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絲情偶意》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絲情偶意》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戲班子”,大家并不陌生,是我國以表演戲曲為目的而組成的團體。今天我要介紹的這一篇文章《絲情偶意,一段牽絲一段憶》,它會讓你發現不一樣的“戲班子”。
去年,一首《牽絲戲》火爆了網絡,讓無數人陷入那戲腔里無法自拔。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小時候看線戲的情景:“反反復復好幾次,才發現原來是有人站在上面……提著幾根黑色的絲線,靈活地拉撥勾挑,扭掄閃搖……讓木偶們做出戲曲唱詞相應的動作。”看了這段話后,我的心已經飄到了那線戲的表演現場,作者活靈活現地為我們講解了線戲,哪怕我沒有在現場也如同看過了一般。
如今,那線戲早已瀕臨失傳,哪怕20xx年被收錄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又有幾個人愿意沉下心來,去精雕細琢一個沒有生命的木偶?又有幾個人可以沉下心來,去靜靜地欣賞一個木偶帶來的真善美與假丑惡?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里”,這是唐玄宗給線戲的評價;“同朝的影子合陽的線,二華的曲子人愛看”,這是陜西東府的俗諺。這些讓我們不感興趣的,甚至不珍惜的,可都是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寶貝啊。
作者為我們介紹的線戲栩栩如生。從那些多多少少的細節里,我讀出了作者對線戲發自心底的熱愛。
“聽著板胡玄胡那來回拉扯的聲音,悲愴蒼涼而不失激情,婉轉細膩而不失剛烈。”作者對線戲的曲調都關注得那么細膩,不由得讓我反省起了自己。
兒時,最喜歡奶奶、姥姥的背,她們背著我從這個村到那個莊,看很長時間的一段戲。秦腔和線戲有同也有異。秦腔一要舞臺好,免得被震塌;二要演員體質好,免得被累病;三要聽戲的人膽大,免得被嚇哭。當時看戲只知道買糖,捂耳朵,哪還會在意這么多?
絲有情,偶亦有意;聲有勢,偶亦知其意;也許這便是線戲和秦腔的共同點。一場場笙簫,一場場板胡。看完了《絲情偶意,一段牽絲一段憶》,我的感觸真的很深:哪怕是色彩明艷的木偶,還是正冠束衣的演員,都為我們演繹著無數的人間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留給我們多少思索回味……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95-5892.html讀《絲情偶意》有感
相關文章:
嵌入式軟硬件開發實習生個人簡歷11-09
研修活動心得體會10-08
《孩子的品格》讀后感09-04
月圓可憐嬋娟影800字作文12-17
教育政策建議書12-11
學工活動作文11-09
狐貍與烏鴉續寫11-09
班會教案09-14
英語開學第一課教案08-31
碩人原文及翻譯賞析11-09
中學生安全黑板報資料07-29
護士年終總結個人200字11-22
幼兒園大班教師工作總結上學期(8篇)09-05
年終工作總結開頭詩句(五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