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辨奸論》有感范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辨奸論》有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辨奸論》有感范文1
在《辯奸論》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作者列舉了一些事例證明這一觀點,但我卻并不認同。
作者看來,穿破衣服、吃粗劣食物、不修邊幅的人,是不配高談圣賢之道的。其想法的惡劣程度不亞于以貌取人。
俗話說人各有志,既然志向不在于吃穿等俗,那吃穿上差一點又有何妨呢?諸葛亮在遇到劉皇叔前以種地為生,卻自比管仲、子房,劉備卻仍愿三顧茅廬。一般人被劉備這種地位的人看重,早就誠惶誠恐等待了,諸葛亮卻三次都消遣劉皇族,可以說其不近人情吧?但劉備不認為他是大奸慝,反而拜其為軍師,使得蜀國有了三分天下的資格。誰敢說孔明不配談圣賢之道?
張良,是罪臣家的公子;韓信,曾受胯下之辱。但張良沒有像一般逃犯一樣隱姓埋名,韓信也沒有像一般武人那樣殺掉挑釁自己的地痞流氓,所以他們才最終躋身漢初三杰。
所謂近人情,即為像正常人一樣。正常人應該怎樣?應該遵規(guī)守紀,應該按前人的經(jīng)驗辦事。那按這個邏輯講,一切反抗的人,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都是是不近人情者,那就都是大奸大惡之輩嗎?當然不可能,恰恰相反,所有的大善人、革命者等,幾乎都是是不近人情者,包括物種的進化,都是基因等不近人情才發(fā)生的,否則現(xiàn)在地球還應都是單細胞、小分子物質(zhì)的天下,連猴子都不會有,更不要說人類了,所以持此觀點的遺老們愿意承認自己是猴子或別的什么生物嗎?
我們看看那些能看風使舵、投機取巧的近人情者,上能觀顏察色,揣摩實權(quán)人物的心理,把準火候,投其所好;下能權(quán)衡擁護者反對者之眾寡,媚俗悅眾;旁能摸清誰喜誰怒,誰喜硬頂誰會敷衍,曲曲折折,終達目標。他們中人才輩出,唐有李林甫,厚結(jié)宦官、妃嬪,迎合玄宗,排除異己,表面上示人以友好,而暗中陷害,世稱口有蜜,腹有劍;明有魏忠賢,善導帝倡優(yōu)伎樂及狗馬射獵;清有和坤和大人,因逢迎獻媚,為乾隆所寵,還有趙高、秦檜、李蓮英,哪一個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可謂很近人情吧?可也只落得千古罵名,子孫后代都沒臉見人。
就連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靠陳橋兵變登上帝位,這種造反篡位的亂臣賊子,可謂不近人情者吧?我可不覺得蘇洵有辱罵先皇的膽識。
總而言之,能說出這句凡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的話的人,一定是一位遺老遺少,早該被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