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講座觀后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觀后感需要表達真實的情感,不能虛假刻意。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于丹講座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于丹講座觀后感1
昨天早上7點05分,我準時看了少兒頻道播出的于丹老師專題講座《中小學生感恩教育》的演講,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后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里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后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
通過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并不只是學習,首先要學會“做人”,在學習,做事。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從小養成樹立正確的觀念,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要有愛心,學會交往分享。有恒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于丹講座觀后感2
今天我和兒子一大早就起床了,一起觀看于丹講的教育節目――《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并且從中學到了許多,解決了我們困惑已久的難題。
每個家庭都是圍繞著孩子轉,現在不比以前了,只要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就夠了。現在的孩子,除了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外,還要學習各種技能,怎么優秀怎么來。現在小孩壓力大,大人壓力大,感覺都是在比較中生活著,真的是印證著于丹老師說的這句話:生與死是確定性的,其余的都是不確定性,興趣班是為了提供不確定性,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為。
大人的行為也影響著孩子,所以以后我會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帶來好的榜樣!
孩子之所以優秀,肯定是培養出來的,離不開老師的培養,離不開家人的培養,做人到做事,以后會給予孩子更多的愛,更多的鼓勵,充滿著正能量!孩子是樂觀的,以后對待任何事情都會以樂觀態度去處理。
關于分數方面的問題,做家長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個好的分數出來,沒有考個好的.分數出來時,就對孩子說:“怎么考個這個分數回來了,你看看別人,都比你高”。雖然心里想不應該這樣說孩子,但這話還是藏不住,脫口而出。看了于丹的節目后,知道自己這樣不好,要正確引導孩子慢慢進步,切不可一步登天。
關于孩子自身安全的問題,在學校,老師教了一部分,其余的作為家長也應該盡到責任,讓孩子知道遇到困難怎么辦?怎么去處理?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險的。
作為家長,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成長!人只要活著,就得學習,學無止境!
今年的雙十二,讓我們的心靈收獲滿滿!
于丹講座觀后感3
落葉在空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繪畫著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那是白云對哺育它的藍天的感恩。因為感恩才會有這個多彩的社會,因為感恩才會有真摯的友情,因為感恩才讓我們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今天早晨,伴著溫暖的陽光和清脆的鳥鳴聲,我們一家四口收看了威海電視臺公共頻道,播出的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質,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節目中主要講了四個方面:
一、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
三、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和自信?
四、如何培養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于丹教授的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說的話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她精練的語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嘆為觀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無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溫馨的話語,揉搓父母疲憊的心;是一把親切的嘮叨,分擔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釋父母的情懷。讓我們做一個會孝的`人吧!愛心,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一縷春風。讓我們做一個會愛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強、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備,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荊棘時,揚起自尊、自立、自強、抗挫的風帆,更加從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總能引起人們的遐想,今天我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們做一個感恩的人吧!
于丹講座觀后感4
老師常講:“百善孝為先。”我總是一知半解的,直到星期六早上看了于丹老師“感恩教育”的講座,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講座一開始,于丹老師的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有個小男孩坐在樹下哭,大樹問他:“你為什么哭?”小男孩說:“我要上學,可是沒錢交學費。”“孩子,把我的'果子摘下來,拿去城里賣,你就能讀書了。”于是,男孩就把果子賣了,讀了書。大樹很快樂。時光流逝,男孩漸漸長大,當他有了煩惱,大樹總是默默地幫助他:用樹枝給他蓋房子,用樹干給他做船,用樹根讓他歇歇腳。
于丹老師又說:“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么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看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地工作,回家還要馬不停蹄地做家務。我們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還挑三揀四的,從不為父母想一想,真不應該!故事聽完了,我的心里堵得慌,偷偷看看媽媽,也若有所思的。我暗暗下了決心,一定好好改改。
星期天,媽媽聽說曾外婆回外婆家了,就帶我去看望她。一進門,我就大聲說:“阿婆,我來看你了!”阿婆拉住我,把我從頭到腳摸了一遍:“長高了,長高了!”要是平時,我早跑開了,可今天我卻不跑了,我知道阿婆的眼睛看不見。吃飯時,我一個勁地給阿婆夾菜,還把自己最喜歡的蛋糕送給她當點心。阿婆直夸我長大了,我高興得如脅下生翅。
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我好像一下子懂事了,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珍惜父母的愛,用愛去回報愛。
于丹講座觀后感5
這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題講座,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職責。
然后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里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后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透過于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