,他甚至在妻妾問題上都是那么地無奈,更不用說在立儲這樣的大事情上了。
當然皇帝有強弱之分。但對已是中后期的大明王朝,又不僅僅是強弱的問題。此時一切都已根深蒂固,螞蟻憾大樹,是何其之難!所以萬歷再一次告訴我們,單個人力量是有限的,還是要建立健全的制度,靠制度來管理國家,才是長久發展之計!
萬歷改變不了,只好消極怠工。張居正積極變革,但并未力挽狂瀾,最終還被斷棺戮尸。海瑞一生剛直不阿,甚至犯顏強諫,但也只是給烏煙瘴氣的大明王朝吹來了一陣夏日的 涼 風,而他背后卻悄然刮起了凜冽寒風。
書中還有一個作者濃墨重彩描寫的人物,那就是戚繼光。在歷史書中我們只知道戚繼光是一個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但從萬歷中,我們讀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還感受到了一個英雄的暗然神傷。
是的,大明王朝已是窮途末路,縱然有英雄蓋世,也只能是浩氣長存于天地,而不能力挽狂瀾!
所以,萬歷還是有些看頭的,對于明歷史、觀當今、思未來應都是頗有受益的。一本書能這樣讓人有所看,有所思,就算是本好書了!
《沉思錄》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垃圾書。此書所有的內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與人為善。而這句話二千多年前的孔圣人早就開始教導咱炎黃子孫。所以,咱中國人不必讀了!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5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運,這句話適用于里面每一個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們都試圖去追尋他們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諸東流。
萬歷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沒有發生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實際上,從這年起,王朝的覆滅已經不可避免了。或者并不應該這么說,應該說王朝的覆滅已經注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罷了。
明朝的統治者并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團以及書中沒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團,這是區別于歷代王朝的一個顯著特點。明朝的創立者朱元璋廢掉丞相,這是一個很明智的做法,而他并沒有為他無能的子孫想過,也沒有想到在王朝的后期,文官集團會是凌駕于皇帝頭上的正真主宰者。
文官集團有制度上的保障,也有思想上的鞏固。而整個文官集團是以儒家思想為思想核心,這樣便造成了一個以道德來實現統治目的的國家,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掛羊頭賣牛肉,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在《萬歷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許多重大的宮廷斗爭中,都是為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消失所牽起的軒然大波,比如說首輔的張居正,他在任期間,父親突然去世,這本來只是禮儀上的問題,但偏偏在文官集團的添鹽加醋下成了一場政治斗爭。
在本書中,作者是以陰陽的思想來闡述的。陽既是光明磊落、不顧生命安危誓死捍衛道德的人;陰既是所謂的貪、貪財貪權。陰陽之間的不斷沖突,是導致炸彈爆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我個人認為,既是是陽者也有陰,陰著也有陽,在這個物序流轉的世界里,每一個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么誰又能把王朝的覆滅歸罪于哪一方呢?
最后,作者是以這么一段話結束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而從書中,我唯一得到的結論是:儒教誤國。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6
《萬歷十五年》是即我在床頭讀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本一關于中國階段歷史的描繪,由于習氣性失眠,書中其中慨嘆也大多由于深夜的躁動而隨風去了,但也卻有一局部隨著可吸入顆粒物一同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驚詫,此書中許多人物身上,竟都有當今理想社會的影子。
若將萬歷兒時看做我們的當代,他本來聰明敏感、樂于上進,也曾經勵精圖治、喜歡讀書,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為臣僚的教師或家長,從不曾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威嚴的獨立個體來對待,同樣也像像我們的學生時期,很多時分被當成了學習的機器,本來生動好動、樂于考慮,最終卻極度厭學。諸如參與完升學考,要將書本剪碎或早上照舊習氣的坐在寫字臺前卻不曉得該干什么。所以,萬歷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員,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歷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生機。
張居正不讓他練習書法,申時行不讓他練兵,一切人都不讓他立三皇子為太子,以至與他生前形影不離的愛妃都不能與本人埋在一個墳墓里。失去了如此自在,就算做著皇上,又有什么興趣?但他畢竟是皇上,仍然具有無盡的豪華和整個國度,而當今社會我們的悲痛何至于此。
張居正作為首輔原來言行不一,到我們看見了太多人士的虛偽。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黑二代。這個社會原來曾經并正在真正屬于這些有錢有勢有權和不要命的,“學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蔥”的現象難免呈現。
我不斷覺得,張先生本不是*臣,他也是希望明朝國富民強的,他僅僅是一個有缺陷的聰明的我行我素的大臣而已。孔子說,“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難養”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觸久了,都難免“不遜”起來,皇帝如此,張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也難免如此。事實擺在眼前,改動雖不及萬難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種善的種子,也時辰提示本人,只需是人都會產生某些成見和不可防止的缺陷,學習如何諒解并選擇,哪些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那些是“見不善而內自省”的,理想無法與社會種種幽暗的側面,但卻必需允許這些幽暗的存在,由于他畢竟是“豐厚多彩”這個詞的重要局部。
面對如次、遇到問題、唯有積極想方法,努力讓本人多一些才干,開闊些眼界,理清些思緒。而決不能消極怠工,心灰意冷。充溢希望才干使我們快樂生活。
――我們無法于幽暗,也盡量做到讓幽暗無法于我。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7
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常聽老師說起《萬歷十五年》,讀完《萬歷十五年》,你會發現在近代中國發生的許多事情都是可以預見的,中國近代的衰敗與腐朽,懦弱與自大,無疑可以從《萬歷十五年》中品味出來。
萬歷十五年,這一年平淡無奇,和歷史上絕大多數的一年一樣平淡,但就在這平淡無奇的一年中,發生了很多細枝末葉的且極容易被忽略的事。這些事,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發生大事的癥結所在,也是將在得以掀起波瀾的機緣。在這一年中發生的事為將來孕育了禍根。
萬歷皇帝在剛剛9歲的時候就登上了皇位,一成不變的生活,重復的事情,不變的禮儀,令年僅24歲的萬歷皇帝心生厭惡,權力被束縛,行動言語都受到約束,仿佛一個提線木偶,無法自主。萬歷皇帝的一生處于不斷的被束縛中,萬歷皇帝也想做一個好皇帝,但朝堂上的寸步難行,一成不變的生活令萬歷喪失了信心與激情,到了后期萬歷的做法是無為而治,不在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管理國家事務。在這個國家治理體系中,沒有絕對的權威,即使你是皇帝,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做的。
在多年學習中,我們都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封建集權統治在明清空前強化,皇權至高無上。但是在萬歷皇帝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皇權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儲這個問題上,萬歷皇帝前前后后奮斗了三十幾年,終也沒有實現立他最寵愛的皇三子常洵為皇太子的夢想。
萬歷皇帝是可悲的,他曾竭盡全力想做一個好皇帝,一個好君王,可是文官集團勢力的強大,讓萬歷皇帝寸步難行,作為一個皇帝,他是可悲的,作為一個君王,他是不合格的。在僵硬的體制下,萬歷皇帝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象征,在祭祖大典上作出正確的禮儀與行為,在朝堂上只需要同意文官集團的奏折,在萬歷皇帝的身上我們似乎看不到像秦始皇的唯我獨尊,看不到唐太宗的不可一世,皇帝似乎成了一個文官集團為了統治國家而推出的傀儡,寸步難行的萬歷,無法作為的的萬歷。在這段歷史中,我無法說明誰對誰錯,只有一聲嘆息。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8
《萬歷十五年》是即我在床頭讀完《明朝那些事》之后又一本關于中國階段歷史的描述,由于習慣性失眠,書中其中感慨也大多因為深夜的躁動而隨風去了,但也卻有一部分隨著可吸入顆粒物一齊沉淀到了我的血液里。
我驚詫,此書中許多人物身上,竟都有當今現實社會的影子。
若將萬歷兒時看做我們的當代,他原本聰明敏感、樂于上進,也以往勵精圖治、喜歡讀書,他本不是暮氣沉沉、消極厭世的人,怨只怨那些作為臣僚的教師或家長,從不曾將他當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確切的說是有尊嚴的獨立個體來看待,同樣也像像我們的學生時代,很多時候被當成了學習的機器,原本活潑好動、樂于思考,最終卻極度厭學。諸如參加完升學考,要將書本剪碎或早上依舊習慣的坐在寫字臺前卻不明白該干什么。所以,萬歷皇帝作為學生,臣僚做為教師,最大的失敗之處,是大臣們剝奪了萬歷作為一個聰明的年輕人應有的個性、思想和活力。
張居正不讓他練習書法,申時行不讓他練兵,所有人都不讓他立三皇子為太子,甚至與他生前形影不離的愛妃都不能與自我埋在一個墳墓里。失去了如此自由,就算做著皇上,又有什么趣味?但他畢竟是皇上,依然擁有無盡的奢華和整個國家,而當今社會我們的悲哀何至于此。
張居正作為首輔原先言行不一,到我們看見了太多人士的虛偽。官二代,富二代,軍二代,黑二代。這個社會原先已經并正在真正屬于這些有錢有勢有權和不要命的,“學校十年功,不如一棵蔥”的現象難免出現。
我一向感覺,張先生本不是奸臣,他也是期望明朝國富民強的,他僅僅是一個有缺點的聰明的剛愎自用的大臣而已。孔子說,“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其實,“難養”的豈止是女人和小人?任何人彼此接觸久了,都難免“不遜”起來,皇帝如此,張居正如此,恐怕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也難免如此。事實擺在眼前,改變雖不及萬難卻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我唯有在心田播種善的種子,也時刻提醒自我,只要是人都會產生某些偏見和不可避免的缺點,學習如何體諒并選擇,哪些是我們應當學習的,那些是“見不善而內自省”的,現實無奈與社會種種幽暗的側面,但卻必須允許這些幽暗的存在,因為他畢竟是“豐富多彩”這個詞的重要部分。
應對如次、遇到問題、唯有進取想辦法,努力讓自我多一些才能,開闊些眼界,理清些思緒。而決不能消極怠工,心灰意冷。充滿期望才能使我們歡樂生活。
――我們無奈于幽暗,也盡量做到讓幽暗無奈于我。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9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歐洲歷史上,正是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而在中國,在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際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筆下,我們開始了一場難忘的大歷史之旅……
固步自封的年代,一切試圖革新的傾向,都是不合時宜的,一切企圖在虛偽而又被認為是萬能的道德之外發展法治的觀點,都是異端邪說。于是改革家空有抱負而鮮有實踐之機,變革在重重困難中或夭折,或走樣;道德純正的人盡管其行為獲得了統治者的贊賞和平民的欽佩,卻難以獲得效仿――無人想去發揚和繼承其高尚品質。對他們來說,陽奉陰違,道貌岸然所帶的,比這虛名要現實和功利的多;真正的時代思想者只能在被打壓中度過一生。他發現自己的學說沒有付諸實踐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術化或神秘化”。
一個年輕的、曾經試圖勵精圖治的君主,在諸多程式阻礙下,只能循規蹈矩,延續枯燥。他并不甘心:也許出于負氣,或者是無奈的消極反抗,此后(1587年)很多年,眾臣再也很難輕易見到他出席各種儀式――漫長的怠政在明王朝的歷史軌跡上延續 。從他觀賞中官擲銀取樂表明,“一個喜歡活動的人具備著充沛的精力,但又無法用之于做出積極的創造” 。他的壯志,他的宏圖,已是歷史云煙,難以再續。立,何其難也,而破,也是千難萬難。
“在按著固定節奏流逝的時光之中,既缺乏動人心魄的事件,也缺乏令人企羨的奇遇。”在安逸的光景中,守成名正言順的成為單調生活的旋律。于是,一切變得不那么重要,一切似乎可以無所謂。安逸,足以造就肆無忌憚的不思進取。在平淡無奇的格式生活中,枯燥成為了年輕君王的必修課。他的苦悶,乃是歷史的悲劇。
世界上有一種人,他們的品德可謂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卻鮮有人會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他們大多活在官方的宣傳和平民的稱贊之中。他們的信條和個性使他們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遺棄。這就是說,他們雖然被人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們的榜樣辦事”。就如很多人希望別人皆雷鋒,卻很少考慮自己也應該那樣無私。他們只是“可以和舞臺上的英雄人物一樣,在情緒上激動大多數的觀眾”,卻無法引起公眾行為上的追隨。海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具有強烈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道德教養的讀書人服務于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他嚴格要求自己,也同意嚴格要求別人。于是他的所作所為,令各方面感到為難和糾結。萬歷十五年,歲暮天寒,“海瑞的死訊傳出,無疑使北京負責人事的官員大大的松了一口去,因為他們再也用不著為大眾心目中的英雄――到處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做作安排了”。
人們總是喜歡將自己打扮成道德標桿,高尚莫比,嚴以待人,卻無法嚴以律己,甚至寬以待己;相應的,同時他們也就把自己當作道德監督者,實踐總是別人的事,而他們只需對此指手劃腳,品頭論足。因而他們總是正確,別人多少――如果不是總是的話――有錯。明朝歷史上,就有一位這樣的人物――張居正。“張先生言行不一,他滿口節儉,但事實證明他的私生活極其奢侈”。據說張居正大人的官轎,32人抬著(按當時禮制皇帝也不過16人規模),約有50平米,分為會客室和臥室,全套明式家具,還有個獨立衛生間。轎四周有圍廊以供觀景怡情。這位節儉的倡導者,以圣賢自居的張居正,竟如此口是心非!
在作者看來,“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極,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道德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它促進人類共同行為準則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它。但是將道德――一成不變的道德準則――作為萬能的手段來調控社會的一切問題,則是荒繆的異想天開。道德必須被遵守和實踐,乃至被信仰,否則便是虛偽的。然而缺少制度的規制和約束,在功利主義――毋庸質疑,我們大多數人是這樣的――作用下,道德就很難突破停留在口號和宣傳中的困境,成為難堪的所在。而法治,則彌補了道德的缺陷,從而“使人類的行為服從于規則之治”(富勒語)。法治應當成為一種公眾信仰。而正如蘇力教授所認為的那樣:“這里所說的信仰并不是一種言詞上的表白,一種決心,而必須是一種身心的投入;而且由于法律是一種社會的全民的事業,因此對法律的信仰甚至也不是某個或某些個體的心靈活動,而是整個社會的實踐顯示出的對法律的尊重和倚重。”
當前,中國正處于法治建設和社會改革的關鍵時期,書中對歷史的反思,以古為鑒,今人未嘗不能得到若干啟示,“給中國留下一個天翻地覆、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創造法治歷史時代的機緣。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10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
這本書的網上評價是相當高的,或許由于幾十年國內的傳播,其中的一些觀念已經間接或直接影響我們,或通過影響相關史學文章進而潛移默化影響我們。讀的時候,沒有那么強的新穎、覺得與眾不同的觀念。當我看完書,看到后面關于成書的介紹,我想大概是八十年代時候,書中的那些說法相較于傳統較為突破人們對史學文章的認知。但,今天,可能由于其影響通過我身邊的老師、或讀物直接與間接影響著我,就沒有了眼前一新的感覺,或許這正是其偉大之處吧。我沒有去探查八十年代時候人們的歷史觀念是什么樣的,不能站在那個時代而以今天的視角來評價是不合理的。
作為一本暢銷書,自然可讀性是其第一要素,要兼顧可讀性,自然史學的嚴謹會有所欠缺。但是,wr如果僅僅是枯燥客觀的描寫,又有幾分精神能夠讀下去。文章包含了作者帶感情的理性分析,也給我們開拓了一種眼界,畢竟假如是枯燥的描寫不見得我們就會去思考。作者的大歷史觀,我總結為分析背后的制度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歷史的車輪面前無抵抗之力。對于背后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較認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給予了歷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萬歷、申時行,這點我是不太茍同的。在書中,他們是制度、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種心有余力不足的感覺。歷史的興衰更替確具有周期,每個人均會在其中深受影響。但是,我對萬歷的態度確是批評的。不論這么樣從內心去,萬歷是不值得同情的。萬歷的不作為,消極怠工不值得同情。生活中誰不又遭受著痛苦呢?我更喜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樂觀、拼搏態度。對于申時行,作者予以了他那折中調和、熟悉人性陰陽的贊美,在我看來,身處要職,如不夠強硬,是難以改變現狀而有所進步的。在世上,只有你什么都不做才有可能受到別人的最小非議。既然如此,就應為了正確的事情而不顧他人看法。對于身居要位,處事顯示溫和又為哪般。為人謙恭是應有之義,但做事應有堅定與不讓步的原則、立場。在歷史的進程中,我更喜歡強勢人物張居正。雖然身上有有那些黑暗面,但強勢更能反應一種改變精神。
最后,大風起于青萍之末,人生何嘗不是,看似簡簡單單的萬歷十五年,何嘗又不是我們看似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幾十年后,我們走到的地方,都映射著我們身上一直以來的影子。正如這個帝國,一直為其固有的道德與法律、文官系統的牽累,終將走向衰落。而,我們身上的懶惰、得過且過,也在不斷的在無意中束縛著我們。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11
最近認真把《萬歷十五年》一遍,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通俗好讀,又能啟發思考。
打開這本書,沒有枯燥的圖表,沒有復雜的歷史陳述,而是把萬歷、張居正、海瑞、戚繼光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講得像普通人一樣生動、豐富,觸摸得到。這些人里,張居正可能是最讓人“心疼”的那個。他能力出眾、志向遠大,努力糾正國家制度的種種問題,在暮氣沉沉的大明王朝算得上一股清流。但他窮其一生,卻根本無法逆轉這個國家衰落的趨勢。在時代的浪潮下,人總是無奈而被動的。萬歷十五年,沒有大事發生的一年,卻藏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里,難以明言的種種奧秘!
此書分七章,每一章中都介紹一個人物,以每個人物來反映這段歷史;它從萬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