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1篇
>> 淺談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蔓延及影響 金融危機產生及蔓延的原因分析 美國次債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分析 美國次債危機及對中國的影響分析 論歐債危機形成原因及中國的應對策略 財務危機的形成原因及對策分析 歐債危機原因分析 歐債危機與美債危機產生原因及對比分析 歐債危機對中歐貿易的實證分析 次債危機前后中外股市相關性實證分析 次貸危機與歐債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其思考 歐債危機爆發的原因及影響 論當前歐債危機發生的原因及啟示 歐債危機的政治經濟原因分析 美國次債危機影響分析 探究歐債危機的形成根源 歐債危機蔓延銀行業 美國次貸危機的原因分析 歐債危機原因及改善建議 美債危機與歐債危機的區別及前景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王冠宇.美國次貸危機與現行國際國幣體系變革研究.碩士畢業論文,2010.
[3] Krugman,Paul.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11(3).
[4]鄭蕾云,劉力臻.國際金融.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5] Flood,Robert and Peter Garb.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me:Some Linear Exampl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4,17.
[6] Maurice Obstfeld.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NBER Working Paper,No.4640,1994.
[7] Maurice Obstfeld.Models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NBER Working Paper,No.5287,1995.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歐債危機;危機原因;啟示
過去的2011年,是內憂外患多種因素繁雜交織的一年。 歐洲債務危機持續發酵,信用危機惡化,歐美各國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全球經濟再度衰退的憂慮充斥市場。整體來看,歐債危機是中國外部經濟面臨的一場重要危機,怎么應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探究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之前,我們先簡單談一下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歐債危機的原因分析
1、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將債務杠桿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政府聯手利用公共財政的“再杠桿化”掩蓋了金融體系的“去杠桿化”。但是這種掩蓋是暫時性的,自從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以來,人們最常想起的詞語就是“高赤字”。
2、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歐元區經濟政策結構不平衡
歐元區現階段實行的是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然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常年的不對稱性使得各項矛盾和問題得以積累。在08年全球次貸危機的沖擊之下,矛盾開始暴露,直指債務危機。盡管貨幣一體化為歐元區成員國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資平臺和競爭優勢,但是由于經濟狀況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對稱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些優勢。另一方面,歐元區簽訂的《穩定與增長公約》并沒有完全遵循最優貨幣區的要求,各國的實體經濟結構不盡相同,這樣更容易遭遇“不對稱沖擊”的影響。由于各成員國經濟周期不同步,歐元的誕生也未能顯著縮小這種差異。同時歐洲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的選擇上,無法也不可能滿足成員國不同的貨幣政策偏好,從而增加了危機蔓延的可能性。
3、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歷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著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隨的則是高稅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歐洲各國在經濟發展上缺乏一種活力,并且在財政支出上遠高于非高福利國家。不得不說,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個重要源頭。
二、歐債危機給中國的影響
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顯現出來。歐美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出口。由于中國的經濟主要還是外向型經濟,出口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會對中國經濟各個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一)導致人民幣“升值”
最近在歐債危機的沖擊下,避險資金紛紛轉向美元資產,隨著美元走強,人民幣也跟著升值。從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升值達到15.9%;同期人民幣對英鎊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人民幣已經因歐洲債務危機而對主要非美貨幣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幣“被升值”還將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調整。
(二)影響中國對歐洲國家出口
由于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大,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出口企業如果用歐元和英鎊收匯,則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此外,由于歐系貨幣貶值,歐盟對中國動出口將會增加,中國的貿易盈余還可能會繼續下滑。
(三)外匯儲備縮水
歐元和英鎊貶值,將使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出現縮水。我國防范外匯資產的縮水問題,必須采取動態的資產管理模式,即不僅需要關注投資的收益,也要關注匯率變動帶來的資產價值變化,以保證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
(四)投機資本流入可能增加
現在人民幣對歐元和英鎊升值,歐元和英鎊投機資本流入同樣可以獲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因此防范走弱貨幣如歐元和英鎊等資產的流入。
(五)歐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對中國的外需影響較大
歐債危機已經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恢復步伐,同時還增加了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歐洲國家經濟恢復增長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外需短期內繼續承壓。
三、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一)財政刺激計劃要在可控的范圍內,把握好財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國的國家債務和財政赤字遠低于國際公認的風險臨界點,但是不能太樂觀。因為首先,我國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觀”,使得地方政府盲目舉債搞發展,財政入不敷出;其次,當面臨經濟下行是,政府刺激計劃會使財政負擔加大,可能造成通脹的壓力以及對私人部門的擠出效應。所以中國必須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債務結構與債務負擔,做好債務測算和償債平衡工作。
(二)注重轉方式、調結構,由投資出口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
希臘的局面警示我們不能過分地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出口是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的殺手锏,但是這種方式極易受到外部沖擊。從長期來看,出口導向型模式是不可維持的,中國應該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外需轉到以內需為主,擴大內需是經濟結構轉換的核心環節,消費是拉動經濟更好更長效的動力。此外,在出口戰略上,將主要向歐美國家出口轉向亞洲新興國家、東盟、非洲國家的出口,出口產品也應全面轉型升級。
(三)與國際接軌,增加中國財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國財政透明度整體較低,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國應與國際接軌,加強與國際機構的溝通、協調,縮小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財政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的差距。
(四)正視地方債務風險,防范于未然
本輪金融危機加重了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國家必須迅速采取行動,對全國整體財政及債務狀況作全面清查和評估,摸查地方債務的規模、來源和性質,做好各級債務的測算和償債平衡工作,進行債務規模限額管理和風險預警,切實從財政和金融兩方面防范償債違約風險。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關鍵詞】歐債危機;危機原因;啟示
過去的2011年,是內憂外患多種因素繁雜交織的一年。 歐洲債務危機持續發酵,信用危機惡化,歐美各國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全球經濟再度衰退的憂慮充斥市場。整體來看,歐債危機是中國外部經濟面臨的一場重要危機,怎么應對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探究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和啟示之前,我們先簡單談一下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歐債危機的原因分析
1、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將債務杠桿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政府聯手利用公共財政的“再杠桿化”掩蓋了金融體系的“去杠桿化”。但是這種掩蓋是暫時性的,自從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以來,人們最常想起的詞語就是“高赤字”。
2、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歐元區經濟政策結構不平衡
歐元區現階段實行的是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然而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常年的不對稱性使得各項矛盾和問題得以積累。在08年全球次貸危機的沖擊之下,矛盾開始暴露,直指債務危機。盡管貨幣一體化為歐元區成員國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資平臺和競爭優勢,但是由于經濟狀況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對稱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些優勢。另一方面,歐元區簽訂的《穩定與增長公約》并沒有完全遵循最優貨幣區的要求,各國的實體經濟結構不盡相同,這樣更容易遭遇“不對稱沖擊”的影響。由于各成員國經濟周期不同步,歐元的誕生也未能顯著縮小這種差異。同時歐洲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的選擇上,無法也不可能滿足成員國不同的貨幣政策偏好,從而增加了危機蔓延的可能性。
3、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歷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著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隨的則是高稅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歐洲各國在經濟發展上缺乏一種活力,并且在財政支出上遠高于非高福利國家。不得不說,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個重要源頭。
二、歐債危機給中國的影響
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顯現出來。歐美經濟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中國的出口。由于中國的經濟主要還是外向型經濟,出口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會對中國經濟各個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一)導致人民幣“升值”
最近在歐債危機的沖擊下,避險資金紛紛轉向美元資產,隨著美元走強,人民幣也跟著升值。從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升值達到15.9%;同期人民幣對英鎊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時間內,人民幣已經因歐洲債務危機而對主要非美貨幣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幣“被升值”還將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調整。
(二)影響中國對歐洲國家出口
由于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大,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產品價格競爭力下降。出口企業如果用歐元和英鎊收匯,則面臨較大的匯率風險。此外,由于歐系貨幣貶值,歐盟對中國動出口將會增加,中國的貿易盈余還可能會繼續下滑。
(三)外匯儲備縮水
歐元和英鎊貶值,將使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儲備出現縮水。我國防范外匯資產的縮水問題,必須采取動態的資產管理模式,即不僅需要關注投資的收益,也要關注匯率變動帶來的資產價值變化,以保證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
(四)投機資本流入可能增加
現在人民幣對歐元和英鎊升值,歐元和英鎊投機資本流入同樣可以獲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因此防范走弱貨幣如歐元和英鎊等資產的流入。
(五)歐債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進程,對中國的外需影響較大
歐債危機已經影響了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恢復步伐,同時還增加了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歐洲國家經濟恢復增長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外需短期內繼續承壓。
三、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一)財政刺激計劃要在可控的范圍內,把握好財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國的國家債務和財政赤字遠低于國際公認的風險臨界點,但是不能太樂觀。因為首先,我國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觀”,使得地方政府盲目舉債搞發展,財政入不敷出;其次,當面臨經濟下行是,政府刺激計劃會使財政負擔加大,可能造成通脹的壓力以及對私人部門的擠出效應。所以中國必須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債務結構與債務負擔,做好債務測算和償債平衡工作。
(二)注重轉方式、調結構,由投資出口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
希臘的局面警示我們不能過分地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出口是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的殺手锏,但是這種方式極易受到外部沖擊。從長期來看,出口導向型模式是不可維持的,中國應該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外需轉到以內需為主,擴大內需是經濟結構轉換的核心環節,消費是拉動經濟更好更長效的動力。此外,在出口戰略上,將主要向歐美國家出口轉向亞洲新興國家、東盟、非洲國家的出口,出口產品也應全面轉型升級。
(三)與國際接軌,增加中國財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國財政透明度整體較低,隨著中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國應與國際接軌,加強與國際機構的溝通、協調,縮小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的《財政透明度良好行為準則》的差距。
(四)正視地方債務風險,防范于未然
本輪金融危機加重了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國家必須迅速采取行動,對全國整體財政及債務狀況作全面清查和評估,摸查地方債務的規模、來源和性質,做好各級債務的測算和償債平衡工作,進行債務規模限額管理和風險預警,切實從財政和金融兩方面防范償債違約風險。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關鍵詞】歐債危機;宏觀經濟學;一體化理論;貨幣化理論
2009年11月希臘新總理上臺后,發現上屆政府隱瞞了真實的財政狀況,惠譽、標準普爾和穆迪等信用評級機構隨之下調了希臘政府的信用評級。2010年4月,標準普爾將希臘信用評級進一步下調至垃圾級別,從而拉開了歐債危機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意大利等國的信用評級也被相繼下調。2011年9月,穆迪調低了法國兩家銀行的信用評級,歐債危機由歐元區邊緣國家向核心國家蔓延,歐洲乃至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影響,市場擔憂情緒不斷升級。
一、宏觀經濟角度
(一)歐洲國家經濟的結構問題
眾所周知,歐債危機始于希臘,接著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國也出現信用危機。這些國家自身結構存在問題和經濟的失調直接導致了危機的爆發。總體來看,一方面,這些歐洲國家的產業結構不平衡,缺乏“生產性”,即國家的工業基礎薄弱,實體經濟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結構不平衡,人口老齡化加劇,增加了財政負擔。以希臘為例,希臘經濟結構脆弱,以旅游業、農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過于單一、集中,而制造業基礎十分薄弱,電器、汽車和船舶等工業品嚴重依賴進口,經濟對外依存度很高。2010年服務業占gdp比重達52.57%,而工業占gdp的比重僅為14.62%。同時,政府從國外借來的資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發展經濟,資金的邊際產出很低。低效率的經濟運行和增長動力的衰退,終究不能用國家債務來彌補,所以導致了危機的出現,即使是歐元區核心國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評級公司的不公正評級
從歐債危機爆發到在整個歐元區蔓延的過程中,國際三大評級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標準普爾、穆迪、惠譽均下調希臘政府的信用評級是這次危機的導火線。接著,在歐元區諸國償債高峰危機警示的非常時期,三大評級機構降低其信用等級;在國際社會和歐盟出臺了相應救助方案后,受援國家制定改革計劃時,三大機構又進一步降低了受援國債務的信用等級。聯系之前美國次貸危機中三大評級機構的表現,不得不對其評級的公正性產生質疑。因此在歐洲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評級機構的并不公正的評級,加劇了危機的惡化,對危機的升級有推波助瀾之嫌。
(三)歐元區內部制度問題
歐元區是指歐洲聯盟成員中使用歐盟的統一貨幣——歐元的國家區域。1999年1月1日,歐盟國家開始實行單一貨幣歐元和在實行歐元的國家實施統一貨幣政策。2002年7月,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的合法貨幣。歐元區內部存在著諸多不平衡的問題。
首先,歐元區的成立本身就潛藏著分裂的隱患。歐元貨幣體系涉及多個歐洲國家的利益。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政治結構等存在差異,僅靠歐洲中央銀行調控貨幣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會導致利益分配不公。當各國發生利益沖突時,歐元體系自然難以維系。歐債危機的爆發,讓世界都看到了這一點。
其次,歐元區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機制遏制國家間的“劫貧濟富”的局面。歐元區各國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沒有利率自,也沒有調控匯率的能力。而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經濟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訴求,采取的統一的匯率相當于各成員國的平均匯率水平。對經濟實力強的德國等國家而言,匯率被低估,從而有利于出口;但對經濟實力弱的希臘等國家,出口則受到壓制。這就會導致“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惡性循環,使歐元區內部存在著財富由窮國向富國轉移的機制。但因歐元區沒有形成一套對沖機制,最終導致歐元區經濟不發達國家不堪重負,率先出現問題。
最后,歐元區制度僵硬,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和統一的匯率調整,這是歐元區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統一的貨幣政策難以同時兼顧各國的需求,只能偏向經濟發展成熟的德國等國,而使得邊緣國家的經濟逐步惡化,經濟出現高通脹、低增長現象。例如2002年,歐洲中央銀行多次降低利率,實施擴張貨幣政策,使得德國經濟增長加速而導致愛爾蘭等國原本很高的通貨膨脹率進一步升高。
(四)歷史原因:希臘從開始加入歐元區時就不滿足要求
德國總理默克爾曾指出,“歐債危機并非一夜之間形成的,而是幾十年錯誤積累的結果”。這就是說,歐債危機的爆發是歷史原因的積淀所致。關于歐債危機的歷史原因,主要包含兩點:
其一,希臘等國加入歐元區時潛藏的危機。歐元區成立之初,歐洲各國在短期利益驅使下,通過各種手段修改財政數據,加入歐元貨幣體系,如希臘2001年希臘為加入歐元區時,使用“貨幣掉期交易”方式,使賬面上的10億歐元債務暫時消失,留下了10年償還90億歐元的債務,為危機埋下伏筆。為維護歐元區經濟穩定,減小風險,歐盟《穩定與發展公約》規定:各成員國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本國gdp總量的3%,債務規模不得超過本國gdp總量的60%。但2009年11月,新上任的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宣布,前希臘總理公布的2009年政府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應由3.7%上調至12.5%,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上調為113%,均遠遠高于《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比例。
其二,歐債危機是金融危機的后遺癥。學術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歐債危機與金融危機存在著內在聯系。在金融危機中,歐盟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對金融機構實施救援,使得財政預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規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機的陰霾還未散盡,擴張的財政政策導致的財政赤字已誘發了政府債務危機。reinhart和rogoff(2010)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機到歐洲債務危機的傳導機制:首先是私人債務的激增導致銀行業出現危機,政府為盡快從危機中走出,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造成債務危機。
(五)高福利增加了財政負擔
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黨競爭上臺籌碼,一些歐元區的邊緣國家在社會福利方面逐漸向德國等核心國家看齊。這些國家并沒有敦實的實體經濟作為支撐,卻要努力維持較高的社會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債務不斷加大。當借債的規模不斷膨脹,而國家卻無力償還債務時,便產生了債務危機。
二、一體化理論角度
從馬克思恩格斯的一體化思想出發,歐元區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種一體化的異化。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一體化有三個條件:生產發展、制度協調和意識認同。在生產發展方面,最先爆發債務危機的希臘等國,工業基礎薄弱,在金融危機刺激下支柱產業也嚴重萎縮,生產力水平很難適應歐元區的發展水平;在制度方面,歐元區結構特殊,有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分散的財政政策,同時又缺乏統一的政治聯盟作為保障,各個國家的利益爭論不斷,在沒有政治聯盟的情況下建立貨幣聯盟,顯得本末倒置;在意識認同方面,歐元區各成員國從本國利益考慮,分別設立不同的政策目標,并不存在意識的趨同。因此,歐元區一體化并不滿足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生產—制度—意識”三大條件。異化的一體化使得歐債危機爆發后,迅速在歐元區擴散蔓延。
三、貨幣經濟學角度
歐債危機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歐債危機;企業并購;購買法;權益結合法
縱觀現代工業社會發展史,可以發現,每次大的經濟周期衰退都會伴隨著一次大規模的企業兼并浪潮。2009年末,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相繼下調希臘信用評級,歐洲債務危機爆發。歐洲企業資產大幅縮水,經營出現困境,亟需資金援助,全球性的跨國并購浪潮由此掀起。而中國經濟持續保持穩健發展,有著較強的并購實力,并且對于資源與技術的需求也愈來愈強烈,為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尤其是歐洲企業的并購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與機遇。
一、歐債危機下企業并購動因分析
歐債危機背景下,中國企業積極參與到全球的并購浪潮中,可將我國企業的并購動機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世界性的經濟衰退為中國企業提供良好契機。
首先, 歐債危機的逐漸深化嚴重影響歐洲各國進而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大部分企業的資產價值大幅縮水, 資源價格總體下滑, 企業陷入經濟困頓之中,對于資金需求愈加旺盛。因這在客觀上降低了并購的成本;其次,經濟的持續低迷使得各國政府降低并購門檻,以免企業陷入破產危機;最后,困境中的企業為盡快擺脫這種境況通常會放寬談判條件,貿易壁壘降低,這有利于并購獲得迅速成功。從以上分析來看,目前的國際形勢為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機遇。
(2)中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外匯儲備充足。
盡管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中國經濟仍舊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穩健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出口結匯形成了巨大的外匯儲備,積累了大量的國家資本和民營資本,對于并購有著強烈的需求以及適宜的能力。快速的經濟增長和巨大的外匯儲備為我國企業實施海外并購提供了有力支撐。
(3)資源類原材料需求旺盛。
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相對匱乏,特別是對國家安全以及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的石油、礦產等資源尤其稀缺,供給量遠遠低于需求量。據統計,到2020 年,中國發展必需的45 種大宗礦產資源,將只有6 種能夠自給自足,其中全國現有的銅礦儲量則僅夠使用10 年。
二、歐債危機下企業并購會計處理方法選擇
《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中所說的企業合并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單獨的企業合并形成一個報告主體的交易或事項”。企業并購會計方法指并購日對并購交易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等一系列手續,它影響期末和日后各期的會計信息。迄今為止的會計實踐中主要有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本文的研究也主要針對于這兩種方法進行展開。
(1)購買法
購買法是指把購買被并企業的凈資產視為一種資產交易的行為,即對被合并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評估,以一定的價款購買企業的各項資產,承擔各項債務。成交價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確認為商譽,被合并企業在合并日前的利潤不納入合并財務報表。目前,許多國家都傾向于采用購買法。
1)購買法的特點。第一,被并購企業的凈資產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同時確認商譽。購買法的核心問題就是確認企業的合并成本以及商譽。購買法的合并成本是指購買方為購買股權付出的對價,具體包括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非現金資產、需要承擔的債務、發行的權益性債券等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第二,合并發生的相關費用根據情況不同,處理也不相同。如果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取得被并購企業,那么與股票相關的發行和登記費用要減少資本溢價;與企業合并有關的咨詢費、傭金等直接費用作為企業投資成本的一部分;而其他的間接費用則計入當期的費用。第三,購買日起被并購企業實現的利潤都記入合并報表中。
2)選擇購買法的理由。第一,企業在進行并購業務中,很多情況下是根據公平自愿的原則進行的,企業并購在實質上就是雙方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的購買行為。因此應該采用購買法進行核算。第二,購買法能夠反映并購業務的實質,并且對企業并購操縱利潤的行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自從2006年我國頒布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以來,與國際趨同的步伐就沒有停止。近年來,購買法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這主要源于我國對公允價值和購買法在思想上有了客觀的認知。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公允價值的可靠性會越來越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由于使用歷史成本計量所產生的會計操縱現象。
(2)權益結合法
根據新會計準則的規定,企業并購過程中企業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終控制并非是暫時性的,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采用以賬面價值為基礎的權益結合法。權益結合法是指在對企業并購業務進行處理中,對被并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按照賬面價值進行記錄,而不確認商譽的一種處理方法。
1)權益結合法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在并購發生日,合并方應以并購日當天應享有的被合并方的賬面所有者權益的份額入賬。同時,與購買法不同,被合并企業的利潤在合并日前以及合并日后的利潤均列入到合并財務報表中,這樣就會增加合并當期的利潤。此外與并購有關的直接或間接費用,都應記入當期費用。第二,使用權益結合法在物價上漲時將會造成利潤的增減變動。例如在企業并購當期正處于物價上漲的時期,并購方很可能將并購資產出售,由于物價上漲,會使得并購方的本年利潤增加;如果企業選擇繼續使用該資產(即不進行出售),則由于并購日是以賬面價值入賬的,并購方有可能把并購的資產出售,獲得本年利潤的增加;如果企業繼續使用資產,由于被并購的資產是以賬面價值入賬的,因此,在本期或者以后的年度中,也可以通過降低折舊或攤銷費用,來實現各期的利潤的增加。
2)選擇權益結合法的理由:第一,權益結合法和持續經營假設以及歷史成本原則是相一致的并且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雖然較為迅速但仍不夠完善,這就使得公允價值的獲得存在一定的困難,采用權益結合法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種困難。第二,在購買法下,在企業合并后,并購方仍然以賬面價值核算各個事項,而對于被并購卻仍以公允價值計價,雙方計價不統一,造成了矛盾,而權益結合法則很好的避免了這一問題。
三、歐債危機下企業并購會計處理選擇
結合上述的闡述以及結合目前國際國內的相關環境,本文認為保留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是明智和現實的選擇。
從國際環境來看,在歐債危機的背景下,公允價值受到嚴重挑戰,單純為了趕時髦取締權益結合法而一味使用購買法,會存在潛在收益操縱的問題。從國內環境來看,目前我國的企業并購規模雖然說有一定的擴大,但是總體仍偏小,難以與國際大型企業進行抗衡,購買法不利于現階段我國企業進行規模擴大和提升國際競爭力。基于上述考慮,本文認為我國應當選擇的是允許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但由于不同的企業并購會計方法對企業利潤影響較大,并購會計信息也因使用不同的會計方法而缺乏可比性,不利于使用者理解并購會計信息,因此,應對權益結合法的適用范圍實施嚴格限制。
參考文獻:
[1]朱珺.企業并購會計處理問題探討[J].財會研究,2011(10).
[2]杜曉.油公司上游油氣業務并購的會計處理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10.
[3]張軼林.企業并購會計政策選擇的實證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7.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1-2499.html歐債危機論文范文10篇
相關文章:
種大蒜觀察日記四年級10-05
挽回女朋友道歉的話11-13
閨蜜唯美感言句子08-27
新生入校軍訓感想總結01-07
世界清潔地球日紅領巾廣播稿09-27
假如我考了第一名作文01-13
小學生展望未來作文10-19
洗衣服作文50字一年級08-02
發現身邊的美景作文07-26
求問南開大學,什么專業最好02-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特色專業是什么01-20
初一美術試卷及答案08-16
愛的旅程愛情詩歌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