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與理論篇1
在大量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找出寶慶街現狀存在的問題,明確對其改造的目的及意義。然后結合寶慶街區現狀和對其要求,確定街區設計理念,并做簡要的講解。最后通過各種設計理論與方法在寶慶街區上的運用,解決現狀存在的各種問題。保持和創造多樣的街道空間,一是指街道整體,通過多樣性設計,形成自身特性,顯示與其他街道空間的多樣差別;二是指街道空間各物質元素、空間氛圍和街道生活的豐富多樣,滿足人的多樣需求。
關鍵詞:寶慶街;街巷結構;空間多樣性;空間設計
Abstract:This article in Wuhan Hanzhengjie Baoqing Stre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anzhengjie is a distric which originated from business. On the history there were many businessmen who came from all around of China,and the foreigners were manymore than natives.Most of foreigners lived together who came from the same region or thesame occupation,then many special dwelling districs appeared.Some of them still havebeen here till now, Baoqing block is a typical dwelling district of which.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large amounts of data to find out the status questions of Baoqing Street, and make sure it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The Baoqing block status and its requirements and then combined to determine the neighborhood design concept, and do a brief explanation. Finally, through a variety of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s in the the Baoqing block on the use to solve the various problems of the status questions. Keeping and creating diversified urban street space, one side is the whole street space, forming its own feature through diversity designing, reveal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t and the other streets; the other side is the plentiful diversity of its material element, ambience and street life. These kinds of diversity can satisfy people’s multiple demand.
Keywords:Baoqingjie;alleys structure;space diversity;space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4.1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5-0125-02
1 概況
1.1漢正街概況
漢正街是“古漢口之正街”,是漢口歷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萬商云集,商品爭流之地。早期的商人中間流傳著這樣幾句話: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錢備小舟。順著漢水往下走,生意興隆算漢口。漢水發源于陜西,由此注入長江,幾百年以前,陜西商人乘船順流而下,將貨物運到漢正街販賣中轉。漢正街就是由最初的貨物集散地發展而來的。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營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以及后來“”的影響,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曾一度停歇。那些年,小商品幾乎無人經營,盛極一時的“三鎮市場”門庭冷落,市場蕭條,私人經營一度中斷,整個市場處于封閉狀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又獲得了新生。1979年9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批準,重新恢復、開放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當年就有100多待業青年、社會閑散人員在此經營小商品。至1982年,漢正街小商品個體戶猛增到458戶。到目前,漢正街個體經營戶已達到13200戶,日均吞吐貨物400余噸,市場日均人流量16萬人次,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新面貌。
1.2寶慶街現狀:存在問題
隨著城市的發展,該街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除一般舊街區普遍存在的住房質量差、基礎設施匱乏、環境衛生臟亂等問題外,漢正街的公共空間被擠占現象和公共綠地嚴重匱乏的問題也相當突出。
1.2.1公共空間被嚴重擠占
與主要商業街聯系較緊密、人流量多的公共空間都充斥著各類鋪面或被擺上地攤,而各個商戶都盡可能地占用道路來擴大“領地”;位置稍偏、人流較少的街道或少量空地中央則被用來作臨時停車場或貨物堆場
1.2.2綠地、植被嚴重缺乏
整個區域內幾乎沒有公共綠地,居民的戶外休閑活動幾乎無法開展。
2 目的與意義
2.1研究目的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時代的到來,如何拓寬發展新思路,確立發展新目標,樹立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環境,進一步提升漢正街經濟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是一項迫切需要認真思考研究的課題。從國際國內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經濟潛力最大、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國家之一,特別是以武漢為中心的“鄂湘贛”地區加快發展的勢頭十分強勁,為漢正街推進國際化創造了良好平臺。
因此,為了更好地塑造武漢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形象,如何在中國城市全球化進程中展示武漢獨特的城市風格與面貌,體現漢口城市品質,同時創造多變的城市街道空間促發多樣的街道生活,加深市民認同感和歸屬感,滿足其深層心理需求,是本設計的主要目標。
2.2 研究意義
以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合理地引導歷史街區的更新,倡導以可持續發展的態度來對待現有的城市環境。在大拆大建主導舊城更新的今天,這種視角的切入,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城市,改造城市,繼承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優良傳統,彰顯城市的真正魅力。
3 寶慶街區設計理念
本設計的理念定位為“歷史街區――靈動空間――自由生活”,突出漢正街歷史文化名街的風貌,創造歷史和現代的和諧與共鳴,塑造寶慶街濃厚生活氣息的特色。
3.1歷史街區理念的塑造
長江的山與水養育了這片活土,賦予其勃勃生機與悠遠的回憶。暢通其街道,使之成為系統。
3.2靈動空間理念的塑造
靈活而系統的多樣性空間創造,滿足現代城市居民多樣街道生活的深層心理需要。
3.3自由生活理念的塑造
在文化與科技,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下,在提供多元化功能的空間中,享受自由生活。
4 設計理論與方法
4.1 保持原有環境風格與意象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縮影,每個城市的意象、形態、文化氛圍與社會生活都是在一定的歷史過程中積淀下來并隨著社會、經濟等因素的改變而逐漸演變的,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性格。
街道是城市生活發生的空間,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特征,保持和創造街道空間的多樣性,除了對街道物質空間要素進行多樣性設計外,還要對街道的環境風格、空間肌理和社會生活予以保護和保存,它們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寶慶街區在城市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環境風格與意象,這些環境氛圍同居民的街道生活和街道物質空間一起,形成了一種場所精神,是街道空間多樣性形成的深層因素,應該予以保留和延續。現代建筑和交通的發展不斷沖擊街道的原有格局和尺度,導致街道傳統意象與氛圍的喪失,所以應通過良好的城市設計統一新舊建筑的尺度和形象,還可通過對建筑的地域化設計或從地域文化中提取建筑符號,來達到街道環境風格與意象的保持與延續。
4.2 延續寶慶街空間肌理與格局。
外部空間是指街道空間中由沿街建筑界面所圍合的空的部分,它與街道兩側的建筑實體是相輔相成、互為圖底關系的(見圖1)。
根據格式塔心理學理論,這就產生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方法在空間中布置建筑,一種是以建筑為“圖”,空間為“底”;另一種是西特及其追隨者們所倡導的,對前一種方法的顛倒,將空間作為“圖”,將其看作一種積極的因素進行設計,建筑則退化為“底”,是城市空間的背景。
寶慶街區外部空間的多樣設計,就是按照第二種方法,將“空”間看成一個整體進行處理,這其中一是對街道空間線形進行柔化,避免長距離直線形空間帶來的單調感和視覺疲勞;二是結合道路交叉口對節點空間進行多樣處理,形成多變的空間形態;三是對街道小型凹空間的重視,它們對于豐富街道氣氛,促發街道活動起著重要作用。
4.3 完善寶慶街街巷網絡,使之成為系統,更具活力。
漢正街的歷史演進不但呈現了特定的空間肌理與物質形態,還積淀了豐富的社會網絡和街道生活。特定的歷史與地域文化發展了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社會空間。以辯證唯物的觀點來看,特定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觀念引導人們構建了與其相適應的物質空間形態,同時,物質空間形態的變化也會反過來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為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
如果不考慮這一因素強行割裂城市的社會結構與網絡,不但將會導致寶慶街多樣性街道生活的消失,還將極大地沖擊街道生活中的社區意識,導致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喪失,甚至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這種社會網絡和街道生活由居民的社會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構成,因此在寶慶街街道空間多樣性設計中應考慮社會網絡和街道生活的特點及其與街道物質構成的關系,保持原有的社會氛圍和居民的同質性,維持良好的社會網絡和街道生活(見圖2、圖3)。
4.4結合街巷空間節點,設計多樣化的外部空間。
對外部空間的設計是寶慶街區空間設計的重要環節,是表現街道空間環境特質的重要方面。街道沿線開放空間是銜接各功能區和節點、形成多樣性空間形態和場所感的重要手段,設計通過對主要節點不同圍合方式和程度以及對線形空間的多變處理,形成點、線、面組合的豐富空間系統(見圖4)。
5 結論
通過寶慶街的街巷空間的設計與改造,街道空間多樣性的保持與創造可分為街道物質空間的多樣創造和場所精神的多樣保持,本文對街道空間各實體要素和環境要素進行了要素分析并提出了具體設計方法,以達到創造和保持街道物質空間多樣性與街道生活多樣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
[1]Jacobs, Jane :<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93.
[2]凱文?林奇.城市形態.林慶怡,陳朝暉譯,華夏出版社,2001.
[3]布魯諾?賽維.建筑空間論――如何品評建筑.張似贊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4]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尹培桐譯.新建筑,1985-1986.
[5]舒爾茲?諾伯格.存在?空間?建筑.尹培桐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6]伊利爾?沙里寧.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顧啟源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7]R?克里爾.城市空間.鐘山等譯,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
[8]揚?蓋爾.交往與空間.何人可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9]邁克?詹克斯等.緊縮城市――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周玉鵬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10]柯林?羅、弗瑞德?科特.拼貼城市.童明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1]布萊恩?勞森.空間的語言.楊青娟等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2]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13]沈玉麟.外國城市建設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14]董鑒泓.中國城市建設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9.
[15]潘谷西.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16]王建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
[17]金廣君.圖解城市設計.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18]陳紀凱.適應性城市設計―一種實效的城市設計理論及應用.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19]項秉仁.F.L.賴特.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0]鄭時齡.全球化影響下的中國城市與建筑.建筑學報 ,2003年第2期.
[21]王富臣.“論城市結構的復雜性”.城市規劃匯刊.2002年第4期.
[22].王建國.“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現代城市設計方法及價值觀念的探尋”.建筑師.第31期.
[23]方可:“簡?雅各布斯關于城市多樣性的思想及其對舊城更新的啟示――簡.雅格布斯《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讀后”.國外城市規劃.1998年第1期.
[24]吳良鏞.“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舊城更新與城市設計”.城市規劃,1983第6期.
城市設計與理論篇2
關鍵詞:城市設計; 城市空間; 高層建筑; 關系
中圖分類號:TU984.11+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城市設計概述
目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城市的規模在逐年擴大,要想實現城市規模有序增長,保證城市建設的一致性,就要對城市的建筑形態進行整體規劃。對城市建筑形態進行整體規劃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城市的功能劃分若干個功能區,每個功能區內配置相應的建筑物。其中建筑物的類型和高度都應該進行明確,進而使城市整體形象得到提升,使城市規劃具備合理性。根據我國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在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開展城市設計是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
對于我國的城市而言,由于受到原有城區的限制,城市要想擴大規模對老城區的改造收效甚微,并且投入較大,目前通用的做法都是另尋新址,進行統一規劃建設新城區。在新城區的建設中,由于是提前的統一規劃,我們可以通過城市設計,對城市功能區、建筑形式、建筑類型以及城市空間進行詳細的規定,保證新城區的城市建設科學合理,使城市空間與建筑實現和諧統一。綜合目前的城市設計來看,其重要性已經得到了認可。
由此可見,我們在處理城市空間與建筑關系的時候,一定要依據上一級城市規劃的規定,在建筑物建設初期就要對其進行整體規劃,保證建筑物實現功能的同時,又能美化城市環境,處理好與城市空間的矛盾。特別是近年來城市高層建筑物逐年增多,對城市空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對此我們必須要利用城市設計理論,處理好城市空間與高層建筑的關系。
二、城市空間與高層建筑的關系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由于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為了滿足建筑物功能的需要,高層建筑應運而生。目前城市的建筑物正朝著高層和超高層發展,集合了居住、商業、娛樂、寫字樓于一體的高層建筑的數量逐漸增多。高層建筑的出現,解決了城市土地資源緊張的狀況,緩解了土地壓力,增加了建筑的服務功能,但是對城市空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要處理好城市空間與高層建筑的關系。城市空間和高層建筑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城市空間要維持高層建筑密集度水平
在城市建設中,城市空間十分重要,擁堵狹窄的空間會讓城市顯得壓抑,同時也降低城市的美觀性。但是由于城市建設的需要,高層建筑不可避免,那么我們在建設高層建筑的時候,就要控制好密集程度,使其密集水平與城市空間相互統一。
2、高層建筑不能超出城市空間的高度和天際輪廓線
在城市中興建高層建筑并不是越高越好,在選擇高層建筑地點的時候,要根據城市空間的實際進行建設,一定要考慮到城市空間的允許高度,要與城市空間的高度和天際輪廓線相適應,否則不但影響了城市空間,也會使高層建筑顯得突兀失去美感。
3、高層建筑關系到城市空間的景觀視廓
對于高層建筑而言,除了要實現其建筑功能,還要實現其美觀的特性。因此,我們在建設高層建筑的時候,要注意其對城市空間的影響,要發揮高層建筑的積極作用,使高層建筑成為城市空間的景觀視廓,滿足城市空間的特性。
三、處理好城市空間與建筑關系的具體措施
考慮到高層建筑對城市空間的重要影響,我們必須在建筑規劃中處理好城市空間與高層建筑的關系,具體措施如下:
1、完善高層建筑的主體設計方案,使其考慮到城市空間的因素
對于高層建筑而言,其主體設計方案關系到整個建筑的外在形式,對建筑物本身來講非常重要。在多數的城市中,高層建筑都是城市的標志和景觀。因此我們必須保證高層建筑的主體設計方案美觀大方,既能實現建筑物的功能,又能起到美觀城市的作用。除此之外,城市高層建筑對城市空間產生一定的影響,占用了一定面積的城市空間,使城市空間的美觀性受到影響。所以,我們要完善高層建筑的主體設計方案,充分考慮城市空間的因素,讓建筑物起到美化城市空間的作用。
2、對高層建筑的頂部進行特殊處理,減少對城市空間的影響
高層建筑的頂部相當于城市空間的輪廓,從地面來看直接關系到整個城市空間的美觀性,基于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對高層建筑的頂部進行特殊處理,主要可以采用優化設計和外部裝飾的方式,來保證高層建筑頂部外觀的美觀性,使其具有裝飾和美化城市空間的作用。高層建筑對城市空間的有著正面和負面兩種影響,我們要通過對頂部進行特殊處理的方式,盡量減少高層建筑對城市空間的負面影響,實現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和諧發展。
3、在高層建筑中引入生態設計,利用生態設計美化城市空間
由于高層建筑的高度較高,單純的進行外墻裝飾所能起到的裝飾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我們要在高層建筑中適當的引入生態設計的概念,利用生態裝飾來達到美化高層建筑外墻,進而達到美化城市空間的目的。目前城市中的高層建筑往往被賦予了諸多的功能屬性,例如餐飲、商業、金融、居住、娛樂等。對于這樣的多功能大廈,如果我們合理利用生態設計概念,將會取得非常積極的效果,能夠為城市空間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4、讓高層建筑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發揮其積極影響
從目前的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多數的高層建筑都被賦予了標志性建筑的使命,許多的高層建筑成為了城市的地標性建筑,對提升城市形象,拓展城市空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要認識到高層建筑的作用,在處理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時候要學會辯證的看,要發揮其積極的影響,實現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有機結合。由此可見,我們要將高層建筑當作城市空間的一部分,使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和諧發展。
四、結論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我國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高層建筑已經成為了城市發展的未來趨勢。高層建筑對城市空間產生的影響也是多方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我們在建筑規劃的時候,一定要對高層建筑的功能和屬性有充分的了解,要正確理解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關系,發揮高層建筑對城市空間的積極作用,使高層建筑成為拓展和美化城市空間的重要項目。因此,在建筑規劃中處理好城市空間與建筑的關系非常重要,我們必須采取上述措施,保證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和諧統一,使高層建筑發揮功能性的同時,為城市空間帶來積極影響,發揮高層建筑的優勢,有效的拓展城市空間。
參考文獻:
[1] 劉鋮. 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J]. 消費導刊. 2010(01).[2] 范金麗.孔德偉. 高層建筑設計與城市空間 [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7).
[3] 劉順校 周湘津 .高層建筑設計[M]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城市設計與理論篇3
【關鍵詞】:綠色節能建筑 設計方法 理論
在當代社會,綠色節能型建筑是一個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綠色建筑,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并且隨著我國資源節約型社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綠色節能建筑在建筑市場上備受關注,進而綠色節能型建筑已經成為我國一個城市乃至整個國家文明的標桿式建筑。綠色節能建筑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民提供健康、適用與高效的生活使用空間,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綠色節能建筑的含義及其意義
綠色節能建筑是指為在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的基礎之上,并且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實現各種能源的高效利用,從最大程度上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的建筑物,它是將建筑物及其周圍的環境看成一個有機的循環系統,在建筑建造與使用的全過程中綜合各項措施有效地節約能源的消耗,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共處,使建筑業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綠色節能建筑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核心,以環境保護優先為原則,追求高效、低耗能、高環保,統籌兼顧,進而實現建筑工程質量、安全、文明、效益、環保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同時綠色節能建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最小的能源消耗滿足使用的功能、提高建筑舒適度。
二、現代化城市的綠色節能建筑的設計標準
1、作為綠色節能型建筑首先就必須積極順應和按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理念,從最大程度上節約資源能源以及提高綠色建筑的利用率。可以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在建筑頂層設置太陽能吸收板,實現太陽能庭院燈及太陽能路燈照明系統墻面在符合規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量擴大窗面積,建立良好的建筑內外采光系統,在建筑內部設置中水設施,對各類廢水進行綜合處理,處理之后的水用于沖廁所或者進行綠化灌溉。
2、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時必須尊重自然生態,設計時考慮到建筑周圍生態環境的承受程度,盡量做到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從最大程度上避免建筑物對周圍生態平衡的破壞與影響。
3、綠色建筑在設計時必須能夠通過建筑本身傳達出一定的獨特的建筑藝術以及現代化城市應該具有的生態美,并且應該注重人的身心健康,盡可能的避免環境破壞,給人以健康、舒適、親切的感覺,還有建筑實體的空間以及本身的使用功能要順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也就是綠色節能建筑必須有有包容性的空間以及綜合性的功能。
三、現代化綠色節能建筑的設計原則及理念
1、現代化城市的綠色節能建筑設計原則
1.1、保持城市當地質能平衡
在進行現代化城市的綠色節能建筑設計時必須減少外部能源的輸入對本地能量流的影響,從最大程度上保持當地城市自身能量流的平衡,并且在設計中必須首先考慮太陽能、地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且在建筑設計中必須控制建筑材料產地,盡量使用建筑城市本地的建筑材料,盡量減少因建筑材料的流動對本地物質流的影響。所以綠色節能建筑設計時必須遵守保持當地城市質能平衡這個原則。
1.2、資源利用率高,環境影響小
現代化城市的綠色節能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就是資源利用效率要達到最高,對涉及到建筑的各種資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各種建筑材料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盡可能的節約能源。同時還要防止建筑對城市土壤、空氣和水的污染,在建筑選材時,要考慮材料的可循環使用,鼓勵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
1.3、整體設計原則
綠色節能建筑還強調建筑整體設計思想,結合當地城市氣候、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不能盲目照搬那些所謂的先進綠色節能技術,同時也不能僅僅著眼于局部而不顧整體,既要重視建筑設計的局部,但是更要從整體出發。例如對于一些寒冷的城市,如果窗戶的熱性能不是很好,那么用再昂貴的墻體保溫材料也不會達到節能的效果。由此可見,整體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綠色建筑的性能和成本。
1.4、以人為本原則
綠色節能建筑在注重節能環保的同時還應給使用者以足夠的關注,也就是以人為本原則,盡可能的利用自然的方法創造宜人的溫度、濕度環境,在盡量減少能耗的同時提高建筑的舒適性,并且要創造良好的聲環境氛圍,合理的空間布局,宜人的空間環境,完善的通信交通,給綠色節能建筑使用者提供一個比較安靜、和諧、宜人的居住環境。
2、現代化城市綠色節能建筑設計理念
2.1節約能源和資源
這個理念的具體表現為充分利用那些清潔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能源,在建筑實體的的前期設計、中期建造過程中的材料的使用,要充分考慮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盡可能的保證資源的重復和再生利用。
2.2順應和回歸自然
現代化城市綠色節能建筑應該和周圍環境的最大限度融合,爭取建立一種和諧共存、動靜互補的舒適環境,同時要做到保護周邊的生態環境。再有就是建筑實體中不能含有那些對人體有危害的建筑原料或者裝修材料的出現,保證使用清潔無害無污染的建筑材料。
四、現代化城市綠色節能建筑的設計方法
1、綠色建筑總體規劃布局
首先必須綜合考慮當地城市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的類型與特征,優化建筑選址,合理確定綠色節能建筑的規模、密度、間距、高度、綠化等基本參數,使之與自然氣候、地形地貌、河湖水面及自然植被等相適應,例如利用建筑周圍現有的樹木或者其它的一些植物來減少建筑物的熱負荷,還可以根據當地城市的緯度與主要風向,對綠色建筑朝向進行優化,進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大陽能與風能等自然資源,進而減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2、綠色節能建筑形體設計
建筑形體與建筑空間系統不僅僅是構成節能建筑的必要條件,還是現代化城市地域性建筑特色最本質的體現,建筑體型系數小,則綠色建筑比較規整,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冬季供暖與夏季制冷通過外界面的熱工損耗,但是體型數大有方便建筑組織自然通風,因此合理把握建筑的形體系數是綠色節能建筑節能設計的重要環節。在建筑單體設計中,利用別墅建筑造型中屋頂、陽臺、線角、建筑飾面肌理豐富多樣,與完美地與自然山水環境結合的特點,能夠表達出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和諧原則,應該打破那些傳統住宅建筑給人以單一的行列式的印象,利用變化的坡屋面爭取陽光,應該結合當地城市季節長短的特點,運用不同的色彩吸收太陽能,從綠色建筑理念出發有利于建構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3、加強建筑周圍環境的綠化建設
在社會發展的大步伐下人們開始感受到環境對自身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設計時就應該加強綠色建筑周圍環境的綠化建設,城市小區周圍的綠化工作要盡量的減少不必要的硬質的鋪地,要盡可能大的擴大小區內部以及周邊的綠化草坪的面積,同時盡可能多的種植一些綠化效果比較好的樹木,同時周邊的綠化建設還要強調立體的綠化理念,具體的包括墻面的綠化、屋頂的綠化設計以及陽臺的簡單且必要的綠化。
四、結束語
綠色節能建筑是一個新興產物,對環保、節能的要求,是值得探索、研究和嘗試,雖然這條道路是漫長而又艱辛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綠色節能建筑理論的發展將導致建筑學技術內容的極大豐富與建筑藝術創造的相應發展,綠色節能建筑必將以自身的千姿百態的建筑形態與生態環境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曹麗新.淺談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7).
[2]錢麗娟.淺談綠色建筑中的建筑節能創新[J].山西建筑,2008
[3]姜長征.周慶華.在現實條件下如何體現綠色建筑設計原則[J].安徽建筑.2008,(01)
[4]成晉元.綠色節能建筑與可持續發展戰略[J].山西建筑,2006
城市設計與理論篇4
論文摘要:提出了城市設計詮釋理論的審美結構及其在不同的設計階段所具有的詮釋特質。審美結構根據詮釋認知的審美深度及層面不同可分為城市形態化、城市文本化和城市表現化的三級結構。這三級審美結構的實踐途徑分別為城市設計理念層面的意義詮釋、城市設計表意過程的文本詮釋和城市設計創作實踐的主體詮釋等。
1城市設計詮釋理論的提出
城市設計詮釋理論(或稱之為解釋論)是基于詮釋學、現象學和接受美學等學科研究背景,以“詮釋”的思維貫穿于城市設計的全過程,并將詮釋學、現象學、接受美學及相關理論的知識點應用于城市設計的意義理解、文本表達及主體創作過程的城市設計思維與方法的建構。
以詮釋學的視角,城市設計是基于意義理解、文化認同、文本詮釋和詮釋性思維構建的一門“城市空間詮釋美學”或稱之為“城市空間的詩學”。城市設計詮釋理論是基于城市設計在美學與人文科學的研究圖景,是城市設計思維與方法理論與詮釋學交叉研究的初步嘗試。在這個研究領域中,城市空間是復雜的、多元的;城市的意義是可認知的、可詮釋的;城市的形態是可審美的,是可以用語言塑造的認知客體。
2城市設計詮釋理論的理論基礎
美學與人文科學領域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其中,現象學、詮釋學與接受理論三大理論構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論主體。
2.1 詮釋美學
在美學領域,談論藝術作品的理解問題是詮釋學爭論的焦點。伽達默爾有意將系統的審美問題轉變成藝術經驗問題。伽達默爾認為,在經驗所及并且可以追問其合法性的一切地方,去探尋超出科學方法論控制范圍的對真理的經驗。這樣,精神科學就與那些處于科學之外的種種經驗方式接近了,即與哲學的經驗、藝術的經驗和歷史本身的經驗接近了,所有這些都是那些不能用科學方法論手段加以證實的真理借以顯示自身的經驗方式。因此,藝術經驗的真理問題的探討就自然成為我們深入理解精神科學的認識和真理的出發點。
意義是詮釋學一個核心的概念。理解是對意義的理解,詮釋文本就是詮釋文本的意義。意義表征著一種關系,是一種復雜的多元關系。這種多元關系主要表現在要辯證地處理科學詮釋的規范性與歷史性、表達功能與指稱功能,在文本意義的語形、語義和語用三個維度的辯證統一中建構科學詮釋的意義結構(圖1)。
2.2 現象學美學
現象學(從字面上說,關于現象的理論)是一個試圖如其所顯現的那樣來描述事件和行動的一個哲學流派。它批評那種只把自然科學所描述的東西視為真實的傾向。胡塞爾現象學的中心概念是:“意識的意向性”[1]。胡塞爾提出的現象學方法是憑借直覺直接從現象中發現本質。現象是指呈現在人們意識中的一切東西,其中既有感覺經驗,又有一般概念。現象的背后還是現象,并不存在著自在的實體,因為實體在現象學中也是意識活動的產物。所以,現象是實體和構造實體意識組成的整體。本質也是現象,只不過是更為一般和純粹的現象。從現象中發現本質需要憑借直覺,而不能以任何預先的假定為前提。從現象中發現本質的方法實際上是一個意識活動的過程。
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包括3個步驟,這就是:①感性直觀,即以出現在意識中的現象為對象,對它進行自然的描述;②本質直觀,即舍棄雜多的外觀因素,抓住事物不變的結構,洞察事物的本質;③先驗直觀,是專注于意識活動的主體本身,即把事物的存在的信息輸入進去,從而達到純粹的先驗的自我表現并進而得到先驗的自我。
2.3 接受美學
接受理論是以德國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伊瑟爾(Wolfgang Iser)、瑙曼為代表的,誕生并盛行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種文學美學思潮。20世紀60年代后期法國南部康斯坦茨大學的漢斯羅伯特姚斯和沃爾夫崗伊瑟爾等幾位學者為代表提出了“接受美學”(Rezeption-Aesthetics)和“接受理論”(Rezeptionstheorie)的主張。而且,他們的主張還很快構成了一門文藝美學新學科的雛形,并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正如美國學者R C霍拉勃所指出:“從馬克思主義者到傳統批評家,從古典學者、中世紀學者到現代專家,每一種方法論,每一個文學領域,無不響應了接受理論提出的挑戰。”[2]接受理論又稱接受美學或接受研究。是以現象學和詮釋學為其理論基礎,以讀者的文學接受為旨歸,研究讀者對作品接受過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規律的理論體系。它把讀者與作品的關系作為研究的主體,探討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反應與接受,以及閱讀過程對創作過程的積極干預,并研究對作品產生不同理解的社會、歷史和個人的原因。
3城市設計詮釋的審美結構
3.1城市形態化的表層審美結構
城市的形態化是人們認知城市最表層的審美結構。因為,城市的物質形態被認為是城市物質、文化、社會因素的外顯形態。物質因素是相對表層、外在的,是城市最基本的空間元素的組合。此外,城市設計是一種延續性的設計,它必須考慮城市現有的結構、文化、背景等。從城市文脈的角度來分析,也就是合情合理地理解、理順整個城市整體的上下文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對城市的審美體驗往往是城市設計創作的初始階段,審美體驗也成為城市形態化的表層審美結構基本的審美方式。
城市形態化的表層審美結構提出了人們認知城市基本的認識論問題,或者說是如何對城市審美的態度問題。審美——也是詮釋者對“意謂的客體”的實踐形式。在城市設計的方法體系中,如何從美學的高度,以審美的方式研究城市形態的生成、延續、嬗變,尋求城市本質、本原、本體的回歸,以及對城市意義的理解、解讀、詮釋等這一系列問題是城市空間詮釋美學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3.2城市文本化的中層審美結構
城市文本化是城市設計詮釋的審美結構的第2個層面。城市文本化反映的是精神層面城市所體現的東西,它反映在城市文本之中。城市文本包括城市客體的擬文本和城市(規劃)設計文本兩個概念,它們在城市設計的不同指稱、不同階段對城市客體產生作用,是城市的詮釋主體與城市客體的中介形式。在城市文本化的過程中,城市的意義在不斷的深化中被拓展,人們理解城市的途徑往往是從城市文本中獲取知識,城市(規劃)設計文本以理解和詮釋等方式形成其基本的審美形態。城市(規劃)設計文本的作用在于塑造城市意義的深層形象,開拓主體對城市體驗的心理空間,以實現主體通過想象和聯想在頭腦中喚起的一系列具體可感的城市形象所構成的藝術形式。因此,中層的審美結構主要是通過文本所呈現的感覺、聯想、移情、認同、控制等形式作用于城市,是在人心理上構成一種貌似真實而實則虛幻的城市形象,所以,我們稱之為城市文本化的中層審美結構。
3.3城市表現化的深層審美結構
城市的表現化屬于城市設計的深層審美結構。在美學關系上的城市設計原則只是在城市精神層面的設計體現,屬于中層的審美結構。然而,城市之美決不是僅僅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城市文化和設計理念,城市更是社會生活的容器,是表現城市真實存在的“詩意的棲居”。因此,反映城市真實狀態的審美形式必然是具有深層審美的表現化結構。所謂表現化是指城市設計的意蘊層面,即蘊含在形象的指向性和包容性中的歷史態度和社會傾向。也就是說,在城市設計的操作階段,城市設計的詮釋主體很難以一種超然審美的態度去面對城市社會的復雜問題。因此,我們需要研究更為深層的、反映空間復雜性與真實性的思維與方法。這一問題的出現也使得城市設計在相關交叉學科和政策實施層面的研究方向成為很多學者關注的熱點。例如,1995年,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把規劃系從建筑學院分出來,和公共事務管理系組建成新的城市規劃和公共事務學院。注重解決城市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城市問題,如城市中心區衰敗的重建對策、新的城市中心區建設等。
城市的表現化反映城市設計主體在創作階段對城市存在的真實把握。城市不僅僅是物質的、精神的,更是社會的。社會性的城市總是充滿欲望、功利和實用的追求,如果完全沒有這些,那么城市也就無需存在了。對城市設計來說,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通過設計使得城市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就是將城市這種狂野的甚至是瘋狂的欲望、功利跟實用需求相結合,使浮躁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沉靜下來。
4 城市設計詮釋審美結構的類型指稱
根據城市設計的詮釋特性和城市設計學科特點的相關研究,筆者認為城市設計的類型可劃分為:概念型城市設計、導控型城市設計和實施型城市設計3種,分別指涉城市設計注重形態概念、注重表意過程、注重創作實踐在城市設計各個階段不同的思維特性。概念型城市設計可稱之為理念層面的城市設計,導控型城市設計(管束性城市設計)和實施型城市設計(開發性城市設計)可稱之為操作層面的城市設計。在城市設計的詮釋過程中,它們分別表現為城市設計在類型和階段層面劃分上的不同詮釋途徑,如在理念層面的意義詮釋、在表意過程的文本詮釋和在創作實踐的主體詮釋等(圖2)。
“意義”是城市設計詮釋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理念層面城市設計的研究過程其實就是城市意義的詮釋過程;在城市設計的表意過程中,城市設計師通過文本性成果指導、控制城市設計的實施,并通過文本控制體現城市文本化的中層審美結構;在城市設計的具體設計階段(即操作層面的開發型城市設計階段),城市設計師的創作實踐活動(具體城市物質空間的設計)突出體現了主體創作活動的審美經驗及主體詮釋的自我表現等內在性問題。創作實踐活動的城市設計詮釋是在理念層面對城市意義的研究的指導下及表意過程的文本控制的框架內,充分發揮主體創作特性的詮釋形式,其詮釋結果是創作出了具象化的城市設計作品,其詮釋內涵反映了創作主體對城市存在的真實把握。
5城市設計詮釋的實踐途徑
5.1 城市設計理念層面的意義詮釋
“表意”是指創造意義的過程[3]。文化表意層面的城市設計主要表現在理念層面的城市設計對意義傳達方面的追求,也可稱之為對城市文本的研究。因為,諸如城市空間、城市環境、城市景觀的意義都是被詮釋和生產出來的,這些非語言的意義同樣產生于社會和文化傳統,但對其意義的詮釋卻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同時,城市建成環境的意義隨著社會的價值觀的發展而變化,以適應社會的經濟組織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意義伴隨著社會的改變而改變,也可以說,城市空間的價值就在于人們如何認知、評價城市以及如何從中抽取意義和賦予其意義。
在意義的研究中,我們對城市系統(城市文本)的整體概念進行詮釋理論視角的解構,從其深層結構、顯性形態、描述物、表現物等多側面進行城市文本研究,這些概念分別對應城市結構、城市形態、城市空間的實體與內空等幾方面展開城市設計文化表意層面的意義詮釋(城市文本分析)。可以說,這是從城市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入手,深入探求城市文本意義生成的美學途徑問題。
5.2 城市設計表意過程的文本詮釋
“文本”也稱之為“本文”。城市設計研究的“文本”概念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指城市自身的書寫形式,稱之城市文本,我們要通過“閱讀”來認知城市,城市不同時期的形態被看成是一部文學著作的不同版本;其二是相對于城市客體研究所形成的規劃設計文本,或稱之為城市設計文本。如果突破純技術層面的視角,城市設計文本則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狹義上的城市設計文本包括:其一,是對于不同層次的形態環境的設計編制,包括總體城市設計和局部城市設計,這些都是以形態為研究對象的設計表達;其二,是以城市設計的編制成果為綱要,側重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城市建設管理和社會干預能力的內容,即轉化為實施工具為城市設計的實施運作提供依據。[4]廣義的城市設計文本可用“替代物”的形式研究城市客體。所謂“替代物”是源于人們認知客體的兩類途徑,一是以“實在空間”為認知客體的“直接認知”,二是以其“替代物”為認知客體的“間接認知”。“替代物”包括“描述物”和“表現物”兩種文本形式[5]。
我們可以歸納出如圖3所示的文本詮釋框架模型。這是一個統括性的概念模型,從文本描述物到文本表現物的空間表現要素在這個模型框架中清晰可見。從描述物到表現物的文本“替代物”指涉了從表象到抽象的所有介質類型。其中,描述物的文本介質包括具體空間、圖像介質、文字介質等,即從空間形態到空間實踐的詮釋過程;表現物的文本介質包括雕塑、影像……文學等,即從空間化到社會化的文本認知過程。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些文本介質的表現的內在機制,就會發現我們在參與、解讀、實踐空間的過程中是“有意無意”的通過對這些“文本介質”的“中介的”詮釋而激發創作情感的(圖3)。
5.3 城市設計創作實踐的主體詮釋
城市設計的詮釋主體從詮釋的初始立場走向了城市表現化的深層審美結構。如果說作者創造了城市的文本,那么讀者則參與了重構文本中的城市。在作者與讀者的共同視域中,城市設計師用自身的知識經驗對城市進行了積極有效的創作活動。如同文本一樣,城市也能擁有多角度的詮釋。因為城市本身就像一個開放的文本(open text)。在文本的想象空間里,不同的讀者因為自身的經驗不同而得出因人而異的城市景觀和經驗。“當一個文本的演繹者越來越多時,人們的視野將得到不斷的擴展和補充,在反省、詮釋城市生活的同時也能界定自己的位置,進一步塑造城市的現狀和個性。”因此,在對城市文本和城市設計文本進行分析之后,我們更有必要深入研究城市文本創造者的創作活動。
城市設計的主體詮釋主要是指城市設計主體在創作過程中,在其理解結構、心理結構和批評結構等影響下所具有的特殊的“詮釋”思維特質。城市設計的詮釋方法是在詮釋理論特定的規則系統中,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對城市設計的城市客體(城市文本)進行有效分析和合理說明。這些分析方法將直接影響城市設計的實踐過程中的思維表達與設計手法。本文涉及到的城市設計詮釋方法包括:語境分析、修辭分析、隱喻分析、意向分析和復雜性分析方法等。此外,城市設計主體詮釋的創作表現也是在主體詮釋的方法體系內研究的重要內容。
結語
城市設計詮釋理論的建構是一種創新的嘗試,是在城市設計詮釋美學的審美特質與城市設計的學科特性雙重影響下的城市設計基礎理論研究。城市設計詮釋理論注重對文本理論的研究,包括對城市文本的閱讀和城市設計文本的創作過程及其創作實踐主體性的探討。文章提出的城市設計理念層面的意義詮釋、表意過程的文本詮釋和創作實踐的主體詮釋等三個實踐途徑,為科學研究詮釋理論在城市設計的應用建立了總體的框架。
參考文獻
1[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德]克勞斯黑爾德編.現象學的方法.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7.
2漢斯羅伯特姚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82.
3[英]Matthew Carmona,Tim Hea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城市設計的維度.馮江等,譯.南京:百通集團,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8.
4莊宇.城市設計的運作.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119-145.
城市設計與理論篇5
關鍵詞:風景園林;關系;城市設計;影響
一、引言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生態城市和和諧城市構建的呼聲越來越大。在城市的設計中設計師們必須認真的對待這一問題,因為這關系著城市未來的發展道路,關系著人們的生活質量,關乎這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風景園林不僅能夠美化城市,還能協調、美化城市的環境,對改善城市環境和促進城市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風景園林對城市設計的影響的探討,對于城市的設計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風景園林與城市設計的關系
1、設計客體的同一性
城市設計主要面對的是城市外部空間的形態布局,創造理想的城市空間結構。風景園林設計的對象主要是城市中的綠色空間,如城市內部的綠化設計一直是風景園林師最本行的業務。由此可見,城市設計與園林設計在設計對象上有著高度的同一性,城市外部空間是其共同的工作領域。風景園林的主要設計客體是城市的環境、綠色空間及城市公共空間,旨在通過風景園林設計實現城市環境的優化,為城市居民創建優美、和諧、健康的外部生活空間,實現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城市設計針對的也是城市居民的外部生活空間,是對城市空間結構進行合理設計的創造性工作。
2、理論與學科的互通性
城市設計與風景園林設計均受到哲學、藝術與科學領域思潮和理論影響。從功能主義理論到人文主義理論的變遷都對人類的審美意識和社會潮流發生過導引作用,當然也直接對城市設計理論和風景園林設計理論產生了影響。其基本理論的同通性使兩者的設計師能夠實現學科上的相互滲透,城市設計師同時也肩負著城市風景園林的總體設計任務,需要在營造城市硬質景觀、合理設計城市空間結構的同時考慮城市風景園林設計可能創造的景觀與自然環境的協調性。風景園林設計師需要在了解城市設計需要和總體設計精神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景觀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才能創造出好的設計作品。當今,人們對所處生態環境日益重視的形勢下,城市設計與風景園林設計都面對著共同的城市生態問題,都需解決城市人群與自然相生相長的因素進行設計,這使兩者在學科領域上也發生了共通。
3、設計目標的一致性
不管是城市設計師還是風景園林師,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里辛勤耕耘不斷的創新發展,面對和追求的都應是同一個目的――創造優美的城市環境、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營建理想的可持續的城市外部空間形態。所不同的只是他們從不同的方向向這個目的努力和邁進。
4、從業人員的互滲性
城市設計和風景園林設計的淵源很深,突出的一點就是從業人員的互滲性。許多城市設計師有著風景園林的學科背景,而許多風景園林師又是學城市設計出身的。國際著名的風景園林教育家卡爾•斯坦尼茲教授,早年就是師從于城市設計巨匠凱文• 林奇。亨利• 文森特•哈勃德是哈佛大學第一個風景園林學位的獲得者,后來成了城市設計領域的著名專家。
三、風景園林對城市設計的影響
風景園林是綜合利用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手段營造的人類美好的室外生活環境,其核心是協調人與自然及所處環境的關系。風景園林對于城市設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中國傳統園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在世界園林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是全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方法對于現代城市設計具有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中國傳統園林在設計中注意人與自然的統一的設計理念。中國傳統的園林造景強調人利用自己的感受去發現自然、感受自然,并按照自然規律來造園,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其中用來表現自然的藝術手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礎上造園;二是在造園的過程中用自然植物、花卉、山水等來裝飾園林,以體現園林的自然美。現代所強調的和諧城市設計的理念就是來源于古典園林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設計理念。
其次中國傳統園林的空間組景的設計技巧。中國傳統園林的空間組景,往往應用借景的、對景、漏景的組景方法,給人構造一種園中有園,景中有景,步移景異的意境。我國城市的設計者們都運用了相似的手法,使其設計即能反映城市設計本身的意境,又能使城市整體的功能和環境得以統一,從而使城市空間和園林空間相互滲透,邊界感消失。同時,風景園林中重視空間延伸的設計思想對城市設計也產生了深刻影響。當前城市設計總重視空間分隔以滿足不同城市居民的行為和心理需求的設計就源于此。
再次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因地制宜的思維方式。在選擇園址時, 傳統造園強調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充分考慮周圍環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條件、林木植被以及周圍的構筑物等多種因素,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很多的結合起來,同時根據當地人生活的習俗和游覽景觀的方式來設計園林。做到園林景觀與當地文化、當地地域景觀的一致性,凸顯了每個地方獨特的自然風光地貌。在現代城市的設計色城市的構建就很好的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思維方式,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特色資源,在城市的設計中必須體現這一點,不能一概的模仿其他城市的設計,而忽視了每個城市獨有的特色。
2、中國現代園林對城市設計的影響
中國現代園林經過了傳統園林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結合了現代社會發展所擁有的特點而形成了獨特的園林理論,對于現金城市的設計具有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構建。隨著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城鎮化的速度不斷的加快,城市也得到了不斷的擴大和發展。然而在城市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遭到了重大的破壞和惡化,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擁有綠色植物的城市成為了人們所渴望的環境。導致人們對綠色植物的渴望,因此產生了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理論。該理論強調城市園林建設點、線、面的結合,主張城市園林綠地要呈網狀、放射狀等系統方式滲入城市中。此時的園林雖然注重了改善環境的生態功能,但仍以觀賞為主,缺少多重功能兼顧。這種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理論的發展反應了現代園林景觀對城市設計的重要影響,生態城市的設計是最好的證明。
其次現代大園林思想。近年來形成的現代大園林思想,是在傳統園林精髓的基礎上,通過繼承和借鑒古典園林理論、前蘇聯城市系統綠地規劃理論和起源于美國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論發展起來的。其核心是建設園林式的區域、城市甚至國家。實現大地景觀規劃,其實質應當是園林與建筑及城市設施的融合。這種大園林思想強調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充分的考慮園林的規劃和建設,突出強調城市人居環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滿足人們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需求;滿足人們對建筑室內外空間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閑、交流、運動、活動等工作和生活環境的需求;滿足人們對建筑等硬質景觀與山石、水體和植物共同構筑的環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創造集生態功能、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大園林。這種現代大園林的思想和理念對于我國城市的設計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的體現了城市居住環境的現實需要,園林與城市相結合,園中有城,城中有林的設計理念是現代城市設計的首選理念。
四、結語
城市設計與理論篇6
關鍵詞:建筑設計;外部空間;理論建筑與其外部空間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是一種帶有人類特色的空間。在人類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中,建筑與其外部空間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分析建筑設計及其外部空間的關系,就是要設法建設出一種獨特的生物圈空間,讓人類的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下面介紹幾種有關建筑設計及其外部空間關系的理論,促進我們在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更加全面地思考,努力提高建筑質量。
1建筑現象學
城市在歷史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變化,讓城市塑造出了居民的種種意識以及生活需要,如社交活動、生活習慣、居住環境、材料資源、文化習俗、歷史傳統以及地方和民族的思想觀點與意識形態,這樣下來,城市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和精神內涵。因此,在城市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關設計師要力爭將城市的文化內涵在建筑中得到體現,用自身的設計經驗和先進意識,把隱藏在建筑實體背后的文化價值挖掘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在建筑空間的組成上刻上城市生活的烙印,讓人們的思想、理念及情感得到發揮空間。在建筑外部空間的設計中,建筑現象學不僅關注建筑的實體構造,還要結合建筑的文化內涵與精神作用,將其與生活環境相聯系,體現場所精神。從廣義上來說,建筑現象學運用現象學的方法,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因此也被稱為場所現象學或人居環境現象學;從狹義上來說,建筑現象學是由挪威建筑理論家舒爾茨提出的一種建筑理論。舒爾茨把建筑現象作為環境現象的反映形式,而環境現象則包括三方面內容:自然環境、人造環境和場所。舒爾茨建筑現象學將“場所精神”定為其理論核心。場所這一術語將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不僅包括實體建筑,還具有一定的精神內涵。場所的精神內涵相比空間和特征而言,有著更為深遠的精神意義,如何讓建筑的外部空間同內部空間都具備一定的場所精神,是建筑作品好壞的關鍵因素。場所精神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并且也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尊重和延續場所精神是我們需要做的,但同時注意不能照搬原有的結構及思路,要將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進行綜合性設計,既可以體現歷史價值,也符合現代城市設計理念。
2行為建筑學
行為建筑學作為一種研究人類活動與建筑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其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設計程序以及符合時代要求的建筑設計方法,從而適應不同時期人們的活動行為規律。只有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空間行為與建筑設計的關系,結合城市規劃建設理念,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同時符合社會文化習慣。在建筑設計中,要努力培養認知地圖的能力和私人空間的構造意識,以及掌握領域感和個人空間的協調方式。認知地圖的能力是指人們在城市生活中對周邊環境的認知能力,建筑設計與城市構造會影響到人們對于方位以及空間環境的認知能力,建筑設計人員可以根據心理學相關理論,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采用認知地圖的分析手法,并深入群眾中展開調查,了解人們的認知水平后,建立起合理的城市構造框架。人們對環境產生的意識由三部分構成:識別性、結構和意義,識別性是指環境中的建筑實體在其背景中具有圖的性質,結構是指建筑物在空間上的彼此聯系,意義則是指實體或者空間的本源性質。影響建筑與城市識別性強弱的三個因素有:形式、顯著性、意義。私密性、個人空間、領域感是現代生活的基本要求,建筑設計師要努力在建筑設計中體現這些觀點,才能促進建筑事業的長久發展。
3建筑類型學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建筑形式也隨之產生。任何建筑形式的規律都不能脫離歷史而存在,它必然能夠在原先的建筑形體和城市建設中得到體現。建筑類型學理論中,任何建筑形式的法則都有歷史上產生的建筑形式理念,建筑法則只能存在于原先的建筑體系以及城市構造之中,建筑類型學從根本上揭示了建筑的統一性和變化性之間的相互關系,其內容主要有三大部分:類型選擇、類型處理、類型與城市形態的關系。類型選擇就是建筑設計人員創造和設計的過程,類型處理是對已有的建筑模型進行詳細改造,并且挑選合適的模型進行下一步建設。從類型與城市形態之間的關系來說,城市作為建筑集合的場所,也是新建筑形式的發源地,建筑構成了城市的片段區域,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許多建筑設計大師認為,城市本身就是一種類型,是一個建筑類型層次的終端所在。城市中存在的現實建筑物包含了人類生活需要的含義以及價值理念,城市是建筑的集合體,并且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價值和建筑意義。城市作為一種在時間和場所上都與人類生活緊密結合的形態,體現著人文主義價值觀。類型的選擇和處理方面,最終要達到城市形態的良好延續,城市發展的最終形態是建筑以及建筑組群,要想處理好建筑和建筑組群之間的關系,就要通過類型與形態的研究來完成。因此,建筑類型學是城市形態研究過程中重要理論依據,相關建筑設計人員要充分考慮到建筑類型與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現有的方法上加以改進,研究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城市形態。
4新陳代謝與共生論
新陳代謝與共生論的提出,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該理論將生物學的進化論和再生論植入到建筑設計中,力爭做到技術、自然、人類三者協調發展。新陳代謝與共生論采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而不是把城市和建筑看得一成不變,認為城市和建筑是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的,提議在城市建設中引入時間概念,并且設置相應周期,以生物學作為該觀念的基礎,將城市和建筑視為有組織的形體。該理論重視關系而不是實體自身,著重體現建筑的整體性,并且強調歷史性以及共時性。歷時性是指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共存關系,共時性是融合不同文化的共生關系。相關建筑學家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多理論,比如過渡空間、模糊性、矛盾心理以及多價性理論,為實現“共生城市”的建造目標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共生城市”是體現生命原理的一種城市觀和建筑觀,其涉及的理念有:新陳代謝、循環發展、信息化、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等。新時代是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信息的傳遞以及生物科學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共生理論”具有以下幾種發展空間:歷史與現實的共生、傳統理念與新科技的共生、局部與全體的共生、人類與環境的共生、文化差異共生、個例與群體地共生等等。
5生態建筑學
將生態理念植入到建筑外部空間設計中,可以使建筑設計更加科學合理。將環境和氣候因素摻雜到建筑設計過程中,可以優化建筑空間構造,給人們帶來更舒心的環境。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建筑設計人員必須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知識,結合現實生活的生態觀念,主動尋求突破和創新。在尊重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站在整體布局的角度上看待生態環境、社會文化以及人文關懷的相互發展和共存,既要強調整體的合理性,也要注意局部的獨特性以及不可分割性。生態建筑學以生態學原理為理論基礎,旨在發現更完善的建筑理念以及方法,將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處理得更加融洽,實現自然、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對于建筑和環境這兩個重要因素,生態建筑學提出了相應原則:整體有序和循環再生。在整體構造上,建筑設計人員需要綜合自然環境和建筑的不同特點,進行仔細的分析與整合,制定出詳細的建筑規劃;同時,建筑設計人員要懷著循環再生的理念,對于建筑材料的挑選和使用要進行系統規劃,以保護資源利用的平衡模式,盡量使用可再生、有循環利用價值的建筑材料,為生態環境建設貢獻一分力量。
6新城市主義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道路建設以及城市化進程也在有序進行,舊時的城市中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針對類似情況,恢復舊市中心的核心功能,進而恢復舊城市的面貌是建筑設計人員面臨的一大難題。新城市主義致力于恢復舊城區的面貌和功能,用現代化建筑理念進行改造,使之符合現代化的審美觀念以及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同時要保留舊建筑的尺度以及城市和建筑之間的和諧關系。通過新城市主義下的改造活動,城市得以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中心地帶。對于舊城市的改造,建筑設計人員要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新建和修飾,保留其傳統構造,還要為其注入新時展的標志。新城市主義這一理念對于現階段的建筑設計工程有著極大的參考家住,為相關設計人員處理城市發展問題以及建筑和城市相互關系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支持,是一項全新的發展模式。
7結束語
建筑設計是現階段城市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保證建筑質量,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可和支持,就需要建筑設計人員采用現代化的建筑理念,對建筑設計及其外部空間的關系進行綜合評估,以便于制定科學合理的建筑計劃。通過對建筑設計及其外部空間關系相關理論的研究,建筑設計人員可以體會到傳統與現代建筑的差別,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合理改造,為人們的生產生活營造一個安全舒心的場所,為新時代的城市建設保駕護航。參考文獻:
[1] 黃為民.建筑設計及外部空間關系理論特點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3):163.
[2] 武術,周惠芳.室內外空間在建筑設計中的組織與處理[J].世界家苑,2012(3):232.
城市設計與理論篇7
[關鍵詞]城市設計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7-0229-01
引言
城市設計是關于城市規劃布局、城市面貌、城鎮功能,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門學科,是對城市的形體環境設計的一種構思、手段,主要是從城市的整體環境出發,側重于城市的物質空間形態的規劃布局。最終的目標是創造出高質量的城市空間環境,從而帶動和促進城市的良性發展。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景觀建筑、建筑學等學科的關系日趨密切復雜,并且與城市工程學、城市經濟學、環境心理學、社會學、公共管理等有一定的聯系,是一門綜合性跨領域的學科。
一、課程教學模式建立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的深入,城市設計已成為國內外建設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在城鄉規劃、建筑、景觀、市政等領域都提出了大量的城市設計的研究課題,對城市設計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迫切。城市設計是建筑師和城鄉規劃師職業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筑學和城鄉規劃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課程可使學生掌握從宏觀層面上對城市空間結構認識和理解,從中觀層面上對城市特定區域的調查和分析,從微觀層面上對城市重要地段城市設計問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建筑與設計學院的城市設計學科團隊不斷探索城市設計教學體系,建立適合地方院校的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對課程建設有重要意義。
二、課程發展現狀
城市設計納入我國建筑學教育中已有近20年,1996年同濟大學率先開設城市設計課程。目前,全國各地院校陸續在城鄉規劃學、建筑學、環境藝術、景觀學專業開設了該門課程,并將該門課程列為城鄉規劃、建筑學專業的主干課程。長春工程學院自2007年起,第一屆五年制建筑學專業開設32學時的《城市概論》理論課程。2011年開始招生的新增城鄉規劃專業,將開設32學時的《城市設計原理》和56學時的課程實踐設計《城市設計》。相對于國內同類院校,我校的城市設計這門課程起步較晚、差距很大。
三、教學模式思考
城市設計是城鄉規劃學、建筑學的一個分支體系,深受整個教育環境的影響。城鄉規劃和建筑人才的培養有多種模式,通過對我國和國際較先進的教育模式的探討,結合我校的自身特點,希望需求一種適應自身特色的城市設計教學模式。
(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城市設計課程的講授首先應從理論開始,理論講授可以分為描述型和指導型兩類。描述型講授主要是介紹城市設計的相關理論。指導型講授主要是通過講解案例,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使學生對城市設計感興趣,形成感性認識。城市設計的實踐性極強,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城市設計的理論知識,還應該能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城市設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理論體系和整體架構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實踐中發現有缺失的知識結構,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可完善教學體系。
(二)教學和體驗相結合
體驗是在城市規劃教學中重要的環節,特別在城市設計這門課程中,它是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做的整體構思和安排,這門學科主要是研究城市空間環境。學生對于空間的感知,主要是從體驗開始的,例如,街道的的d/h比、街區的尺寸、建筑的形式、開敞空間、城市天際線、地標與重要節點等。在體驗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與體驗城市具體空間相結合,這樣可以由單一封閉的教學模式轉化為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在體驗城市空間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對空間的尺度感和對空間的分析能力,從感性層面上了解城市的空間,從理性上分析空間,幫助學生梳理創造性的思路。
(三)校內和校外相結合
在學校,校內的文獻資源是有限的,而城市設計這個領域要求從更高的視角和更寬的視野進行空間的設計。城市設計的很多知識不是來源于書本上的,還需要學生從校外的實際設計項目中得到。現在許多高校都經常進行多校聯合設計,這就是讓學生多與校外進行交流,來自多個院校的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將各自學到的知識相互交流。指導教師也是交叉式的指導,教師指導非本校的學生,這樣可以讓學生多了解外
校在本領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作為地方院校,接觸城市設計項目研究機會較少,可為老師和學生爭取海外學習的機會,與國外院校、設計機構聯合,讓學生通過學校的國外交換項目,可以開闊視野,來填補當前城市設計的前沿知識。
四、結語
城市設計既不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也不是擴大的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教學,要求學生具備較為扎實的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設計的功底,在此基礎上學習更多相關的城市設計技能和思考方法。從城市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上,可以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教學和體驗相結合,將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的方式。與執業建筑師、規劃師、景觀建筑師、市政工程師等執業實踐接軌,建立有效而持續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建國.21世紀初中國城市設計發展再探[j].城市規劃學刊,2012(1):1-8.
[2]肖哲濤,郝麗君.城市設計課程教學改革[j].華中建筑,2012(11):179-182.
[3]來朝旭.城市設計課程教學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2(6)72-73.
城市設計與理論篇8
一、基本理論教學環節
理論教學是整個城市設計課程的基礎環節,對于基本理論的掌握有助于學生理清概念,建立對所學知識的初步認知。
1.教學內容
城市設計理論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城市設計的基本概念、發展歷史、指導思想、設計原則和具體的設計方法。這些是城市設計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解的基本內容,也是核心內容,它是進行體驗式教學與設計實踐教學的基礎。
2.教學目的
通過對基本理論的介紹和說明,使學生對城市設計在思想認識上有所提高,了解城市設計的發展歷程以及現實意義,并能夠理解基本概念、設計思想與方法。
3.教學方法
理論教學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如果單純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難使其產生深刻印象。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一方面應在課堂教學中將理論與實例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條件,使學生對較為抽象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與記憶;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交流溝通,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可以在課堂上設立討論和提問環節,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師生之間充分交流,教師也能從中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在課外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和校園網絡收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料,豐富知識,開闊眼界。
二、體驗式教學環節
城市設計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空間環境。所謂體驗式教學,就是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具體城市空間的調研體驗相結合,將課堂理論知識形象化,改變單一封閉的教學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1.教學內容
課程安排學生對城市空間的現場調研,將班級學生劃分若干小組,并劃定適宜的空間范圍,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地塊。地塊調研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街區的尺寸、道路層級、建筑性質、建筑形式與高度、開敞空間、空間尺度、區域的輪廓線、主要路徑、地標與重要節點等。[2]同時,要求繪制區域的意象地圖,對區域空間環境的優劣能夠予以綜合分析評價。
2.教學目的
提高學生對于城市空間的感性認知,培養學生空間的尺度感以及空間分析能力,使其能將理性的基礎知識與對城市空間的感性認知相結合。3.教學方法對于具體城市空間的體驗主要可采用現場踏勘、問卷調查兩種方式。具體來說,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乘坐交通工具和徒步調研,從感性層面了解不同出行方式對于城市空間的感受,認識不同空間尺度比例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走訪詢問生活工作在此區域的居民對空間環境的感受和需求,認真進行問卷調查,進一步挖掘空間內在的生活與文化屬性以及其中存在的社會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力和表達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借助手工模型和圖紙來解析城市空間環境,借此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思路,傳遞其核心想法。在此應特別注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探索性學習的鼓勵。在這一階段中,教師不應進行過多的干預和指導,而是充當組織者和答疑者的角色。
三、設計實踐教學環節
城市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單純理論課的講解和案例分析,不能完全讓學生掌握城市設計的基本知識,只有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設計的綜合素養。因此,設計實踐環節應與理論教學結合起來,在相應的講解過程中安排設計課程作業。
1.教學內容
城市設計就是對城市空間的設計。城市空間可以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設計實踐環節應選擇幾類較為典型并能夠代表不同層次的城市空間作為設計對象。宏觀層次的城市設計任務主要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分析城市整體的空間結構形態、發展戰略、城市整體意象。中、微觀的城市設計以城市中的局部空間環境為對象,側重于對具體建筑實體、空間以及環境的設計安排。[3]
2.教學目的
通過城市設計繪圖作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對于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對于所學課程的認識,全面掌握各種設計要點和方法,并能夠靈活運用到具體的城市空間設計中去。
3.教學方法
在設計實踐教學中應以學生的自主思考和獨立設計分析為主,以課堂講授為輔。在學生設計構思階段安排方案討論會,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講述自己的設計思路,提出自己在設計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和同學共同交流,從而指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設計方案。對學生創造性的設計方案,予以鼓勵和引導,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更好地完成設計作業。在設計實踐過程中,著重強調城市設計基本原則和設計方法在具體空間設計中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最終評圖講解階段,對圖紙中的優缺點予以詳細說明,與學生共同探討和分析,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與能力。
4.各教學環節的相互滲透
基本理論教學、體驗式教學、設計實踐教學這三個部分并非相互獨立,而應將其看做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一個完整教學體系。理論教學是課程學習的基礎,體驗式教學和設計實踐教學是對于理論教學形象化的認知與實際的應用。在相應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體驗式教學與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一方面能夠調節教學氛圍,另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習效率,收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小結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1-2897.html城市設計與理論范文8篇
相關文章:
國慶節日記11-09
春節的社會調查報告08-21
立冬朋友圈高質量文案11-09
每日一簽早安問候語語錄27條10-05
簡潔的唯美的晚安朋友圈問候語09-28
獎學金獲獎感言08-03
個人總結大學范文11-22
匯報材料如何寫09-19
買加油卡單位介紹信10-25
學生考試作弊檢討書09-20
幼兒園寶寶的表揚信07-16
高中生軍訓鍛煉心得模板08-16
春節趣事作文100字11-14
三年級我做了一項小實驗作文10-05
中秋節五年級作文500字09-27
《閱微草堂筆記》讀后感08-17
防汛防臺風幼兒園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