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論文范文第1篇
在《尚書》的《呂刑》中最早出現“刑罰世輕世重”。《呂刑》規定道“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其大意是說,對于刑罰的適用,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其輕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說在不同時期刑罰也是有所區別的,應當依照社會現實的客觀需要,制定出不同輕重的刑罰,使其符合于各個不同時期打擊犯罪的目標;有區分的去使用刑罰,正確的執行刑罰,才能保證社會安定和諧的需求。戰國時法家代表商鞅也有著與《呂刑》相通的思想,他明確提出:“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修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這一刑法思想也被法家集大成者韓非更全面的闡發:“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從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
韓非的思想是指統治者制定刑法的根本是為了愛護百姓,是為了保護百姓的利益,所以不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刑罰,要考慮到治理社會的根本。也就是說制定刑法是為了治理好社會,所以法律的制定要隨著時代的需要而發生變化。假如時代轉變但是國家的法律不變,那必定會有法律無法涵蓋到的社會問題,即使善于治理眾人的人,如果不能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設禁懲罪,那也是會使法治受到削弱的。故而明智的統治者一定會隨時代的需要而制定法律,刑罰的輕重應當適時采用,這樣才可以實現把國家治理好的目標。由此可見韓非把“刑罰世輕世重”的思想從兩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方面立法要適應形勢,做到“法與時轉則治”;另一方面司法也要適應形勢,達到“治與世宜則有功”。漢代在初始之時由于經歷了太多戰爭的摧殘,國家已經是十分脆弱,統治者奉行黃老的休養生息的哲學,同時又根據漢初百姓久苦秦時嚴刑苛法的客觀現實,遂即實行簡法輕罰和“省約煩苛”的刑政策略,也獲得了載諸史冊的“文景之治”。可見在漢朝的治理中,刑罰適時無疑是他們鞏固政權的法寶之一。
宋朝王安石在主張變法時曾明確指出:“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為之節,然其所以法,意不相師乎?”并且強調說“徒法不足以自行”,“得其人而行之,則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則為大害。”意思就是,國家的治理有賴適應時代要求的法律;法律的執行,又有賴于善于審時度勢的執法人。這兩個條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實現社會穩定治理有效的必然要求。歷代統治者鑒于歷史上這些經驗教訓,在司法和審判活動中大都不同程度地堅持了“刑罰世輕世重”的刑法原則,并結合客觀的社會形勢,推行了一套相應的刑事政策,建立了反映“刑罰世輕世重”思想的刑罰制度。這也就說明,亂世用重典的傳統并非是一味正確和有道理的,只有建立理性客觀的刑法制度,才能夠起到社會治理的作用。而在一開始提到太祖皇帝奉行重典,在他之后的萬歷年間,海瑞在起復任用,升任南京右都御史之際,曾向萬歷提出了一個條陳,條陳中提到要恢復太祖皇帝當年的嚴刑峻法,并指出要杜絕官吏的貪污,除了采用重典以外別無他法。這一大干眾怒的提議在朝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并招惹了許多是非。按照洪武的祖制,一位御史在家中找一班伶人排戲是應受到杖責的,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這類事情已屬司空見慣,海瑞一味要求要重典來懲治,結果只能被大眾看成膠柱鼓瑟,不合乎時代的潮流。又如唐代律令的制定,從《武德律》到《貞觀律》,正是因為唐高祖李淵制定的法令太過于嚴苛,舊律用刑太重,所以唐太宗即位后,便令大臣修律,《貞觀律》從此成為唐律定本。其中,主要大量減死,流刑,《舊唐書刑法志》對此做出概括性的總結:“凡削煩去蠹,變重為輕者,不可勝紀。”所以,我們看到“亂世用重典”也并非絕對的良方能解決問題。
重典可以在一個朝代失去秩序,民心混亂之際起到一種警示或是約束的作用,但其本身是不適合于社會的長足發展的。就如同明朝太祖朱元璋在一開始就提出以重典治世,但其后一代代君王都是在不斷的改革重典,在這個過程中,輕刑慎罰的態度越來越明朗。一個文明的國家能夠長久的存在,不是靠武力鎮壓,也不是靠暴力的威懾,應該是依靠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依靠嚴明有力但卻張弛有度的法制。重典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我們看到它所產生積極的作用,但是一個又一個朝代的改弦更張都告訴人們,只有從本質上建立起完善的法制制度,才是一個王朝能穩定存在的根基。
作者:袁昕儀 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
中國歷史論文范文第2篇
商朝的青銅器上鳳紋的形象不盡相同,在冠上就有多齒冠、長冠、花冠,分別代表了鳳紋在商朝的不同發展時期的特征。西周玉器上的鳳鳥紋,既繼承了商代青銅器上的鳥形,又改掉了商朝鳳紋的質拙寫實,朝著裝飾化,圖案化,藝術化,程式化的方向完成了根本性的轉變。西周人在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的基礎上,對于藝術的追求也更加的別致。西周的雕刻著鳥紋的玉器,不僅起了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作用,更加是西周人民思想,精神的一種寄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陰陽五行思想的盛行,龍鳳這兩種分別代表陰陽的鳥獸大量地出現工藝美術作品中。鳳紋常常成對地出現在楚系青銅器中,有時兩種紋飾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到戰國中期,楚系青銅器上的鳳鳥紋進一步線性化、圖案化。縱觀商代至戰國時期這一千多年青銅器鳳鳥紋飾的發展與變化,展現出一些階段風格與演變特征。這段時期的鳳紋由繁縟變簡潔,由具體變抽象,由靜止變躍動。秦漢時期鳳鳥紋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形態越來越多,并且在材料的運用、藝術的表現、技術的提高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創新之處。秦瓦當鳳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具象寫實、現實直觀、靈活創新、整體平衡。秦鳳紋巧妙地與龍、虎、龜、蛇組合,造型上從過去的以線為主的造型手段逐漸發展成了形象的具體刻畫。所有的這些藝術特點使之成為開創具象鳳紋的始祖,其藝術創新與價值是后世無法比擬與超越的。漢代的鳳紋藝術較之前朝都有了跨越性的發展,他的形象更加豐富,線條越發流暢。漢代鳳紋的形象不再試靜止不動,不再是呆板煩人,而是運動著的,跳躍著的,給人的感覺積極向上,身心愉悅。漢代鳳紋被運用到了瓦當,畫像磚,石刻等多種地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魏、晉南北朝時期,鳳紋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襲漢代以來的風格外,線條的設計趨于粗獷,給人一種壯實之感。這個時期的鳳紋不僅僅是追求某一個局部的優美,而是從大局出發,關注的是整個圖案,裝飾性的圖案被廣泛地使用在了鳳紋的表現中。唐朝鳳紋的造型更加的具象化,與鳥的形象越發的接近,唐朝的鳳紋常常是成雙成對的出現,有著美好的寓意。唐朝的鳳紋可謂是集大成于一體,吸取了前幾個朝代鳳紋的發展,廣泛的使用了花卉的圖案,使得唐朝的鳳紋樣式顯得更加的雍容華貴。出土于西安大明宮的唐代金銀鳳紋圖,風鳥的造型精巧、細密,頭、冠、頸、軀、翅、尾、爪等精雕細琢。晚唐時期的紋樣更為精巧美觀。這種造型和富裕的物質文化生活密切相關,鳳形象已經被賦予了女性象征。宋元時期的鳳紋開始進入了一個規范化使用的時代,這是一個鳳紋流行的時期,鳳紋被廣泛運用在了婦女的頭飾,建筑物的裝飾,各類瓷器家具中。宋代裝飾藝術在觀念形態上偏重寓意,在其表現上都注重藝術性,賦予了吉慶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氣息。例如,政和年間的“鳳穿牡丹”紋,就賦予了富貴吉祥的寓意。明清時期,是鳳紋的鼎盛發展時期,這一時期鳳紋的使用更加的豐富,各類建筑裝飾、家具、瓷器上都有鳳紋的身影出現,并且獨具特色。這一時期的鳳紋被人們看作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整體紋樣的表現上也更加的富麗堂皇。
2鳳紋象征意義的演變
鳳凰作為神鳥存在于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最開始是東夷部落的圖騰。同時期黃河一帶的文明圖騰是龍,合并統一后龍鳳都成為中國的圖騰,被稱為“龍鳳呈祥”。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把鳳凰看作是吉祥的象征。孔子臨死時,曾哀嘆“: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已矣夫!”[4]秦漢時期鳳紋被賦予祥瑞、兆慶的象征意義,出現了“鸞鳥”“、朱雀”“、朱鳥”等多種命名。秦朝時期的鳳紋退去了神秘的主題,開始轉向對于現實美好生活的向往。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因這一時期佛教的盛行,鳳紋也被帶上了宗教的意味。隋唐以后,鳳紋逐漸擺脫了宗教的背景,而開始成了皇室的專用圖案,代表了權利的象征。唐朝時期,武則天率先使用鳳紋作為了自己的象征,從此以后各個朝代,鳳紋都被作為皇權的象征保留使用了下來。
3結論
鳳凰身上既有豐富且美好的吉祥含義,又有許會讓人感到崇拜的虛無和皇權的沉重,但是它的美好寓意卻讓人為之迷戀。而鳳紋,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性傳統紋樣,極具東方韻味,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圖案的藝術魅力。鳳紋作為裝飾紋樣,其藝術的裝飾生命力也將長存不衰。
中國歷史論文范文第3篇
一、認清題型
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練、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歷史小論文正是議論文中的一種。
歷史小論文題是近幾年高考,特別是新課改之后出現頻率很高的題型之一。高考中的歷史小論文一般是通過對某段給定的材料談談個人的觀點看法,從而考查學生論由史出、史論結合的批判、分析能力,體現了歷史新課程改革后的教學導向。當然,它的命題特點也是以自主研究性學習為方向,以論由史出、史論結合為答題的原則,以開放性的答題形式,對學生的歷史能力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考查。歷史小論文一般沒有標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自由作答。
自從2001年在上海高考歷史試卷中首次出現小論文題型之后,其有效考查學生歷史學科素養、“以考促教”、促進自主學習、引領教學改革、助推課程改革及其保持試題必要的區分度等考查功能的優勢逐漸更多地被考試命題者所認同,并逐步成為越來越多省份歷史高考試題的必選題型。然而,對于該題型,學生們的答題卻總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認識的不夠重視,更有對該類題型缺乏應有的理性分析而導致針對性復習舉措的無力、低效使然。為攻克這一復習難題,我認為歷史教師必須客觀審視小論文題型的考查意義及其命題特點與規律,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解題方法。
二、日常訓練
在歷年高考試卷中,歷史小論文題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史論題,要求考生論證說明某一歷史觀點,另一種是史料題,要求考生從給出的史料中提煉文章的主題,自擬題目,撰寫論文。正常來說,歷史小論文的寫作水平可以反映出學生歷史基本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水平,與大學歷史專業課考試題型接近,對高中學生而言,具有較高的挑戰度。
歷史小論文寫作既要符合寫“論文”的正常要求,又要體現“歷史”的固有特點。所謂“正常要求”,就是要具備小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所謂“歷史特點”,即要言必有據、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做到觀點與材料的統一。論點要尊重史實,它是對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判斷;論據要務實求真,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料;論證就是運用論據來說明論點的過程。
在日常歷史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小論文的寫作,就像語文作文的寫作一樣,把它當成長期性的一個學習任務來完成,讓學生熟悉這一題型,在規范化的訓練之后,能夠有效運用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分析評價,中肯地表達個人的觀點。
教學生寫歷史論文,要讓學生能透過歷史事物的現象看到歷史人物或者事物的本質。比如評價秦始皇,我會首先讓學生思考、討論這幾個問題:有人評價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北筑長城,南鑿靈渠,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所以,秦始皇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功勞蓋世,你贊同這種觀點嗎?同時,陜西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舉世聞名,你怎么看待這一浩大工程?為什么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大秦帝國到了二世就亡國了,他的目的為什么沒有實現……由上述問題,你怎樣評價秦始皇這個人?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分析使學生懂得這樣的道理:歷史發展自有其所屬的客觀規律,秦始皇滅六國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這樣,學生寫起論文來就會觀點明確,有理有據。
三、解題技巧
筆者將以江蘇2011 年高考歷史卷真題為例,來分析在實戰過程中如何快速理清題意,做出答案。首先要仔細閱讀材料,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明確觀點。很多學生,在緊張的考試氛圍里,時間緊張,草草閱讀題目但不能充分理解題意,導致跑題而失分,十分可惜。很多時候,因為題干中的論點也不是很充分,我們不能完全獲悉,因此,就要求我們必須先閱讀材料,找出關鍵詞。哪些可以作為“關鍵詞”呢?大體上材料中的主體或者是圍繞的中心,反映了材料的意思和要旨的詞語可以作為材料的“關鍵詞”。其次要聯系已經掌握的知識,堆砌論據,安排結構。正常來說,高考試題中小議論文的材料應該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內容,但切入的角度可能比較新穎。但對我們學生而言,都不會陌生到沒有話寫,否則也就失去了考查的意義。
中國歷史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歷史課堂 語言藝術 講活歷史 展演歷史 趣說歷史 活用歷史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028-01
語言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借助語言來傳播知識的。歷史教學的內容是講授過去的人和事,評述以往的功過是非。它既不可以進行試驗,也不可使之重演,只能依靠教師運用語言和直觀教具的演示將歷史觀點、概念、史實等科學準確地表達出來。一節歷史課,教師需要傾注真情,才能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實現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在課堂教學中,要實現師生情感的共鳴,我覺得還應該依靠教師語言的藝術魅力。
一、講活歷史,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知知識。
人類歷史似一部有聲有色的長篇歷史劇,它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創造的。這就要求歷史教師的語言表述必須符合直觀性原則,應該運用生動逼真的語言使久遠的歷史“再現”。以其高超的語言藝術和智慧把人物講活了,把事件說透了,也把節目做火了。可見,歷史課堂的教學應講出色彩,講出聲響,講出形象,把歷史講“活”。運用“移時”手法,讓時空轉換,讓歲月倒流,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歷史課堂中,我們應該聽得到幾千年前陳勝、吳廣向戍卒們發出的“大丈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的呼喊;看得見萬里之外法國人民高唱馬賽曲開赴前線的壯麗畫面;感受得到陸游、岳飛、龔自珍等無數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底蘊……
二、展演歷史,用真情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
紀連海老師的歷史課為什么那么受歡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重視語言節奏的變化。他講述歷史時,高昂低沉,急緩快慢,無不攝人心魄,讓人拍案叫絕。 二是在歷史教學中紀老師積極借鑒評書的語言、相聲的包袱,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三是他在用心、用情講述歷史。講到動情時捶胸頓足,手抖淚落,情難自抑。譬如他在《百家講壇》中講到袁崇煥時,就完全沉浸在袁崇煥的精神世界里,那時那刻他覺得自己就是袁崇煥,那種委屈無奈讓他萬箭穿心,淚灑當場。愛之深,情則切。紀連海老師之所以能用情講歷史,源于他對歷史的熱愛,對歷史人物的深切關注,并將自己的想法都滲透在所講述的每一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之中。因此要感染學生,先要情動自己。教師講解歷史要富于情感,褒揚貶抑態度要鮮明。譬如:講岳飛被害、譚嗣同殉難,要有悲憤之情;講紅軍長征、抗戰勝利,要有激昂之情;講港澳回歸、嫦娥奔月,要有自豪之情……
三、趣說歷史,使學生在幽默風趣中樂求知識。
作為語言藝術之一的幽默,在教學語言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師幽默的語言與一般的逗樂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以引導學生從側面去接受知識,感悟真理,陶冶情操,喚醒良知為前提的。幽默的語言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架起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而且幽默的語言伴隨著陣陣笑聲可以啟迪人的智慧,催發人的情感。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領悟到知識的內涵;在歡快的笑聲中掌握知識;在笑后的深思中受到啟迪。例如:我在講解《中國歷史》第一冊中西漢初年的社會狀況時,教材中有這樣一段話:“馬匹很少,連皇帝坐的車子也選不到純一色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坐牛車……”在此我會不失時機地插上一句“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坐在牛車上,慢悠悠地走,這未免太滑稽了吧?但國家太窮了,沒辦法,湊合著吧!”寥寥幾句,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他們迫切想知道后來究竟怎么樣了?因而就會積極地去探求答案。
四、活用歷史,引導學生推開一個認知歷史的窗口。
學習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運用知識,學會用歷史知識分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用辯證法來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從歷史中學習成功的經驗,吸取失敗的教訓。從而使自己少走彎路,盡快走向成功這才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結果。如復習《美國南北戰爭》這一課時,我提出以下問題:1.林肯不希望聯邦解體,并為國家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對你有什么啟示?2.挑起內戰的南方結果失敗了,聯系實際你有何感想?學生們積極思考,認真討論。馬上就能聯想到我國的現狀:臺灣同祖國大陸的分離,我國統一大業還未完成,作為中學生要向林肯學習,為祖國統一做貢獻。美國南方的失敗告誡“分子”,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搞分裂不得人心、注定要失敗等。
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應富有啟迪、暗示、點撥、善誘性,既有鞭辟入里的深刻,又要有絲絲入扣的聯系,能以自己的語言風格和對文本個性的解讀激起學生于課堂之外去探索知識的欲望。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開展,教師只有通過不同的途徑,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接觸新的事物,培養新的能力,不斷給自己注入新的活力,才能適應當前日新月異的教育改革形勢。在教學中,只有借助于我們歷史教師的語言藝術魅力,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從而使我們的歷史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知識,感悟人生的平臺。
作者簡介: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1-2789.html中國歷史論文范文10篇
相關文章:
大雪手抄報簡單又漂亮12-10
銷售面試時的自我介紹11-26
最新大學生辦公室社會實踐報告10-26
二年級語文課后輔導總結范文10篇08-15
七夕發轉賬的朋友圈文案11-30
適可而止的經典語錄10-11
簡短的美好的晚安微信問候語57條09-14
珍惜感情的話08-02
德育干事述職報告01-13
親子游戲活動總結11-28
酒店迎賓實習報告11-09
春季大班保教工作總結(7篇)09-09
產權證明書08-03
大學趣味運動會新聞稿08-27
大學軍訓心得15篇【通用】08-20
一件傷心的事作文300字11-26
戳中人心的歌詞08-23
汕頭大學各專業收費標準是多少?01-13
小學學生期末評語(精選12篇)07-27
簡單的古詩幼兒園09-20
優美的散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