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課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音樂課程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音樂課程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古箏歷史的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古箏
2、通過欣賞樂曲,感受、體驗部分流派樂曲的音樂內容及音樂情緒,能夠分析出流派形成的原因
3、通過具體曲目片段的欣賞,讓學生體會古箏與音樂的關系
二、教學內容
1、介紹古箏歷史
2、欣賞古箏主要流派的代表曲目,感受其風格特點
3、具體曲目片段的欣賞與分析
三、教學資源
㈠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知識面比較廣、求知欲強、接受能力強,但是對于中國傳統音樂了解得較少。也正是基于此,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藝術的獨特魅力有所了解。希望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的同時,更能從中體驗到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㈡教材分析
1、古箏的流派
古箏是一件極具中華民族特色、歷史悠久、音色優美、善于表達深沉廣博音樂感情的樂器。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并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現今中國古箏的流派主要有以下幾個:山東箏派、河南箏派、陜西箏派、浙江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福建箏派、內蒙箏派和朝鮮箏派。
2、古箏主要流派的風格特征
陜西風格箏曲的鮮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個變音的游移性。七聲音階中的四級音編高,七級音偏低。所謂偏,當然不是半個音。這兩個音又游移不定。一般來說,是向下滑動緊靠下一級音的`;其次,在旋律進行上,一般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第三,在彈奏時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較多,這是出于旋律進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術。第四,風格細膩,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
浙江古箏又稱武林箏,起自浙江杭州,盛于上海,是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古箏流派。風格特點明朗、細膩、綺麗、幽雅,充分表現出樂曲豐富的內涵和豐滿的感情。
3、影響古箏流派形成的因素
首先,古箏的流派形成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其次,古箏流派的形成是受地域文化、審美習慣的影響。
再次,古箏流派的形成受到藝術家審美個性的影響。
從南、北兩大派別來看,南派箏一般比較幽雅、柔美、穩重、含蓄抒情,注重內在感情的表現,效果性的東西較少; 左手按揉弦變化較多,比較細膩、圓潤、柔慢、重韻味。彈奏起來曲調溫文爾雅,細膩動人,深具柔和的南國風情。北派箏一般較潑辣、粗獷、重形象表現,效果性的東西較多; 樂曲起伏較大,有跳動感; 彈接力度也較大,氣氛比較強烈; 右手技巧較南派多,也較南派難,但左手的揉按細膩變化少些,揉按一般較急較深,效果則尖硬些。其出音高亢嘹亮,蒼勁有力,豪爽奔放,剛中有柔,莊重古樸,深具中原韻味。
4、古箏流派的傳承與創新
藝術的生命在于變化和創新。古箏流派在歷代不同演奏家的改革創新中得到流傳和發展。古箏藝術同樣只有在繼承中創新,才能得到不斷的發展。
一個箏派如果僅僅停留在傳承的基礎上,沒有創新,就會慢慢迷失發展的方向。只有技法創新,創作的創新,演奏風格手法的多重創新,才能使流派不斷向前發展。傳承與交流時創新的基礎,前者是內部吸收,后者是外部借鑒,兩者缺一不可。傳承與創新是流派發展古箏藝術的原動力。創新離開了傳統的繼承,古箏的獨特藝術個性和藝術風貌就難以延續和傳承下來,古箏藝術的創新也將失去意義。繼承傳統是為了創新,創新也離不開傳統“法度”,要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架起一道橋梁,既能使優秀的古箏傳統得到繼承,又要勇于創新。
四、教具、教學手段
課件、古箏
教師講解,學生參與
五、教學過程
㈠導課
1、課前播放箏曲《高山流水》片段,營造課堂氣氛,導入新課
2、簡單介紹《高山流水》樂曲出處,引出古箏歷史
(意圖:通過聽賞,先入為主,激發學生的興趣。)
㈡新授
1、老師介紹古箏歷史
2、古箏按地域劃分流派并聽辨音樂引出分析古箏流派形成的因素
3、從具體風格劃分為九個流派并提問
問題:①你所聽到的樂曲屬于哪個流派?
②風格特點是怎樣的?
(意圖:通過老師介紹相關資料,了解古箏流派的劃分。)
4、演奏兩首不同流派的箏曲,啟發學生感受古箏流派風格特點
①第一首演奏《秦桑曲》片段,先請學生回答問題,談感受,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總結歸納
②第二首演奏《三十三板》片段,先請學生回答問題,談感受,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總結歸納
(意圖:通過老師現場演奏古箏不同流派的作品,引導學生欣
賞并感受古箏流派風格特點。)
高中音樂課程教學設計2
活動目的: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活動內容:
1、分析案例。
2、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
活動過程:
一、談話:怎樣才算真正的健康?
主持人:同學們,我們在學校里一起生活、學習。遇到下列情況,你會怎么辦?
1、上課不注意聽講怎么辦?
2、如何提高學習成績?
3、我不知如何面對期末考。
4、擺脫成績不佳的陰影
5、提高自己的注意品質。
6、做好考試前的復習。
7、厭學了,怎么辦?
8、成績直線下降,我很自卑。
9、不及格,我懷疑――
10、大膽與人交往。
11、同學對我有成見,我該怎么辦?
12、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
13、怎樣改善人際關系?
二、組織學生討論:
1、小組內選擇幾個話題進行討論。
2、讓每個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分析案例
1、找生讀案例。
2、討論:結合第8、10、13,幫這位同學走出陰影,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你有什么好的辦法?
3、學生發表看法。
四、取長補短
想一想:你在哪幾個方面做的好?哪幾個方面做的不好?今后你應該怎么做?
高中音樂課程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自瀆了解巴金與《家》的有關背景資料。
2、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3、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過程與方法
了解巴金與《家》的有關內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難點
1、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2、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恒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溫暖的處所,它就是愛。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說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斗卻不見硝煙的戰場。
(二)作者簡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xx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代表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筆調,描寫新知識青年對舊制度、舊文化的強烈憎恨和大膽抗爭,充滿激情,語言清新流暢。
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又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勛章。
(三)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本內容。
(四)內容分析
1.主題概括
三份愛情的毀滅,三個女性的死亡。
覺新――梅、瑞鈺、覺慧――鳴鳳。
2.人物賞析:
(1)梅
原名錢梅芬,覺新兄弟的姨表兄妹。與覺新青梅竹馬,相互愛戀,因家長之間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對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2)瑞鈺
家長們用抓鬮的辦法為覺新選定的妻子,善良賢惠,高老太爺死后因無法承擔迷信的“血光之災”的責任被迫到城外待產,最后難產而死。
(3)鳴鳳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賣到高公館開始做苦事、吃打罵和流眼淚的生活,深愛三少爺覺慧,但高老太爺答應把她送給六七十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盡
(4)覺新
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復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5)覺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膽的叛徒”,覺新、覺民的弟弟。參加了具體的反封建、反專制的斗爭,包括勇敢參與反對封建軍閥的斗爭,堅決反對“作揖主義”與“無抵抗主義”,蔑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說,最后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
3.問題“誰是兇手?”
探究:覺慧和覺新在愛情中的表現
(1)覺新對于梅:
和梅表姐相愛,但是由于雙方家長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殺了這段美好的戀情。覺新很痛苦,但是沒有反抗,對于父親為他安排的與李家的婚事表示順從,回房蒙頭大哭一場,繼續與李家小姐瑞鈺完婚。
(2)覺新對于瑞鈺:
高老太爺去世后,瑞鈺產期將至,陳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鈺,以“血光之災”為由要覺新把瑞鈺送到城郊外待產,覺新不想,但是沒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后覺新去看瑞鈺聽到瑞鈺凄慘的叫聲,但是沒有人敢來為他開門,瑞鈺就這樣叫著他的名字死去了,他們最終也沒有見上一面。
(3)覺慧對于鳴鳳:
與鳴鳳相愛,又常常處于矛盾當中,下不了最后的決心,在鳴鳳被安排嫁給馮樂山做小妾是他還一無所知,在鳴鳳想要向他傾訴時他忙于自己的事業,最后鳴鳳被逼得投湖自盡了他才后悔地追去,已經晚了。
4.假設:時光可以倒流,覺慧和覺新會怎么做?
5.探究:是什么導致了覺慧和覺新的復雜的性格?
明確:覺新:不滿封建家庭的專制,但是他的'長房長孫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的約束,他養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個性。,為維護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處”,他凡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家對于他來說是精神煉獄,但是又難以割舍,所以他最終“順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勢力一次次地妥協退讓,甚至犧牲自己的愛人。陷在封建傳統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覺慧:一個充滿朝氣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體察到封建家族的虛偽黑暗和腐朽,決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爭的過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膽幼稚的行為,到外面尋找新生活。他沖破世俗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后的決心。對于他祖父,覺得他們兩個像敵人,但是當他祖父去世之后他又覺得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著隔膜,懷著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
6.時代背景:
明確:“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革命運動。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幟喚醒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維護人的尊嚴,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時期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吸引著無數新一代青年。
“五四”運動就像一場夢一樣,迷住了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心,但隨著這個夢逐漸地褪卻其夢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漸顯現出來。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長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確:李家是當地的殷富,數代都是書香人家。巴金等五個兄弟姐妹從小生活在五進三重的李公館里。然而,隨著父母親的離世,他的家族開始了內部分化。在其后的分家過程中,家族內部的傾軋丑態畢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態和詩禮傳家背后的齷齪。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遺產的爭奪由此引發,巴金在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復雜和善惡,這給了《家》豐富的創作素材。
作者身處五四運動之中,自然沾染了濃重的時代氣息,對舊社會既憤怒又留念,對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對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處于這樣一個痛苦、矛盾、掙扎的過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與作者最為相似的覺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與痛苦。
8.小結:
巴金在談到《家》的創作時曾經說過,他要為青年寫作,他寫這部長篇小說的目的是“我要控訴”,“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宣告一個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走上奔潰的道路,走到他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惡,描寫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家》中的覺慧和覺新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劇命運也是時代不可避免的,是無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接受新思想的影響,自己拯救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09-4490.html高中音樂課程教學設計
相關文章:
3.15法律知識競賽試題及答案02-12
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口號04-07
感恩節手抄報簡單好看11-26
醫院消防安全應急預案10-26
小學三年級新學期學習計劃08-31
送給男朋友溫暖的話語08-23
計算機專業實習總結07-17
英語教師應聘自薦信09-27
土地委托書07-26
雷鋒紀念日主題演講稿02-26
工廠實習的心得體會10-29
觀后感最美孝心少年有感09-18
高一新生軍訓通知08-23
中秋節賞月的作文200字12-24
一件衣服的看圖寫話作文12-24
二十四節氣小雪的諺語12-05
緙絲變身記六年級作文600字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