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第1篇
一、人體健康與化學元素的關系
人體中含有大量的化學元素。在這些元素中,除碳、氫、氧、氮能形成各種體內的有機物質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學形態和結構形成各種生物配合體、功能蛋白質、酶等存在于人體組織中,或作為組成人體結構的材料。或作為血氧運輸的載體、或作為酶的激活劑、或作為體液中電解質平衡的調節劑,或作為人體細胞間的信息傳遞的通訊員,這些元素協同作用,共同完成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
但是,由于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并沒有形成對現代社會環境中,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方面的巨大變化的元素的生態適應機制,環境中有些元素對于人體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而人體中任何一種化學元素超過一定的標準都會成為對人體的有害元素。例如,鐵是人體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組成血紅蛋白、傳遞電子和氧,維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體攝人過量的鐵,就會損傷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體的必需元素,氟對防齲齒、促進牙的生長有積極作用,氟還參與人體內各種氧化還原反應和鈣、磷代謝。但是,過量的氟會引起氟斑牙、氟骨癥和骨質增生。其他很多元素也如此。
現代人與古代人人體中的微量元素的變化是由環境污染而造成的。隨著人類新技術的發展和對地球資源的開發利用,現代環境中的很多元素大大超過了古代環境。因此,現代人人體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水平也大大超過了古代人.
現代人體內大多數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許多元素對人體的健康構成危害。它們在人體中有隱性,當高于某一閾值時,人體便發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銅的過量攝人曾導致了轟動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長期食用含銅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達72處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鉛也是一個潛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來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劑——四乙基鉛。在汽油時代開始以前,古代羅馬人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鉛了。古羅馬人用鉛制成貯存糖漿和果酒的容器,貴族婦女癡醉于鉛做的化妝品。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鉛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產和不孕癥是羅馬帝國上層階級出生率低,從而導致古羅馬最終衰亡的原因。隨著鉛的開采和汽油的使用,環境中的鉛越來越多。鉛中毒引起人體壽命縮短,情緒低沉、疲倦、貧血,甚至影響兒童的智力。 二、人體對污染物的富集
人類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質越多,“潘多拉魔盒”效應也越明顯。據統計,已有96000種化學品進入了人類環境。這些化學品在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環境問題。100年前,“滴滴涕”的發明者(瑞士人綴勒)由于發明了“滴滴涕”而獲得諾貝爾獎,而現在許多國家因其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危害,已將“滴滴涕”列為禁用品。
科學家發現,人體對環境中某些元素具有驚人的富集效應。美國的科學家在長島河口區做過這樣的實驗,大氣中“滴滴涕”濃度很低,但經過食物鏈放大,進入人體的“滴滴涕”濃度可達大氣“滴滴涕”濃度的 1000萬倍以上:大氣“滴滴涕”(富集1.3萬倍)浮游生物(富集14.3萬倍)小魚(富集57.2萬倍)大魚(富集85.8萬倍)水鳥(富集1000萬倍)人體。
現代科學證明,人體對有毒物質的富集放大是驚人的。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包括日本水侯縣受汞毒害的水俟病,富山縣的痛痛病及農藥的污染,研究表明,工業廠礦的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到環境中造成環境鎘污染,從而使當地居民種植的水稻等農作物含鎘量超標,居民長期食用被鎘污染的糧食、蔬菜等,導致體內鎘負荷逐漸增高,鎘在體內的生物半衰期長達10-30年,為已知的最易在體內蓄積的有毒物質。鎘的不斷累積,可使接觸者產生各種病變。急性或長期吸入含鎘煙塵可引起肺部炎癥、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纖維化乃至肺癌。長期、低劑量接觸鎘污染主要產生的腎臟病變,表現為腎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鎘中毒時,腎臟對鈣、磷的吸收率下降,對維生素d的代謝異常,長此以往,可導致鎘接觸者的骨質疏松或骨質軟化。鎘還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的腫瘤。都是由于食物鏈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結果。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在1692年由于患嚴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憂慮及妄想等癥狀而與世長辭。100多年后,人們分析了這位大物理學家的頭發樣品,發現牛頓死于鉛、砷、鎘中毒。這些元素都是牛頓用金屬做煉丹實驗時,從“潘多拉魔盒”中跑出來的。牛頓當年萬萬不會想到,自己的身體吸收了他的煉丹元素,并因此而喪生。
三、環境污染物進入人體的途徑及危害
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環境污染物主要來自工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廢水、廢氣、廢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環境污染物影響人體健康的特點,一是影響范圍大,因為所有的污染物都會隨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而流動,并且對所有的接觸者都有影響;二是作用時間長,因為許多有毒物質在環境中及人體內的降解較慢。
環境污染物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經皮膚和其他途徑進入。氣態污染物一般是經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的。由于呼吸道各個部位的結構不同,對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體肺泡面積達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極快,僅次于靜脈注射。進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徑一般不超過3μm,而直徑大于10μm 的顆粒物質,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粘膜上。水溶性較大的氣態物質,如氯氣、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極少進入肺泡;而水溶性較小的氣態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達肺泡。污染物進入人體后,由血液輸送到人體各組織。不同的有毒物質在人體各組織的分布狀況不同。一般來說,重金屬往往分布在人體的骨骼內,而“滴滴涕”等有機農藥則往往分布在脂肪組織內。毒物長期隱藏在組織內,并能在組織內富集,造成機體的潛在危險。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強、相對分子質量極小的污染物可以原報排出體外,絕大部分都要經過某些酶的代謝或轉化,從而改變其毒性,增強其水溶性而易于排泄。人體的肝、腎、胃腸等器官對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轉化作用。其中以肝臟最為重要。污染物在體內的代謝過程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是氧化還原和水解,這一代謝過程主要與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關;第二步是結合反應,一般經過一步或兩步反應,原屬活性的有毒物質就可能轉化為惰性物質而起解毒作用。但也有增大活性的現象,如農藥1605在體內氧化為1600,其毒性更大。
各種污染物在體內經生物轉化后,經腎、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體外,少量經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種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過皮膚的新陳代謝到達毛發而離開機體。
人體除了通過上述蓄積、代謝和排泄三種方式來改變污染物的毒性外,機體還有一系列的適應和耐受機制,但機體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過一定的限度,人體就會出現中毒癥狀,甚至死亡。影響環境污染物對人體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劑量、作用時間、反應條件和個體敏感性等??偟膩碚f,不同的污染物對機體危害的臨界濃度和臨界時間都是不同的,只有當環境污染物在體內蓄積達到中毒閾值時,才會發生危害。
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往往造成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遠期危害。當污染物在短期內大量侵入人體,常會造成急性危害。歷史上的公害事件,都是急性危害的例子。當污染物長期以低濃度持續不斷地進入人體,則會產生慢性危害和遠期危害。例如,大氣低濃度污染引起的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以及低劑量重金屬鉛引起的貧血、末梢神經炎、神經麻痹、幼兒腦受危害而引起學習和注意力渙散等智力障礙等。環境污染物對人體的遠期危害主要是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資料表明,人類癌癥由病毒生物因素引起的不超過5%,由放射性物理因素引起的也在5%以下,由化學物質引起的約占90%。而致癌的化學物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環境污染物。例如,砷化物、石棉纖維、煤煙中的苯類、二氧化硫、農藥等。如位于包鋼北部偏西約20公里的沙德格蘇木,許多牧民都患有腰背部及四肢關節疼痛,部分人出現骨骼變形,據包頭醫學院在該地區的調查,兒童牙齒斑釉率為97.63%,成人為89.57%,嚴重的氟污染不僅損害了沙德格百姓的健康,而且給當地的畜牧業帶來危機。20世紀70年代末,一個大隊有萬余頭羊,后來只活了不過4000頭,牧民們生活極端困苦,紛紛灑淚離鄉,逃荒到達茂旗等地。對此,國家環??偩趾苤匾?,指派太原環境醫學研究所去調查核實,結果情況基本屬實。
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會導致環境污染的疾病。如電視病、空調病、風扇病。電腦病、以及電磁干擾、核輻射、化學污染等等。僅就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含磷洗滌廢水對人體的影響來看,其副作用十分明顯。由于高磷洗衣粉的直接、間接刺激,手掌灼燒、疼痛、脫皮、起泡、發癢、裂口,成為皮膚科的多發病,并成為接觸性皮炎、嬰兒尿布疹、掌跖角皮癥等常見病的刺激源。
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環境科學;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人體健康
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基于人類生存的需要而產生的,并在人類對其不斷的探索中得到發展、完善。正如早期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記數的需要而產生了數學,由于天空中的星斗與農作物的收獲及河水的泛濫之間的規律而產生了天文學一樣,環境科學便是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后,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在其帶給人類巨大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日益嚴重的負作用,這種負作用甚至危害到人類生存的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環境科學與人類息息相關,其任務是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制定各項環境標準,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據。環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會對人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這里的環境是指自然環境。分為兩類,即原生環境和次生環境。原生環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環境,如空氣、水、土壤等。次生環境是指由于工農業生產和人群聚居等對自然所施加的額外影響,引起人類生存條件的改變。[1]其中次生環境是危害人體健康的主要環境因素,也是環境科學研究的客體。環境污染就是人類的生產生活對自然原生環境所造成的危害,這種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噪聲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來說明環境科學的意義。
一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大氣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固體雜質微粒組成的混合物。就干凈清潔的空氣而言,按其體積計算,在標準狀態下,氮氣占78.08%,氧氣占20.94%,氬氣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氣體體積微乎其微。各種自然的變化會引起大氣成分的變化,例如火山爆發和森林火災會產生有害氣體及其他微塵顆粒,但這種變化是局部的、短暫的。而隨著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向大氣中排放的物質的量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復雜,引起大氣成分發生急劇變化。當大氣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質達到對人類的健康及動植物的生長以及氣象氣候產生危害時,我們就說大氣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業企業排放的廢氣;生活爐灶與采暖鍋爐;交通運輸。
(二)污染物。顆粒物,SO、SO2、CO、NO、NO2、氟氣體、含氯氣體等。
(三)危害,談到大氣污染的危害,先舉兩個具體的例子:1952年12月倫敦發生的光化學煙霧,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歲以上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為平時2倍。被稱為“世界公害”和“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機光化學煙霧事件發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氣中污染物對人體的具體危害:
顆粒物:直徑小于0.015μm最容易進入人體肺部組織,稱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積,引起肺組織纖維化病變,導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載體和催化劑,可吸附多種污染物如硝酸鹽、硫酸鹽、金屬等,引起肺癌等多種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霧、酸雨。當空氣中的SO2濃度達到15mg/m3時,呼吸道受到刺激,達到20mg/m3時,使人眼睛流淚,咳嗽;當達到100mg/m3時,可致人死亡。
CO:阻礙氧氣的傳輸,使人體缺氧。危害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人的感覺、反應、記憶等機能障礙,嚴重者會危害血液循環系統,導致生命危險。
NO: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后生成亞硝酸血紅蛋白和亞硝酸高鐵血紅蛋白,使血液運輸氧氣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體的呼吸系統。當空氣中N02的濃度達100mg/m3時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體的基本成分,占人體比重的70%,人體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如果外界許多物質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質,使水質物理與化學性質發生改變,水質變壞降低了使用價值,稱之為水污染。[3]世界衛生組織報告80%的疾病與水有關,不潔飲水為人類健康十大威脅之一。據統計。淡水占全球水總儲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僅占淡水總量的0.34%。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將水危機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危機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來源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機物,一般為蛋白質、糖類等雜質,微生物如沙門氏菌、腸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廠凈水工業中加入消毒劑而生成毒副產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業廢水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鉛、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鉛:損害神經系統,妨礙兒童發育,引起胎兒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為3mg。
砷:飲水中砷含量過高,長期飲用引起皮膚癌發病率增高。
汞:有劇毒,長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損害神經系統。
氟:引起骨骼變形、發脆,損害腎臟肌能,引起關節疼痛,出現氟骨癥。
氰化物:導致腦組織受損,呼吸中樞麻痹,嚴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損害肝和腎。
氯仿:具有潛在致癌的危險性。急性毒性為肝和腎的損傷和破壞,包括壞死與硬化。
總大腸菌群:包括沙門氏菌、志贊氏菌、腸道病毒等均可以水為媒介引起腸道傳染病。
三、噪聲污染對人體的危害
噪聲污染是發聲體作不規則的振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從生理學角度講,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即不需要的聲音都稱為噪聲。當噪聲對人及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時就形成噪聲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聲:機動車輛、船舶、飛機所發出的噪聲;工業噪聲:工廠生產機器運轉所發出的噪聲;建筑噪聲:建筑機械工作時發出的噪聲;社會噪聲:包括人們社會活動、家用電器、音響設各所發聲音。
(二)危害
損傷聽力:根據損傷程度分為,聽覺疲勞,是暫時性、可恢復的,短時間處于強噪聲環境中會感到雙耳難受、頭痛,但回到安靜環境后很快就能恢復:噪聲性耳聾,長期處于強噪聲環境下聽覺疲勞得不到及時恢復,耳內器官發生器質性病變;爆震性耳聾,突然暴露于及其強烈的噪聲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從基底急性剝離,使人永久喪失聽力。
損害視力:噪聲作用于聽覺器官,通過神經系統的作用波及視覺器官,造成視力減弱,使視覺、視野發生異常。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長期處于高噪聲的人比正常環境下的人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發病率高2—3倍。地區噪聲每上升1分貝,高血壓發病率上升3%。
對生長發育的影響:對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嬰幼兒來說,噪音危害尤其明顯。經常處在嘈雜環境中的嬰兒不僅聽力受到損傷,智力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環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種外,還有與人體健康較為密切相關的放射性污染、電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再一一陳述了。
參考文獻:
[1]王俊主,化學污染物與生態效應[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
[2]韋各萍,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J],應用預防醫學,2001(s1)
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第3篇
教室環境的美化與設計中對于教室光線、色彩以及地面、課桌椅的擺設的環境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如日光燈的照射和太陽光反射到教室的自然光的舒暢柔和度,白天應該采用自然光,靠南的窗戶掛窗簾,這樣的環境對于學生的視力保護、學生不容易犯困并且可以提高學生與教師的上課熱情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樣教室內部色彩,如天花板一般是淺色系,最好是白色,這樣干凈舒服,還可以使得教室的反光更強,消除視力疲勞;課桌的桌面冷色,以及潔白干凈,能讓學生產生冷靜和清爽的感覺,可以安靜地學習,煩躁的情緒就會大大降低;地面的厚重、安全的感覺和課桌椅的擺設,座位排列的空間形式體現的次序感、各種裝飾物品的擺設井然有序等。這樣的教室環境,學生愿意學,教師愿意教,這樣的師生互動積極性都會得到增強,心情愉悅,坐在這樣的教室里,90%以上的學生認為學習是一種“享受”,而且學習累了,教室的環境給自己是一種美的熏陶的環境,一個自然寧靜的氛圍的營造。
二、校園與教室人文環境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1.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可靠保證
例如:哈佛大學圖書館4點鐘就有人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氛圍直接影響著一起學習的同學,這樣的學習環境,每個人都會熱愛學習,對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幫助,同時也使得學生體會時間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的重要性,自己主動去學習,愿意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同時充分發揮校園墻報、標語、板報、宣傳欄的宣傳、鼓勵的作用,一些好人好事、先進事跡。
2.和諧的教室人文環境營造有助于為個體全面發展提供最佳的心理環境
教師的環境布置過程其實就是人文環境的創設,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教室布置過程就可以完美地將教育滲透其中。精心地布置教室,教師只是參與期間的指導者,布置完之后,師生之間是一個思維與想法的碰撞,師生之間得到了交流并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寧靜優雅、干凈溫馨、全班同學思想匯集的教室,無形中讓學生保持地面整潔、窗明幾凈的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生有一個好的道德修養。
三、結論
良好的校園環境、適宜的教室氣氛、理想溫馨的環境以及師生環境的營造等能夠使得學生在一個愉悅的情境下學習與生活,避免因為學習的壓力而產生壓抑的心情,影響學習效率。因為學習本來就是一個很累的事情,精神上的疲勞比身體上更讓人難以排解,如果讓人在令人厭倦的環境下學習,真的會使得學生不良的情緒,難以調節。這樣的設置反而失去了美感,失去了價值所在。綜上所述,營造良好的校園與教室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也真正能做到“潤心細無聲”之效,和“隨環境潛入心靈”的“潛移默化”之目的。因此,美的校園環境的創建,以及和諧有價值的教室環境的布置,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發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發揮環境的積極影響,無形中達到了育人的作用并實現了最高境界的教育。
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學術成果信息;學術成果信息主體;學術成果信息環境
DOI:10.3969/j.issn 1008―0821.2017.06.027
[中圖分類號]G2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6―0168―04
1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的相關概念
1.1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概念
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時空中,學術成果信息主體與學術成果信息環境之間通過學術成果信息而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學術成果信息是學術成果信息活動中富有創新內容的信息,能揭示一定的自然現象或社會規律。學術成果信息主體主要是從事學術成果信息活動的人或組織。學術成果信息環境是影響學術成果信息、學術成果信息主體的一切物質環境、制度環境、人文環境等環境的總和。學術物質環境包括科研儀器、科研設施、學術經費等。學術制度環境包括學術政策、學術評價制度、學術獎懲制度等。學術人文環境包括學術氛圍、學術自由、學術理念等。
1.2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對各構成要素的要求
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是指學術成果信息主體、學術成果信息、學術成果信息環境之間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并存在向良好狀態發展的趨勢。
1.2.1學術成果信息主體構成合理,學術素養整體提升
按照學術成果信息主體在學術成果信息流轉過程中的功能,將學術成果信息主體分為學術成果信息生產者、學術成果信息傳遞者、學術成果信息消費者三種。不同功能學術成果信息主體缺一不可,且數量配置合理,否則,學術成果信息流轉不暢或無法實現。
學術素養是學術成果信息生產者或學術成果信息消費者在從事學術成果信息活動中應具備基本素質和修養,包括學術能力和學術道德。學術成果信息生產者或學術成果信息消費者的學術素養能彼此產生正向或反向的影響。當正向影響范圍逐漸增大時,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的整體學術素養水平穩步提升,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能保持健康;反之,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被打破,甚至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會不復存在。
1.2.2高質量學術成果信息占比逐漸增多,不同種類學術成果信息協調發展
學術成果信息生產者在生產學術成果信息前,需要閱讀大量現有學術成果信息。新學術成果信息與現有學術成果信息之間如同房屋與地基的關系。基地牢固,房屋不易倒塌?,F有學術成果信息的質量好,新學術成果信息的質量不會太差。如此良性循環,學術成果信息的整體質量水平不斷提升。
學術成果信息可分為基礎理論學術成果信息、應用技術學術成果信息、軟科學學術成果信息13]。軟科學學術成果信息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而形成的綜合性學術成果信息。軟科學學術成果信息的產生需要基礎理論學術成果信息和應用技術學術成果信息的共同支持。基礎理論學術成果信息與應用技術學術成果信息相輔相成。當3種類型學術成果信息間協調性降低時,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會下降。
1.2.3學術成果信息環境與其他構成要素相互適應,學術成果信息環境間相互促進
適宜的學術物質環境能使學術成果信息生產者專注于高質量學術成果信息的生產,避免老舊學術設備導致學術成果信息準確性降低、學術成果信息生產者花費大量時間等待獲得學術設備使用機會等情況的發生。完善的學術制度環境使得學術成果信息生產者更為重視學術成果信息的原創性,因為學術制度中對對學術造假、學術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做出相關規定。良好的學術人文環境利于學術成果信息生產者學術能力的提升,為高質量學術成果信息的產生打下基礎,因為學術成果信息生產者更愿意參與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從中吸取他人的研究經驗和方法。
為了追求學術成果信息的價值,學術成果信息主體需要良好的學術人文環境和學術物質環境的支持。學術制度環境通過對學術成果信息活動和學術成果信息主體的約束,來促進良好的學術人文環境和學術物質環境的建設。當學術成果信息主體對學術人文環境和學術物質環境存在不滿時,會先嘗試對學術制度環境做局部調整,再逐漸擴大調整范圍,使整個學術制度環境得到轉變。學術物質環境是學術人文環境的基礎,學術人文環境反作用于學術物質環境。
2對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
是信息服務機構利用計算機技術發現論文中存在的不當引用、過度引用甚至抄襲行為,避免學術道德失范行為的一種信息服務[引。在服務提供過程中,論文的作者屬于學術成果信息生產者;的提供者和的使用者屬于學術成果信息傳遞者,知網系統、萬方系統、維普系統、大雅系統等系統所屬機構屬于的提供者,高校、雜志社等使用機構屬于的使用者;論文的作者及其他學術成果信息利用者屬于學術成果信息消費者。對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既存在正面影響,也存在負面影響。
2.1對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的正面影響
2.1.1學術素養提升
有利于作者學術道德水平提升。大多數高校會強制要求碩博學位論文進行,送檢方式有全檢或抽檢,而學術期刊一般會對預發表的論文進行,這都是對作者學術道德的一種外部干預行為。由于的警示作用,作者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會對參考文獻的引用和標注方式更為重視,避免參考文獻格式及序號錯誤、編造虛假參考文獻等現象的出現,利于學術道德的提升。因為參考文獻的正確引用是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學術道德高尚的表現。
有利于作者學術能力水平提升。促使作者正視學術論文的創新性、獨創性,而提升學術能力是增加學術論文創新性、獨創性的最佳途徑。作者為了提升自身學術能力,會將更多時間用于學術成果信息活動,并積極參與學術講座、學術會議。此外,學術結果不僅與作者名譽相關,還與作者所屬單位的名譽相關。作者所屬單位會重視學術能力的培養,制定更為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為作者提供更多學術交流的機會。
2.1.2學術成果信息質量提升
促進期刊論文質量提升。在稿件初審階段,雜志社會對其進行。編輯通過系統提供的檢測報告,能較快發現稿件中哪些句子或段落與對比庫文獻存在重復。有助于編輯批量、迅速地判斷期刊論文的引用狀況,提高期刊論文質量的管控效率。
促進學位論文質量提升。質量好的學位論文不僅需要內容創新,還需要撰寫規范。參考文獻引用方式的正確與否會對學位論文質量產生影響。學位論文篇幅長(特別是博士學位論文)、涉及的參考文獻較多,論文的多次修改會造成參考文獻的刪減或位置的變動,因此,作者難免對某些參考文獻標引出現疏忽。依據報告,作者能對學位論文標引疏忽之處進行修改,提高學位論文質量。
2.1.3利于創建良好的學術成果信息環境
在學術制度環境中,能推進與論文質量量化評價相關的制度建設,包括評價目標的確定、評價指標的設置、評價結果的用等方面。還促進學術道德、學術氛圍相關規章制度的建設。在學術物質環境中,促使學術成果信息主體更為注重學術成果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因而,積極引進科研儀器,加強對科研設施或科研儀器的維護,以減少學術設備對學術成果信息質量的影響。在學術人文環境中,的警示作用能敦促作者重視學術論文的原創性,且這種正面影響通過個體間相互作用而不斷擴大,利于良好學術氛圍的建立。
2.2對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的負面影響
2.2.1系統的缺陷降低學術成果信息、學術素養的控制效果
系統為使用者提供判斷學術不端行為或學術論文質量的數字化指標,即復制比。系統存在的某些不足會使復制比準確性下降,從而出現誤判或漏判學術不端行為的現象,不利于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
導致誤判現象出現原因包括:同一課題組成員發表的學術論文復制比高,同一課題組成員運用的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學術設備都相同,而這些都需要在學術論文中有所描述;綜述類學術論文復制比高,文中需要大量引用他人學術論文的原始語句,作者雖做了正確標引,但多數情況下系統仍將其算入復制比;系統不穩定,判定為重復的部分,查找原始參考文獻,沒有發現相似之處。導致錯判現象出現的原因包括:稍加改動的多源抄襲;對比庫收錄不全;非文字類型數據難識別。
系統的誤判導致某些期刊論文被無辜退稿,部分作者為增加稿件錄用概率會減少撰寫某類易被誤判的學術論文,因此,學術成果信息數量有所降低。作者會特意改變論文的表述方式以防止誤判現象的發生,例如,刻意添加圖表以降低綜述類學術論文的復制比,因此,學術成果信息質量略微下降。
系統的漏判使抄襲者存在僥幸心理,放縱自身的學術不端行為。這種不良之風容易相互影響,吸引更多作者加入到其中,導致學術道德水平下降的趨勢蔓延。同時,某些作者不再專注于知識積累來提高學術能力,而是花費心思在如何采取多種手段逃避系統的檢測。
2.2.2結果的不合理應用降低學術成果信息質量的管控力度
復制比設置不合理。對于學位論文而言,大多數高校采用同一復制比來判定其質量。基礎理論方面的學位論文與應用技術方面的學位論文的寫作方式和方法不同,采取“一刀切”的手段不太合理。碩士學位論與博士學位論文的篇幅相差巨大,設置同一復制比,也不太適宜。對于期刊論文而言,雜志社也設置同一復制比來判定學術不端行為。綜述類文章復制比明顯偏高。圖表多的文章復制比明顯偏低。
服務使用者采用單一方式管理學術成果信息質量,雖在執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學術論文質量控制效果上不太令人滿意。不同領域的學術論文具有不同特性,服務使用者應采取多角度思維的方式,使得復制比的設置更能適應學術論文的特性,從而提高學術成果信息質量控制的成效。
過分依賴復制比。當學位論文超過高校設置的最高復制比時,研究生的答辯會被推遲。當期刊論文超過雜志社設置的最高復制比時,會被退稿。部分高?;螂s志社僅依賴系統來評判學術論文的質量,顯得過于武斷。復制比高的學術論文不一定是質量差的學術論文。學術論文并不是作者的胡亂想象、隨意瞎寫而成。作者需要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并在此基礎提出創新性的思想。因而,學術論文會涉及他人的思想,重復在所難免。復制比高的文章,不能說明文章中沒有創新點或創新點少。
服務使用者過于依賴復制比判別學術成果信息質量,違背系統的設計初衷。學術論文的創新性才是衡量學術成果信息質量的首要指標。復制比與學術論文的創新性存在一定的聯系,但二者不能等同。服務使用者應僅將復制比作為參考指標,采取多種途徑來判斷學術成果信息質量。
2.2.3的監管不嚴加深檢測系統缺陷及檢測結果不當使用的負面影響
服務的提供機構對每篇學術論文的檢測次數沒有設置上限,使得作者可以反復對論文進行檢測。進行反復的作者分為兩種:一種是論文質量水平高,作者為防止被系統誤判而反復檢測,并將語句通順、含義明確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降低文章原有的質量水平;一種是論文質量水平低,文章中含有大量抄襲內容,作者為避免抄襲行為被發現而反復檢測,并采取多種手段改變文章的表達方式,使含有大量抄襲內容的文章得以發表或通過高校的,以次充好。這兩種作者雖都是為了降低復制比而反復檢測,但其目的偏向性上稍有區別。
第一種作者的行為是由的不合理應用而導致,的監管漏洞助推了這種矯枉過正行為,使學術成果信息的原有質量有所下降;第二種作者的行為是由的缺陷而導致,的監管缺失為這種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便利,使大量低質量水平的學術成果信息存在于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中。
3優化的措施
3.1優化系統
提高系統識別能力。改進檢測算法是提高系統識別能力的有效途徑。系統針對不同類型數據有不同的檢測算法。系統一般采用圖像匹配法對圖片進行檢測。改進現有的圖像匹配法,使系統能識別不同格式、稍加改動的圖片。公式一般采用圖片或特定軟件進行呈現。當公式采用特定軟件呈現時,需抽取公式中的變量、符號、函數等,并以此為基礎評斷學術不端行為。完善現有的公式檢測算法,確保抽取后各部分的順序及數量與原始公式相差不大。
擴充對比庫資源。在中文資源方面,由于各對比庫對部分中文學術期刊的壟斷行為,導致國內沒有一個對比庫能囊括了所有中文學術期刊資源。論文服務提供機構之間應該積極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在外文資源方面,論文服務提供機構之間可采取聯合采購的方式,以較低成本獲得大量外文資源。
3.2合理運用結果
設置多類別的復制比要求。高校應針對不同種類、不同學歷層次的學位論文設置不同的復制比要求。應用技術方面的學位論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少,復制比要求稍稍提高;基礎理論方面的學位論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多,復制比要求應稍稍降低。碩士學位論文字數少,復制比要求應稍有提高;博士學位論文字數多,復制比要求應稍有降低。高校還可以依據學位論文的不同部分,設置不同復制比。雜志社針同樣可以對不同類型的學術論文,設置不同復制比,例如綜述類論文,復制比要求應降低。
結果僅作為評判學術論文質量的參考指標。對于學位論文而言,高校中負責的部門應與院系合作,對復制比高的學位論文進行人工復查,并得出最終結果。對于期刊論文而言,雜志社也需采取相同的措施。在復查過程中,雜志社工作人員將結果作為參考指標,并結合對全文觀點的審查,最終判斷出論文質量高低或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對于復制比高,但論點新穎、邏輯性強、數據真實的學術論文,不宜采取退稿處理的方式。
改善檢測結果的申訴機制。高校應配備專門部門來處理檢測結果的申訴。由于高校的具有時段性的特點,該部門的人員構成以兼職人員為主。雜志社的具有長期性的特點,需配備專職人員來處理作者的申訴。工作量大的時候,可適當增添兼職人員輔助專職人員的工作。
3.3加強的監管
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的提供機構或使用機構僅對相關流程做了規定,缺少反復方面的規章制度。的相關方應重視這一問題,完善現有的規章制度,使能在促進學術成果信息生態系統健康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的提供機構和使用機構都要承擔監管責任。提供機構通過技術手段能高效地預防反復檢測的行為。機構對每篇學術論文的檢測次數設置上限。當檢測次數超過限制值時,系統會預警。提供機構會通知使用機構,而使用機構會將此篇論文列入黑名單,不再接受該篇論文的檢測請求。此外.使用機構要加大宣傳力度,從源頭上遏制反復檢測行為的發生。
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第5篇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n
the Pacific Basin
2008, 457pp.
Paperback
ISBN: 9781573317405
Blackwell
David O.Carpenter編
人類進入21世紀的同時,也進入了一個機會與挑戰并存的嶄新發展階段。環境污染成了人類所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需要引起我們所有人的關注。本書正是關于環太平洋地區環境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專著,內容為環太平洋環境與健康科學協會第十二屆國際會議上的會議論文。這次會議于2007年10月26-29日在北京大學舉辦。會議題目是:21世紀的環境與健康:挑戰與應對。會議討論內容主要有三方面:一、環境污染物的來源、人類的污染物暴露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二、降低危害性廢棄物的產生以及處理它們的方法,對已污染土壤、廢棄物和水的修復技術;三、氣候變化對生態和健康的影響。本書編者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巴尼分校健康與環境研究所主任,同時也是環太平洋環境與健康科學協會學術委員會成員。
全書包含了會議的50篇論文,除了引言部分有編者自己的一篇論文外,其他49篇論文被分成八個部分:第一部分:政策,包括7篇文章,內容涉及亞洲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角色轉變、環境健康評估、解決全球環境健康問題的策略等。第二部分:水與氣候,包括3篇文章,內容涉及水污染、水質建模、氣象條件及相關疾病等。第三部分:有機污染物,包括5篇文章,內容涉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與健康、環境污染暴露評估、農業環境與健康等。第四部分:兒童環境健康,包括6篇文章,內容涉及環境污染物對兒童健康的影響、環境污染物的基因損害等。第五部分:空氣污染,包括4篇文章,內容主要是室內外空氣污染,如尾氣污染、秸稈焚燒產生污染等。第六部分:金屬的毒性與放射性,包括7篇文章,內容涉及鋅、汞和鎘的毒性及淡水魚重金屬積累、土壤放射性等。第七部分:氟與砷,包括7篇文章,主要討論了氟與砷的來源以及毒性研究。第八部分:危害性廢棄物的整治,包含10篇文章,主要內容是各種廢棄物的處理及對已污染土壤、廢棄物和水的修復技術。
本書給出了目前關于環境與健康最新的研究成果和進展,很適合相關專業學者及感興趣讀者閱讀。
張永杰,博士生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Zhang yongjie ,Doctoral Candidate
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光觸媒薄膜 活性炭 污染 處理 原理
一、室內污染氣體成分分析
新裝修房中含有甲醛、苯、氨、TVOC等
1.甲醛
目前裝修中最大的裝修污染就是甲醛,甲醛可引起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的疾病出現咳嗽、咽痛、胸悶、頭暈惡心、四肢無力、呼吸困難、嗜睡等癥狀。更為嚴重的誘發鼻癌、、咽喉癌、皮膚癌和白血病等癌癥發生。
2.苯
苯是一種無色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液體,沸點為80.1℃,甲苯、二甲苯屬與苯的同系物,都是煤焦油分餾或石油的裂解產物。目前室內裝飾中多用甲苯、二甲苯代替純苯作各種膠油漆涂料和防水材料的溶劑或稀釋劑。因為苯具有易揮發、易燃、蒸氣有爆炸的特點。人在短時間內吸入高溶度的甲苯、二甲苯,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麻醉作用,輕者有頭暈、頭痛、惡心、胸悶、乏力、意識模糊,嚴重者可致昏迷以致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如果長期接觸一定溶度的甲苯、二甲苯會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現頭痛、失眠、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樣癥候群。苯化合物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強烈致癌物質。
3.氨
氨的來源:① 建筑材料中的混凝土外加劑:冬季施工常常在混凝土墻體中加入以尿素和氨水為主要原料的外加劑對混凝土進行防凍保護。這些添加劑在墻體中會隨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被還原成氨氣并從墻體中緩慢釋放出來,造成室內空氣中氨濃度的增加。② 室內裝飾材料中的添加劑和增白劑:采用含有尿素組分膠粘劑的木制板、以氨水作為添加劑與增白劑的涂料。
氨的危害:① 以氣體形式吸入肺泡,與血紅蛋白結合,破壞運氧功能;② 氨是一種堿性物質,對動物或人體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蝕作用,使組織蛋白變性,使脂肪皂化,破壞細胞膜結構減弱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③ 長期接觸氨后可能會出現皮膚色素沉積或手指潰瘍等癥狀;④ 短期內吸入大量氨氣后可出現流淚、咽痛、聲音嘶啞、咳嗽、痰帶血絲、胸悶、呼吸困難,并伴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乏力等癥狀,嚴重者可發生肺水腫、成人呼吸窘迫綜合癥,同時可能發生呼吸道刺激癥狀。
4.總揮發有機化合物 T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世界衛生組織對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的定義是指沸點范圍在50~100℃到240~260℃之間的化合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為芳香烴、鹵化烴、氧烴、脂肪烴、氮烴等,多達900多種,其中部分已被列為致癌物,如氯乙烯、苯、多環芳烴等。
TVOC的危害:由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并非單一的化合物,各化合物之間的相加、相乘作用不夠清楚,且不同時間地點TVOC的組分也不盡相同,因此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有所變化,大體的危害如下: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出現頭暈、頭痛、無力、胸悶等癥狀;感覺性刺激,嗅味不舒適,刺激上呼吸道及皮膚;影響消化系統,出現食欲不振、惡心等;懷疑性危害:局部組織炎癥反應、過敏反應、神經毒性作用。
5.有害氣體的綜合作用
由于新裝修房屋和新置家具會釋放大量高濃度的甲醛、苯、氨、tvoc等有害氣體,若不經過有效處理, 對人體傷害是不可小覷的。
二、活性炭處理原理簡述
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是孔隙結構發達、比表面積很大(1500m2/g以上)、吸附能力很強的炭。是以煤、木材和果殼等原料,經炭化、活化和后處理而得。按外觀形狀可分為粉狀活性炭、顆?;钚蕴?、成型活性炭和活性炭纖維。
活性炭吸附的實質是利用炭吸附的特性把低濃度大風量廢氣中的有機溶劑吸附到炭中并濃縮,經活性炭吸附凈化后的氣體直接排空,其實質是一個吸附濃縮的過程。并沒有把有機溶劑處理掉。是一個物理過程?;钚蕴渴且环N多孔性的含炭物質, 它具有高度發達的孔隙構造, 碳纖維的多孔結構為其提供了大量的表面積,能與氣體(雜質)充分接觸,從而具有了特有的吸附性能,使其非常容易達到吸收收集雜質的目的。就象磁力一樣,所有的分子之間都具有相互引力。正因為如此,碳纖維孔壁上的大量的分子可以產生強大的引力,從而達到將有害的雜質吸引到孔徑中的目的。但不是所有的碳纖維都能吸附有害氣體,只有當碳纖維的孔隙結構略大于有害氣體分子的直徑,能夠讓有害氣體分子完全進入的情況下(過大或過小都不行)才能達到最佳吸附效果。
三、綜述
室內裝修污染的處理方法具有多樣性,將光觸媒薄膜和活性炭二者有效結合,是一種最完美、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以其高效、無污染等優點,光觸媒薄膜和碳纖維的結合必將成為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張浩, 張吉光, 蘇有亮 建筑裝修材料與室內空氣質量 建筑熱能通風空調 [期刊論文]2003,22(5) .
[2]余江, 李伯靈, 王軍義, 劉建泉 裝修居室內空氣質量及其健康影響的衛生學調查 環境與健康雜志 [期刊論文]2005,22(2).
侯燕 淺談木質材料對室內空氣質量的影響 中國科技博覽[期刊論文] 2011(29).
[3]田世愛, 于自強, 張宏, TIAN Shiai, YU Ziqang, ZHANG Hong 室內甲醛污染狀況調查及防治措施 潔凈與空調技術 [期刊論文]2005(1).
[4]王俊, 張景義, 陳雙基, WANG Jun, ZHANG Jing-yi, CHEN Shuang-ji 室內空氣中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s)的污染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 [期刊論文] 2002,16(3).
[5]梁寶生, LIANG Bao-sheng 關于我國氨室內空氣質量評價標準的建議 中國環境監測 [期刊論文]2005,21(4).
[6]梁寶生, 劉建國 關于我國苯室內空氣質量評價標準的建議 三峽環境與生態 [期刊論文]2003,25(12).
[7]張勝軍, 姚曉青, 蔣欣 室內裝修后苯、甲苯、二甲苯和甲醛污染調查 中國環境監測[期刊論文] 2004,20(4).
[8]黃昱, 劉賜敏, 李少茵, 周金森, 劉鈺釵, 龍軍標 室內裝修危險因素對裝修工人影響研究 實用預防醫學[期刊論文] 2007,14(2).
[9]宮菁, 劉敏 甲醛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及控制 環境與健康雜志 [期刊論文]2001,18(6)落志筠 我國室內裝修污染的現狀及其法律原因分析 現代物業 [期刊論文]2011(2).
[10]李連山, 馬春蓮, 陳寒玉 室內甲醛污染的分析調查 環境科學與技術 [期刊論文]2002,25(3).
[11]楊士建 室內裝修的環境污染及其防治 環境科學與技術 [期刊論文]2004,27(2).
[12]遲欣, 石玉琴, 顏進, 付承紅, 張本延, CHI Xin, SHI Yu-qin, YAN Jin, FCheng-hong, ZHANG Ben-yan 室內裝修后苯系物動態變化規律研究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期刊論文]2006,17(6).
[13]宋召強, 于文霞, 馬婭, 孫自平, 孟斌, 高梅蘭 室內裝修污染的危害及預防措施 現代預防醫學 [期刊論文]2003,30(6).
[14]劉賜敏, 黃昱, 李少茵, 周金森, 劉鈺釵, 龍軍標 室內裝修作業環境檢測結果分析 中國熱帶醫學 [期刊論文]2007,7(4).
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第7篇
科技論文作為科技活動產出的重要形式之一,從側面反映國家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的水平[1]。通過文獻計量學研究,可以為學科影響力分析提供依據,在評價科技發展水平、趨勢預測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2]。
文獻計量學就是基于定量數據,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從宏觀的層面上研究社會的科學能力、科學前沿等,對宏觀科技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參考作用[3]。文獻計量學的原理及方法已在國內外科研影響力分析中廣泛應用[4]。
本文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2006年-2015年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相關領域的發文量變化、研究力分布并通過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從側面揭示該學科的研究動態。
1 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文以科學引文檢索擴展版(Web of Science Expended)為數據來源,對近十年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的發展態勢進行分析。發文量、期刊分布等使用數據分析工具TDA;機構、關鍵詞等共現網絡分析,主要采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及其內嵌的可視化軟件NetDraw。
2 研究結果
2.1 論文年度分布
本研究檢索到2006-2015年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SCI數據6995條①。由圖1可以看出,近十年來,該學科SCI論文發文量持續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3.95%,與該學科同時段全球SCI發文量增速(5.86%)相比,增幅顯著。
2.2 論文機構分布
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科SCI發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機構包括香港大學、中國CDC、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等。這10所研究機構共發表SCI論文3373篇,占2006年-2015年國內勞環學科SCI發文總量的48.22%(3373/6995)。從地區分布來看,上述10個機構中,香港研究機構2家,北京4家,上海2家,湖北和浙江各1家。
為進一步展示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的研究機構合作現狀,選擇發文量≥50的機構共46家,根據SCI文獻的機構分布情況構建論文合著網絡(圖3),并使用UCINET 軟件將之可視化。為使圖譜呈現的更為清晰,在進行可視化時,將節點間的鏈接數量(links)下限設置為5,節點的點度中心度(degree)下限設置為5。
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圖2)顯示,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浙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及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等幾個合作關系較密切的研究機構。
2.3 學科主題分析
論文的關鍵詞是其研究內容的直接體現,本部分將文獻的高頻關鍵詞作為分析單元,從更小的粒度上分析該學科的研究熱點,圖3表明,國內該學科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1)職業暴露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特征和現狀
圍繞各種職業或環境暴露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與職業暴露相關的疾病在不同人群、時間和空間的分布規律。
2)特高發疾病與營養研究
通過對人群的運動、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等行為、BMI指數、等因素的研究,開展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研究,分析環境、飲食等環境因素對健康或疾病的影響及其防治。
3)特殊人群的健康問題
針對特殊人群或者人群的特殊階段,如少年兒童、孕婦和老齡人口等,研究生命不同時期保護健康和預防疾病等問題。
4)重金屬污染與健康
環境中接觸的重金屬污染主要包括鉛、汞、錳、鎘、鉻、砷和硒等。其在環境中難以降解,并通過食物鏈富集從多種途徑進入體內,長期存在,危害人體健康。
5)大氣污染與疾病的關系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導致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公眾更加關注大氣中的顆粒物和污染化學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5]。如大氣污染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腫瘤等關聯研究。
6)職業緊張與倦怠
通過評估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工作壓力等職業暴露,開展與職業緊張相關的生活質量、心血管疾病、腫瘤發生率的研究。
3 討論
通過分析2006年-2015年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領域公開發表的SCI論文,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的發展狀況及國際影響力,但我國目前的研究內容和機構規模與國際整體水平仍有差距。然而,我國的人群特點和現場優勢并沒有被充分發掘,從而使中國勞動衛生和環境衛生學乃至整個公共衛生學獨有其潛在的發展契機[5]。同時,從國內科研成果的機構分布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學研究中的“馬太效應”[6]。因此,加強經濟欠發達地區、科研能力較弱的研究機構與國內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才能提高科研團隊的整體實力。
【參考文獻】
[1]雷會珠.基于期刊論文產出科學計量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07): 159-161.
[2]邱均平,段宇鋒,陳敬全,等.我國文獻計量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科學學研究,2003(02):143-148.
[3]戴維民.20世紀圖書館情報學[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4]王煜.我國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D].2014.
[5]鄭玉新.公共衛生、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領域研究進展[J].科學觀察,2015(05):39-43.
[6]莫頓.科學社會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注釋:
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第8篇
[關鍵詞] 環境因素;出生缺陷;文獻計量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5(c)-0187-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r theme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genital diseases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The database including all 4687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genital diseases was constructed by searching PubMed/Medline using MeSH terms. The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was analyzed to summarize the overall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MeSH terms were sorted by their normalized frequency (NF) and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genital outcomes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analyzed by regressiv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popular themes and their tendency. Results All 4687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in this field. The 65.8% of the articles were published in recent 20 years (1997-2016), and 72.2% of th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n the population (3384 articles). The researchers from the USA conducted 23.9% of the studies (1119 articles), only 3.1% of the studies were conducted by researchers from China (144 articles). For the popular themes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is field, the NFs of chemical water pollutants, tobacco smoke pollution, noise, endocrine disruptor was 5.62%, 3.38%, 2.88%, 1.33% respectively. For the congenital outcomes, the NFs of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fetal death, neoplasm,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and inborn genetic disease were 14.82%, 4.32%, 5.08%, 2.47% and 2.22%. For the related biological mechanisms, the NFs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 mutation and maternal-fetal exchange were 7.95%, 3.92% and 4.14%. Conclusion The study presents a data-based overview of the issues in field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 congenital diseases, and concludes the popular themes i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congenital outcomes, and the mechanism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factor; Congenital disease; Bibliometric analysis
出生缺陷是指胎兒在出生時、出生前存在的或在出生后早期內出現的結構畸形、功能或代謝異常[1]。《中國出生缺陷防冶報告(2012)》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患兒數量大約是90萬例,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負擔和社會負擔[2]。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高齡產婦比例將會大幅上升,預計我國出生缺陷患兒數量會進一步升高,出生缺陷相關研究已成為重要科研領域,在國內學界廣泛關注[3]。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出生缺陷的發生與較為復雜的環境因素暴露有關[4-6],但由于環境因素和出生缺陷的多樣性以及其中較為復雜的多因素間協同作用和環境-基因間交互作用,至今仍未有研究較為全面地闡明該領域中主要環境危險因素、出生缺陷類型及其潛在生物學機制。既往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關系領域綜合評述多基于專家智慧判斷對其中的部分領域進行評述,較少有宏觀的該領域綜合分析,且傳統綜合評述受專家所閱讀文獻量和知識面的局限,未有定量的依據和判斷[5,7-9],而基于文獻計量學方法的計量分析可為復雜研究領域綜合判斷提供定量的依據和更為全面的綜合視角[10]。本研究首次嘗試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綜合分析當前國際該領域的研究論文,綜合量化分析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關系領域主要研究特點、熱點研究領域和發展趨勢,從計量學角度為該領域的重點主題和發展趨勢的識別提供量化依據,為今后該領域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論文數據庫的構建
文獻的檢索與采集選自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建立的PubMed/Medline數據庫。PubMed數據庫是國際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權威數據庫,收錄了全球最為廣泛的同行評議論文的題錄信息,并編制了較為完整的醫學主題詞表(MeSH)用于論文內容的標引的索引。
論文檢索:采用主題詞(MeSH詞)檢索法檢索數據庫中出生缺陷與環境污染領域研究論文(research article,檢索時間2017/1/18)。檢索策略=(檢索字段Ⅰ)AND(檢索字段Ⅱ);檢索字段Ⅰ="Congenital, Hereditary, and Neonatal Diseases and Abnormalities"[Mesh]檢索字段Ⅱ="Environmental Pollution"[Mesh] OR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Mesh];限制字段(Filters)= Journal Article;English。首次檢索共檢索得到論文5341篇。
數據庫構建及篩選:將首次檢索得到的5341篇論文題錄信息和MeSH主題詞下載,采用Thomson Data Analyzer計量分析軟件(TDA version 3.0,Thomson Reuters Co.,NY)導入并構建文獻數據庫。TDA軟件可用于文獻題錄信息的批量管理和部分量化分析。
1.2 文獻計量
文獻庫的去重和清洗:使用TDA軟件對文獻庫中重復信息進行去重,并刪除職業特殊環境標引的論文(以MeSH詞“Occupational Exposure”“Occupational Diseases”“Air Pollutants,Occupational”“Occupations”“Occupational Medicine”標引,合計654篇),形成一個由4687篇研究論文題錄信息和3771個MeSH主題詞(排除詞頻為1的極低頻主題詞2757個)的文獻數據庫,用于本研究計量分析。
研究特點計量分析: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關系領域研究的總體特點主要通過對文獻庫論文的題錄信息(出版年、期刊名、作者、地址/國家、地址/機構)進行定量分析獲得。將MeSH詞中反映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主題詞標引選出,用于該領域研究設計特點分析。
逐一解讀詞頻≥10的主題詞(共計820個,總計詞頻占所有主題詞詞頻的82.8%),并將其分類至環境因素、出生缺陷健康終點、生物機制3類中。采用主題詞頻次標化法和單因素回歸分析的方法進行熱點主題識別和趨勢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將1962~2016年,55年間MeSH主題詞進行詞頻標化(1961年前論文數僅為28篇,由于數量分散不納入主題趨勢研究)。標化方法為各主題詞年度詞頻數(年度所有論文中以該主題詞標注的總論文數)除以對應年度總論文數。標化詞頻(normalized frequency,NF)可有效反映該主題詞在該時間段的相對重要性,從而排除由于論文基數量的增加導致的頻數本身的增加。以主題詞55年平均NF為反映其在該領域的重要(關注)程度的指標,用于熱點主題的識別。量化計算采用Excel(Microsoft Co.,WA)軟件。
研究主題趨勢的分析方法榻1962~2016年劃分為11個時間段(5年為1個時間段,共55年),用MeSH主題詞5年平均NF與對應時間點做線性回歸,通過計算回歸系數(b)及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F檢驗)的P值,以反映主題詞研究熱度的變化趨勢;設定b > 0且P < 0.05的為顯著升高趨勢,b < 0且P < 0.05為顯著降低趨勢。回歸分析采用SAS 9.1.3(SAS Institute Inc.,NC)軟件。根據主題詞的5年平均NF和既往55年間變化趨勢,分別識別分析環境因素、出生缺陷健康終點和相關生物機制3類中的熱點主題和變化趨勢。
2 結果
2.1 總體研究特點
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關系領域相關研究論文共4687篇,發表時間分布如圖1所示(圖中時間段為1962~2016年,此外1946~1961年28篇),隨時間整體呈上升趨勢,研究活躍度逐漸升高,相關研究多集中于近20年(自1997年至今共有3085篇相關研究),占該領域研究總量的65.8%。
研究方法設計方面,72.2%的是人群研究(以human標注的文章共3384篇);其中有9.9%的研究為病例-對照研究(以case-control studies標注的文章共336篇),6.1%的研究為隊列研究(以cohort study標注的文章共208篇),2.5%的研究為橫斷面研究(以cross-sectional studies標注的文章共86篇),回顧性研究(以retrospective studies標注)多于前瞻性研究(以prospective studies標注)設計(209比149篇)。該領域研究論文主要刊載在《環境健康展望雜志》(《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126篇,占比2.7%;《出生缺陷研究雜志》(臨床和分子畸形)(《Birth Defects Res A Clin Mol Teratol》)96篇,占比2.0%;《生殖毒理學雜志》(《Reprod Toxicol》)95篇,占比2.0%;《畸形學雜志》(《Teratology》)73篇,占比1.6%。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的學者分別1119、242、188篇,占總數的23.9%、5.2%、4.0%,中國研究者參與研究論文共144篇,占總研究論文3.1%,排名第4位,我國在該研究領域較薄弱(圖2)。美國學者在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托馬斯杰斐遜大學Dr. Brent,RL;加利福尼亞大學Dr. Shaw,Gary M;愛荷華大學的Dr. Romitti,Paul A;北卡羅來納大學Dr. Langlois,Peter H;斯坦福大學Dr. Carmichael,Suzan L等是該領域主要研究者,發表研究論文分別為27、27、20、20、19篇。
2.2 熱點主題與趨勢分析
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關系領域研究中主要關注的環境因素、出生缺陷健康終點和生物機制3方面的主題及其研究趨勢,見表1~3。
2.2.1 與出生缺陷相關的主要環境因素 與出生缺陷相關的主要環境因素包括水污染、空氣污染、物理因素、內分泌干擾物、化學藥物、重金屬、生物因素和其他有機物8類(按照主題詞詞頻排序)。
水化學物污染(NF=5.62%)和以三鹵甲烷(NF=0.18%)為代表的鹵化消毒副產物是該領域最為關注的水污染物,且呈顯著升高趨勢(b > 0,P < 0.05)。空氣污染方面,煙草(NF=3.38%)及尼古?。∟F=0.35%)、可鐵寧(NF=0.27%)等煙草主要污染物相關研究是主要的研究主題,相關研究呈升高趨勢(b > 0,P < 0.05)。普通空氣污染物(NF=2.89%),主要包括灰塵(NF=0.69%)、二氧化硫(NF=0.59%),其他如顆粒物(NF=0.53%)、臭氧(NF=0.46%)、二氧化氮(NF=0.37%)與出生缺陷關系研究也呈升高趨勢(b > 0,P < 0.05)。以噪音和電離輻射為代表的物理因素對出生缺陷的影響的相關研究呈逐漸下降趨勢,但其中噪聲(NF=2.88%)、X射線(NF=1.91%)、γ射線(NF=1.66%)、紫外線(NF=1.01%)等因素與出生缺陷相關性研究仍有較高的關注度,其中,放射性成像和放射性治療是主要的輻射暴露途徑。環境內分泌干擾物與出生缺陷的相關研究逐漸升高趨勢,以多氯聯苯、二英、有機農藥類(殺蟲劑、除草劑、DDT)、類固醇類(己烯雌酚、非甾體類雌激素、雌二醇、己烯雌二醇等)、酚類、金屬化合物類(三丁基錫、有機錫類)、酸酯類(酞酸丁二酯)、氟碳化合物等為代表的環境雌激素樣物質對生殖發育關系影響研究總體呈顯著升高趨勢(b > 0,P < 0.05)?;瘜W藥物暴露導致的出生缺陷相關研究是該領域重要的研究主題,其中最為關注的是抗腫瘤藥和抗生素類藥物(NF=1.55%、0.78%)。反應停導致的出生缺陷相關研究呈下降趨勢(b < 0,P=0.05),而丙戊酸類藥物和非甾體類抗炎藥導致的出生缺陷相關性研究呈顯著升高趨勢,當引起關注(b > 0,P < 0.05)。以鉛(NF=1.40%)、汞(NF=1.02%)、鎘(NF=0.76%)、砷(NF=0.58%)為代表的重金屬類與出生缺陷關系研究也保持一定程度的關注度,其中,汞與出生缺陷關系研究呈下降趨勢(b < 0,P < 0.05)。生物因素相關研究也逐漸增多,其中過敏原、弓形蟲相關研究呈顯著升高趨勢(b > 0,P < 0.05)。第8類為其他有機物質,主要包括乙醇和甲苯等有機溶劑類,其中飲酒、乙醇對出生缺陷影響相關研究呈逐漸升高趨勢(b > 0,P < 0.05)。見表1。
2.2.2 主要出生缺陷健康終點 環境因素相關的出生缺陷主要包括先天畸形、不良妊娠結局、腫瘤、內分泌功能紊亂、先天性基因病、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嬰幼兒發育障礙、寄生蟲疾病等10類主要健康終點。
先天畸形是環境因素導致的最為重要的出生缺陷類型,其中,先天性心臟缺陷(NF=2.67%)、腭裂(NF=2.46%)、多發性畸形(NF=1.93%)、神經管畸形(NF=1.69%)、唇裂(NF=1.36%)、小頭畸形(NF=1.26%)等是較為重要的畸形類型,相關研究總體呈顯著升高趨勢(b > 0,P < 0.05)。環境因素與脊柱側凸相關性研究呈逐漸下降趨勢(NF=1.06%,b < 0,P < 0.05)。在不良妊娠結局方面,死胎、胎兒生長遲緩、自發性流產、低體重兒、早產兒與環境因素相關性研究最為關注,NF值分別為4.32%、3.36%、2.47%、1.66%和1.17%,且總體呈顯著升高趨勢(b > 0,P < 0.05)。此外,雖然極嬰兒猝死、低體重兒和死產相關研究較少,但呈顯著升高趨勢(b > 0,P < 0.05),未來應重點關注。腫瘤是環境因素暴露相關的出生缺陷中重要疾病類型(NF=5.08%),其中,腎母細胞瘤、腎癌和白血病相關主題研究較多(NF=2.70%、1.65%、1.41%),但總體呈下降趨勢(b < 0,P < 0.05)。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是環境因素相關出生缺陷研究的重要話題,其中性發育混亂受關注程度最高,環境因素與隱睪癥、性腺發育不全、生殖系統畸形等相關研究呈顯著升高趨勢(b > 0,P < 0.05)。環境因素暴露相關先天性基因病研究持續呈較高關注度,其中先天性代謝異常、著色性干皮癥是該領域較為重要的研究話題(NF=0.89%、0.69%)。神經/精神系統疾病方面,唐氏綜合征相關研究持續具有較高關注度(NF=2.03%),胎兒酒精綜合征和新生兒戒斷綜合征相關研究呈升高趨勢(b > 0,P < 0.05),智力障礙和腦部疾病相關研究呈下降趨勢(b < 0,P < 0.05)。呼吸系統疾病方面,哮喘、支氣管發育不良、過敏性鼻炎等相關主題研究呈升高趨勢(b > 0,P < 0.05),其中,哮喘的關注度最高(NF=2.17%)。妊娠期暴露滯后效應的研究具有持續較高的關注度,且呈升高趨勢(NF=6.75%,b > 0,P < 0.05),其中生長障礙和發育障礙是重要的研究主題(NF=0.57%、0.47%),發育障礙相關研究呈顯著升高趨勢(b > 0,P < 0.05)。寄生蟲病方面,先天性弓形蟲病是研究較多的領域(NF=0.51%)。環境因素相關其他出生缺陷類疾病還包括放射性損傷(NF=19.26%)、放射致畸(NF=13.01%)等重點主題。見表2。
2.2.3 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關系生物機制 環境因素所致出生缺陷相關生物機制主要包括4方面:第1是遺傳物質損傷與基因表達異常,研究最多的是染色體畸變和染色體異常,NF較高分別為7.95%、6.12%,其他主題詞如基因突變、DNA損傷、DNA甲基化相關表觀遺傳學改變、基因表達調節等相關機制研究總體呈顯著升高趨勢(b > 0,P < 0.05)。第2類生物學機制是母嬰交換,NF較高為4.14%。第3類機制是內分泌系統,其中下丘腦-垂體系統呈顯著升高趨勢(NF=0.15%,b > 0,P < 0.05)。凋亡、細胞死亡、炎癥、氧化應激等普遍存在但非特異性生物機制為第4類,相關研究總體呈顯著升高趨勢(b > 0,P < 0.05)。見表3。
3 討論
文獻計量學是信息科學、情報學研究領域較為成熟的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和統計學方法分析特定領域既往研究論文的題錄信息和內容信息(主題詞、摘要、全文等),為宏觀把握一個領域的熱點和趨勢提供重要的量化依據[10]。與傳統系統綜述的區別在于,傳統系統綜述主要依賴專家智慧、基于大量文獻學習后的定性判斷和總結,具有宏觀定性的特點;文獻計量學主要依賴量化計量結果、輔以專家定性判斷對某一宏觀領域研究熱點和趨勢進行判斷,具有宏觀定量的特點[11-13]。另一方面,與同屬于計量分析的Meta分析的區別在于,Meta分析僅用于單一因果指標定量分析,而文獻計量用于宏觀領域的定量分析[14]。文獻計量學分析主要為研究者提供基于定量分析的特定領域的宏觀特點、熱點主題及其主要發展趨勢,并且已廣泛用于多領域的分析,如生態學領域[15]、精神病學研究[16]、診斷學[17]、抗生素研究[18]、城市健康[14]等諸多領域。文獻計量學主題分析基于如下理論,即某研究領域出現新的研究點或該研究點逐漸被成為研究熱點或者被更多的人關注和研究,其對應的MeSH主題詞的頻數/占比就會相應升高,反之則對應的MeSH主題詞的頻數/占比就會相應降低。因此,采用主題詞詞頻或詞頻占比分析和趨勢分析的方法可研究某宏觀領域中熱點主題及其變化趨勢。
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的方法,綜合既往國際相關論文進行量化分析,較為全面、定量分析了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關系研究論文的錄信息和主題詞,并采用詞頻標化法和單因素回歸的方法進行了熱點主題詞的識別和趨勢性檢驗。
綜合本研究結果,1946~2016年的71年中,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關系研究呈逐漸升高趨勢,65.8%的研究集中于近20年,未來將成為熱點研究領域,其中72.2%的研究為人群研究證據。本研究首次基于定量的分析,總結歸納了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關系領域的熱點研究主題,主要包括水污染、空氣污染、物理因素、內分泌干擾物、化學藥物、重金屬、生物因素等8類環境因素;先天畸形、不良妊娠結局、腫瘤、內分泌系統紊亂、先天性基因病等10類出生缺陷健康終點;以及包括遺傳物質損傷與基因表達、母嬰交換在內的4方面的相關生物機制。既往的相關研究都有不同的角度對本研究的結論予以佐證[6,19-20]。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在于基于主題詞的熱點解讀可能存才的片面性和不精確的問題,未來相關研究應聚焦主題詞間關聯度的研究以及基于高度關聯主題詞簇的熱點識別相關研究。
[參考文獻]
[1] Congenital,Hereditary,and Neonatal Diseases and Abnormalities. 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EB/OL]. [2015/06/05]. https://meshb.nlm.nih.gov/#/record/ui?ui=D00935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2:1-7.
[3] 金莉萍,楊麗君,徐巖英,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對中國出生缺陷相關研究發展的作用[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4,49(4):306-308.
[4] 吳金華,陳坤.出生缺陷的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疾病監測,2009,24(1):72-75.
[5] 郭孝涵.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3,40(6):537-540.
[6] 王真娜,姜志榮.環境因素與出生缺陷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優生優育,2009,15(1):8-11.
[7] Brender JD,Weyer PJ. Agricultural Compounds in Water and Birth Defects [J]. Curr Environ Health Rep,2016,3(2):144-152.
[8] 蒲濱.化學因素對出生缺陷影響關系的研究進展[J].醫學信息,2014,27(7):664-665.
[9] 李穎,楊柳,楊文方.出生缺陷的相關因素[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0,18(12):755-757.
[10] 邱均平.我國文獻計量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科學學研究,2003,21(2):143-148.
[11] 賈曉峰,郭新彪.大氣污染與生殖發育關系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4,48(6):521-526.
[12] Jia X,Guo X,Li H,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r topics of latest researches into the effects of air particulate matter on cardiovascular system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 [J]. Inhal Toxicol,2013,25(4):211-218.
[13] Wang F,Jia X,Wang X,et al. Particulate matter and atherosclerosis: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1973-2014 [J]. BMC Public Health,2016, 16(1):348.
[14] Jia X,Dai T,and Guo X.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urban health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35 years and 11,299 articles [J]. Scientometrics,2014,99(3):881-894.
[15] Neff MW,Corley EA. 35 years and 160,000 articles:A bibliometric explor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ecology [J]. Scientometrics,2009,80(3):657-682.
[16] Baldwin C,Hughes J,Hope T,et al. Ethics and dementia:mapping the literature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 [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3,18(1):41-54.
[17] Ho DN,Choi KY,Lee SJ.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ranostics:Two Years in the Making [J]. Theranostics,2013, 3(7):527-531.
[18] Sweileh WM,Shraim NY,Al-Jabi SW,et al.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global scientific research on carbapenem resistance(1986-2015)[J]. Ann Clin Microbiol Antimicrob,2016,15(1):56.
[19] 杜克久,徐園.環境雌激素研究進展[J].科學通報,2000,45(21):2241-2251.
[20] 李劍,徐飛,李少旦,等.環境雌激素研究進展[J].現代預防醫學,2006,33(8):1355-1359.
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第9篇
關鍵詞:生態設計原則,居住區室外環境,生態設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住宅環境質量優劣與人的身心健康有極大的關系,不合理的居住環境設計已經給人類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直接威脅人類的身心健康?,F在國內對于居住區生態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內環境和建筑本身,而對于室外環境的研究涉及較少,以及在生態設計原則的基礎上,如何通過設計進行室外環境改善的研究還不夠深入。
1.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國內外研究現狀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生態設計原則的相關內容和居住區設計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大量參閱國內外關于生態設計理念和居住區環境設計的研究成果,發現了有研究者已經對這些理念的結合進行了不同深度的探究。
國內關于居住區室外環境生態設計的理論研究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興起,從90年代末開始逐漸升溫,這些理論雖然對居住區室外生態設計界定有所不同,但都從不同方面對城市住區的生態規劃設計趨勢、方向、原則等內容進行了探討。于2002年出臺了《上海市新建住宅小區環境導則》《上海市生態型住宅小區技術實施細則》等一系列住區環境建設標準。這些原則或評價標準的制定,顯示出我國城市住區建設的環境意識向正在向更高層次邁進,也使我國城市住區環境的生態建設開始有章可循。對城市住區外環境進行專門設計的方法研究始于經濟發達國家,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從實際出發制定了改善居住環境的方針政策認為居住與環境的設計必須達到4項要求:安全、衛生、方便和舒適,①這些政策的制定為居住環境設計奠定了早期的理論基礎。前蘇聯自50年代起開始研究居住與環境問題,,并設立住宅生態學來專門研究居住環境設計問題,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保證居民健康,滿足居住區的功能要求,創造一個安全、舒適、優美的人居環境,②70年代后期以來,居住環境設計的重要性日益被人們所認識,人們也為居住區創造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同時重視居住區的社會功能和在精神、心理上的作用。
2.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存在問題及設計原則
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設計缺少人文關懷;缺乏環境個性和特色;③盲目追求大型化、豪華化,為了追求氣派和宣傳效果,不少居住區內硬質鋪地、廣場泛濫,整體宏偉有余而親切不足,難以保證居住區開放空間應當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疏解精神壓力的作用。
首先,地域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原則。在設計時應該適宜這種特定的場所,應該挖掘其中反映了當地人精神需求與向往的深刻內涵,同時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要考慮所在城市的歷史文脈。其次,人性化的原則。居住區室外環境是為居民服務的,所以在設計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無論從室外環境的整體規劃,各種服務設施的配置、綠化小品等細部設計直到建設實施,都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最后,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中要盡量加強自然環境要素的運用,恢復和創造城市中的生態環境的完美結合,改變現代城市中琳瑯滿目的瀝青、混凝土、玻璃、鋼材等工業化的面貌,讓人盡量融入自然,與自然共生共存。
3.國內外實踐案例分析
3.1 南京詠梅山莊綠色生態小區
詠梅山莊建于2001年,是建設部認可的綠色生態住區,該住區以維護生態平衡、堅持可持續發展為規劃設計原則,采用最新的生態環境技術,建立太陽能利用、管道直飲水、雨水回收和中水利用、生態綠化、綠色建材、土建裝修一體化等六大系統,營建住區良好生態環境。另外小區運用現代景觀設計理念,從各層面上由里而表的構筑社區景觀環境,按照景觀均好性強,使用度高,生態化優良,文脈承傳與發展的延續性適度,居住業主的歸屬感強,并滿足建設與后期維護成本的經濟型等設計原則,并引入區外環境,對于區外極其優越的自然環境,設計有通往仙鶴山的視覺走廊,并令大多單元向山體展開,形成現代都市山景住宅。④
3.2 英國倫敦拜得(Bed)零耗能小區
曾獲得2000年英國皇家建筑協會“可持續建設最佳范例”獎,并被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選擇作為2000年倫敦“可居的城市”展覽中心可持續開發的范例的拜得零耗能小區,位于英國倫敦西南的薩頓市,由Peabody Trust公司承建,拜得零耗能小區采用一種零耗能開發(zero Energy Development)系統,即小區任何方面的設計都以最大限度保護自然資源和最小限度地影響環境為目的,其環境保護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⑤(1)利用棕地(BrowfieldS):所謂棕地,就是城市地區中已經進行過開發,現在處于閑置狀態的土地,在英國,有大約20%的城市土地屬于這種類型。(2)綠色交通:以減少小汽車交通為目標,社區內提供一定的就業場所和服務設施以減少居民出行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聯系,包括兩個鐵路站點、兩個公共汽車和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提供替代小汽車的選擇,如小汽車共享。
4.國外城市住區外環境生態設計對我國的啟示
對以上國外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總結,為我國目前開始進行的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提供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驗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多角度、多層面、系統化的研究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多種方式促進城市住區外環境生態建設;大力開展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的示范工作;提高市民環境意識,加強居住區環境生態設計的公眾參與。
參考文獻:
[1] 郭崢.從“健康住宅”看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的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6
[2] 胡安明.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5
[3] 張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區外環境生態設計探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10.5
[4] 劉家賢.新形勢下蘇州居住建筑生態設計分析[M].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10.3
[5] 何昕家 張子超.初論臺灣地區生態設計迷思[M].新建筑,2011.2
[6] 余世金 朱坦何.有關生態住區幾個問題的探討[J].工業建筑,2005
[7] 姚時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環境設計[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8] 鄧曉紅 李曉峰.生態發展:中國傳統聚落未來[J].新建筑,1999(3)
[9] 何靜.關于生態型社區發展狀況與趨勢的研究[J].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1)
注解:
① 姚時章 王江萍.城市居住外環境設計[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② 鄧曉紅 李曉峰.生態發展:中國傳統聚落未來[J].新建筑,1999(3)
③ 胡安明.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5
④ 張秀.后中小尺度下城市住區外環境生態設計探究[J].北京林業大學碩士論文,2010.5
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第10篇
【關鍵詞】 鉛;血液化學分析;期刊論文;兒童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598.11 R 1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8-1010-02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環境中重金屬負荷加大,血鉛升高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家長、社會和學者的關注。文獻計量學是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識載體的交叉科學,是集數學、統計學、文獻學為一體,注重量化的綜合性知識體系。該文擬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2000-2008年間我國公開發表的有關兒童血鉛研究論文進行分析,以了解我國兒童血鉛研究的發展現狀、研究范圍、研究熱點與重點,研究隊伍狀況,從而為我國兒童高血鉛的預防與控制、兒童血鉛升高的機理研究工作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為進一步開展兒童血鉛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 檢索數據源及方法
1.1 檢索數據源 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為檢索數據源,檢索有關兒童血鉛研究論文,共474篇。
1.2 檢索方法 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以“兒童血鉛”為關鍵詞,出版年限定在2000-2008年,對此期間公開發表的兒童血鉛主題研究論文,從論文的年代分布、作者狀況、主題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論文的時間分布 檢索出9 a間公開474篇。從表1可以看出,研究論文的時間分布具有以下特點:(1)年度分布不均衡。2007年發文最多(90篇),是2002年的4.5倍。(2)呈現明顯的階段性。前4 a(2000-2003年)處于平穩發展階段,年均發文量為29篇;后5 a(2004-2008年)發文量迅速增長,年均發文量達71篇,是前5 a年均發文的2.5倍。
表1 2000-2008年發表兒童血鉛研究構成
年份論文篇數構成比/%
2000316.5
2001347.2
2002214.4
2003316.5
20045912.4
20056112.9
20068918.8
20079019.0
20085812.2
合計474100.0
2.2 論文期刊源分布 474篇論文分布在146種公開出版的醫學專業刊物上,載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期刊共有9種,見表2。這9種刊物共發表兒童血鉛研究論文200篇,占發表總量的38.0%。
表2 兒童血鉛論文474篇的期刊源分布
刊名論文篇數構成比/%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377.8
中國婦幼保健367.6
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34.8
職業與健康204.2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173.6
中國公共衛生163.4
實用預防醫學112.3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102.1
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102.1
其他136種雜志29462.0
合計474100.0
2.3 論文作者所在的系統分布 按474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分為五大系統進行統計。從表3可以看出, 兒童血鉛研究的主要專業隊伍集中在各級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教學科研機構、婦幼保健所這4類機構,共發文387篇,占論文總量的81.64%。其中出自各級醫院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243篇,占51.26%;其次為教學科研機構、婦幼保健所、企業醫療衛生系統等,共發文193篇,占40.71%。
表3 474篇兒童血鉛論文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分布
單位論文篇數構成比/%
各級醫院15632.9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8718.4
教學科研機構7616.0
婦幼保健所6814.4
企業醫療衛生4910.3
其他388.0
2.4 論文主題內容分析 對論文主題內容進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國兒童血鉛研究的重點和范圍。論文篇名是對文章論述的主題內容和范圍的高度概括。在分析篇名的基礎上,結合論文摘要和關鍵詞對論文主題內容作了進一步分析。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兒童鉛中毒研究最受關注。9 a間發表相關論文105篇,占發文總量的22.2%。
表4 兒童血鉛研究論文474篇主題內容分析
主題內容論文篇數構成比/%
鉛中毒研究10522.2
智力影響6213.1
學齡前兒童血鉛4810.1
檢測結果分析459.5
環境鉛污染439.1
生長發育影響367.6
治療護理306.3
孕婦血鉛對胎兒影響255.3
流行病學調查224.6
基礎研究214.4
預防控制194.0
鉛與其他微量元素關系102.1
質量控制51.1
檢測方法研究30.6
3 討論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2000-2008年的9 a間,我國兒童血鉛研究表現為以下特點:首先,兒童血鉛對健康影響的研究獲得穩步發展,發文數量逐步增長,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后5 a(2004-2008年)發文量是前5 a年均發文的2.5倍,表明我國學者對兒童血鉛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其次,《中國兒童保健雜志》等9種醫學專業刊物構成了發表我國兒童血鉛研究論文的重要陣地。第三,形成了以各級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國教學科研機構研究人員為主的研究隊伍,他們是從事兒童血鉛研究的主要力量。第四, 兒童血鉛研究的主題內容比較廣泛,論文主題涉及諸多方面。這一方面表明我國研究人員具有比較敏感的學術視野,鉛中毒機理、基因多態性、血鉛升高對兒童智力、神經、生長發育等的影響越來越引起醫療衛生界學者專家的廣泛關注。另一方面反映出隨著我國工業化建設步伐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大中小型礦山的迅速興起,血鉛升高對兒童健康的影響不斷加大。
進一步分析內容顯示,有關兒童鉛暴露途徑,WHO估計兒童鉛暴露45%來源于室內外塵土,47%來源于食物,6%來源于飲水,1%來源于空氣[1]。北京市研究發現,兒童每日攝入的鉛90%~98.5%由胃腸道吸收,1.5%~10.0% 經呼吸道吸收[2]。兒童血鉛主要受室內外環境、母親和食品等多方面的影響,消化道是兒童吸收鉛的主要途徑。成人消化道鉛的吸收率為5%~10%,而兒童則高達42%~53%。由于發育迅速,兒童對能量需求較大,單位體重攝入食物較成人明顯為多,且兒童胃排空較成人快,在胃排空狀態下,鉛的吸收率會大幅度增加。另外,兒童由于呼吸系統發育尚不健全,故當吸入較大顆粒,由纖毛運動將顆粒推送到咽喉部時,不能像成人一樣咯出而多吞入消化道。而鉛較多積聚在離地面1m左右的大氣中,距地面75~100cm處正好是兒童的呼吸帶。研究發現,離地面越近,大氣中鉛濃度越高,如果兒童和成人處于同一程度的鉛污染環境時,兒童所吸入空氣鉛的濃度遠遠高于成人。
另外,研究母嬰的血鉛關系論文也占一定比例。福州市195例新生兒和產婦血鉛均值分別為70μg/L和72μg/L,二者呈正相關(r=0.810), 20.5%的新生兒和23.1%的產婦血鉛≥100μg/L;產婦家庭住址(離街面、交通干線、工廠之間的距離)、新舊住房、家庭經濟收人、產婦職業、產婦血鉛水平、文化水平、染發(是否經常)和吸煙等8種高危因素對新生兒血鉛水平有影響,其中產婦血鉛水平及抽煙對新生兒血鉛水平的影響最大[3]。嬰兒血鉛與母親的血鉛和乳鉛密切相關,表明母體的鉛可以通過乳汁影響到嬰兒血鉛水平[4]。鉛毒性作用的機理方面的研究顯示,6-氨基乙酸丙酸脫水酶(ALAD)基因多態性,兒童表現為雜合子和22型純合子者對鉛中毒的易感性增強,同樣鉛暴露水平攜帶ALAD22等位基因的純合子個體的血鉛要比ALAD21高100μg/L,因此,ALAD22是人類鉛毒性遺傳易感性的標志,該基因攜帶者是鉛毒性的易感人群[5]。另外,攜有等位基因B(VDRB)的個體(即VDRBB型和VDRBb型)在受到鉛暴露時更容易發生高血鉛和鉛中毒,是鉛毒性的易感和高危人群。相關研究發現VDRB確實可能是人類鉛毒性遺傳易感性的又一標志,該基因攜帶者可能是鉛毒性的易感人群。
4 參考文獻
[1] IPCS. 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85, inorganic lead. Geneva:WHO,1993:49-50.
[2] 黃亞軍,屈明.鉛對健康的影響.現代預防醫學,2004,31(l):95-97.
[3] 徐兩蒲,劉暉,林楓,等.新生兒血鉛水平和產婦因素的相關性探討.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4,10(4):65-66.
[4] 陳桂霞,曾國章,李健.嬰兒血鉛與母親血鉛和乳鉛等因素的相關性研究.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6,40(3): 191-198.
[5] 趙江霞,劉繼文,陳燕.兒童鉛中毒與基因多態性的關系.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6,29(5):464-466.
(收稿日期:2010-01-20;修回日期:2010-03-05)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1-2312.html環境與健康論文范文10篇
相關文章:
大學生就業指導市場調查報告12-28
健康養生宣傳標語07-27
大雪節氣銷售問候語12-17
實用的優美的晚安微信問候語74條08-31
員工參加公司培訓心得體會01-13
迎接新年的廣播稿12-07
小學數學跟崗研修心得體會專業11-13
生產實習心得體會模板08-16
未來的機器人作文11-09
寫人三年級作文300字09-28
形容挫折的排比句08-17
追尋人類起源作文07-23
文科考公的專業有哪些12-02
鄭谷菊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_唐代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