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原文翻譯賞析
《六國論》原文翻譯賞析1
六國論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翻譯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后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墒钱斍貒スゴ蜓?、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內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協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
注釋
六國:齊、楚、燕、趙、韓、魏。
世家:《史記》記述諸侯王的傳記稱為世家(農民起義領袖陳涉、儒家創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屬例外)?!傲鶉兰摇保戳鶉T侯王的傳記。
竊:私下,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五倍之地、
十倍之眾:謂六國與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區名。戰國、秦、漢時期,通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這里指崤山以西。
咎:怪罪。
疏:粗忽。
勢:大勢、形勢。
不在齊、楚、燕、趙:這四國皆遠離位于西部的秦國,不與其接壤,故云。而在韓、
魏之郊:韓國疆土有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國之間,為軍事上必爭之地。故云秦吞六國,首先戰事當發生在“韓、魏之郊”。郊,邑外為郊野。周制,離都城五十里為近郊,百里為遠郊。后泛指城外、野外。與下句“韓、魏之野”,的“野”,同義,都是田野、國土的意思。
塞:阻塞,擋住。
沖:要沖,軍事要道。
蔽山東之諸侯:遮蔽了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
范雎:字叔,戰國時魏人。后入秦說秦昭王,
他曾勸說昭王:“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于韓乎?王不如收韓?!保ā妒酚?范雎蔡澤列傳》)收韓,收服韓國。
商鞅:也叫衛鞅,衛國貴族,公孫氏。后入秦,勸說孝王伐魏,“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為然。使衛鞍將而伐魏??????盡破之以歸秦?!蔽夯萃蹩郑澳耸故垢詈游髦孬I于秦以和?!保ā妒酚?商君列傳》)故云“用于秦而收魏”?!罢淹跷吹庙n魏之心”
三句:范雌說秦王曰:“夫稚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于秦。??????越人之國而攻可乎?其于計疏矣。??????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剛,故剛城,今山東省寧陽縣。壽,今山東省鄆城縣。
乘:乘勢攻擊。
附:依附。
障:屏璋。
委:托付。
區區:小,少。
當:抵當。
折:損折。
東諸侯:山東的諸侯,這里指齊、楚、燕、趙。擯(bìn):排除。
完:全,這里指保全國家的完整。
寇:敵寇,侵略者,這里指秦國。
出身:獻身?!耙远?span style="display:none">NeO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三句:意謂用韓、魏二國的力量共同對付秦國,齊楚燕趙四國則可在后方休養生息,并且暗地幫助韓、魏二國的急需之物。陰助,暗中幫助。疆埸(yì):邊界。
背盟敗約:即“背敗盟約。背,背棄。敗,破壞。
自相屠滅:指六國間自相殘殺。
伺其隙:窺側著六國疲困的可乘之機。
賞析
此文的開頭,欲擒故縱,引出論題。六國“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的絕對優勢,卻相繼為秦所滅,乃是決策者目光短淺,“不知天下之勢”之故。隨之,從當時的“天下之勢”展開論述。
文中反復論證秦與六國爭天下,關鍵就在韓、魏之郊野。因為對秦來說,韓、魏首當其沖,若韓、魏不附,乃是其腹心之疾;對山東之各諸侯國來說,韓、魏是他們理想的屏障。所以在七雄相斗的形勢下,韓、魏的地位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是當時起決定作用的“天下之勢”。
形勢擺出之后,接著從正反兩方面引例作證。以秦來說,范雎受秦重用,立即助秦昭王收韓;商鞅受秦重用,則助秦孝公收魏。當韓、魏未附秦之時,昭王出兵攻齊,范堆憂之。由此證明秦欲爭得天下,必先收韓、魏而后可。當秦軍越韓過魏而攻燕趙,這本身是件冒險之舉,若燕趙正面迎戰,韓、魏再乘機擊之于后,那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秦人遠攻燕趙,卻毫無韓、魏之憂,那是因為韓、魏屈于秦之淫威而已歸附它的原故。文章寫到這里,再作收束,歸結到“天下之勢”。如此說來,韓、魏附秦是不識天下之勢了;進而又為其開脫:韓、魏本身勢孤力弱,面對虎狼之秦,又怎能自保而不歸附于秦呢?其中自含山東各諸侯國“不知天下之勢”而不助韓、魏杭秦之意。正由于六國都不能正視天下之勢,以致秦人得以東指而“天下追受其禍”。
末段再從各諸侯國著筆,闡明作者為其構想的“自安之計”。當時的天下之勢,一方面韓、魏不能單獨杭拒強秦,另一方面,山東各諸侯國又要借助韓、魏以巴秦。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山東諸國應不惜代價去“厚韓親魏以摒秦”。這樣,就會出現另一種局面:秦人不敢越過韓、魏的土地遠攻齊、楚、燕、趙;而齊、楚、燕、趙也就能安居后方。一旦齊、楚、燕、趙能與韓、魏通力合作,相互支援,那秦國就不能有所作為。這確是當時拯救六國危亡的良方。末尾筆鋒一轉,回到冷酷的歷史現實:即六國決策者目光短淺,不識“天下之勢”,彼此“背盟致約,以自相屠滅”,以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突”,從而自食惡果,相繼滅亡。文章截然而止,含不盡感慨。
全文緊扣“天下之勢”,縱論六國與秦爭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層層解剖,鞭辟入里,說透“自安之計”。而筆又一氣流注,曲折盡意。
《六國論》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軍: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擋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和求安定的計策;我總是軍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擋了解天下的情勢?。?span style="display:none">NeO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擋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可,而是放在歸、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擋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可,而是放在歸、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歸、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歸、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可,再也沒有比得上歸、魏兩國了。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歸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歸、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歸、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歸、魏就從后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墒钱斍貒スゴ蜓?、趙時,卻擋曾有歸、魏的顧慮,就是因為歸、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歸、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和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歸、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擋屈服而歸向秦國呢?歸、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歸、魏是擋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擋如親近歸、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擋敢跨越歸、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內安定和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協助面臨敵寇威脅的歸、魏兩國,讓歸、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歸、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擋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擋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和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擋令人悲哀??!
注釋
六國:齊、楚、燕、趙、歸、魏。世家:《史記》記述諸侯王的傳記稱為世家(農民起義領袖陳涉、儒家創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屬例外)?!傲鶉兰摇?,即六國諸侯王的傳記。
竊:私下,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
五倍之地、十倍之眾:謂六國與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可名。戰國、秦、漢時期,通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這里指崤山以西。
咎:軍罪。
疏:粗忽。
勢:大勢、形勢。
擋在齊、楚、燕、趙:這四國皆遠離位于西部的秦國,擋與其接壤,故云。
而在歸、魏之郊:歸國疆土有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國之間,為軍事上必爭之地。故云秦吞六國,首先戰事當發生在“歸、魏之郊”。郊,邑外為郊野。周制,離都城五十里為近郊,百里為遠郊。后泛指城外、野外。與下句“歸、魏之野”,的“野”,同義,都是田野、國土的意思。
塞:阻塞,擋住。
沖:要沖,軍事要道。
蔽山東之諸侯:遮蔽了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
范雎:字叔,戰國時魏人。后入秦說秦昭王,他曾勸說昭王:“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于歸乎?王擋如收歸?!保ā妒酚?范雎蔡澤列傳》)收歸,收服歸國。
商鞅:也叫衛鞅,衛國貴族,公孫氏。后入秦,勸說孝王伐魏,“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為然。使衛鞍將而伐魏??????盡破之以歸秦?!蔽夯萃蹩郑澳耸故垢詈游髦孬I于秦以和。”(《史記?商君列傳》)故云“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歸魏之心”三句:范雌說秦王曰:“夫稚侯越歸、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少出師,則擋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于秦。??????越人之國而攻可乎?其于計疏矣。??????王擋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擋亦繆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剛,故剛城,今山東省寧陽縣。壽,今山東省鄆城縣。
乘:乘勢攻擊。
附:依附。
障:屏璋。
委:抵擋。
可可:小,少。
當:抵當。
折:損折。
東諸侯:山東的諸侯,這里指齊、楚、燕、趙。
擯(bìn):排除。
完:全,這里指保全國家的完整。
寇:敵寇,侵略者,這里指秦國。
出身:獻身。
“以二國”三句:意謂用歸、魏二國的力量共同對付秦國,齊楚燕趙四國則可在后方休養生息,并且暗地幫助歸、魏二國的急需之物。陰助,暗中幫助。
疆埸(yì):邊界。
背盟敗約:即“背敗盟約。背,背棄。敗,破壞。
和相屠滅:指六國間和相殘殺。
伺其隙:窺側著六國疲困的可乘之機。
賞析:
此文的開頭,欲擒故縱,引出論題。六國“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的絕對優勢,卻相繼為秦所滅,乃是決策者目光短淺,“不知天下之勢”之故。隨之,從當時的“天下之勢”展開論述。
文中反復論證秦與六國爭天下,關鍵就在韓、魏之郊野。因為對秦來說,韓、魏首當其沖,若韓、魏不附,乃是其腹心之疾;對山東之各諸侯國來說,韓、魏是他們理想的屏障。所以在七雄相斗的形勢下,韓、魏的地位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是當時起決定作用的“天下之勢”。
形勢擺出之后,接著從正反兩方面引例作證。以秦來說,范雎受秦重用,立即助秦昭王收韓;商鞅受秦重用,則助秦孝公收魏。當韓、魏未附秦之時,昭王出兵攻齊,范堆憂之。由此證明秦欲爭得天下,必先收韓、魏而后可。當秦軍越韓過魏而攻燕趙,這本身是件冒險之舉,若燕趙正面迎戰,韓、魏再乘機擊之于后,那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秦人遠攻燕趙,卻毫無韓、魏之憂,那是因為韓、魏屈于秦之淫威而已歸附它的原故。文章寫到這里,再作收束,歸結到“天下之勢”。如此說來,韓、魏附秦是不識天下之勢了;進而又為其開脫:韓、魏本身勢孤力弱,面對虎狼之秦,又怎能自保而不歸附于秦呢?其中自含山東各諸侯國“不知天下之勢”而不助韓、魏杭秦之意。正由于六國都不能正視天下之勢,以致秦人得以東指而“天下追受其禍”。
末段再從各諸侯國著筆,闡明作者為其構想的“自安之計”。當時的天下之勢,一方面韓、魏不能單獨杭拒強秦,另一方面,山東各諸侯國又要借助韓、魏以巴秦。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山東諸國應不惜代價去“厚韓親魏以摒秦”。這樣,就會出現另一種局面:秦人不敢越過韓、魏的土地遠攻齊、楚、燕、趙;而齊、楚、燕、趙也就能安居后方。一旦齊、楚、燕、趙能與韓、魏通力合作,相互支援,那秦國就不能有所作為。這確是當時拯救六國危亡的良方。末尾筆鋒一轉,回到冷酷的歷史現實:即六國決策者目光短淺,不識“天下之勢”,彼此“背盟致約,以自相屠滅”,以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突”,從而自食惡果,相繼滅亡。文章截然而止,含不盡感慨。
全文緊扣“天下之勢”,縱論六國與秦爭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層層解剖,鞭辟入里,說透“自安之計”。而筆又一氣流注,曲折盡意。
《六國論》原文翻譯賞析3
譯賞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span style="display:none">NeO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秦國除了用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戰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span style="display:none">NeO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注釋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賂秦: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賂,賄賂。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說。這是設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5、率:都,皆。
6、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河霉穑ǖ霓k法)而奪取。
9、?。盒稳菰~作名詞,小的地方。
10、其實:它的實際數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著霜露。和下文的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業的艱苦。
14、視:對待
15、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17、厭:同“饜”,滿足。
18、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急。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決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顛覆:滅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23、事:侍奉?!耙缘厥虑亍鸩粶纭保赫Z見《魏世家》和《魏策》。
24、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25、終:最后。
26、繼:跟著。
27、遷滅:滅亡。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
28、與嬴:親附秦國。與,親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
29、既:已經。
30、免:幸免。
31、始有遠略:起初有長遠的謀略。
32、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33、斯: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兩次。
37、連卻之:使、、、退卻(動詞的使動用法)
38、洎:及,等到。
39、以:因為
39、讒:小人的壞話。
40、邯鄲為郡:秦滅趙之后,把趙國改為秦國的邯鄲郡。邯鄲,趙國的都城。
4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革,改變,除去。殆,幾乎,將要。
42、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理數。皆指命運。
45、當: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斷。
47、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48、禮:禮待。名作動。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動。咽:吞咽。
50、勢:優勢。
51、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每天,名作狀。月,每月,名作狀。以,而。
5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
54、勢弱于秦。于:比。
55、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梢裕嚎梢詰{借。
56、茍以天下之大茍,如果。以,憑著。
57、下:指在六國之后
58、從:跟隨。
59、故事:舊事,先例。
參考資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全日制高級中學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吳功正、古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918-924、
3、韓俐華、散文廣選新注集評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75-83、
評價
蘇詢的《六國論》,不屬于寫的自由瀟灑或錯綜起邊的類型,而是在行文結構方面帶有規范性的作品,體現了議論文論證的特點。因為頭緒清楚,變化較少,通過提要鉤玄,逐段逐層梳理歸納,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脈絡和主要思想內容,在文章結構上便于學習。
但另一方面,的《六國論》把六國滅亡的原因歸結于“賂秦”,盡管文章在論證上、語氣上給人勢如破竹的感覺,但今天看來顯然失之偏頗。因為從本質上講,六國滅亡是由于不思改革進取,不采取富國強兵之策,從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歷史所淘汰。當然也有戰略、策略(包括“賂秦”)等方面的種種具體原因。單從某種視角看到了某些事實,便以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這是人類很容易陷入的誤區。
參考資料:
1、節選自《應用寫作》20xx年第5期《事實論證――雄辯與僭越》
創作背景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蘇洵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外交政策。
參考資料:
1、吳功正、古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918-924、
賞析二
《六國論》一開始,首先提出了六國破滅的原因。劈頭四句話“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就斬釘截鐵地給六國之所以滅亡定下結論。蘇洵認為:六國之所以滅亡,不在于它們的`武器不銳利,也不在于它們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們一味地拿土地作為賄賂,向秦國乞求和平。“賂秦”就是賄賂秦國。這實際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長敵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毀滅。所以作者接著申述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然而事實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國都向秦國奉獻土地,而那些沒有“賂秦”的國家也破滅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洵故意這樣設問,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因此,歸根結底,“賂秦”是莫大的致命傷。以上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論點,突出強調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從六國方面來說的。
接著蘇洵再從“賂秦”的兩個方面來論述這種做法的后果。蘇洵指出:秦國由于接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國打勝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國由于送賄賂而喪失的土地,比它們打敗仗喪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那末,秦國所最歡迎而對其他國家所最不利的,當然就不在于作戰了。這里的“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是側重照應開頭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戰不善”,是從另一個角度補充和闡發了“弊在賂秦”的論點。
在接下來的兩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別就“賂秦”的國家和不“賂秦”的國家,論述了它們各自滅亡的具體原因。第二段先論述“賂秦”的國家滅亡的原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說這些國家的前輩創業的很難;“子孫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是說這些國家的后代只顧眼前的暫時利益,輕易地把前輩辛勤創有的國土隨便割讓給秦國;“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說秦國并不因為得到奉獻的土地而停止進攻。這就是第一段結尾所說的“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越向敵人屈服退讓,就越增加敵人的氣焰,敵人越得到好處,就越要加緊侵略。所謂“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秦國的侵略欲望根本沒有止境,這是秦國侵略者不可改變的本質。諸侯各國奉獻土地一味妥協,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這里,不需要通過作戰,就已經判別勝負了,至于諸侯各國的因之而破滅,那更是極其的事情。作者為了把“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的道理講得更為明白清楚,蘇洵引用了古人的一個譬喻:“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薪”就是木柴,這個譬喻非常準確地、形象地表明了賂秦的嚴重危害和根本的錯誤。這一段是進一步發揮第一段的“賂秦而力虧”一句,具體指的是韓國、魏國和楚國。這三個國家都緊靠秦國,當時秦國在軍事戰略上采取“遠交近攻”,也就是結交遠方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的方針,因此它們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并且首先以地“賂秦”,結果最早被秦國消滅。
第三段是論述不“賂秦”的國家為什么會滅亡。齊國距離秦國最遠,雖然不用向秦國奉獻土地,但是齊國仍舊不敢得罪秦國,對其他國家遭受秦國侵略,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等五國相繼敗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國吞并的對象。燕國、趙國“能守其士,義不賂秦”,敢于同秦國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國那樣小的國家盡管最后也失敗了,但是比韓、魏、楚等國家要破滅得稍晚一些;趙國在與秦國的五次當中還取得了三次勝利,以后又不斷給秦國以回擊、可惜燕國太子丹派遣西刺秦王,企圖通過個人謀殺來解救危難;趙國不信任自己的部將,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殺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于是導致加速了自己的破滅。齊國不能援助其他五國,團結抗泰,燕國趙國不能堅持斗爭,又處在秦國把各國“革滅殆盡”的時刻,因而得到和韓國,魏國和楚國同樣的結局。這段論述主要是進一步發揮第一段“不賂者以賂者喪”一句的意思。這一段的末了,蘇洵總結六國的破滅,從反面推進一層,指出六國避免破滅的道路?!叭龂鲪燮涞亍笔侵疙n國、魏國和楚國不要拿國土去向秦國乞求“一夕安寢”,“齊人勿附于秦”是指齊國要附隨秦國而不去援助其他國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國不要對秦國采用個人謀殺手段;“良將猶在”,是指趙國不要相信秦國的流言蜚語而殺掉自己的將領。這樣,恐怕就會出現另一種局面,未見得秦國必勝而六國必敗。文章在這里筆鋒一轉,反跌得精神飽滿,把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道理說得更加透徹,更加具有說服力量。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論述發表。第四段的頭幾句是一種設想,為六國籌劃怎樣對付秦國。第三段末尾的設想,是僅僅就六國改變它們各自的方針路線來立論,所以只說勝負存亡“或未易量”,沒有加以肯定。則進一步指出必須發憤圖強,敢于斗爭,并且團結一致,聯合抗秦。秦國即使想要吞并六國,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嚨里去的,可惜六國沒有這樣做。六國在敵人強大的威勢面前屈服了,不敢斗爭或者不能堅持斗爭,最后全部破滅。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也是后代當國者應該吸取的歷史經驗。蘇洵最后說:“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強大敵人的威力面前被嚇倒。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繼續發表意猶未盡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針對的是歷史,第五段的感慨針對的是現實。整篇《六國論》,應該說到前一段的就結束了。蘇洵決不是為評論歷史而評論歷史,蘇洵的文章的全部鋒芒幾乎無不處處對準現實。是想以古代社會治亂、國家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作為處理當前國家的重大問題的借鑒。文章只寫到前一段,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有這一段從古代歷史引渡到現實政治,才見出它的主題深刻意義。這一段完全說的是北宋王朝的對外政策:北宋王朝與六國諸侯的情況已經不一樣了。六國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區,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則占有全國主要地區,力量遠遠超過六國諸侯。六國諸侯如果敢于同秦國斗爭,還可以取得勝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樣敢于斗爭,當然不成問題地更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北宋王朝卻“以天下之大”向遼政權和西夏政權屈服,一味妥協退讓,不敢進行斗爭,這就連六國也不如了。不用說,它最終也必然會得到六國破滅一樣的后果。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筆相當精練,內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議論中包含著極大的感情分量。話說得十分含蓄婉轉,同時問題又揭示得十分明確尖銳。從全文的布局來看,也收結得沉著有力。
戰國當時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本來很紛繁復雜,但是蘇洵只就對秦國的態度上,從六個國家當中區別出兩個類型,“賂秦”和“不賂秦”;三種情況:第一種是韓國、魏國和楚國“以地賂秦”,第二種是齊國附隨秦國,第三種是燕國和趙國“用武而不終”。三種情況中的第一種屬于“賂秦”一類,第二種和第三種屬于不“賂秦”一類。蘇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賂秦”問題上,為六國的破滅立論。因為這才是六國破滅的根本要害,不僅“賂秦”的韓、魏、楚三國因此喪亡,不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齊國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夠跟秦國較量一下的燕國、趙國也因此失敗。寫文章就應該扣緊中心問題去發揮。重點擺對了,又要把它同別的部分聯結起來,看出它們的相互關系。所以作者集述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以后,進而又論述“不賂者以賂者喪”的道理。當然,態度、分寸是不同的。蘇洵對賂秦的韓、魏、楚三國是根本否定,對依附秦國的齊國是批判,而對“用武而不終”的燕、趙兩國是深切惋惜。這樣,文章就顯得分外有條理,有層次,暢達透辟,嚴密完整,使別人對自己的論點懷疑、無可駁斥。
參考資料:
1、吳功正、古文鑒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918-924、
2、呂晴飛、散文鑒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756-758、
3、鵬恒、古文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xx:總1242-1244、
賞析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的話題。僅“”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了。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蘇洵的《六國論》不同于以上兩篇。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并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一,符合人們的愿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蘇洵對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說過:“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宋朝建國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以至滅亡的教訓,采取了“虛外實內”的政策,削弱邊關的實力,調集重兵駐守京城。結果造成了邊關的空虛。遼國乘虛而入,屢犯邊疆。宋太宗繼位后,曾兩次派兵擊遼,均遭失敗。后宋太宗兩次進攻幽州,企圖奪回幽云十六州,又遭敗績。真宗景年(1004年),遼大兵壓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陽),威脅汴京開封。于是,宋與遼簽定了“澶淵之盟”,答應向遼輸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到了仁歷二年(1042年),遼再次要挾,宋只得增加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來要,又是賜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人民的血汗就在這種納賜之中,付之東流。蘇洵對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縱橫恣肆,痛陳利弊,對當權者進行規勸,希望其改弦易轍,增強國力,與敵斗爭。蘇洵的議論雖不無可商榷處,但總的立論是正確的,并且不幸為蘇洵所言中:就在蘇洵死后六十年,終于發生了“靖康之變”(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國的覆轍,為后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異國他鄉。
《六國論》除去在立論上具有借題發揮、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外,在論證的嚴密性、語言的生動性上也堪稱典范。第一段的邏輯性是非常嚴密的。作者開篇亮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遍_宗明義,直截了當,使讀者一眼就抓住了論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釋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就指出了賄賂的危害,言簡意賅,要言不煩。再后,作者設問:“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答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就使得文章邏輯嚴密,無懈可擊。最后一句總結全段:“故曰弊在賂秦也?!边@一段起到了“綱”的作用,后面的二、三兩段實際上是圍繞第一段展開的。
本文的語言生動有力。議論性的句子簡捷有力,敘述性的句子生動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边@些敘述語言本身帶有主觀感情,還有描述的特點。作者還運用引用、對比、比喻等手法,使語言靈活多樣,增強了表達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飭有度,特別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富有節奏感。文章史實論據典型、充分,分析、對比、比喻等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句式多變,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雖是史論,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王朝放棄妥協茍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評價蘇洵的文章說:“吾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钡拇_如此,蘇洵此文,奔騰上下,縱橫出入,氣勢猶如江河決口。他見識深遠,眼光犀利,議論精辟透徹,足警世人。無怪乎本文近千年來盛傳不衰!
寫作特點
1、借古諷今,針砭時弊
戰國時代,七雄爭霸。為了獨占天下,各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最后六國被秦國逐個擊破而滅亡了。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國經過商秧變法的徹底改革,確立了先進的生產關系,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軍事實力超過了六國。同時,秦滅六國,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走向統一的大勢,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本文屬于史論,但并不是進行史學的分析,也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鑒今,選擇一個角度,抓住一個問題,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確立自己的論點,進行深入論證,以闡明自己對現實政治的主張。因此我們分析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準確、全面地評價了歷史事實,而應著眼于其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本文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角度,依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達而深湛的政治見解。文末巧妙地聯系北宋現實,點出全文的主旨,語意深切,發人深省。
2、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本文為論說文,其結構完美地體現了論證的一般方法和規則,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范。文章開篇即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然后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面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于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后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胳清晰,結構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系,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既以秦受賂所得與戰勝所得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以六國與北宋對比。通過對比增強了“弊在賂秦”這一論點的鮮明性、深刻性。
3、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在語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論說文用詞準確、言簡意賅的特點之外,還有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在論證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說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流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痛惜、激憤,都溢于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問等修辭方式的運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歐陽修語),不僅章法嚴謹,而且富于變化,承轉靈活,縱橫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勁,具有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六國論》原文翻譯賞析4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因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除了用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于。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安穩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边@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后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遣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敗了而,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唉?。ㄈ绻鶉T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span style="display:none">NeO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注釋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賂秦: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賂,賄賂。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說。這是設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5.率:都,皆。
6.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河霉穑ǖ霓k法)而奪取。
9.?。盒稳菰~作名詞,小的地方。
10.其實:它的實際數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著霜露。和下文的斬,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業的艱苦。
14.視:對待
15.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17.厭:同“饜”,滿足。
18.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急。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決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顛覆:滅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23.事:侍奉?!耙缘厥虑亍鸩粶纭保赫Z見《魏世家》和《魏策》。
24.此言得之: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25.終:最后。
26.繼:跟著。
27.遷滅:滅亡。古代滅人國家,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
28.與嬴:親附秦國。與,親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
29.既:已經。
30.免:幸免。
31.始有遠略:起初有長遠的謀略。
32.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33.斯: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兩次。
37.連卻之:使...退卻(動詞的使動用法)
38.洎:及,等到。
39.以:因為
39.讒:的壞話。
40.邯鄲為郡:秦滅趙之后,把趙國改為秦國的邯鄲郡。邯鄲,趙國的都城。
4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革,改變,除去。殆,幾乎,將要。
42.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理數。皆指命運。
45.當: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斷。
47.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48.禮:禮待。名作動。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動。咽:吞咽。
50.勢:優勢。
51.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趨于亡:日,每天,名作狀。月,每月,名作狀。以,而。
5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
54.勢弱于秦。于:比。
55.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梢裕嚎梢詰{借。
56.茍以天下之大茍,如果。以,憑著。
57.下:指在六國之后
58.從:跟隨。
59.故事:舊事,先例。
賞析/鑒賞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家關注的話題。僅“”就每人寫了一篇《六國論》。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了“士”的作用。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的《六國論》不同于以上兩篇。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于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于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并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一,符合人們的愿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蘇洵對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說過:“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span style="display:none">NeO萬博士范文網-您身邊的范文參考網站Vanbs.com
宋朝建國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以至滅亡的教訓,采取了“虛外實內”的政策,削弱邊關的實力,調集重兵駐守京城。結果造成了邊關的空虛。遼國乘虛而入,屢犯邊疆。宋太宗繼位后,曾兩次派兵擊遼,均遭失敗。后宋太宗兩次進攻,企圖奪回幽十,又遭敗績。景德元年(1004年),遼大兵壓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陽),威脅開封。于是,宋與遼簽定了“澶淵之盟”,答應向遼輸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到了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遼再次要挾,宋只得增加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來要,又是賜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三萬斤。人民的血汗就在這種納賜之中,付之東流。蘇洵對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縱橫恣肆,痛陳利弊,對當權者進行規勸,希望其改弦易轍,增強國力,與敵斗爭。蘇洵的議論雖不商榷處,但總的立論是正確的,并且不幸為蘇洵所言中:就在蘇洵死后六十年,終于發生了“靖康之變”(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國的覆轍,為后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異國他鄉。
《六國論》除去在立論上具有借題發揮、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外,在論證的嚴密性、語言的生動性上也堪稱典范。第一段的邏輯性是非常嚴密的。作者開篇亮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開宗明義,直截了當,使讀者一眼就抓住了論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釋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就指出了賄賂的危害,言簡意賅,要言不煩。再后,作者設問:“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答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边@就使得邏輯嚴密,無懈可擊。最后一句總結全段:“故曰弊在賂秦也。”這一段起到了“綱”的作用,后面的二、三兩段實際上是圍繞第一段展開的。
本文的語言生動有力。議論性的句子簡捷有力,敘述性的句子生動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些敘述語言本身帶有主觀感情,還有描述的特點。作者還運用引用、對比、比喻等手法,使語言靈活多樣,增強了表達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飭有度,特別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富有節奏感。文章史實論據典型、充分,分析、對比、比喻等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句式多變,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雖是史論,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王朝放棄妥協茍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評價蘇洵的文章說:“吾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钡拇_如此,蘇洵此文,奔騰上下,縱橫出入,氣勢猶如江河決口。他見識深遠,眼光犀利,議論精辟透徹,足警世人。無怪乎本文近千年來盛傳不衰!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
本文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作者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作者立論的根據;二是作者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作者撰寫此文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是群雄割據的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就是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盛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后,積極向東方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并不鞏固。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隨之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不從其他方面去論證,而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針砭現實服務的。
北宋建國以后,鑒于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為了防范武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斗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的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占有大量土地,社會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
蘇洵寫這篇文章并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外交政策。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24-812.html《六國論》原文翻譯賞析
相關文章:
雙十一狗糧主題文案10-19
處暑手抄報內容資料10-18
大學新生入學自我介紹09-13
vi設計邀請函范文8篇08-15
高情商家長感謝老師的話簡短09-13
繁星春水的摘抄加賞析08-02
鐵路崗位述職報告12-17
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總結09-23
2024年公司采購部門工作總結 采購部門工作總結(十七篇)08-09
優秀房地產廣告合同08-15
藥品營銷策劃書09-13
典型商業計劃書模板(范文)08-15
任命通知收藏11-23
一年級期末作文我的媽媽12-24
生機活力校園作文12-17
最新喬遷之喜賀詞10-19
快樂新年作文小學10-17
西北大學有哪些優勢專業12-07
2024年青海中級經濟師報名時間:8月16日-8月26日08-14
西安文理學院學費貴嗎 大概招生多少人07-25
高中說課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