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走進語文教學之門》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走進語文教學之門》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幾個月來,一直在讀《走進語文教學之門》這本書。初看書名,這似乎是幫助新入職語文教師開啟教學生涯的一本啟蒙性語文教學專著;實則不然,這本書適合每一位語文教師好好閱讀。王尚文先生在此書中充分論證了語文課程的復合性,語文教學活動的對話性,界定了漢語素養和文學素養的不同內涵。王尚文先生如同一位長者,倚靠著洞開的語文教學之門娓娓道來,仿佛在召喚著讀者一起為語文學科正本清源,厘清了學科本質,方能開啟一場精彩的語文之旅。
叩問:“平等對話”是什么
在本書第二章中,談到了人與話語、語言作品之間以及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皆存在對話性。這讓我想起了“平等對話”一詞,在兩個版本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都提到:“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逼綍r我們也常以課堂中師生能否平等對話作為觀課議課的一個指標。關于此處的“平等對話”,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對話?二是怎樣對話才算平等?我想,它不僅僅是一個語詞,更是植根于某種教學理念之上的教學行為。在閱讀的過程中,心中不斷叩問“平等對話”究竟是什么,慢慢地有了那么一點點領悟:
語文教學為什么需要“平等對話”?
首先,王尚文先生談及人與話語具有對話性?!把哉f活動不是單向度的,而是一種人與人的對話,他者的存在是‘我’的條件,也是言說的存在條件。”
“話語的對話性意味著意圖就是話語的核心”。其次,他談到了人與語言作品之間也有對話性?!耙饬x并不先驗得居留于文本之中,更不能由解釋者原封不動地拿出來。意義只能生成于解釋者和文本的對話活動?!币虼?,語文教學活動也應具有對話性。“教育是一種價值行為而不僅僅是一種事實行為。也就是說,并不是發生了‘教’和‘學’的事實,就可以說實施了教育;而是應該看,這種活動是否滿足了教育中的主體的需求?!薄耙饬x只能在對話中生成,教育價值的實現必然要通過對話?!睆纳鲜鲈捳Z中,我們大概能對“平等對話”是什么有所了解。
怎樣對話才算“平等”?
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一再確認,近年來“學為中心”、“學導課堂”的建設也讓課堂轉型得到進一步落實。指向語文課堂,究竟怎樣對話才算平等呢?王尚文先生指出語言作品的對話性與語文教學的對話性并不必然等同。因為對話本身是無目的的,對話主體只是“陷入”其中,但是教學活動是須有目標預設的,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對矛盾。讀到此處,似乎明白了一點,我們摒棄在語文課上教師唱獨角戲,顯然是因為這樣的課缺失了“平等對話”,但如若學生主體性得到過分張揚而缺失了教師的引領,依然是無法達成預設目標的,這樣的對話也顯得沒有意義。
為了更好地闡釋“平等”這一話題,本書借用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中“平等的首席”這一概念來說明如何正確定位教師角色,以保證語文教學活動“平等對話”的有效性。這里談到了三個要點:第一,愛是基礎。師愛是教育教學的基礎毋庸置疑,但正因為教育和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價值預設,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以愛之名去迫使學生學習,然而學生依然游離于學習之外,只是迫于老師的權威而被動學習。所以“愛”更多的應是對學生的理解,“在理解中必然包括移情、同化、投影的過程”,基于這樣的邏輯起點去理解學生是平等對話的先決條件。第二,“教”“學”一體?!敖處煵⒉皇且浴獭淖藨B來對立于學生的‘學’”。在本書的緒論中王尚文先生也論述了“教和學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觀點,事實上教師只有跳脫刻板施教的情境,轉入與學生相互啟發、共同探究的學習情境,才能教學相長;而學生也只有從基于教師教的學轉變成基于教自己的學,才更容易進入積思求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