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4年國考考前沖刺申論熱點素材摘選合集 篇一
熱點背景:
隨著大數據應用下行和政策支持,我國將會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對農業生產進行數字化改造,在農業遙感、物聯網等方面加強應用,并達到提高農業生產全過程精準化的目標,根據統計,2025年中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將會達到1.26萬億元,將占據我國農業增加值的15%,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國考角度解讀:
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是農業強國的重要保障。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數字農業是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有力抓手,數字農業的發展能夠有效應對當前農村所存在的生產成本上升、農業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等問題,因此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存在問題]
我國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
1、基礎設施薄弱。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偏遠地區還很匱乏,5G網絡、光纖網絡等未實現全覆蓋,現有的設施建設力度不足,不能支撐起數字農業的發展,傳統設施的數字化改造還遠遠不到位。
2、技術人才短缺。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需要大批的專業人才,當前鄉村居民缺乏對數字化發展的重視,專業能力不足,當前農村很難吸引到專業技術人才來鄉村,鄉村數字農業、數字農企的技術難以得到保障,農業生產經營的技術難關也難以攻克。
3、鄉村產業難融。我國傳統農業生產規模大、體系成熟,現在要將數字經濟融入傳統農業中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鄉村各產業間的融合度相對較低,關聯較少,沒有將數字技術充分應用到產業融合的過程中。
4、發展資金不足。數字農業、數字農村的發展需要大量設施、技術的投入,后期維護也成本較高,這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作為支撐,但是數字經濟收益見效較慢,農戶農企的參與意愿低,也無力承擔,導致發展資金不足。
[參考對策]
一、完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數字化農業技術。根據整體布局,增加農村新型基礎設施的數量和質量,確保現代化農業生產技術提升,物聯網設施技術水平提高,重點支持數字農業各項技術攻克難關,并進行推廣使用。
二、培養農業信息技術復合型人才。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對數字化農業技術的掌握,熟練使用農機設備。扶持農村電商的發展,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將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形式常態化保持下去,吸引農業信息化專業的人才到農村,并配套相應的社會保障政策,使得技術人才能留下來。
三、提升農村農業的全流程數字化能力。數字經濟賦能傳統農業不能僅僅局限于生產環節,應當體現到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也融合在各產品數據間,充分調動數字資源,真正構建立體多維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2.2024年國考考前沖刺申論熱點素材摘選合集 篇二
熱點背景:
10月8日,司法部聯合召開全國調解工作會議。會上,多位人民調解員分享了自身的工作經驗,來自各地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的代表分別作了經驗交流,介紹了近年來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取得的積極成效,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國調解工作的新發展新成績。
國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加強新時代調解工作的重大意義,需要不斷推進調解工作創新發展,完善新時代新征程調解工作格局,加強對調解工作的組織領導,深耕訴源治理,共奏新時代調解工作新樂章。
綜合分析:
調解工作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制度優勢,是促進新征程社會長期穩定的重要保障。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矛盾糾紛規模較大,不能都進入訴訟,要充分發揮調解作用,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依法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近年來,各級法院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業務指導,與司法行政機關和調解組織密切配合,有效發揮調解在矛盾糾紛預防化解中的基礎性作用,推動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與人民法院等各方面密切配合,充分發揮調解基礎性作用,化解大量矛盾糾紛,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對策:
一、“抓前端、治未病”,讓調解與司法裁判互促共進。人民調解充分依靠群眾智慧和力量,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共同發布了《關于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基礎性作用推進訴源治理的意見》,要推動發布意見落地落實,努力提高調解質效,促進實質解紛,助推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大幅減少矛盾糾紛輕易成訟。
二、加強多元化解,廣泛匯聚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合力。要緊緊依靠黨委、黨委政法委領導,加強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各調解組織的信息通報和協調聯動,助力、指導、支持各類解紛力量,實現矛盾糾紛前端化解、實質化解。
三、做實調解指導,限度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要匯聚化解合力,既“走出去”指導、支持人民調解、行業調解、法院特邀調解等解紛力量,又結合實際把解紛資源“引進來”參與成訟案件化解工作。
四、“庭”“所”聯動,共同加強調解指導工作。建立“庭所聯合共建”機制,緊緊依靠黨委領導,與基層司法所、派出所、法律服務所“三所聯動”,會同基層社區、婦聯、工會設立矛盾化解中心,推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調聯動”。推進人民法院調解平臺“進鄉村、進社區、進網格”,推動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
3.2024年國考考前沖刺申論熱點素材摘選合集 篇三
熱點背景: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造,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國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民無根則不立;文化是國家的魂魄,國無魂不強。文化自信是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的關鍵,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烙印,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分析原因:
一、文化自信,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最閃耀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根基和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數文人墨客用作品和人生,演繹和詮釋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進取意識,“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拼搏奮斗精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民本思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犧牲精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創新思想,“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憂患意識……五千年文明所積淀的文化,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基因中,傳遞出令人折服驚嘆的智慧,是我們每一代人不斷奮發向上的精神動力,是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歷史依然并依然富有生機的關鍵所在。
二、文化自信,源于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和先進。社會主義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特色進行的文化創造。
對策措施:
一是挖掘傳統文化,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回歸大眾視野,用創新形式展現古老中國的文化之美,重拾文化自信。
二是以正能量引導,將核心價值觀所傳遞的核心價值內化于心并指導行動,推動建設現代化文明國家。
三是積極“走出去”,通過多種渠道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樹立國際文化認同,以此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4.2024年國考考前沖刺申論熱點素材摘選合集 篇四
【熱點背景】
中央一號文件在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章節多次提到就業保障,這不僅體現了國家對大眾就業的重視,也體現了百姓對于就業保障的渴望。落實政策就要穩住市場主體,推進改革開放激活力,切實穩就業保民生。
【國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就業關乎民生之本,就業形勢嚴峻,更需要國家多措并舉保障就業。人社部印發《關于開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穩就業促就業行動的通知》;上海、杭州等地降低落戶門檻,采取“先落戶后就業”的方式吸引人才就業;武漢、福州、合肥、南寧等在內的多個城市還拿出就業補貼、免住宿費、給予社保等“真金白銀”幫助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重慶、西安等新一線城市,通過就業、創業、住房政策等優惠,吸引廣大高校畢業生。
【參考對策】
1、產業興旺帶動就業。鞏固提升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逐步提高財政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支持幫扶產業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強化龍頭帶動作用,促進產業提檔升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產業向縣域延伸,引導產業有序梯度轉移;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加強創新,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加快完善產業服務功能,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引導具備條件的中心鎮發展專業化中小微企業集聚區,推動重點村發展鄉村作坊、家庭工場。
2、壓實幫扶責任確保就業。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做好省內轉移就業工作;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實行動態管理。
3、開展培訓提升就業技能。完善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加大培育力度,開展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大力開展適合農民工就業的技能培訓和新職業新業態培訓。
4、落實各類穩崗就業政策。鼓勵發展共享用工、多渠道靈活就業,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培育發展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務業。推進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合理引導靈活就業人員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5.2024年國考考前沖刺申論熱點素材摘選合集 篇五
【熱點背景】
目前,全國已有2200多家三級醫院初步實現院內信息互通共享,7700多家公立醫院提供互聯網醫療服務,在線醫療用戶規模近3億。數字醫療的快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患者感受到了就醫的便利。
【國考角度解讀】
【提出觀點】
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數據互聯互通是信息時代的大勢所趨,數字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多措并舉、精準發力,努力實現全國信息共享,就能充分激發數字醫療的優勢,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新動能。
【綜合分析】
(一)數字醫療具有顯著優勢。
1、從患者的角度看,數字醫療能夠跨越時空,解決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還簡化就醫流程、降低就醫費用、改善就醫體驗。
2、從醫生的角度看,數字醫療讓患者病歷、健康檔案實現數據化,提高了疾病診斷、患者管理的效率,進一步解放了醫療生產力。
3、從醫療機構的角度看,數字醫療有助于促進院內管理精細化,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二)短板不足。現實中,由于信息系統標準不統一、電子病歷無法共享、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不能互認等因素,數字醫療的優勢還難以充分發揮出來。在發展數字醫療過程中,應加快改革醫療體制、機制和管理方式,打通相關堵點,讓優質醫療資源順暢流動,更好惠及廣大患者。
【參考對策】
(一)發展數字醫療,還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法律法規。在推進醫改的過程中,建立健全制度規范,明確醫療機構的權利義務,進一步規范數字醫療行為。前不久施行的《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提出,醫療機構應按照相關原則,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相關舉措給患者帶來實實在在的便捷,受到社會關注。
(二)建立信息標準體系。近年來,我國醫療機構持續推進電子病歷等臨床醫療系統的信息化升級,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因各地自行采購和建設,相關系統標準不統一、接口各不相同。在這種背景下,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體系難以實現全國互聯互通、實時共享。因此,應探索建立統一的規范和系統.明確軟件操作、數據接口等技術標準,著力推進原有系統改造和更新。
(三)數字醫療屬于新事物,也亟待加強監管。在互聯網診療中,一些平臺為了節省成本,對醫生的資質等存在審批不嚴的問題;一些醫療機構沒能保存好患者的就醫數據,造成患者隱私泄露。凡此種種,都存在著安全隱患,不容小視。未來,有必要壓實責任、強化監管,加大對不規范行為的處罰力度。數字醫療的本質是醫療服務。只有規范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數字醫療才能行穩致遠。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12-384.html2024年國考考前沖刺申論熱點素材摘選合集
相關文章:
文科十大最好專業排名(文科就業前景最好的十大專業 熱門專業)01-08
圣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跟圣彼得堡交通大學是同一所大學嗎?12-10
大學軍訓日記09-29
武士帽子的折紙教程07-21
古風朋友圈語錄句子12-31
感謝家人朋友為自己慶祝生日的話語07-05
學校會計年終個人總結 學校會計人員工作總結(二十五篇)08-09
小學美術興趣小組活動計劃07-07
住宿安全承諾書12-25
給老師的道歉信08-17
服裝銷售檢討書08-15
中學校長培訓心得12-28
責任的排比句素材12-23
My Family英語作文12-17
刻骨銘心的時光初三作文12-14
日本之旅后有感作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