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雄兵出擊有感
志愿軍雄兵出擊有感1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這個假期我看了《志愿軍―雄兵出擊》這部紅色影片。影片開頭毛主席的決策就讓我感到非常振奮與激動,振奮是因為當時新中國在世界上還立足不穩并遇到諸多困難,但為了證明新中國的實力與強大,警告列強,黨中央還是毅然決然的決定抗美援朝。面對戰斗裝備、科技遠遠強于志愿軍的美軍,志愿軍為保衛祖國,不僅一刻不停、日夜奔波,敢于多次搶在敵人之前占領目的地,成功狙擊美軍,并且在敵人的飛機、大炮、坦克面前絲毫不懼、前仆后繼、舍身忘死,用他們的血肉譜寫了新中國的美好未來。
整個影片中讓我感觸最深是彭德懷對38軍軍長:“你我生在這個時代,犧牲是我們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你不付,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付吧!”這句話不僅道出了當時時代的艱苦與中華大地改頭換面時局勢的復雜,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責任,放到現在,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責任,一定要認真的完成并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才是天生我才的用處。
志愿軍雄兵出擊有感2
學院組織我們觀看了《志愿軍:雄兵出擊》這部電影,于我而言,它不僅僅只是一部電影,更像一個窗口,連通了和平與戰火,連接了我們與中國人民志愿軍,讓我們得以再次回望那段歷史,看到那些最可愛的人。
影片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生動再現了志愿軍戰士們浴血奮戰、勇往直前的英勇事跡。并且通過深入細膩的劇情和逼真的場景,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人民在保衛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方面的高尚精神。
在那個年代,中美實力差距懸殊,片中的歸國科學家擺出的一系列數據都在說著這場仗很難打贏。但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在裝備處于劣勢、不了解朝鮮地形的情況下浴血奮戰,粉碎了麥克阿瑟的感恩節計劃和圣誕節計劃。松骨峰上匍匐著被血泥包裹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他們等待著作戰時機的到來;夜晚的大同江中,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直接脫掉棉毛褲,光腿渡江;阻擊三所里時,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先于敵人五分鐘到達,使盡千般手段也不能放過一輛坦克,松骨峰戰斗,三連全體戰士誓死不退,憑借戰術和血肉之軀抵住了美軍的一次次沖鋒。這些場景都是抗美援朝戰爭的縮影,每一個畫面都在訴說戰士們的英勇無畏。
影片中許多臺詞也令我印象深刻。彭德懷將軍關于為什么出戰的回答:“你我生在這個時代,犧牲是我們一定要付出的代價,你不付,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付吧?!痹谒晒欠寰褤魬鹬?,敵連番轟炸,松骨峰化成一片火海,先烈們鑄成血肉堡壘,在炸彈空襲下,無數的志愿軍變成“火燒人”仍與敵人血拼到底,最后的一句“三連的,還有活著的.嗎?還有能打的嗎?舉手。”幾乎全軍覆沒的三連,在血泊中一雙雙鮮血淋漓的手緩慢、吃力地舉了起來,這一畫面令我深受震撼,中國人民志愿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捍衛了國家的安全,守護了人民的幸福,他們無疑是最偉大最值得敬佩的人。
最后想說生在和平年代真的很幸福,也真心感恩為建立新中國而努力的每一個人,我們將永遠銘記不朽的英雄。
生逢盛世,我們當自強!
志愿軍雄兵出擊有感3
這個國慶假期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志愿軍:雄兵出擊》。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的起因,有著濃濃的愛國情懷。
1950年10月正值新中國成立1周年,就在全國各地都在慶祝之時,朝鮮內戰爆發了,美國視其為共產主義在亞州擴張的重要戰場。美國出于冷戰的考慮,認為必須阻止共產主義勢力在朝鮮半島的發展,所以要出兵幫助南朝鮮。
這部電影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由張頌文飾演的伍修權在聯合國大會上對美國侵略臺灣海峽的控訴。他說道:現在是1950年,不是1895年,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看到這里我感同身受,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在國際上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在1900年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甚至簽署了著名的《辛丑條約》。當時簽署《辛丑條約》的'中方代表是:愛新覺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