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博士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原子論;歷史唯物主義;渦旋運動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5-223-02
一、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在原子論上的重大差異
一直以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都被認為是古希臘最簡明,在現在看來也是最科學的一種關于世界構成的理論。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人類開始脫離幼年時期對于“神”的依賴,并逐漸開啟了理性的大門。
德謨克利特的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充實而不可分的物質微粒,作為萬物構成的基本原料;“虛空”是“原子”存在和運動的場所,其性質是“原子”“充實而不可分”性質的對立面—“空虛和疏松”,足以讓“原子”的運動完全不受影響。最初“原子”在“虛空”中“不規則地分布”并作著不規則的運動,隨著這種不規則運動導致的“原子”間碰撞而逐漸形成了“渦旋運動”。在“渦旋運動”中各種不同的原子按照不同的組合形式結合起來,從而復合為世間萬物。
“原子”、“虛空”、“渦旋運動”都是客觀、必然的,那么由“原子”在“虛空”中“渦旋運動”而形成的萬物的產生必然都是有原因的。現在看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雖然是在前人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天才思考“合理地”設定了世界構成的一種形式,但實際上使人類對萬物構成有了一種新的思考,而不僅僅將其歸結為“神”的主觀創造。由于他的世界觀是以“必然”為開端的,所以也就很自然地在哲學上得出結論:一切事物都有著必然的相互聯系,并都受這種因果必然性和客觀規律性的制約。德謨克利特在自己的這種思想指導下,選擇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生活方式,正如他在家鄉阿布德拉被以“揮霍財產罪”指控時的自我辯護說言:“在我同輩的人當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絕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遙遠的東西;在我同輩的人當中,我看見了最多的土地和國家,我聽見了最多的有學問的人的講演;在我同輩的人當中,勾畫幾何圖形并加以證明,沒有人能超得過我,就是埃及所為丈量土地得人也未必能超得過我……”
但德謨克利特并沒有就“渦旋運動”產生的前提——“原子”的不規則運動做出說明,為何這些性質一致的“原子”不是相安無事地依照著它們所有成員都遵守的規律運動而卻有相互之間的碰撞和擠壓呢?
很大程度上,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同意西塞羅的觀點:“由于伊壁鳩魯看見了,如果原子通過它們自己的重力被迫往下墜,我們沒有力量可以轉移它,因為原子的運動是被決定了的、是必然的,于是為了逃避必然性,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是德謨克利特所沒有想到的。伊壁鳩魯說,雖然原子由于它們的重量和重力被迫而從上往下墜,不過原子的運動仍然稍微有些偏斜。”
馬克思認為,伊壁鳩魯在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大框架下,以“原子”的不規則運動這一“渦旋運動”的成因為突破口,提出如果一切都是像德謨克利特所認為的那樣被必然規律所支配,那么所有“原子”的存在和運動都應該是無差別的,“原子”沒有理由會在一個為規律所支配的宇宙中不規則地分布和運動。從而也沒有理由存在“渦旋運動”,更談不上萬物由“原子”通過“渦旋運動”所引發的碰撞和擠壓來實現組合。所以,伊壁鳩魯認為如果原子論要能自圓其說,那么“原子”之間必然需要一些細微的差異,通過這些細微差異導致的運動上的差異,從而實現“原子”間的碰撞以及“渦旋運動”。而這些差異的存在又指向新的問題——這些差異是什么造成的、有差異的“原子”還是“原子”嗎?于是,伊壁鳩魯把“原子”的這些差異歸結為其微弱的、自主的意識,從而通過對原子論的“細微”修改消除了在“原子”的“渦旋運動”上的疑點。
伊壁鳩魯對原子論的修改雖然看似細小,卻指向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正因為“原子”在運動時存在著偏向上的“自由”(這種自由無法用完全的必然來解釋,只能或多或少地歸于“原子”的偶然運動),而這種“自由”在其空間觀中同樣與德謨克利特對“原子”及其運動的“必然”假設一樣,都是“終極必然”的——“自由”與“必然”同樣是終極的。所以每一事物和認識無論其理性與否,都具有其存在的無上“自由”,因此爭論一種觀點是否真理是沒有意義的,真理是潛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共鳴。伊壁鳩魯在人生的選擇上與德謨克利特截然相反,他將享受人生和追求內心快樂正如其名言所說:“作為目標死亡同神一樣不足懼,因為死亡只是人的感覺的喪失,當人活著時,死亡還沒有到來;當死亡到來時,人已經不存在。因此,死亡與人生不相干,人應當通過哲學認識自然和人生,從對神和死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用理性規劃自己的生活。”
看似細微的修改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原本充斥著宿命必然性的原子論變得帶有二元論色彩,“原子”得到了自由,由它們構成的萬物也有了擺脫宿命的契機。以原子論為起點對比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在自然哲學上的不同,馬克思找到了他們都信仰著原子論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追求的原因。
二、“原子”墜落的偏向點撥了意識與規律的關系
相對于德謨克利特樸素唯物主義原子論的崇高地位,伊壁鳩魯在自然哲學上的成果則更多地受著批判和譏諷。在馬克思創作博士論文的時代,哲學史上大部分人把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相等同,并將伊壁鳩魯對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的修改認為是隨意臆造的偏見是根深蒂固的,類似于西塞羅:“并非伊壁鳩魯是沒有學士的人,而是那些以為到了老年還得學習對少年人來說不知是可恥的東西的人,才是無知的人。”對伊壁鳩魯及其學說客觀評判的聲音顯得極為弱小。通過對伊壁鳩魯的時空觀的重新闡釋,實現在哲學史上對伊壁鳩魯及其自然哲學地位和作用予以正名。正如在博士論文的序言中,馬克思指出:“我認為在這篇論文里我已經解決了一個在希臘哲學史上至今尚未解決的問題。”。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閃耀著一元唯物主義的光芒,認為萬物皆由虛空中不可分的“原子”在“漩渦運動”和相互排斥和吸引的過程中構成,萬物的存在和運動皆由這一規律決定。從這一觀點延伸,得出萬物的的命運皆由這一形而上的規律所引申出的其他規律所決定。作為“萬物”中一部分的人類只能接受規律的控制和安排,德謨克利特自己則以畢生的精力探求著世間無窮無盡的的規律,以期觸碰那形而上的真理,“真正講來我們什么也不知道,因為真理潛藏在無底的深淵里”。
但是,這種對宇宙構成規律的規定使得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變得神秘化,其中暗示了人類在萬物規律面前被完全掌控的宿命,人類只能不斷地去認識各種表象后的因果聯系而無法對事物和自身的命運有所作為,“他(德謨克利特)提出把原子的相互排斥和沖擊而產生的漩渦作為必然性的實體。可見他在斥力中只注意到物質的方面,即分裂、變化,而沒有注意到觀念的方面;按照觀念方面,在斥力里,一切與他物的關系都被否定了,而運動被設定為自我規定。”它表現了無神論傾向,但是卻把類人的神變成了無情感的規律——神被進一步神化,人的價值依然虛無。
馬克思對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評價突破了前人普遍批判的藩籬,認為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對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的繼承具有揚棄意義,并超越了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抬高自然規律而忽視人類精神的問題,將人從被規律完全掌控的宿命中解放出來,使得人的價值和地位擁有了“神性”(或者說將形而上的規律世俗化了)——“所以盧克萊修很正確地斷言,偏離運動打破了‘命運的束縛’;并且像他立即把這個思想應用到意識方面那樣,同樣,關于原子也可以說,偏離運動實在它的胸懷中的某種東西,這東西是可以對外力作斗爭并和它對抗的。”
三、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萌芽顯現
馬克思并沒有通過博士論文明確地提出自己的空間觀和自然哲學,而是以一種看似折中的方式提出了自然對于世界構成的思考——既沿著前人的道路繼續尊重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又突破前人評論的藩籬,給予伊壁鳩魯對原子論的修改以客觀評價。
通過博士論文了解到馬克思的世界觀在博士論文的寫作時就已具有雛形,并且正是這一雛形最終成長為羽翼豐滿的歷史唯物主義。但馬克思的世界觀來源當然不是簡單的:認可在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的宿命決定下存在伊壁鳩魯所謂原子的偏向墜落而有著主觀能動性,從而人類能在客觀規律確定發展大致方向的前提下通過自身的能動性做出有限的改變。
或許可以認為:通過對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的繼承,馬克思認識到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有著其固有的客觀規律,并將其延伸到社會、歷史領域,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組件之一,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同時從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出發,順著他一生致力于在萬物聯系中求索的生命歷程,馬克思看到了真正接觸和理解萬物表象所埋藏的真理的唯一方式——實踐,并將其延伸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上,從而找到了勞動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理論根據,為將生產力的至關重要地位和將勞動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創造了條件。沿著伊壁鳩魯對“原子”的意識性質的修改,他指出了主觀意識對于客觀規律和客觀存在的能動作用,并將主觀作用對基于一定必然性的客觀事物發展的推動作用提高到一個新層次,在社會、歷史領域系統地凝煉出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從而得出結論: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并最終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博士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馬克思;博士論文;哲學;宗教批判
〔中圖分類號〕A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5-0148-04
馬克思在《導言》開篇就宣告:“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宗教批判在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馬克思的一系列經濟和政治批判中,依然充滿著對宗教問題的闡釋與批判,誠如洛維特所言:“馬克思走向政治世界批判的步驟并沒有簡單地把已經作出的宗教批判甩在身后,而是在向批判塵世世界的這種進步中同時也為批判‘天國’世界亦即宗教獲得了一個新的立場。”〔2〕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所高揚的哲學對宗教的批判和哲學的拯救行動就是其社會批判理論甚至是整個理論大廈的原始點。
一、哲學征服宗教的“政治活動”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所研究的主題是關于兩位古希臘先哲的自然哲學學說。然而,在19世紀50年代末致拉薩爾的信中,馬克思明確表明,研究兩位自然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哲學興趣,而是政治興趣,“[較晚的]哲學家——伊壁鳩魯(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懷疑論者,[我]曾專門研究過,但與其說出于哲學的興趣,不如說出于[政治的]興趣。”〔3〕從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內容上看,他出人意料地用了大量的篇幅著墨于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生活和寫作方式之不同;從博士論文的結構形式上看,在論文的序言、附注和附錄中他都在慷慨激昂地批判宗教和闡揚哲學的卓越。就此而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展開的不啻是一場以哲學征服宗教、救贖自由的“政治活動”。
伊壁鳩魯說:“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就必須為哲學服務。凡是傾心降志地獻身于哲學的人,用不著久等,他立即就會獲得解放,因為服務于哲學本身就是自由。”〔4〕但世間哲學類別眾多,選擇為哪種哲學服務才能獲得自由呢?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選擇伊壁鳩魯哲學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即是選擇服務于伊壁鳩魯哲學。這種選擇的重要原因在于伊壁鳩魯哲學是對實在的解釋與對政治自由的肯定。美國學者維塞爾認為:“馬克思對伊壁鳩魯哲學感興趣的部分原因是伊壁鳩魯哲學提供了一條哲學救贖的道路……馬克思對伊壁鳩魯的興趣意味著他對作為一種救贖方式的哲學本身感興趣。”〔5〕此處,“救贖”一詞實有“解放”的韻味。聯系到伊壁鳩魯是古代最偉大的宗教批判家與啟蒙思想家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認為“伊壁鳩魯是最偉大的希臘啟蒙思想家”。,他曾對宗教提出過完整的解釋和批判,幾近毀滅性地打擊了古代宗教,我們可以認為,馬克思借助伊壁鳩魯“救贖方式的哲學”獲得了一種超出宗教之外的批判視野,希冀通過哲學對宗教的批判以及哲學的意志拯救行動能夠實現真正的解放的政治旨趣。 一般認為,古代的宗教批判是為消除恐懼,獲得心靈的平靜和快樂,而現代的宗教批判則是為了徹底消除宗教這一最大的欺騙形式,使人成為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馬克思在哲學拯救與宗教批判的對立意義上,充分彰顯出哲學的救贖功能。
馬克思宣告哲學與宗教的誓不兩立,他承繼伊壁鳩魯反叛宗教、護衛自我意識的“絕對自由”的精神,高調地聲明哲學“痛恨所有的神”,寧可像普羅米修斯一般做“哲學歷書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6〕,也不愿屈辱地茍活于陰郁幽暗的宗教“洞穴”。在博士論文的開篇序言中,馬克思即批判普盧塔克對伊壁鳩魯神學的論戰,明言普盧塔克把哲學帶上宗教法庭的立場,“令人想起一個被指控犯了背叛自己臣民的叛國罪的國王”〔7〕,同時指出,“只要哲學還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顆要征服世界的、絕對自由的心臟里跳動,它就將永遠用伊壁鳩魯的話向它的反對者宣稱:‘瀆神的并不是那拋棄眾人所崇拜的眾神的人,而是把眾人的意見強加于眾神的人。’”〔8〕宗教無疑正是作為“眾人的意見”強加于眾神的力量,它致使“眾人所崇拜的眾神”并不是“眾神”的本相。在伊壁鳩魯看來,眾神避開世界,居住在世界之外,對世界漠不關心,與眾人毫無關系,“人們崇敬它們是由于它們的美麗,它們的威嚴和完美的本性,并非為了謀取利益”〔9〕這與“眾人所崇拜的眾神”毫無一致之處。何況,馬克思認為,對于哲人來說,“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10〕“神學化的理智”和宗教比哲學更重要的描述是極端錯誤的。
作為“征服世界的、絕對自由”的自我意識哲學,必然要質疑和批判作為各式各樣的偏見與錯誤意識的種種宗教和神圣,“哲學”和“宗教”根本上是存在沖突的。為解決這個沖突,在蘇格拉底事件之后,哲人的態度呈現出兩種路向:其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主張對民眾采取一種“高貴的謊言”的政治哲學,審慎地對待人們的,改善而非顛覆受宗教主導的人類社會,防止哲學對社會的“瘋狂”侵襲;其二,伊壁鳩魯摒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遮遮掩掩、曖昧不明的態度,堅決地采取了站在宗教對立面的立場,以巨人般的勇氣復興前蘇格拉底自然哲人用哲學對抗宗教的明確立場。〔11〕伊壁鳩魯這一大無畏的精神為后來的啟蒙哲人所接受,而在近代啟蒙背景中成長的馬克思,幾乎具備啟蒙哲人的所有抱負和激情,毫不猶豫地扛起了以哲學征服宗教的大旗。正如伊壁鳩魯的所有自然哲學均服務于其反宗教的動機一樣,馬克思對希臘原子論的研究也服務于其反對宗教的政治旨趣。
馬克思博士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浪漫主義;意識革命;物質觀;辯證實踐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275-02
一般而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德國浪漫主義的典范之作,秉承著德國浪漫主義的諸多精神氣質與語言風格。然,這僅是確認了一個歷史事實。更為重要的問題是:倘我們將其思想作為一種歷史分析的重要文本的話,那么對博士論文是否也該發探出成熟馬克思的理論淵源呢?而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依然是博士論文是否對德國浪漫主義有所超越?這是研究博士論文的一個至為深層次的問題。就理論而言,這是一個研究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文本學的問題。
一、超越意識革命:走出自閉的意識
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家們始終將自我置于崇高的位置上,他們 “力圖想治愈世界的荒涼――它面臨世界的無序,設法用意志重新讓世界恢復宇宙秩序;它想調和對立的兩面,想整合美學”。而馬克思《博士論文》對自由的崇尚明顯有著德國浪漫主義“自我意識”的意味,反映了當時德國浪漫主義共同的現實訴求,即,德意志帝國及其步履蹣跚的資本主義,在一個被更古老、更發達的資本主義形式和資產階級社會所支配的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以自我意識作為批判的武器響應了時代的潮流,但他的批判更為徹底,更具顛覆性,更有實踐指向,顯示了突破德國浪漫主義意識革命的端倪。
伊壁鳩魯以能動自我意識為武器,尋求的是心靈的寧靜與自由,這也往往是德國浪漫主義的內在主張。他們借人生的詩化以實現內在自由,從而超越現實。然而馬克思借此謀求的卻是現實自由,自我意識正是哲學要征服世界和絕對自由的武器。換言之,哲學自身的自由精神成為實踐的力量,面向塵世的現實世界。當哲學變成能吞噬一切外界的火焰時,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如果權威在一個領域內受到質疑并遭到否棄的話,接下來必不可免的一步,將導致在所有領域內對權威的拒絕。”整個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哲學都是要擺脫受外在統治的關系,形成自我規定的新關系,即“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自由”,為馬克思反對思想壓制提供了契機――把自我意識當成一種救贖方式,深入到實踐和時代的深處去挽救那些遭受精神迫害的人們。
二、新型物質觀:關系哲學的萌發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將原子和感性自然置于自我意識及其對象化的理論境域,原子與自我意識是可等量齊觀,而自我意識又象征著人的自由與力量, 而人的自由與力量又不應當是抽象個人的,而是社會中人的自由與力量,社會這一主體間生活方式使得人有足夠的勇氣拒絕一切超出人及其產物的力量,這是馬克思區別于之前所有思想家的地方。
馬克思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身就是最根本的關系,只有在人與人產生關系之時人才擺脫自然的壓制而獲得自由。自我意識只有在與別的自我意識的交涉中,才能擺脫自然的束縛以及自身無所依憑的虛無狀態。“由于有了質,原子就同它的概念相背離,但同時又在它自己的結構中獲得完成。于是,從具有質的原子的排斥及其與排斥相聯系的聚集中,就產生出現象世界。”這一段對具有自我意識的個體關系的白描,是對原子關系的生動刻畫。每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個人之間處于既排斥又聚集的社會關系,每個人都因具有自我意識而具有了質,而現實社會就是這些質的聚集。
“夸夸其談”的德國浪漫主義由自我意識的角度來浪漫化沉睡的經驗世界,開啟通往理想世界的生命之路。它清醒地認識到了自我意識在現實中的異化,但只將之理解為意識自身的矛盾,因此便將這種解決僅僅歸之于意識和思維本身。然對馬克思來說,自我意識的這種矛盾,以及自我意識的這種異化,只有在現實的人與人的關系中才能解決。這是因為,自我不僅在意識中二重化,也在現實中二重化,而且自我的現實二重化是自我的意識二重化的基礎和前提。這多少帶有意識第二性的意思。
馬克思將人與人的關系設置為世界的中心,在人與物,以及人與人的相互映照與承認中確立人的存在。深入到實踐和時代的深處去挽救那些遭受壓制的人們。事實上這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馬克思的唯物論傾向與關系哲學思想。
三、辯證實踐的端倪:超越感性直觀
德國浪漫主義是資產階級學說,囿于私有制的狹隘本性,看不到整體的經濟景象,看不到資本作為統攝一切的力量而必然招來的自我否定。在其意識中,現實,始終保持著未被觸動和改變,因而思考本身始終只是直觀的,不能成為實踐的。“資本主義的意識的物化使人既過分個體化又機械地對象化”。
然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系統地發揮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其目的也在于要使伊壁鳩魯原子論的能動原則得到合理的論證,并昭示著克服感性直觀局限的理論可能。
原子的物質性和形式性決定了直線下墜和脫離直線的偏斜運動具有同樣的“本原性”。“偏斜打破了‘命運的束縛’”,是原子“胸中進行斗爭和對抗的某種東西”,是原子內在具有的質的規定性。正是偏斜運動的介入,才構成了原子的物質和形式、存在和本質的矛盾及其在現象世界的外化,形成現象世界眾多原子的排斥和碰撞。馬克思斷言,這些都傳達了一種辯證法的精神。“自我意識”的能動性來源于辯證運動。如果沒有之,就不可能有原子的偏斜,也就沒有原子的沖擊和碰撞,世界便無法創造出來。“因此,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就改變了原子王國的整個內部結構”。原子偏斜的辯證運動打破了必然,為自我意識的自由和解放鋪平了道路,由此凸顯的偶然與必然的辯證關系突破了黑格爾的辯證思想,為馬克思最終確立自己的辯證法學說奠定了基礎,并表明了其將歷史發展放回到人與人交往的現實運動之中的傾向。而這種辯證實踐的思想恰恰能克服感性直觀的弊病,不再將世界當做孤立的靜止的存在,而是蘊籍著生機的不斷運動的過程,因而要改變世界改變現實,必須要從運動的視角來揭示規律和利用規律。
當辯證法作為一種批判的武器而與現實結合,那么不僅在理論上能得出革命的結論,而且在實踐上可能爆發出革命的激情。這已由普羅米修斯所代表的反抗統治階級的新生力量得以展示。馬克思堅信,掌握了技藝的新人必定能夠從壓迫中解放自己,獲得真正的自由。
四、結語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信奉的依然是自我意識和自由的哲學,高舉著浪漫主義的大旗,正如其高聲吶喊的那樣:只是現在,伊壁鳩魯、斯多亞派和懷疑派體系為人們所理解的時代才算到來了。他們是自我意識哲學家。然而承認這一點并非表明,馬克思的思想在任何方面都沒有超越浪漫主義。盡管德國浪漫主義同樣是疾呼自我意識,主張人的詩化來抵御庸俗無品的冷酷世界的侵襲,然而這類思想畢竟是德國貧瘠現實的隱晦表達,帶有一切唯心主義所無法擺脫的內在弊病。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不僅沿襲了浪漫主義的思想與寫作特點,更值得讓人注意的是,他也在許多方面展示出了超越之的理論姿態與思想傾向。
參考文獻:
[1] 羅曉穎.馬克思與伊壁鳩魯――馬克思《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和《博士論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
[2] 孫伯.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84.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103.
[4]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67.
[5] 陳永盛.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自我意識的政治訴求[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6] 劉明艷.普羅米修斯意象與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實踐吁求[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7] 張瑞臣,莊振華.青年馬克思的物質觀――以“博士論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例[J].學術研究,2012,(8).
[8] Henry H.H.Remay,A Key to West European Romanticism, Colloquia Germanica,1/2,37-46.
馬克思博士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馬克思;博士論文;自我意識
一、博士論文的寫作背景
在馬克思求學時期,有著被稱為后黑格爾時代的學術背景,所謂后黑格爾時代,就是說,當時黑格爾的哲學已經在整個德國古典哲學中到達了頂峰,以至于以后的學術都要籠罩在黑格爾的思想光輝之下。因此,在那個時代,如果要在學術思想上有所建樹,必須要對黑格爾進行完全的徹底的思想批判或者說思想轉變。
除了在當時廣闊的思想背景之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寫作還有具體的學術背景,即青年黑格爾派將黑格爾哲學中的自我意識的因素作為哲學的核心概念從而試圖重新解釋黑格爾的哲學思想。馬克思在1840年至1842年間主要受青年黑格爾派代表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的影響,正如羅森所指出的:“鮑威爾對馬克思博士論文主題的選擇以及對該文所提出的見解是有影響的。”①之所以青年黑格爾派如此重視伊壁鳩魯哲學、斯多亞哲學、懷疑論哲學,是因為他們認識到后黑格爾的哲學時代與后亞里士多德時代的相似性,從而這三個代表中挖掘出來自我意識的因素。所以說青年黑格爾派關注自我意識哲學,不光從學術角度出發,更是從現實角度出發。
二、從伊壁鳩魯的自我意識到馬克思的自我意識
博士論文全名叫《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大約撰寫于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底。關于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在以往的哲學史研究中是一片空白,盡管黑格爾對后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做過宏觀性的概括,但沒有將這一時期的哲學同古希臘精神生活的整體聯系起來,所以馬克思在博士論文的序言中,非常自信的說道:自己解決了亞里士多德后這一哲學的問題,而且著重強調了伊壁鳩魯派、斯多葛學派、懷疑派這三大后亞里士多德時期哲學的偉大意義,指出“這些體系是理解希臘哲學的真正的鑰匙”。這些都揭示著馬克思研究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意義和目的就在于,反對神學對哲學的評判,以確立哲學的獨立性以及在人類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這正是人類自我意識的體現。
首先,馬克思首先轉述了自古希臘羅馬以來對于伊壁鳩魯的各種非難,即將伊壁鳩魯看成一個十足的抄襲者,而又是個蹩腳的抄襲者,正如萊布尼茨所說:“關于這個偉大人物(德謨克利特),我們所知道的東西,幾乎只是伊壁鳩魯從他那里抄來的,而伊壁鳩魯又往往不能在他那里抄襲到最好東西。”②馬克思在總結二者的差別時說:“這兩個人在每一步驟上都是相互對立的。”“而在這些對立中似乎存在這某種顛倒的情況。”③而這種“顛倒的情況”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蘇格拉底的自然哲學和后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的區別,一個關注外界,關注自然;一個退回自身,追求內心平靜。所以說,實質上,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是自然哲學與倫理學的差別。
其次,馬克思總結了伊壁鳩魯原子論的三種原子運動的形式:原子直線下落運動,原子偏離直線運動,原子相互排斥運動。其中,原子的偏斜運動是伊壁鳩魯的原子論不同于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所獨具的內容。馬克思認為,在伊壁鳩魯看來,并不是說原子的直線下落運動才是常態運動,原子的偏斜運動本身也是常態的運動。而且,原子和原子的運動是不可分割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原子中未出現偏斜的規定之前,原子還根本沒有完成。”④可以說,原子之所以被稱為獨立的原子,正是由于原子進行了偏斜運動,而這種偏斜運動是必然的,不為外在所決定的,而是出于自身的根據作偏斜運動。伊壁鳩魯關于原子運動高于德謨克利特的原因就在于,在確立原子獨立性上,他不但承認物質的規定性,又承認形式的規定性。伊壁鳩魯的原子論體現著的是一種自我意識因素,所以說他們兩人的原子論之間的差別的實質是自然哲學同自我意識哲學的差別。
最后,是關于天體的問題。伊壁鳩魯對于天體的認識不僅僅同德謨克利特,甚至于與整個古希臘哲學都是對立的。他對于傳統觀點天界的永恒性持否定的態度,試圖打破人們對于神靈的迷信和崇拜。延伸到原子論上來看,伊壁鳩魯是這樣為原子下定義的:“原子是具有獨立性、個別形式的物質。”⑤所以說原子的概念借助天體得以實現,原子的概念蘊含這彼此矛盾的物質與形式、存在與概念,而正是這種矛盾,自我意識才會形成,從而將原子論的理論形態上升到自我意識哲學的理論形態。天體理論是伊壁鳩魯哲學的靈魂,自我意識是伊壁鳩魯哲學的核心。
三、對自我意識哲學的拓展性理解
縱觀整個博士論文,馬克思通過比較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差異,給予自古希臘以來遭到眾多哲學家非難的伊壁鳩魯以,挖掘出伊壁鳩魯哲學中蘊含著的自我意識思想,從而揭示了這種自我意識思想的歸宿。盡管此時,馬克思還沒有形成關于唯物史觀的思想,但是他的博士論文透露出的自然觀,物質觀,自我意識思想與以后唯物史觀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博士論文是我們研究馬克思唯物史觀思想一個不可忽視的角度。博士論文的意義還體現在打破了必然的決定論的偶然的選擇論。每一個原子都是一個個體,原子的偏斜運動體現了自由的意志,就如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都是自由的。世界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正是因為這種偶然性人才能自由的選擇。馬克思正是看到伊壁鳩魯哲學中追求自由,崇尚自由,敢于挑戰神靈,挑戰命運。這對以后馬克思對于全人類的解放以及自由全面平等發展的思想有著重要意義。
最后,盡管博士論文時期的馬克思是一個受黑格爾影響的唯心主義者,也深受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的影響,但他在自我意識方面是超越了青年黑格爾派,而在哲學的現實性上是超越了黑格爾的。在對哲學與世界的關系上,馬克思提出:“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哲學在作用于世界時,把自己的原則強加給世界,使世界理性化,成為哲學的世界。與此同時,世界與哲學的融合,把自己的時代實質轉給了哲學,促使哲學成為世俗化的哲學。哲學作為人的自我意識永遠具有一個雙刃的要求,一方面對著世界,另一方面針對著哲學自身。”⑥正如《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全部哲學思想和秘密的發源地一樣,博士論文對于馬克思亦是如此。正是博士論文所展示出的獨到內涵,才使日后馬克思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解:
① 茲維.羅森.布魯諾.鮑威爾和卡爾馬克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177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
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馬克思博士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馬克思;博士論文;自由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6(C)-0222-01
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題目為《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這篇論文比較了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一些差別。肯定了伊壁鳩魯對原子偏斜運動和人的主觀自由的論述。
馬克思在論文中反駁了認為伊壁鳩魯與德謨克利特相同的觀點。這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原子是否做偏斜運動。結論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者對所研究的客觀對象所采取的態度不同。德謨克利特認為人對自然現象的判斷是不可靠的,而伊壁鳩魯則認為感性世界是可靠的。正如馬克思在文中所說,“當德謨克利特把感性世界變成主觀假象時,伊壁鳩魯卻把它變成客觀現象”[1]。這種對自然哲學的態度還可以從伊壁鳩魯遺存下來的基本要道中看出:
“如果天空中的怪異景象不會使我們驚恐,死亡不令我們煩惱,而且我們能夠認識到痛苦和欲望是有界限的,我們就根本不需要自然科學了。
如果不清楚地認識整個自然,一個人就不能在最關鍵的事情上消除恐懼,就會生活在神話造成的恐懼中。所以,如果沒有自然科學的話,就不會獲得純凈的快樂。”[2]
德謨克利特試圖獲得對客觀自然現象的認識,而伊壁鳩魯的研究更多地服從其倫理學目的,使人克服對未知的恐懼,進而使人得到內心的平靜。不僅其自然哲學的觀點,他的反宗教的思想也是基于這種目的。伊壁鳩魯認為人要取得幸福應該更多地借助自身的力量,人需要的外部的東西并不多,只要人克服了恐懼、欺騙、就能實現自由。
這種靠人的觀意志達到自由幸福得到了馬克思的認同。與斯多葛倫理學更多強調宿命不同,這種伊壁鳩魯的觀點更多地強調人的自我意識在實現自由方面的作用。但是,馬克思不斷探索很快放棄了用倫理學方法去探討人的自由。發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論,作出了社會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的結論。號召工人階級聯合起來,剝削階級,建立工人階級執政的政府。從而從根本上保障更廣大人民的自由。而只有這種階級性質的國家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民主。在剝削階級社會,自由所賴以存在的外在條件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馬克思所在的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往往受到資本家的殘酷剝削。要爭取自由首先應該改變不合理的社會現狀,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只有無產階級掌握了生產資料,自由的實現才有可能。
經濟社會在不斷變化,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為實現每個人自由的客觀條件相較以前已有了重要的改觀。一方面我們需要進一步改善民生,使實現自由的客觀條件更加有利。另一方面,也許是當今社會更需要解決的是人的主觀自由的問題。自由從來不是被人賜予的,而是一種被人的主觀意識感受到的。這樣就回到了伊壁鳩魯與馬克思所思考過的命題,在唯物主義條件下人的自我意識自由的問題。如果沒有了神佛我們該如何克服似乎與生俱來的恐懼、不安與。
終極關懷是古往今來許多人探討的主題。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人的存在在于人的感覺和思維能力。外部的身體感覺似乎總給人帶來痛苦,這樣人只有借助于自己的思維能力來獲得存在的愉悅。于是亞里士多德把幸福定義為一種理性的沉思活動。認為人應該過一種與獲取知識相關的活動。也即是與人的思維相關的科學、藝術等的創造。更多的人過這樣的一種生活的社會,才能是一個文明發達的社會,才是每個人自由自足的社會。
當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下,實現每個人的客觀自由的條件在迅速改變。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我們更應該思考人的主觀自由的問題。也正如其在博士論文的出版序言中所說的,“他們是自我意識的哲學家。這篇論文至少將表明,迄今為止這項任務解決得多么不夠”[3]。
通過以上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分析,我們可以作出以下結論:1、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馬克思探討人的自由的開始,并從伊壁鳩魯的哲學開始思考在唯物主義條件下人的主觀自由的問題。2、可以把馬克思早期對自由的探討稱為自我意識自由的探討。把后期借助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論思考自由稱為外在自由的探討。3、當實現自由的客觀條件逐漸實現的時,我們應該更多地尋找實現人的主觀自由的條件。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現文化的發展繁榮,并讓更多的人享有文化發展繁榮的成果。
作者單位:汕頭大學法學院
作者簡介:郭隨磊,汕頭大學法學院2009級行政管理專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2頁.
[2]伊壁鳩魯,盧克萊修,包利民等譯.自然與快樂 伊壁鳩魯的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第39頁.
馬克思博士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馬克思;定在中的自由;原子偏斜
馬克思與伊壁鳩魯,一個是偉大的革命哲人,始終懷揣著解放全人類的宏圖遠志。一個是被世人褒貶不一的晚期希臘哲人,畢生追求“心靈的無痛苦,靈魂的無紛擾”。在兩千年的歷史畫卷中,馬克思為什么要透過歷史的重重迷霧呢?只有首先了解了馬克思學術“溪流”的源頭,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
一、馬克思對原子偏斜學說的肯定
馬克思闡述人的自由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對伊壁鳩魯原子偏斜學說的肯定之中。伊壁鳩魯哲學,簡單的說,就是無限多的原子在虛空中直線下落的同時做偏斜運動,在運動中相互碰撞而產生了世界。對于伊壁鳩魯這一理論,后人評價它是一種“極端任意的虛構”,伊壁鳩魯本人也被認為只不過是德謨克里特的抄襲者,而且是一個蹩腳的抄襲者。而在馬克思看來,原子偏斜學說高揚了人的個體能動性和自由意志。西塞羅等人對伊壁鳩魯的批評主要是由于他們不理解原子偏斜學說的意義,不理解這種學說的實質是倫理學而不是自然哲學。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講到了原子偏斜學說。馬克思總結了原子在虛空中的三中運動方式即,直線式下落運動、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起于諸多原子的沖擊。其中第二種是伊壁鳩魯與德謨克里特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點。對于原子的偏斜運動,馬克思引用了亞里士多德四因說中的質料因和形式因。“空間規定的存在是一種物質性存在,而時間規定的存在是形式性規定”。物質性的存在指的是原子在物理上的堅實性。形式性的存在指的是原子的個性,其個性可以理解為原子在直線式下落運動中的偶然偏斜。直線式下落是原子的必然性,原子的脫離直線的偏斜規定了原子的“真正的質”。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運動改變了原子王國的整個內部的結構。因此,馬克思將伊壁鳩魯稱為“最偉大的希臘啟蒙思想家”。
二、定在中的自由(Freedom in being)
不可否認,馬克思也不滿足于伊壁鳩魯對自由所做的抽象的、消極的理解。抽象的自由,意味著將自由束之高閣;消極的自由即“不動心”、逃避現實。伊壁鳩魯原子偏斜運動可以理解為原子可以脫離本來規定好的直線下落運動以此來確立自身的自由。那么就意味著:個人的意識只是完全脫離了束縛其自身的客觀經驗世界,才能感到真正的自由。或者是,原子一旦偏離原來的規定性后就很難回到原來的狀態中去,即人離開了客觀世界后,就無法作用于這個經驗世界了。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說,伊壁鳩魯的自由是一種抽象的、消極的自由。
伊壁鳩魯生活于古希臘晚期城邦奴隸制衰落時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伊壁鳩魯的倫理學主張“身體的無痛苦,靈魂的無紛擾”,并盡可能讓自身處于幽靜的世界角落中獨善其身。他所感興趣的是保留內心的自由、精神的獨立,不被外界所干擾。馬克思認為,伊壁鳩魯向內探索、向內反省的自由猶如“在大家共有的太陽落山后,夜間的飛蛾就去尋找為自己點燃的燈光。”
馬克思不同意伊壁鳩魯將原子理解為單個自由意識的象征,因為這樣會完全割裂個人同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使人陷入孤立的狀態。為了論證這一思想,馬克思設定了原子間的相互排斥運動。原子的直線式下落與偏斜是原子的單個運動,而排斥體現了原子內部對立統一的關系。原子間的排斥首先表現為一種對立,但這種對立是一種內在的對立,不同于一直線運動同另一直線運動的外在對立。其統一的表現在:一個原子的運動方向是由另一個與其相撞的原子的運動方向決定的,因此,原子是通過對方來意識到自身的。這種對立統一關系共同構成了整個原子世界的本質。原子在做直線式下落運動的過程中,自我意識還未發現,只有在排斥、碰撞之后,才經歷了在外部世界中認識自身的過程。這是一個從外而內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排斥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形式”。
“抽象的個別性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發光。”自由是一種關系范疇,馬克思認為,自由只能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定在”(Dasein)是黑格爾哲學的一個術語,指的是直接性的存在。馬克思認為“(定在)乃是使得失掉自己的性質而成為物質的一個因素”。
我們將這一“定在”的涵義置于伊壁鳩魯原子論中來理解。直線式下落的運動是原子還未偏斜的最直接的物質性存在。因此,偏斜運動是建立在直線式下落運動基礎之上并與之對立的。原子偏離直線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自由,但這一自由離不開直線下落運動這一規定性。同時,原子偏斜后發生的排斥也不是一種孤立的,而是雙向或多向的,是眾多原子相互排斥運動來實現的。引申出來講,直線式下落是一種物質性的定在,而偏離直線代表的是觀念性的自由。這一自由無法脫離物質性的定在,正如,觀念、精神不可能脫離物質的定在而存在一樣。同時,原子的自由無法離開眾多原子間的相互作用。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社會上不可能存在離開人與人相互關系的抽象的自由。因此,“定在中的自由”指的是自由并非沒有前提或規定,它是自我意識在與它相對應的客觀經驗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個人的自由只能在社會中實現,任何將自由絕對化、抽象化的努力皆為徒勞。
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指出:“1841年大學畢業時提交了一篇論伊壁鳩魯哲學的學位論文。馬克思就其當時的觀點來說,還是一個黑格爾唯心主義者。”處在青年馬克思階段的馬克思雖然還帶有黑格爾哲學的明顯痕跡,但我們也可以從“定在中的自由”這一思想中把握到馬克思開始走向唯物史觀前思想發展的一些特質。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博士論文[M].賀麟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1.
[2]羅曉穎.馬克思與伊壁鳩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
[3]魯路.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1.
馬克思博士論文范文第7篇
關鍵詞 自由 偶然性 個體性 現實的自由 自由的實現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Freedom Thought in Marx "Doctoral Thesis"
LIU Jianjiang
(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In Marx's Doctoral Thesis, Marx explained his freethinking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mocritean and Epicurean philosophy of nature.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ingency category indicated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freedom; the deflection movement, the inner structure and the contradictory of atomic indicated the individual of human freedom; Marx have a different view of freedom from Epicurus, Marx seeked for a real freedom, the realistic road to the reality of freedom is making the world philosophical and philosophy international.
Key words freedom; chance; individual; the reality of freedom; the realization of freedom
1 偶然性與自由之維
雖然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同為原子論哲學家,都承認原子和虛空,但是,無論涉及到原子論這門科學的“真理性、可靠性及其應用,還是涉及思想和現實的一般關系,他們都是截然相反的”。①在《博士論文》的第一部分,馬克思從三個方面比較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原子論的一般差別。第一,在關于人類知識的真理性和可靠性的問題上。德謨克利特采取懷疑主義的態度,認為感性世界是一種主觀的假象;伊壁鳩魯采取獨斷主義的態度,認為感性世界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第二,在關于科學的可靠性和科學對象的真實性的問題上。德謨克利特力求在充滿假象的感性世界中尋找某種必然性;伊壁鳩魯重視內心的寧靜與滿足,主張“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就必須為哲學服務”,②因為哲學本身就代表了自由。第三,在思想與現實的關系上。德謨克利特把一切都歸于必然性,努力在世間尋求一種必然的因果關系;伊壁鳩魯主張偶然性與任意性,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偶然的與可能的,沒有什么規律可循。正是偶然性范疇的提出,使馬克思在伊壁鳩魯哲學中看到了人的自由的可能性。
與必然性的確定性、抽象性和穩定性不同,偶然性意味著可能性、現實性和不穩定性。在對伊壁鳩魯的偶然性范疇進行研究時,馬克思轉換了近代以來對偶然性范疇的認識論考察視角,注重偶然性范疇的本體論意義。③正是對偶然性范疇本體論意義的考察,彰顯了人的自由精神。具體來說,馬克思通過對偶然性范疇的兩個特性的分析,深入地思考了人的自由問題。
其一,抽象的可能性。人是一種可能性的存在,人的自由精神也是可能的。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區分了兩種可能性,即實在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并指出:“偶然是一種只具有可能性價值的現實性,而抽象的可能性則正是實在可能性的反面。實在的可能性就像知性那樣被限制在嚴格的限度里;而抽象的可能性卻像幻想那樣是沒有限制的。”④與實在的可能性把人看作被規定的限制性存在不同,抽象的可能性把人看作無限制的創造性存在,因為它涉及的“不是被說明的客體,而是作出說明的主體”,⑤強調的是處于某種生命活動中的人。抽象的可能性既表明人是不受外在必然性和命運束縛的可能性存在,又彰顯了作為主體的人突破客體的限制進行自由創造活動的可能。
其二,時間性。時間具有感性、明顯性和普遍性等特征,意味著變化和過程。在伊壁鳩魯看來,感性世界是一種客觀現象,它是能夠被人的感官直接所感知的,而時間作為一切事物變化的原因,是“現象的絕對形式”。偶然性范疇的時間特性,意在表明“時間在現象世界中的地位,正如原子概念在本質世界中的地位一樣”,⑥它表達了人的自身存在的主動形式,表明了人的自由的主體性和獨立性。而作為變化和過程的時間,同時也表明了人的自由的歷史性。
2 原子與個體性自由
通過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原子論一般差別的比較,馬克思闡釋了人的自由的可能性問題。在《博士論文》第二部分,馬克思著重從原子的運動方式和原子的內在結構兩個方面,闡釋了人的自由的個體性問題。
第一,在關于原子的運動方式問題上。馬克思十分推崇伊壁鳩魯主張的原子的偏斜運動,認為原子的這一偏斜運動,正是人的個體性存在以及個體性自由的彰顯。原子的直線下落運動相當于原子的定在,與原子自身的存在相對立,是原子喪失自身獨立性和個別性的存在,是應當予以否定的存在。而與這一運動直接相否定的就是另一種運動,即原子脫離直線的偏斜運動,這一運動“表述了原子的真實的靈魂即抽象個別性的概念”。⑦這樣一來,伊壁鳩魯以兩種直接對立的直線運動和脫離直線的偏斜運動,實現了對原子的物質規定和形式規定。作為原子物質規定性的原子的直線下落運動是自由的定在,作為原子形式規定的原子的偏斜運動是自由本身,是抽象個別性本身,是人的個體性自由。除上述兩種運動外,原子的排斥運動很好地綜合了體現在這兩種直接對立的運動方式中的原子的不同規定形式。在馬克思看來,排斥就是否定,是偏斜借以脫離直線的否定力量。
馬克思通過對原子脫離了直線的偏斜運動的闡釋,表達了人的個體性自由這一思想。其一,自由不是個體性的喪失,而是個體性的彰顯。在考察原子的直線運動中,點或原子在直線下落的過程中意味著點或原子自身個別性和獨立性的喪失,這是指點或原子在直線下落的過程中揚棄了自身的自為存在,喪失了自身的根據,喪失了自由。原子的偏斜運動正是個體性的彰顯,正是自由的彰顯。其二,自由不是一種受限制的個體性存在,而是一種自我否定的活動。自由的實現是一種不斷自我揚棄,不斷自我否定的過程,馬克思指出:“要使作為人的人成為他自己的唯一現實的客體,他就必須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對的定在,即欲望的力量和純粹自然的力量。”⑧人的個體性自由的實現就是要打破自身的物質性定在,不斷地進行自我否定,實現與“欲望的力量和純粹自然的力量”的分離。
第二,在關于原子的內在結構問題上。馬克思指出:“在他(伊壁鳩魯――引者注)設定原子有某種特性并由此得出原子的物質本性的結論時,他同時也設定了一些對立的規定,這些規定又在這種特性本身的范圍內把它否定了,并且反過來又肯定原子的概念。”⑨而德謨克利特從來都沒有“從原子本身來考察特性,也沒有把包含在這些特性中的概念和存在之間的矛盾客觀化”,⑩只是考慮到原子的物質屬性。在對原子的特性的具體考察上,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只具有體積和形狀這兩種特性不同,與德謨克利特不同,伊壁鳩魯還把重力當作原子的重要特性。
馬克思十分認可伊壁鳩魯對原子的概念和特性的區分,認為這一區分彰顯了自由的偉大。原子的概念對于原子來說具有本質意義,正像人的內在自由精神一樣,人的內在自由精神的彰顯要通過突破自身的物質限制來實現。人的自由精神是一種內在的本質的規定,而不是外在的物質的特性。人本身也是一個矛盾的存在體,矛盾的存在正是人不斷地否定自己,不斷地超越自己,不斷地追求個體自由的動力。
3 現實的自由與自由的實現
伊壁鳩魯追求的是一種意識的自由,這種自由只是“源于經驗實在的自由,而非經驗實在之內的自由”。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反對德謨克利特把必然性看作現實性的形式,從偶然性范疇的本體論意義出發,肯定了人的自由。同時,他也反對伊壁鳩魯追求的意識的自由,認為這種返回內心的自由觀,遮蔽了自由的現實性。馬克思指出:“抽象的個別性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再定在之光中發亮。”現實的自由是一種定在中的自由,既承認個人的獨立與自由活動,同時又不否定外部世界的合理性。
“哲學研究的首要基礎是勇敢的自由的精神”,伊壁鳩魯原子論中所體現的個體性自由精神,就是哲學的本真精神。對自由的闡釋就是為了實現自由,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提出了現實的自由的實現之路,也是哲學的自我救贖之路,即世界的哲學化與哲學的世界化。
世界的哲學化是指世界在哲學當中揚棄自己的缺陷,走向哲學。受專制制度的影響,德國的思想家猶如一潭死水,整個國家暮氣沉沉。馬克思高揚哲學的自由精神,主張要實現自由,必須讓自我意識進入世界,把現實世界從思想專制的樊籠中解救出來。世界的哲學化就是要使物質世界走向哲學,走向精神的東西,在哲學之中獲得自身的精神內涵。一個沒有哲學的世界是不完美的世界,同樣一個沒有世界的哲學也只能是一個空洞的體系。
哲學的世界化是指哲學在世界之中揚棄自身缺陷,走向世界。哲學作為自由精神必須走向世界,世界本身也要從非哲學、非自由狀態中解放出來。哲學作為介入現實世界的實踐力量,要走向現實世界,找到現實的基礎,并把自由精神變成一種感性的存在,用自由之光普照全人類。與此同時,哲學作為一種批判的力量應該從精神的王國中走出來,關注現實的世界,對現實世界進行無情的批判。“哲學不再是解釋世界之所是的內容,不再是沉思根本存在的內容,而是一定意義上努力把萬物變為它們應該所是的內容”,哲學應當以應然的思想否定現實的世界,通過哲學把現實世界改造為一個合理的世界,同時也使哲學的合理性獲得客觀現實的形式。
通過對“世界哲學化”與“哲學世界化”的闡明,馬克思指出人的現實自由的實現是要在現實中獲得的,并不是脫離現實的。作為現實世界的個體所直接面對的是否定人的、壓迫人的、異己的客觀世界,因此,人的現實的個體性自由的獲得,直接就意味著對客觀現實世界的反抗和斗爭。
注釋
①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0.
②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4.
③ 參見何萍.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本體論問題.學術月刊,2002(9).
④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7.
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7-28.
⑥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2.
⑦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5.
⑧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7.
⑨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9-40.
⑩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40.
[美]維塞爾.馬克思與浪漫派的反諷.陳開華,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8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112.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1-2475.html馬克思博士論文范文10篇
相關文章:
消防救援應急預案03-19
好聽英文句子08-16
大專生大二自我鑒定11-26
2024年幼兒園小班班級工作總結(8篇)08-15
寫給爸媽的道歉信03-24
餐廳合作協議書08-31
房產證辦理授權委托書07-26
寫給物業的感謝信07-16
護士醫院實習心得體會10-29
學習扶貧工作重要論述有感作文08-16
五年級堆雪人作文500字01-12
與眾不同的小書蟲三年級作文01-10
以未來的課桌為題的想象作文12-05
情感類散文10-26
中國人事考試網:2024年寧夏經濟師準考證打印入口已開通11-18
貴州2024年8月第二階段證券行業專業人員水平預約補報名時間:8月5日至7日08-03
2024年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總結匯集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