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手抄報內容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手抄報吧,通過手抄報的制作能有效鍛煉我們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你知道什么樣的手抄報才具有教育意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5年春節手抄報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手抄報內容
春節的來歷:
春節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于古人擇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以及祈福辟邪的活動。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回寅”為歲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終而復始,萬象更新,新的輪回由此開啟。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在歷史發展中雖然使用歷法不同而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是其節慶框架以及許多民俗沿承了下來。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
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節來歷的兩個傳說:
關于“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著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里的人們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得渾身發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南北差異:
小年
北方臘月二十三,南方臘月二十四。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無論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人們都要開始掃塵,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徹底地進行大掃除,做到窗明幾凈,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除夕
北方守歲,南方圍爐。在南方有除夕夜圍爐的習俗,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便圍爐而坐,嗑著瓜子,看著電視,邊吃邊聊,述說著一年來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歲要圍坐在一起邊看春晚邊包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棗子、栗子和肉餡等,一起包入新年的餃子內。
初一
北方吃餃子,南方做年糕。北方講究初一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餃子的形狀頗似元寶,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好兆頭;南方則多數做年糕和湯圓,年糕諧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湯圓也叫“團子”、“圓子”,取“全家團圓”之意。
初二
北方吃面,南方吃開年飯。農諺有云“初一餃子初二面”,圖的是條條順,意喻順順當當,面的講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在南方,廣東、澳門等地區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肴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
初五
北方放鞭炮,南方派利是。在北方一些地區的商家初五后店鋪開張要放鞭炮,稱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氣。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開鋪,大派開工利是給員工。除此之外,北方過年會有扭秧歌,踩高蹺等表演活動,南方則會表演舞龍舞獅。
海外國家:
百節年為首,俗話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節”。隨著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數量越來越多,中國春節在海外“遍地開花”,逐漸被各國認同并吸引越來越多當地人參與其中。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歷新年,春節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性文化盛事,為各國民眾帶去歡樂體驗。
在老撾,慶祝春節活動已經成為了一項傳統。每年春節時,丹麥哥本哈根政府都會將市政廳提供給華僑華人社團組織慶祝活動,然后一起歡度春節。從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的舞獅表演,到美國紐約哈德遜河上燃放的新春焰火,從菲律賓怡朗的新年慶典,到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點亮的“中國紅”,春節呈現出四海同春的盛況。針對歐美民眾崇尚經典的喜好,加拿大溫尼伯華星藝術團團長劉鋼則主推川劇變臉、木偶戲、雜技等劇場類精品演出走進該地區。
在東南亞,當地華僑華人群體以閩南人、客家人、廣東人為主,當地春節的慶祝方式就帶有較強的福建或廣東地域特色。在海外,春節成為一種文化紐帶。春節是中華文化的綜合性載體,它包含文藝、飲食、信仰等多個維度,是文化交流互鑒的平臺。
關于春節的詩句: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
火銷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
除夜
【唐】曹松
殘臘即又盡,東風應漸聞。
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
燎暗傾時斗,春通綻處芬。
明朝遙捧酒,先合祝堯君。
關于迎新春的手抄報內容2
歲除夜
【唐】羅隱
官歷行將盡,村醪強自傾。
厭寒思暖律,畏老惜殘更。
歲月已如此,寇戎猶未平。
兒童不諳事,歌吹待天明。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02-10822.html春節手抄報內容
相關文章:
雙十一搞怪文案10-19
天然氣應急預案08-31
孩子開學了適合發朋友圈的句子08-13
情感的語錄07-05
小學年級組長本年度個人述職報告最新01-13
大學生校園活動總結 大學生校園活動總結01-13
工作總結的開頭范文12-23
中專學習生活自我鑒定11-09
寫給男朋友的道歉信10-25
簡短運動會廣播稿01-30
個人工作簡歷09-12
元旦節小學五年級作文02-12
元旦慶祝會作文12-06
六年級下冊作文讓真情流露10-19
我的啟蒙老師作文800字09-28
留學英國讀建筑專業怎么樣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