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手抄報簡單(精選8張)
在學習、工作中,許多人對手抄報都不陌生吧,手抄報能有效幫助我們獲得信息,培養綜合能力。手抄報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手抄報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5年春節手抄報簡單(精選8張),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5年春節手抄報簡單
春節前的民間活動
在傳統風俗上,春節以正月初一、初二、初三為正年,而節日活動,則從臘月二十三日起,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期間的民間傳統活動有:二十三,炕鍋貼;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殺年豬;二十七,宰灶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榨黃酒;三十(兒),捏鼻(兒)(包餃子);初一(兒),拱脊(兒)(磕頭拜年)。
春節的由來及傳說
正月初一,現稱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據古書記載,唐虞時叫“載”,是萬象更新的意思;夏代叫“歲”,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來了;商代叫“祀”,表示四時已盡,該是編入史冊的時候了;直到周代才開始叫做“年”。“年”的原意是指谷物成熟。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出現“年”字,它是由“禾”和“千”兩個字組合的;意思是表示谷物累累,收成良好。古書上將五谷成熟,豐收之年,稱為“有年”;大豐收年,稱為“大有年”,以后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
關于“年”的起源,流傳比較廣泛的是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相傳古時,有一種獸叫“年”,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稀少了,便出來傷害人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怕紅色、火光和巨聲。于是大家約定,等“年”快要出山侵擾時,家家門上都涂上紅色,準備了火把、燈籠、竹節,等“年”竄到村口時,就立即將燈籠、火把點著,把竹節扔進火里爆炸,并齊聲吶喊。“年”害怕得掉頭躲進山里。從此“年”再也不敢出來危害村民和牲畜了,但人們總忘不了往年防御“年”的日子,故以后每到冬天,人們照樣涂紅和燃燒竹節,這樣代代相傳,“過年”的習俗就形成了。
除夕的風俗
除夕,除夕是臘月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是“月窮歲盡”除舊布新的意思,這一天也叫“歲除”、“逐除”、“大除”、“大盡”、“除夜”、“大年夜”,俗稱“年除日”。在午飯前要換年畫,貼對聯,陳放(有的地方在午夜陳放)財神、喜神、福神、驅鬼伏魔天將、各方神靈及灶王爺的紙馬神像;入夜放鞭炮、包餃子,合家團聚圍坐,歡慶娛樂;以驅逐“疫癘之鬼”和祈求來年人丁無病無災,大吉大順,這也是除字的含義和除夕的由來。“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守歲一直到黎明,點起旺火,放起爆竹,才算送走了臘月,迎來了新春。
舊時除夕,有用草木灰封撒在門前的習俗。
年飯在食用前,一般先要祭祖,即分出少許,供奉在祖宗牌位前,以示紀念。
目前過春節的國家有:中國、越南、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拜年的禮儀
一、時間要適宜。拜年的最佳時間是上午九時到十一時,不宜在主人吃飯、休息時前往,不可在傍晚或晚上拜年,更忌拜年于床前,不可坐得太久或進門就走,給長輩拜年,最好安排在節日內進行,以示敬重。
二、說話要適宜。要說祝賀話,對主人家的老人,要道安問好。交談時不要談悲哀傷感的事情,不要信口開河,不要過分激烈爭論問題,交談要親切誠懇,輕松愉快。
三、衣著要適宜。衣服要整潔大方,給人一種節日的美感。
四、舉止要適宜。進入主人家里,舉止要文明大方,不要坐在床上,不要東張西望,不要抓耳搔腮,不要翹二郎腿。不要亂丟果皮、煙頭等雜物,不要隨地吐痰。
五、接物要適宜。主人送茶,要站起來雙手迎接,并說謝謝,主人招待瓜子、糖果之類食物時,可先給小孩、老人,然后自己少量的受用。
六、歡鬧要適宜。節日期間親友歡聚一堂,免不了歡鬧一番,但要有節度,不宜大聲喧嘩,以免影響左鄰右舍。
我國春節習俗之最
最早的春節:相傳原始社會就有“臘祭”之說,夏朝建立后,此俗便流傳下來。
最早的春聯:春聯的雛形是古代桃符。戰國時每逢過年,人們用桃木板刻上傳說鎮妖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懸掛于門旁用以壓邪,謂之桃符,故后來桃符便為春聯的別稱。春聯又稱“對聯”、“對子”、“門對”、“春貼”、“楹聯”、
最早的對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于964年除夕的題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最早的爆竹:始于漢代,當時無火藥、紙張。爆竹是用火燒竹節發出噼啪的響聲。
最早的紅紙對聯: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在除夕下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從此,春聯代替桃符。又因古代傳說春節出來傷人的猛獸“年”懼怕紅色,故采用紅紙寫春聯。
最早貼的“福”字:民間貼“福”字,最早始于周代。據說姜太公封神時,封其妻為“窮神”,并對她說:“除了有福的地方,你都可以去。”從此,老百姓每逢過春節,家家都貼“福”字,以驅窮神。
最早的年畫:年畫起源于古時的門神畫,而門神畫在堯舜時就已出現。漢代已有門神“神荼”、“郁壘”神像。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 “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著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俗稱《四美圖》。
最早的火藥爆竹:唐代一位叫李畋的人,把火藥放入竹筒,制成了“爆竹”。
紙鞭始于宋代,人們用紙造筒子代替竹筒,并用藥線把爆竹編成串,稱為“編(鞭)炮”。
最早的賀年卡:始于漢代,當時是木制的,時稱“名刺”。到了宋代,有人把賀年之辭寫在名刺上,自此,名刺開始有賀年性質。明代開始流行賀年片。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于唐玄宗天寶年間,嬪妃們在節日里三五結伴做擲錢游戲,為了讓嬪妃們玩得痛快,宮廷錢庫就散些錢給她們。
我國少數民族過春節的習俗
蒙古族:除夕,蒙古族人向老人敬“辭歲酒”,第二天,騎馬到親戚家吃“全羊宴”(綿羊)。春節也叫“白節”(白色表示吉利)。
壯族:壯族青年正月初一清早從河邊挑回水,加上紅糖煮開,全家共飲,表示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高山族:高山族有吃“長年菜”(芥菜)的習俗,這種菜味苦,吃了預示長命百歲。
布依族;除夕夜姑娘們在火爐旁坐到天亮,然后爭挑河水。
白族:青年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把竹子崩上天空,象征新的一年福星高照。
彝族:除夕各家做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飯,預祝新一年豐收;初一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挑水。
景頗族:春節時舉行打靶比賽。
達斡爾族:除夕晚上,點燃干牛糞,把肉餃子扔到火中,顯示五谷豐收;初一早上,男女青年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后逐戶拜年。
瑤族:三個人分別裝扮牛、扶犁人、拿鋤農夫,跳舞預祝豐收。
藏族:初一凌晨,家庭主婦要到水井或泉邊撒幾把糌粑,并背回第一桶潔凈的“吉祥水”,供全家洗漱和喂牲口。
鄂倫春族:初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
春節的來歷說法
春節的來歷一: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春節的來歷二: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的冷知識
1、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歷記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2、“春節”從前不是節日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一詞,不是節日,而是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后漢書?楊震傳》中有載:“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時,“春節”是泛指整個春季。
3、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歷年的歲首,即農歷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4、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
“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
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5、春節可能過兩個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農歷閏正月只發生6次,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碰到這種情況,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不過也有過兩次的。
6、大年三十也會在“二十九”
一個月沒有30天,這在農歷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現行農歷是根據地球、月亮、太陽三者運行的天文數據來安排的,必須每個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實上,月亮從圓到缺的時間,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數必須是整數,這就導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現,便會發生某個月擁有30天,某個月29天的情況。
如果這個月剛好是臘月,那么這一年(農歷)就沒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臘月二十九。
7、春節每天慶祝內容都不同
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內容卻不相同。從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8、春節不只中國有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歷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緬甸、文萊。另外,以前的日本也過農歷新年,但明治維新后廢除了農歷,節日也直接搬至陽歷。
9、壓歲錢其實不是“錢”
壓歲錢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這貨的。
10、“福”字倒貼有講究!
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在民俗傳統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貼福字。為了避諱在倒水和倒垃圾時把家里的福氣倒走,便在這兩處倒貼福字,巧用“福至”來抵消“福去”。
11、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關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于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
以后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漢族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12、正月不理發
“正月不理發”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認為春天應該讓頭發散開自由生長,而不該剪斷,診察發爪可以斷重病、決生死,但“剃頭死舅舅”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啦。
13、拜年抱拳有學問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國傳統習慣尚左貶右,所以抱拳時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謂“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則稱為“哀拳”,是向別人報喪或求饒時使用的手勢。女性抱拳則相反。、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02-10285.html春節手抄報簡單
相關文章:
鎮關工委工作自查報告12-05
小學生寒假學習計劃10-26
年度期末頒獎詞07-25
悲傷的好句子12-05
團隊精神的勵志格言07-26
緣份的唯美句子07-04
六個簡歷要點的簡歷技巧08-15
走秀主持詞07-17
記敘文的寫作方法01-02
科技創新作文1200字12-26
描寫月亮的四字詞語12-05
駱駝祥子讀后感初中鄒作文600字10-26
《踏莎行 霧失樓臺》原文及翻譯賞析12-07
形容老師辛苦付出的四字成語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