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城》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文城》讀后感1
讀完《文城》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林祥福一直在尋找文城。而是另一人對文城的說法。阿強對小美說,“他(林祥福)越走越遠去尋找文城了。”阿強說到文城,小美不由再問,“文城在哪里?”阿強說,“總會有一個地方叫文城。”
當我第一次讀到這段對話時,并無覺出它有特別之處。但當我再次回味這段對話時,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的寫作之意。在這暌違的八年里,他似乎也在尋找著一個叫“文城”的地方。
“文城”是什么?在我讀到最后,才恍然般的明白一它不應是一座城的名字,而是一個人活著的信仰和追求。
文章的一開始,我就感受到了一種的凄涼,一種不可名狀的悲傷,且還夾雜著一絲絲不易被控制的感動!它的一開始就如是一滴濃濃的墨滴在了宣紙中央,霎時間又緩緩地向四周蔓延開來………你無法準確地把握它的'去向,你也只能是隨著它的不斷蔓延而隨從下去。――這,便是我對這部新作最真實的感受。與作者先前的作品相比,這部更顯“磅礴”。它也是由一個人開始的,但卻不是由一個人結束的。
這像是一部未完待續的作品。不得不說,作者這一次算是真正地徹底地放開了。他敢于讓讀者去想象,敢于直面不同的聲音,敢于承擔一切的風險。又不得不說,這絕對是他又一次的全新嘗試。比如,他描寫村民拼殺土匪時的一個場景,他就寫道“有一個土匪被剪刀活活剪死。”這句話初讀不覺得有什么,當你再讀時,你就會覺得哪里不對勁。且不說這種殺法有沒有可能,但就在那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場面里,你手拿著剪刀是去剪敵人還是去捅敵人?以我們一般人的思維來看,必然是“捅”來的更直接也更有力道。但作者卻認為“剪”比用“捅”更好。在這萬分緊張的情況下,作者給我們來了一個“慢動作”。由此可見,作者寫作之用心可見一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經過反復思考琢磨后才輸出的。
但如果說,只認為這是一部未完待續的篇章,那也并不完全正確。因為,在我覺得它未完待續的同時,我又覺得它是完整無缺的。因為它的名字叫“文城”,而作者也通過了“補”的方式,向我們完整地呈現了小美和阿強的故事,以及“文城”的由來。讀過全篇,你會發現當初的那滴“墨”已經耗干,它不再蔓延。只當你俯瞰這幅“墨”時,你會驚訝地發現,你竟然看明白了很多。
讀完《文城》,我的心和思緒終是散的。只有當我慢慢歸攏回憶時,才勉強能把這個故事完整地拼湊起來。每當我冥思重想之時,我的腦海總是會把它想象成是一滴重墨,然后又想象著它在宣紙中央滴落。
“文城”是一座永遠佇立在心中的城;因為有愛和念想,所以它不是空的,更不是虛的。記得,我曾讀過史鐵生寫的《命若琴弦》。當年不覺有何感觸。直到我讀了《文城》,才真的明白過來,人活著有時僅僅是因為“信念”、要么是對生的信念,要么是對一個人的信念,再要么是對一件事的信念。心中的信念沒了,期盼沒了,活著就是無望的,虛無的,不可接受的。我想,這大概就是生而為人的又一重意義吧。
《文城》讀后感2
讀完《活著》后,對生活的沉重、無能、堅持、希望……這本書印象深刻,特別感動。
文城是不存在的城市。林祥福這個男人,為了尋找文城里的女人,回到溪鎮,在這里開始了他下半場的人生。在溪鎮人最初的印象中,林祥福是一個戴著雪花、頭發和胡子遮住臉的男人,有著垂柳般的謙虛和田地般的沉默。即使后來成為萬畝搖晃和木器公司的主人,他的謙虛和沉默也沒有改變。他的過去和謎一樣的城市聯系在一起,誰也不知道他為什么要找不存在的地方。
看了整本書,不覺得沉重,時代變遷的混亂與人性樸素的執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事實上,在任何時代,普通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的命運認知,充滿各種無助、悲傷和美好。
林祥福。
一生中遇到三個女人,遇到第一個就停下來,沒有后面的故事,所以有宿命的感覺。
第一,忘了名字,出場也只有幾幕。第一幕,相親。這個讓林祥福眼前明亮的女人,在媒人的指示下,他放下絲綢的同時,也收起了剛剛發生青春的心悸。第二幕,小美離開后,從媒人的嘴里得知,人不是聾子,媒人的經驗誤解了那次相親的判斷,她和好人結婚了,好老家的底子也使她旺夫,如果當時……第三幕,女兒問母親的時候,林祥福想起了這個女人,還記得她的名字
第二,小美。意外的到來和意外的離開,在一個男人那里上演了兩次,兩次徹底改變了這個男人的人生。這是真實存在但幻想的美麗,隨著美麗的離開,摔倒散落。像夢一樣,醒來回到了他原來的生活。第二次到來,把男人埋在心底的`憤怒、懊悔、不舍地挖出來的同時,用孩子這個新生命一點一點地填補以前的傷痕。在新生命的到來打開新篇章時,小美又離開了。這次她什么也沒帶,但比上次帶小金魚大金魚更傷心。這次,男性不能接受,開始了尋找的旅行……
第三,忘了名字,出現在林祥福的后半部分人生中。最初的出現,失去了男性的自信,沒想到小美對他的傷害,不僅是心理上的身體。幸運的是,工作中有女兒和朋友,他的生活出現了和平的景象。畢竟,當他一個接一個地離開時,他仍然可以找到這個女人,并且有一個傾訴的對象。雖然沒有語言,但是當他獨自一人的時候,他可以有一個地方和一個人在一起,這樣他就不會那么孤獨了。
美麗。
一生中遇到兩個男人,是因為第一個男人家的世俗,徹底埋葬了女孩的靈氣,也是因為這個男人,再次給她帶來了擺脫宿命的希望,結果只是夢想。遇到的第二個男人是個好歸宿,但最終被時間打敗了,她的愛留給了第一個男人,留給了第二個男人,只有內疚……
第一,是一個叫阿強的男人。準確地說,首先出場的是這個叫阿強的男人的家庭。作為兒童養媳入門的小美,是一個生動對美的渴望女孩,但她的一切,被婆婆發現被視為大不敬,差點被趕回家。經歷了這次,小美開始隱瞞自己,變得聰明了。如果不是弟弟來找她,她可能會進入婆婆的眼睛。也就是說,由于這一轉變,阿強這個男人有勇氣帶著小美奔走,從那以后,阿強帶著小美打了新世界,看不見小美對阿強的愛情幕也加重了。這些鋪墊后,小美無條件地接受了阿強的一切。
在這個男人那里,小美可以打開新的人生篇章。只是,這時的小美,所有的愛都給了阿強。她可以嫁給林祥福,可以同室,但心不能和他交往。所以,在發現自己懷孕的時候,作為赤字,她認為應該生孩子,作為對林祥福的補償。她做了,但她沒想到林祥福是比她更執著的男人。當她知道林祥福帶著孩子來找她的時候,內疚感讓她再也見不到帶著孩子和孩子的男人,她和阿強,想到的只是避開,希望永遠找不到。得知林祥福又走得很遠,她松了口氣,結果像她想要的那樣,即使在她人生的最后一刻,和林祥福那么接近的時候,也沒有見面。
后面的故事不由得推敲,為什么溪鎮的人不知道阿強和小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林祥福來說,找不到小美,對他來說,這一生可能有很好的期待。如果找到了,失去了,他會怎么樣……
《文城》讀后感3
三月得知余華出了新書《文城》,第二天去書店,新書沒擺放在暢銷區,小縣城讀純文學的人很少。半個月時間不緊不慢地閱讀,在今天閱畢,閉上眼,腦海中浮現林祥福的棺材和小美的墓碑紀小美的名字在墓碑右側,林祥福躺在棺材左側,兩人左右相隔,咫尺之間。
這是一個尋妻故事,發生在清朝滅亡、民國初立的20世紀初。北方木器匠林祥福與江南織補女小美相遇、結合,但小美生下女兒后不辭而別,了無音訊,林祥福懷抱女兒,憑借小美的口音和口中的文城,南下找尋,最終在小美的家鄉溪鎮落腳,歷經兵亂匪患,找尋愛人一生。
結果是,小美十七年前因雪凍而死,跟首任丈夫阿強葬在西山腳下僻靜之處。林祥福贖人時被土匪刺死,尸體被田氏兄弟運回北方故鄉,路過西山腳下,棺材板車短暫地停留在小路中間,棺材與墓碑的相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再見面,林祥福終于迎來了小美。
時隔八年,余華終于出新書。上一本書是《第七天》,口碑不好,因為它是一次寫作嘗試,失敗很正常。好在《文城》在余華的安全范圍內,敘事流暢,人物形象,故事能引起情緒強烈波動我有好幾次中途停下來,做其他的事來消除內心的苦大仇深。雖然少了《活著》和《在細雨中呼喊》的殘酷和凜冽,并且書中間部分因描寫過多土匪事跡而沖淡主題,但不失為一部好作品,尤其是《文城補》這部分關于小美的'敘事,讓人為小美的際遇遺憾,也讓人對林祥福和小美的有緣無分豁然開朗。
余華筆下的小人物忠厚老實,謙卑和沉默寡言,情感不溢言表,有些頑固執拗又略帶市井俗氣,大多命運多舛,被舊時代推動前進,經歷苦難,隨遇而安。每個人都很獨特,每個人都可以是一本小說的主人公。余華很少對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臉進行外貌描寫,也很少進行人物心理描寫,刻畫人物主要依靠動作描寫和敘事描寫,文字簡潔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