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孟子有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孟子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孟子的 "仁"
孟子的仁學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仁,在古漢語中名詞做動詞。那么,孟子仁學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往人道上活,活成人,活成真正意義上的人,別活成動物,這才是孟子對仁的實質(zhì)內(nèi)容最精煉最本質(zhì)的概括。而仁者愛人就是往人上活,人的最基本的品質(zhì)是什么,就是有顆愛人之心,沒有愛人之心還能叫人嗎?所以仁就是愛人。我們看孟子的思想言行,處處都是圍繞這一點展開的,說到底就是告訴人,怎樣往人上活。講禮樂,講謙讓,講誠信,講友愛,講和諧,等等,都是圍繞人怎么樣往人上走。往人上活,就要活的有仁愛之心,就要主忠信,以誠信為立身之本,言而有信,有責任心。孟子的活成仁,基本分成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君子境界,也是基本境界,就是自身活成了人的品格,人的德性,同時幫助家人也活成仁,一家人在他帶領(lǐng)下,都往人道路上走,這是君子境界。第二種是仁人境界,現(xiàn)在作為愛國一小校長,那么我要考慮的就不止是自己家的事了。要在自己的這片熱土上帶領(lǐng)全校師生都往健康的道路上走,大家都能活成仁,對社會有所貢獻。要讓每位教師情系教育,關(guān)愛學生,尊重家長,將學校辦成家長信賴、社會認可的學校。第三種是圣人境界,使普天下的人都能活成仁。普遍引導天下人走向人道,幫助天下人都活出人的情調(diào)、尊嚴,這是圣人境界。這是孟子仁學思想的基本態(tài)度。孔子仁學的本質(zhì),人要活成仁,具體說,活成人的品格與德性。怎樣才能活成仁,兩個方面,物質(zhì)層面,活出人的尊嚴、幸福,饑寒交迫、病態(tài)人生,決非真正的人生。第二個方面,精神層面,活出人的品格與德性,仁學的根本意義與價值,也正在于此。由此分成三種境界,君子、仁人與圣人,圣人可望而不可及,有許多客觀的偶然性、必然性在起作用,作為一校之長,我不能成為孟子思想標準的君子、仁人,但是他始終是我做人做事的尺度,方向,也會將這種思想不斷的傳承,傳遞,引領(lǐng)全校師生做仁人之事。
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guān)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那么,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
二、孟子與教育
1、強調(diào)示范育人的重要性
孟子講:"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又講"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孟子?告子上》)反復強調(diào)教育的示范作用。欲正人,先正己;為人師者必須要正言、正行、正思,為人師表,須知身教大于言傳。提到示范的作用,孟子一生的一言一行都給當今教育者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2、環(huán)境對育人的重要影響
關(guān)于環(huán)境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孟子也有精彩的論述。如孟子講: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離婁上》)孟子以楚人學齊語為例提出了環(huán)境在育人過程中的作用,在現(xiàn)實中最直接可以比較的事例就是當今很多年輕人到國外留學的經(jīng)歷了,無論他們在國外其他知識學習效果如何,而對留學目的國的語言的掌握總是要好于在國內(nèi)學習的同齡人;再有,試想有誰會毫不客氣地在一個潔凈的廣場隨地吐溺呢?可見,良好的環(huán)境是育人的前提。故期盼愛一早日能建上樓房,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環(huán)境!但盡管我們硬性條件一般,作為校長,要想盡辦法為師生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溫馨的書香校園,這可能比高樓更可貴!
3、專業(yè)的育德作用
在《孟子?公孫丑上》中孟子有一個非常具有辨證思想的論述:“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商人。巫匠亦然。故術(shù)不可不慎也。"充分論述了專業(yè)學習對于人的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所起到的作用。在現(xiàn)實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專業(yè)知識對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修養(yǎng)的影響,而孟子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明確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孟子的勤思善辯可見一斑。
4、重視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當今流行的教育理念,殊不知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孟子講:”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保ā睹献?告子下》)苦難是最好的老師,經(jīng)歷挫折,能磨練人的意志,提升人的境界,使人更懂得珍惜,也更能夠取得進步。我們在這方面不僅要育人,更要先告誡自己。經(jīng)受得住一切挫折,這都是我們成長的豐富營養(yǎng)!
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去做該做的事,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95-7791.html讀孟子有感
相關(guān)文章:
黨課心得體會10-14
中秋賞月新聞稿09-28
那拉提草原英文導游詞09-13
教育教學的讀書筆記08-02
文具盒里的爭吵想象作文07-26
寫作基礎知識07-23
廣東中山2024年高級經(jīng)濟師合格證明發(fā)放時間09-04
美文欣賞07-26
電廠實習報告總結(jié)11-13
建筑工程測量實習報告09-10
員工宿舍安全免責協(xié)議書11-02
個人用電安全承諾書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