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同里古鎮導游詞
作為一名旅游從業人員,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準備工作,一篇完整的導游詞,其結構一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優秀的導游詞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州同里古鎮導游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州同里古鎮導游詞1
宅分為內宅和外宅,外宅有轎廳、茶廳以及正廳三進。我們現在位于茶廳,剛才進園時走過的是轎廳。轎廳和茶廳是停轎及接待一般客人所用的場所,如果遇上主人家的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有貴賓造訪,園主必敞開正廳大門,以示隆重。各位都是同里人民尊貴的客人,請走正廳大門入內。從廳內陳設可以看出,正廳的接待規格要明顯高于茶廳,平時正廳大門關閉時,只能從陪弄出入。
現在我們去參觀一下內宅。內宅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主人任蘭生,因為長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別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馬樓,使各位能在這里見到江南少有的建筑。那么,為什么要建兩個樓梯呢?東西兩側的樓廊既遮陽、避風、擋雨雪,又方便主仆上下樓時避讓,一舉多得。
大家看這兩扇與退思園一樣年齡的門。大門內木外磚,看似笨重,其實作用不小。誰能猜出它的作用嗎?磚木結構,青磚能防火,門上閂后可防盜。現在我們來到宅之尾,園之序的中庭。
中庭設計圍繞“待客”兩字展開。與漏窗陪弄相接隱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剛靠岸的客船,將遠道而來的客人載到熱情的主人家。再看旱船兩旁,右側是園主任蘭生親手栽種的廣玉蘭,左側這棵白玉蘭是修復退思園時移栽的,玉蘭樹是春天開花較早的植物,所以它象征春景。那么為什么要種玉蘭樹,而不是種桃樹或其他在春天開花的樹種呢?一是園主名字叫蘭生,既為蘭生,就不可無“蘭”。二是玉蘭寄意“金玉”,玉蘭飄香意為金玉滿堂。“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如果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要作多日盤桓,坐春望月樓既可四季望月,吟詩酬唱,也可樓前踏月,靜賞花木,使客人不覺客居異鄉。歲寒居是主人在歲暮風雪之時,與知己圍爐品茗論詩之所。因為園主被革職回鄉而建園,經營多年的.仕途毀于一旦,所幸好友左宗棠和彭玉麟的鼎力相助,才未被慈禧要了腦袋。因此,主人將自己與左、彭兩人譽為歲寒三友。透過花窗,可見清幽的臘梅,堅毅的蒼松和神秀的翠竹。渾然天成的“歲寒三友圖”,使主客共敘的品位得到提升。
菰雨生涼軒貼水而筑,菰雨生涼四字取意于彭玉麟題西湖三潭印月聯句:“涼風生菰葉,細雨落平波。”隔屏正中的鏡子是園主之子任傳薪從德國帶回,置身鏡前香妃榻上猶如沐浴湖水之中,頓生涼意。“種竹養魚安樂法;讀書織布吉祥聲”的楹聯,也是當年朝中大臣彭玉麟對園主任蘭生的勸誡。
蘇州同里古鎮導游詞2
同里古鎮全稱蘇州市同里古鎮景區,位于蘇州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同里鎮距近臨上海、浙江等地,是為江南六大著名水鄉之一,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她是江蘇省最早,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是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其中水鄉古鎮和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同里鎮內自成水網,民用水河橋比比皆是,悠悠綠水,水活水清,“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形成“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柳橋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獨特景觀,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鎮。
同里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侍御第、臥云庵、城隍廟、尚義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建筑。
蘇州同里古鎮導游詞3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同里游覽。
大家看到的牌樓是仿明建筑,它是同里古鎮眾多明清建筑的代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題寫。
走過三元橋,我們就進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鎮史的同里古鎮區。根據清嘉慶年間的《同里志》記載,同里“唐初名銅,宋改為同。舊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為同里”。而改富土為同里則另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浙江富陽一帶災荒不斷,不少人背井離鄉來到這里墾荒種地。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而使物產豐饒,人們安居樂業,就將這里稱為“富土”。直到隋煬帝即位,因其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國庫日漸虧空,有一年北旱南澇,許多地方糧食歉收,交不上“皇糧”。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繳三斗糧,限十天繳清,違者將處以重罰。富土百姓得訊,焦急萬分。便請教當時鎮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這般地作了安排。
轉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糧的欽差乘船來到富土。金秀才率眾鄉親在岸上跪地迎候,欽差一上岸,便催問加繳皇糧之事,金秀才從容答道:“今年受災,收成大減,難以為繳”。欽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無糧?若不如數上繳,定要遵旨重罰。”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釋說:“大人息怒,請聽在下細說。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士’,請大人明察。”欽差聽后迷惑不解,順著街面東西南北巡視了一大圈,見到的都是“同里”,而絕無半點“富上”痕跡,于是只好罷休。哪位游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么安排?原來金秀才關照眾鄉親用拆字法,將“富”字一拆為二,上去一點,拆田連土,便成為“同里”二字。而當時的書寫習慣與今日不同,是豎寫的,因此化險為夷,躲過了這一劫難。同里同里,同為鄉里,看著叫著都很平白、親切,因而沿用至今。
今天,我給大家講解同里的一園二堂三橋,請各位隨我一起尋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
同里古鎮布局與眾不同,市河如網,小橋遍布,街市民居依水而成,并擁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園林古跡。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鎮。
現在,我們來到了被余秋雨先生稱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特別讓他稱心滿意的和最吸引人的'去處,這就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的退思園。
退思園建于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云,生于1838年,26歲時到安徽投靠巡撫喬松年,并在前敵營務處任職。因作戰有功,先后擔任記名鹽運史、候補道布政使,并兼淮北平厘局及鳳陽鈔關等職。光緒五年(1879年)始任鳳穎六泗兵備道,筑城垣,治驛路,建橋梁,開船塘及設育嬰堂、戒煙局等,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光緒十一年(1885年)因鎮壓捻軍不力,被人參奏,革職回鄉。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建造了退思園。
退思園占地九畝八分,因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縱深發展,所以在本鎮一位叫袁龍的杰出藝術家的巧妙設計下,退思園自西向東構筑了左宅、中庭、右園的新穎格式。
蘇州同里古鎮導游詞4
整個建筑布局依琴棋書畫四大主題來布置,依次是琴室、眠云亭、辛臺和水香榭,兩高兩低,在水兩側互為犄角。園總體是以退思草堂為中心,由攬勝閣向菰雨生涼逐層往低,向東南方敞開。如果說全園靈魂從琴室曲橋處引氣,那么在菰雨生涼和眠云亭之間則作漏氣處理。在空中另有攬勝閣、眠云亭、辛臺復道天橋相互成為對景,把阿旁宮勾心斗角的華美曲線勾畫地美不勝收。作為建筑上的成就,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江南園林一絕的天橋,在空中劃出一條優美的曲線,登者若白云在握;而眠云亭如同一座凌空的樓閣,假山即是它的基礎,又形成了一個陰涼的石室;再者,天橋前面的一座巨大的太湖石假山,似人仙境不愿離去的老者,峰頂還有一塊色近的靈璧石,是不是象醉飲了這里的玉露瓊漿昂頭向月呢?如此天成的配合真是天下無雙了。
而在退思草堂內鴛鴦廳北面隔扇上藏有元代書法家趙孟?所書的《歸去來辭》的珍貴碑拓,愛好書法的朋友可以有幸觀摩一下他的真跡了。其實,在南側的菰雨生涼的一幅侯遺范”、“商賢遺澤”,體現主人作為一名商人的良好品德指出了福澤后代的經世良藥。
雖然在外觀上崇本堂保留了與古典園林同樣的特征,但在藝術上遠遜于后者;特別是在人與自然的溝通、人本化的自然的生活之道上、天人合一的追求上,作為商賈大產的崇本堂已經與前人的藝術生活相去甚遠了。不過,今天我們在崇本堂里設置了小型的民俗博物館倒相得益彰。走三橋的朋友,不妨繼續你們的參觀,去“喜堂”、“壽堂’’看看當年花轎送女、紅綠綢帶結姻緣、媒婆點婚的蠟人場面;還有老壽星龍頭拐杖、“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祝福。
[過長慶橋,穿過對面小巷,左折入,進嘉蔭堂正廳,在庭院中央]
這里是書香門第柳炳南的私家住宅,名“嘉蔭堂”建于1922年,占地一畝四分,共四進三十二間。整個建筑前臨街后臨河,正對崇本堂,車船方便,帶有明顯的水鄉建筑特點;同時由于建筑年代較近,受到相鄰建筑的限制,建筑因地制宜,平面上前牛部小后半部大,中軸不對稱。雖然是民國建筑,但是卻不象年代稍遠的崇本堂那樣一味堆砌雕刻圖案,在細節處理上極具文化性。在整個建筑方面,雖然沒有退思園一樣精細優美的園林布局,但是在正廳和后宅之間卻辟出――大塊空地,青瓦為墨,粉墻作紙,屋脊線、窗檐線、走廊線條、門亭屋面曲線等構成了一幅生動而沉靜的圖案。由圍廊牽引,廊間蕉竹小品點綴,青楓金桂墻前,疏朗有秩,明風猶存,在這一點上比崇本堂更人文化。還在堂樓衍慶樓后另筑水秀閣,借窗外水景入屋中,給呆板的建筑帶來了許多生氣,給沉滯的生活帶來了些許靈動。而同時正廳“嘉蔭堂”仿明紗帽廳的形式,也許是讀書人對明代文化江南正宗的尊崇吧。
在細節處理上,我們注意看大廳的廊軒,棚頂呈棱行,俗稱“鶴脛一枝香”;后面衍慶樓的廊軒頂中部又設斗擱絎條“菱角一枝香”。同樣是紗帽翅,大廳里作《三國演義》英雄忠義故事,內宅作孝親傳道的透雕。總體上一致,細微處做文章。總之,含蓄簡雅的明風撲面而來,各種雕刻細膩傳神,比如“暗八仙”的磚刻,“博古圖’,的木刻,“稱心如意”“筆錠高中”的鋪地石紋。
在文化內涵上,我們不難發現詩書世家對于“學而優則仕”的理想追求、“瀆書為上品”的人生信條。在嘉蔭堂梁頂云遮霧繞的裝飾性雕刻中有“鶴鳴九皋’’的雄心壯志,門板上有“蟾宮折桂”的.仕途理想,更有“必定高中”的暗喻。
而對于裝飾圖案,又以人格化的梅蘭荷菊作為首選,清雅可人,書卷氣十足。整個建筑的氣氛可以由門廳里的―幅楹聯作為總結:閑居足以養老,至樂莫如瀆書。“萬般皆下品,唯有瀆書高”。柳家為代表的書香門第,深居簡出,以不甘寂寞的生活態度,在瀆書過程中追求出入頭地的官運亨通,同時在個人的精神世界追求極致完美。
深厚長久的文化傳統不但使同里人才輩出,還使同里民風淳厚,真正做到了“厚道傳家”的思想傳承,還使同里古鎮真正做到了“出世”“人世”的兩相不悖。巨大的寬容使我們今天在同里還能看到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和平相處,三種不同的文化―仕、商、書臏足而居,在“思、德、道”交錯的漣漪中增添了文化古鎮――同里的魅力。
蘇州同里古鎮導游詞5
同里古鎮,那兒可美極了!
同里是一個水鄉,河水穿梭在古鎮中,有水就有橋。同里的“三橋”非常著名,分別是太平橋、長慶橋和吉利橋。當地的居民告訴我們:“傳說在天平橋上走了一個來回,就可以一生都平平安安的;在長慶橋上走了一個來回,就可以長命百歲;在吉利橋上走一個來回,就可以一生大吉大利了。”
同里既有美景,而且還是一方富土。曾有許多達官貴人在此居住,建造了很多名人廳堂。有崇本堂、退思園、嘉蔭堂……其中最有名的當數“退思園”了。
據介紹,退思園為清朝光緒年間安徽一名官員叫任蘭生退職回鄉后所建的私家園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過,進而報國”之意。這一“思過”,連宅子的方位也整個改了方向,由縱向變成橫向,由西向東一路苦思,左為宅,中為庭,右為園,特意構思出一座別具一格的“親水建筑”來。
既然是閉門思過,“退思草堂”是不可缺少的。這里貼水近湖,視野開闊,園中假山活水盡收眼底,心胸豁然開朗。解甲歸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自然在水榭山亭間下棋解悶,或春日小閣作畫,或夏夜石舫觀燈,或賞一池雨荷的清涼,或登八面來風的“天橋”,真正令人神清氣爽。再有讀書思過“辛臺”,將園子主人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聲有色,滴水不漏。
園子里有幾處賣硯臺、團扇等江南小玩意兒的小攤點,我背著男同學悄悄地買了一個蘇州絲綢包裝的小化妝鏡。這是送給媽媽的禮物,她一定會非常喜歡的。
出園后,我們又去了熙熙攘攘古香古色的“明清街”購物,邊走邊看,即使什么都不買也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傍晚,沿河兩岸有許多紅燈籠亮了起來,許多游人在河邊茶攤上坐了下來。吃幾塊“同里一絕”的臭干子,喝一碗甜絲絲的芡實粥,夏夜里微微的涼風輕輕吹過,送來年老的.藝人咿咿呀呀二胡的聲音,偶然身邊有烏篷船慢悠悠地劃過,河面上的燈影便搖搖晃晃起來,就連時間的指針仿佛也走慢了許多。“小橋、流水人家”的同里風光就這樣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里。
有時間,你一定也要到同里去!
蘇州同里古鎮導游詞6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同里游覽。
大家看到的牌樓是仿明建筑,它是同里古鎮眾多明清建筑的代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由原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題寫。
走過三元橋,我們就進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鎮史的同里古鎮區。根據清嘉慶年間的《同里志》記載,同里“唐初名銅,宋改為同。舊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為同里”。而改富土為同里則另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浙江富陽一帶災荒不斷,不少人背井離鄉來到這里墾荒種地。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而使物產豐饒,人們安居樂業,就將這里稱為“富土”。直到隋煬帝即位,因其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國庫日漸虧空,有一年北旱南澇,許多地方糧食歉收,交不上“皇糧”。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繳三斗糧,限十天繳清,違者將處以重罰。富土百姓得訊,焦急萬分。便請教當時鎮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這般地作了安排。
轉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糧的欽差乘船來到富土。金秀才率眾鄉親在岸上跪地迎候,欽差一上岸,便催問加繳皇糧之事,金秀才從容答道:“今年受災,收成大減,難以為繳”。欽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無糧?若不如數上繳,定要遵旨重罰。”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釋說:“大人息怒,請聽在下細說。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士’,請大人明察。”欽差聽后迷惑不解,順著街面東西南北巡視了一大圈,見到的都是“同里”,而絕無半點“富上”痕跡,于是只好罷休。哪位游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么安排?原來金秀才關照眾鄉親用拆字法,將“富”字一拆為二,上去一點,拆田連土,便成為“同里”二字。而當時的書寫習慣與今日不同,是豎寫的,因此化險為夷,躲過了這一劫難。同里同里,同為鄉里,看著叫著都很平白、親切,因而沿用至今。
今天,我給大家講解同里的一園二堂三橋,請各位隨我一起尋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
同里古鎮布局與眾不同,市河如網,小橋遍布,街市民居依水而成,并擁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園林古跡。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鎮。
現在,我們來到了被余秋雨先生稱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特別讓他稱心滿意的和最吸引人的去處,這就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的退思園。
退思園建于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云,生于1838年,26歲時到安徽投靠巡撫喬松年,并在前敵營務處任職。因作戰有功,先后擔任記名鹽運史、候補道布政使,并兼淮北平厘局及鳳陽鈔關等職。光緒五年(1879年)始任鳳穎六泗兵備道,筑城垣,治驛路,建橋梁,開船塘及設育嬰堂、戒煙局等,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光緒十一年(1885年)因鎮壓捻軍不力,被人參奏,革職回鄉。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建造了退思園。
退思園占地九畝八分,因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縱深發展,所以在本鎮一位叫袁龍的杰出藝術家的巧妙設計下,退思園自西向東構筑了左宅、中庭、右園的新穎格式。
宅分為內宅和外宅,外宅有轎廳、茶廳以及正廳三進。我們現在位于茶廳,剛才進園時走過的是轎廳。轎廳和茶廳是停轎及接待一般客人所用的場所,如果遇上主人家的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有貴賓造訪,園主必敞開正廳大門,以示隆重。各位都是同里人民尊貴的客人,請走正廳大門入內。從廳內陳設可以看出,正廳的接待規格要明顯高于茶廳,平時正廳大門關閉時,只能從陪弄出入。
現在我們去參觀一下內宅。內宅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主人任蘭生,因為長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別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馬樓,使各位能在這里見到江南少有的建筑。那么,為什么要建兩個樓梯呢?東西兩側的樓廊既遮陽、避風、擋雨雪,又方便主仆上下樓時避讓,一舉多得。
大家看這兩扇與退思園一樣年齡的門。大門內木外磚,看似笨重,其實作用不小。誰能猜出它的作用嗎?磚木結構,青磚能防火,門上閂后可防盜。現在我們來到宅之尾,園之序的中庭。
中庭設計圍繞“待客”兩字展開。與漏窗陪弄相接隱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剛靠岸的客船,將遠道而來的客人載到熱情的主人家。再看旱船兩旁,右側是園主任蘭生親手栽種的廣玉蘭,左側這棵白玉蘭是修復退思園時移栽的,玉蘭樹是春天開花較早的植物,所以它象征春景。那么為什么要種玉蘭樹,而不是種桃樹或其他在春天開花的樹種呢?一是園主名字叫蘭生,既為蘭生,就不可無“蘭”。二是玉蘭寄意“金玉”,玉蘭飄香意為金玉滿堂。“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如果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要作多日盤桓,坐春望月樓既可四季望月,吟詩酬唱,也可樓前踏月,靜賞花木,使客人不覺客居異鄉。歲寒居是主人在歲暮風雪之時,與知己圍爐品茗論詩之所。因為園主被革職回鄉而建園,經營多年的仕途毀于一旦,所幸好友左宗棠和彭玉麟的鼎力相助,才未被慈禧要了腦袋。因此,主人將自己與左、彭兩人譽為歲寒三友。透過花窗,可見清幽的臘梅,堅毅的蒼松和神秀的翠竹。渾然天成的“歲寒三友圖”,使主客共敘的品位得到提升。
中庭與右園有“退閑小筑、云煙鎖月”月洞門相通,園內有“九曲回廊”曲徑通幽,漫游其間,步移景異。
退思園盡管只占9.8畝地,但園內亭臺樓閣、廊船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且建筑尺度適宜,花木水石布局得體,既小巧玲瓏,又樸實無華。園以池為中心,各式建筑皆緊貼水面,如浮水上,被當代園林學者、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譽之為“貼水園”。
退思草堂是全園的主景,古樸素雅,穩重氣派,體現了主人的身份。退思草堂內隔屏后有元代書畫家趙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