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來教語文教案優秀范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相信未來教語文教案優秀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相信未來教語文教案優秀范文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體悟,尋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過誦讀,把握意象,體會本詩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對殘酷的現實,始終不渝的熱愛祖國、相信未來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頑強自信、戰勝挫折的積極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揣摩詩歌語言,賞析詩歌豐富含蓄的意象。
2.難點:體會詩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讀賞析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有一首詩寫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讀過這首詩后說:“這是一首灰色的詩。”這首詩就是《相信未來》,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緊接著向學生介紹作者,同時交代清楚詩歌的寫作背景。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齊聲誦讀詩歌,給詩歌斷句,標出重讀字詞,并且明確詩歌總體結構。詩人從我怎樣相信未來到為什么相信未來,最后呼吁人們相信未來。這是整體感知的第一步,通過自己的誦讀體驗。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音頻文件,注意朗讀者節奏、語氣、語調的變化,從而體會詩人當時的特殊情感。
(三)再次朗讀,深入體會
1.在整體把握詩歌感情的基礎上,我將從詩歌的.具體意象入手,讓學生討論意象的運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創設一個融洽的課堂學習氛圍。
具體來說就是明確:
第1節中的蜘蛛網、爐臺、余煙、灰燼、美麗的雪花這項意象代表的含義,學生可以從中看到荒蕪、窮困和艱難,詩人從艱難生活中升起了相信未來的信念。
在第2節中學生要把握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鮮花、凝露的枯藤這些意象,從生命由新鮮至黯淡、從熱情到失意、從飽滿到枯竭的過程,了解詩人從人生的苦難升起了相信未來的信念。
2.接著請學生仔細朗讀第3節,此時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合理斷句。因為不同的讀法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特別注意這里運用比喻修辭。教師針對排浪,大海、曙光具體分析它們與手指、手掌、曙光之間的聯系。學生通過具體研習能了解這是詩人由真實內心升起的相信未來的信念。
3.在接下來的4-6節朗讀中,教師同樣要求學生從意象的把握上來理解為什么要“相信未來”,從腐爛的皮肉、脊骨這些意象來看清人們內心深處對未來的共同信念。第4節視角“我”到“她”,她是未來,從未來的角度看,現在就成為了歷史,歷史不可抹去,未來將會做公正的評價,正因為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焦急地等待著評定。
4.再次朗讀,加深體驗。在具體的意象分析后,學生已經對詩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個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來我會提出一個問題,即這首詩歌最明顯的藝術特色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詩歌,這樣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加深情感體驗,真切感受詩人頑強自信、戰勝挫折的積極人生態度。朗讀之后,學生應該很明顯就能發現詩歌運用了反復手法。
(四)延伸作業
比較閱讀食指的另外一首詩《熱愛生命》,希望學生通過比較閱讀,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無論人生多么艱辛、命運多么坎坷,我們都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未來。
五、板書設計
相信未來
食指
描繪現實,表明信念
直抒胸臆
發出召喚,相信未來
相信未來教語文教案優秀范文2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中意象、意境的把握來解讀作品,掌握詩歌鑒賞的意象分析法。
2、誦讀全詩,體悟作者在逆境中堅信未來的那份執著,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歌意境與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講授法與點撥法結合,帶領學生鑒賞詩歌。
2、朗誦法,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正確、有感情地朗誦,通過反復誦讀,品味意象與意境,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在黑板上寫下“相信未來”、“食指”、“1968”)相信未來、食指、1968,這三個詞都是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密切相關的關鍵詞,你們首先最想了解的是哪個詞?
(食指)顧城有一首詩叫做《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歌,是一首朦朧詩,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作者食指,和顧城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可以先來看看書下的注釋(念注釋)。食指,原名郭路生,大家猜一猜“路生”這個名字的來歷。(叫答學生)1948年,食指的母親在行軍途中分娩下了他,因此取名叫“路生”。食指在文學史上是有著較為重要的地位的,他的創作為一代詩人的崛起奠定了堅固的基石,被稱為“新詩潮詩歌第一人”。這個“新詩潮詩歌”,指的主要就是“朦朧詩”,食指和顧城都是朦朧詩的先驅。
另外,我來介紹一下“食指”這個筆名的含義――第一個是,食指的母親姓“時”,“時之子”;第二個是,無論別人在背后指指點點,都不能傷害一個健全人格的詩人。(點撥:用食指指著人指責對方。)
(1968)有沒有同學知道1968年的中國正處于什么時期?(叫答學生,明確:時期)那在你的了解中,時期的人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叫答學生,明確:經濟上貧窮,文化上混亂,政治上黑暗)這首詩,寫于1968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
(相信未來)江青對食指和這首詩有一個評價,她說食指是一個灰色詩人,她點名批評說,相信未來,不就是否定現在嗎?!江青在歷史上是什么樣的人物大家應該有所了解吧。灰色是一種什么樣的顏色?(叫答學生,明確:壓抑、黯淡等等)食指真的是一個灰色詩人嗎?這首詩真的是一首灰黯的詩嗎?學完這首詩歌,我們再來看看同學們的看法。
二、研讀文本
1、現在,首先由老師來朗誦詩歌,聽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一下語句的停頓,同時注意不同的段落、語句都運用什么樣的語音語調。(師范讀全詩)
2、這首詩歌共有七段,我們首先來學習第一段。“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這句里出現了哪些具體的形象或景物?(叫答學生,明確:蜘蛛網,爐臺)什么地方會出現蜘蛛網?我們一個暑假不來學校,說不定教室的墻角就會有蜘蛛網吧。很久不打掃、很久不用,就會有蜘蛛網。爐臺是用來干嘛的?用來做飯的吧。蜘蛛網查封了我的爐臺說明什么?(叫答學生,明確:因貧困而揭不開鍋)
“當灰燼的余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這句里的具體形象是?(叫答學生,明確:灰燼的余煙)我們來看看“灰燼”是什么意思:物品燃燒后的灰和燒剩下的東西。聯系前一句詩,這個灰燼就是指燒完飯后剩下的灰燼吧。還在飄著的裊裊余煙,在那里嘆息貧困的悲哀,這里運用擬人的手法,使得余煙也學會了人的嘆息。看似是余煙在嘆息貧窮,實際是誰在嘆息?(明確:作者在嘆息)
貧困讓人失落、貧困讓人消極,可是“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在這樣的窘迫中,作者卻“依然固執”地要相信未來。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信念的?是在灰燼上用美麗的雪花寫下來的吧。這里又出現了一個形象:美麗的雪花。灰黯的色彩中突然涌現了一抹亮色!作者為什么要用美麗的雪花寫呢?(叫答學生:雪花是什么樣的?明確:純潔美好)作者用潔白美好的雪花,在黯沉的灰燼上寫下了“相信未來”四個字,黑白分明,十分醒目。
作者在物質的貧困中失落地嘆息,即便如此,他依然固執地抱著純潔美好的信念:相信未來。這段的感情基調還是較為低沉的,但是最后一句又充滿了樂觀,了解了感情基調,請同學們運用正確的感情、語調來朗誦第一段,并接著第一段朗誦第二段。(學生朗誦)
3、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第一段,這一段中出現了許多形象。同學們能否概括這些形象有什么特點?(叫答學生,點撥:這些形象并不單單只是其形象本身,還寄寓了什么?如雪花。明確:寄寓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我們把這樣的.寄寓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稱之為“意象”,簡單地說,就是“寓意之象”,這是一個偏正結構的詞,寄寓了意的象。
我們提取詩歌中的意象,進而聯系作者、寫作背景、詩歌內容語言情感等,分析其寄寓的主觀情感的方法,就叫作“意象分析法”。意象分析法是詩歌鑒賞中采用的重要方法。
4、請同學回答第二段中有哪些意象,并嘗試運用意象分析法進行解讀。(叫答學生,明確:紫葡萄、露水、鮮花、枯藤、大地)“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植物在冬天沉睡、春天和夏天生長,那秋天,農民們辛苦耕種的糧食水果,應該到了收獲的季節了吧。可是,作者的紫葡萄,卻沒有收獲,變成了露水,露水能當飯吃嗎?能賣錢嗎?不能吧。辛苦所做的成果化為烏有了。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我們什么時候會給別人送鮮花?(叫答學生,明確:鮮花象征愛情或榮譽。追問學生:屬于作者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是什么意思?明確:愛情或榮譽被別人奪走)
第一段寫了物質上的貧困,那么這兩句則是說作者遭受到了精神上的挫折和打擊。在物質、精神的雙重打擊下,作者卻能夠直面失落、甚至直面絕望,“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這里的形象是“藤條”,藤條已經枯萎,甚至結了凝露,作者“依然固執”地要用枯藤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無論物質或是精神的挫折,作者相信未來的信念始終未變。
成果化為烏有、愛情和榮譽被人奪走、大地凄涼,同學們說說,這里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基調?(叫答學生,明確:低沉、凝重等)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誦第二段,體會其中的意境。
展開全文閱讀
5、我們首先來看這段的句式,是不是和第一、二段有所改變了。隨著這句式的微小改變,老師在這里可以先告訴你們,感情基調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請同學們結合第三段的內容,思考一下,你們認為第三段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進行朗誦?(點撥:與第一、二段的低沉相比。明確:感情高漲。叫答學生個別朗誦)這一段里,又出來了哪些形象?(叫答學生,明確:排浪、大海、曙光、孩子的筆體)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兩個意象:排浪、大海。意象都是作者想象出來的、幻化出來,用來形容手指和手掌的吧。你們想象一場那個場景,手指和手掌都像如來佛祖一樣無限延伸,可以罩住天地的感覺,氣勢是不是很宏大。在這樣恢弘的氣勢中,作者要用手指和手掌去“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這兩句中的意象是曙光和孩子的筆體。曙光是什么樣的?(叫答學生:溫暖漂亮、光明、充滿希望)“孩子的筆體”怎樣理解?作者為什么要選擇用孩子的筆體呢?為什么不說蒼勁有力的筆體、不說清秀的字體?孩子的筆體有什么特點請同學起來回答。(叫答學生,明確:率真、心無雜念)這時,作者又說“相信未來”,這是詩歌第三次出現這四個字了吧,這樣的反復出現,能夠起到什么作用?(叫答學生,明確:強調,強化主題,體現堅定)作者用孩子的筆體,心無雜念地寫下“相信未來”,不僅帶有一份率真,更有一份堅定、執著在其中。
前兩段的低沉、凝重,到第三段相信未來的情緒高漲、氣勢恢弘,作者在物質的貧困中、在精神的挫折中、在溫暖與希望中,一再強調“相信未來”。請同學們富有感情地朗誦前三段。(齊讀前三段)
6、(師讀第4段)有沒有同學能概括這一段的大意?(叫答學生,明確:闡述堅定地相信未來的原因。點撥:“之所以”)
這段里出現了什么意象?(叫答學生,明確:眼睛)這個眼睛是屬于誰的?屬于未來的人們。作者是這樣形容這里的眼睛的:“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請同學來說說,作者想表達,未來人們的眼睛是什么樣的?(叫答學生,明確:看穿假象、看到真實、慧眼、雪亮等)
未來的人們,能夠作出公正客觀的、正確的判斷,因此,作者堅定地相信未來。請某位同學富有感情地朗誦第四段。首先請你說說,這段你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朗誦?(明確:堅定)
7、請同學們集體朗誦第五、六兩段。
我們先來看第六段第一行,有個詞“脊骨”,代表什么含義?(叫答學生,明確:骨氣等)解決了這個問題,請同學起來,用我們平常的語言說說這兩段說了什么?(叫答學生)
腐爛的皮肉,肉體的創傷,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又是精神、心靈上的創傷,在這種.種的創傷下,作者依然堅定地相信歷史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這兩段,是順著第四段在進一步闡述作者堅定地相信未來的原因――未來的人們會作出公正的評判。
8、請某位同學朗誦最后一段。
這一段的句式,相比之前的段落,顯得短促有力、節奏加快,而內容上,有什么變化?(叫答學生,明確:直抒胸臆)作者直抒胸臆地吶喊,希望我們的朋友,要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理想信念在這直抒胸臆的吶喊中展現地淋漓盡致。
四、拓展反思
我們來回顧課堂最開始的問題:這首詩在你眼里是什么顏色的?(叫答學生)
在時期那樣艱苦的環境中,食指依然能那樣堅定地吶喊“相信未來,熱愛生命”,相比之下,幸福多了的你們,更應該相信努力終有回報,相信年輕的美好,相信天空雖然時而有烏云、卻改變不了烏云背后那顆亙古不變的太陽,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相信未來教語文教案優秀范文3
一、文本分析
本文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 向青春舉杯 專題中的第一個板塊 吟誦青春。本文的內容是:表達自己身處黑暗現實但仍相信未來的樂觀精神和執著信念。本文的特點是:情感上連用七個相信未來,展現詩歌的樂觀之美和執著之美;內容上運用蜘蛛網、余煙、排浪等或悲涼或壯闊的意象,表現崇高之美和堅定之美;語言上運用相信未來等整齊的或有變化的句式,表現整齊之美和變化之美;節奏上運用無情、嘆息等詞的重音和停頓,表現和諧之美和韻律之美。
二、學生分析
學生需要從中學到的是:通過本詩的情感美、內容美、語言美、節奏美的學習,感受詩歌的四美,讓詩歌的美流入心靈,積淀成美好的語文素養。高一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相應的學習基礎:在認知上,對詩歌的情感美、內容美、語言美、節奏美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對年輕生命積極樂觀、堅定執著的態度有了一定的感受和體會。學生需要采用的學習方法是:誦讀法、體驗法、探究法等多種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目標闡述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說出本詩內容(包括意象)上的特點和美感。
能闡述本詩語言(包括韻律)上的特點和效果。
能解釋本詩節奏(重音、停頓)上的特點和效果。
2、過程與方法
能在理解本詩內容的過程中運用探究的方法。
能在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運用誦讀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感受作者對未來積極樂觀的情感。
能體會作者對年輕堅定執著的態度。
(二)教學重點
能闡述本詩語言(包括韻律)上的特點和效果。
(三)教學難點
能說出本詩內容(包括意象)上的特點和美感。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提問法、點撥法等服從于學生學習需要的方法。
四、過程闡述
(一)激發興趣、導入相信未來。
好的詩歌,永遠是從心里面流淌出來的,因而也更能打動人。優秀的詩人作為社會最纖細的觸角,總能用優秀的詩歌帶給人們力量或啟示,影響著當時以及后來的人們。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便是這樣一首詩歌,它影響和鼓舞了一大批年輕人。它,就是食指的《相信未來》。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詩情,導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體驗情感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在誦讀中體驗詩歌的情感美。讀完后用句話說說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什么情感,這些情感有什么特點。先在備用紙上寫下來。要求:簡潔、淮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3分鐘左右。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并相互評判,說說達到了三級要求中的哪一級,在交流中形成小組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個小組的代表向全班介紹,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形成班級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體驗:作者在詩中表達了相信未來的樂觀、執著的情感。作者對未來的自信和樂觀并不是輕松的,而是沉重的,悲壯的。
教師趁機介紹寫作背景,深化學生的學習:這首詩寫于1968年。這一年,許多思想活躍的青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難:張郎郎在逃離北京時在王東白的本子上與下了四個字:相信未來;甘恢理寫下了傷感的別離詩;郭路生(食指的本名)寫下了名篇《相信未來》;鄧樸方被迫害致殘;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被迫害致死(以上引自《食指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20xx年版)。當時正是開始并進人高潮的階段,詩人食指和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陷入了迷憫和失望之中,現實環境的惡劣和內心理想的沖突,使詩人處于矛盾復雜的心態之下;但年輕、熱情、執著,又讓詩人掙扎著擺脫現實的羈絆,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教師再介紹食指的一段話,幫助學生體驗作者的情感:前我就挨整,我已經看到這代人的命運了。魚兒跳出水圃,落在冰塊上,它的前途是死,和這個冰塊一起消亡,但它卻看不到冰塊的消亡。后來我又寫出了《相信未來》,相信我們會戰勝死亡,這已經進了一步了。我年輕,我能看到冰塊消失的那一天。
接著,帶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齊讀,在齊讀時一起體驗作者的情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主體驗,讀出自己個性化的感受,體驗到詩歌中流動的情感之美。)
(三)再讀課文,體驗內容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在誦讀中體驗詩歌的內容美。讀完后說說作者先后用哪些內容(包括意象)來表達自己相信未來的情感的,這些內容或意象有怎樣的美感或特點。先在備用紙上寫下來。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5分鐘左右。
每人先獨立學習,然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相互評判,形成基本共識;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小組長向全班介紹本組的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提升學生的認識:
詩歌前兩段,作者選用了爐臺、余煙灰燼、枯藤、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等悲涼的內容和意象,給人以貧困、落后、動蕩、黑暗的感受,有一種悲涼之美。第三詩段緊接前兩段,選用了想象而成的排浪、太陽、大海、搖曳著曙光等亮麗、壯闊的意象和內容,表現了崇高之美。每段都以相信未來結束,作者在絕望中依然堅信未來,給人以悲壯之美。
第四至六段,寫為什么要相信未來,探討詩人堅定相信未來的理由:未來能撥開歷史風塵,看透歲月,能透過皮肉的表象,看到脊骨的本質,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這些內容表現了堅定之美和執著之美。
最后一段,呼喚讀者要堅定地相信未來、熱愛生命。表現了堅毅之美。
接著,帶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齊讀,一起體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探究,了解詩歌內容(包括意象)上的特點和美感。)
(四)三讀課文,體驗語言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在誦讀中體驗詩歌的語言美。讀完后說說本詩語言(包括韻律)上有什么特點或美感,有什么效果。先在備用紙上寫下來。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5分鐘左右。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并相互評判,形成小組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個小組的代表向全班介紹,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形成班級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深化學生的學習(已說到位的就不再說):
本詩語言的特點主要有兩點。一是對稱和整齊,有對稱之美、整齊之美。全詩共七段,每段都是四行文字,結構勻稱。第一、二段句式十分整齊,每節前兩句都當字開頭,第三句都以我開頭,第四句都以 相信未來四字結尾。第三段的前兩句都以我要開頭,第四段的末兩句都以她有句式開始,第七段結尾三句,則都以相信一詞開頭,形成排比句式。從效果上說,這種語言上的對稱和整齊,看上去精致協調,讀起來朗朗上口。二是變化和自然,有變化之美、自然之美。從第四段開始,詩歌在形式上有了較大變化。開頭兩句不再以相同的句式開頭,開頭句式和結尾句式都不一樣。從效果上說,一是不呆板,有變化之美;二是讓形式順其自然地為內容服務,有自然之美。另外,反復手法的運用也是本詩在語言表現形式上的一大特色,全詩共出現七個相信未來,最后一段三次出現相信。
從韻律上說,前三段,雙句最后一個字都是ai韻,如哀、懷、海、來。而后四段中,每一段都出現了ng韻,如第四段的睛、孔,第五段的情、諷,第六段的功、定,第七段的輕、命。形成了一個相互呼應的韻場。
接著,帶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齊讀.一起體驗。讀出語言的對稱和整齊之美、變化和自然之美,也要讀出音韻的和諧之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思考,品味語言的特色、效果及韻律,感受詩歌的語言之美。)
(五)四讀課文,體驗節奏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在誦讀中體驗詩歌的節奏美。讀完后說說每一句在朗讀時應采用什么節奏,具體包括:什么地方該停頓,什么地方該重讀,每一詩段該用什么語氣和語調來讀。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5分鐘左右。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形成小組的基本共識;之后由小組長向全班介紹本組的基本共識和基本理解。
最后教師也用多媒體出示自己的基本理解,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在多媒體中用不同的符號標示出重音和停頓。學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師生共同交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把握詩歌的節奏,體驗節奏之美。)
(六)五讀課文,體驗四美融合。
在前面四美依次理解、逐個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情感美、內容美、語言美和節奏美融合在一起,在誦讀中整體體驗,讀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要求:真誠、細膩、個性化。時間:5分鐘左右。
這個環節的誦讀分一先一后兩回。
第一回,每人自由誦讀,放開聲音,用心把握,努力體驗。
第二回,全班齊聲朗讀,共同體驗,讀出氣勢,讀出氛圍,把本詩的學習推向高潮。
(設計意圖: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融合詩歌的四美。)
(七)總結課文, 說說收獲啟示。
下課前,每人說一句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啟示。先在備用紙上寫下來。要求:總結收獲淮確、全面,總結啟示深刻、獨到。時間:2分鐘左右。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并相互評判。之后教師隨機抽點三四人,再自主發言三四人,邊說邊自評和互評。隨機發言,能聽到真實的;自主發言,能聽到精彩的。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總結收獲和啟示:學習本詩之后,我們體驗到了它的情感美、內容美、語言美和節奏美。我們在誦讀中走進詩歌,走近作者。同時也啟示我們,學習詩歌要注重自主體驗,自主誦讀,自主欣賞,讓詩歌的美流入我們的心靈,積淀成我們美好的語文素養。
(設計意圖:總結回味,提升學習價值。)
(八)課外拓展,推薦閱讀書目。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同時得益于課外。所以學完食指的《相信未來》后,我將向學生推薦食指的《相信未來》的姐妹篇《熱愛生命》,還有類似題材的,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學生在課后閱讀,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34-4385.html相信未來教語文教案優秀
相關文章:
實習指導老師給實習生的評語【優秀11篇】12-23
反饋意見范文10篇08-15
溫馨的晚安問候語01-13
看到彩虹的朋友圈說說10-26
2024年銷售部門年終工作總結(15篇)10-10
最新婦產科醫生工作總結匯報(四篇)10-09
學生會工作心得體會09-19
主要簡歷09-06
育兒心得800字08-16
防災減災救災的優秀作文01-19
悲傷逆流成河觀后感12-24
鄉鎮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10-19
寂寞的鄉村作文10-19
自考大專一般人怎么報名?有哪些優點?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