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人的護理篇1
關鍵詞:ICU;重度燒傷;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7-0386-01
隨著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醫學模式的急劇轉變,人們已不能滿足于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而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在接受治療護理方面也就有了更高要求。燒傷病人絕大部份是突然的意外傷害,殘酷的現實讓患者無法接受,而導致患者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因此,作為一名ICU護理人員應針對以上特點,科學的指導,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護理,消除病人的心理問題,是每一個護理人員必須具有的新理念。
1臨床資料
我院收住入院重度燒傷病人20例,男16例,女4例,年齡最大74歲,最小6歲,燒傷面積42%-85%,深Ⅱ-Ⅲ 35%-55%,ICU住院3-32天,均轉入普通病房治療。
2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2.1恐懼和緊張心理:燒傷病人絕大部份是突然的意外傷害,事前無前驅和任何身體疾病先兆,傷后疼痛刺激,對ICU特殊環境的不適應,各種監護裝置的實施,入院后有陌生感,沒有任何心理準備。這種突然的意外傷害急劇地改變了病人的心理平衡,導致心情極度緊張、恐懼。
2.2對疼痛的畏懼心理:當病人頻繁大量的換藥以及隨著手術次數的增多,病人怕痛心理越來越嚴重,時間越長,病人對這種威脅性的刺激越害怕,有的病人甚至因此而拒絕換藥及手術治療。
2.3孤獨寂寞心理:患者受傷入院的常常感到被命運捉弄,被生活拋棄,ICU病房限制家人陪伴及親友探視,導致與愛人和親友分開,產生強烈的孤獨寂寞感和自卑心理。
2.4悲觀失望和害怕傷殘的心理:燒傷的體液滲出全身腫脹、氣管插管、重者呼吸困難等,患者對疾病不了解,對治療及愈合的不了解,隨著創面出現疤痕增生,肢體殘缺或功能障礙,這使病人對未來悲觀失望,憂心忡忡,甚至產生自殺傾向。
3護理對策
針對以上特點,在對ICU重度燒傷病人進行護理時,除積極作好各項搶救治療護理外,還應特別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
3.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是監護環境中的重要調節者,護士應當迅速熱情接待患者,主動向患者介紹ICU病室情況,設身處地的為病人著想,解釋燒傷的性質和發展規律,并介紹燒傷治療、護理方面的知識。讓病人認識病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暫時情感障礙,以達到解除顧慮及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1]。
3.2對疼痛畏懼心理的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要耐心細致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講明只有采取換藥、輸液、手術治療手段,才能盡快消滅創面,達到早期愈合的目的,使患者理解采取這些措施的重要性,醫護人員也會在操作中盡力減輕病人痛苦,并且合理使用止痛劑,從而減輕病人怕痛的心理。
3.3克服孤獨自卑心理:在長期的ICU治療護理工作中,向患者做好限制探視的解釋工作,告訴他們限制親友探視是為減少患者的感染率。護士要經常給予陪伴,重視病人的精神生活,給予精神上的鼓勵與關懷,消除自卑心理,讓病人不覺得孤獨無助,沒有被遺棄感。人性化的護理增加了患者繼續治療的信心與勇氣。
3.4對悲觀失望和害怕傷殘心理的病人,不但要密切注意病人的情緒波動,認真觀察病情,而且還要提高警惕,防止意外情況產生。要給予科學的指導,發現病人的疑難問題和困難時,要及時給予解答和幫助解決。使他們認識到傷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傷殘的消極情緒。通過有計劃地幫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取得較好效果。
4護理效果
燒傷病人心理問題復雜,矛盾突出,通過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導,病人能面對現實,樹立重新生活的勇氣。加強護理人員做好心理護理不僅及時解決了病人的心理問題,而且促進了病人身心早日康復,促進了護理水平的提高[2]。20例患者均未因心理問題發生意外事故,均轉入普通病房治療。
5護理體會
在ICU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里,護士所接觸的不僅是先進的重癥監護設備和患者的疾病,更應該看到患者是一個獨特的個體[3]。ICU患者的心理護理是復雜的工作,作為一名ICU護理人員應充分利用語言,把一片愛心傳遞給病人,對病人的心理問題逐一認真正確的解釋指導,從而密切了護患關系,促進了護患之間的交流溝通,同時增加了護士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王克芳.5例重度燒傷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8):152-153
[2]劉敏.燒傷病房實施循證護理的對比分析[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08,20(1):56-59
icu病人的護理篇2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207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9-2469-02
隨著醫學、護理科學的發展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心理學的研究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長期以來,人們對于疾病的原因、治療以及恢復的全過程,往往多重視軀體因素和環境中微生物的致病作用,而忽略了心理!尤其對于住在ICU病房的清醒病人,特殊的病區環境給病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因此,護理人員不僅要做好病情觀察、生活護理,還要積極地做好心理護理,以減輕患者的心理障礙,針對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特點來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
1.影響因素
1.1環境的影響。我院ICU病房共床位18張,床距1.5米,各種各樣的儀器設備,如除顫器、氧氣、吸引器、呼吸機、監護儀等均為病人所不熟悉的高新技術設備隨時投入工作,監護病人。各種各樣的機器聲、報警聲、氣管吸痰聲,甚至夜間談話及走路聲會使清醒病人感到煩躁不安,這些聲音足可以刺激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壓力感和焦慮加重,疼痛感加劇,從而影響病人的睡眠和休息,加重病情。
1.2患者心理變化。ICU病人由于發病急、病情重,清醒病人對疾病的產生和轉歸尤為擔心,加上ICU病房原則上不允許家屬陪伴,患者容易產生孤獨、恐慌和寂寞感;昏迷、麻醉覺醒后的患者時常出現對時間、場所的認識障礙,同病室危重病人的搶救或死亡,或者察言觀色受到某些旁人的不良暗示,時刻擔心自己病情惡化,生命終結。形成了承重的心理負擔,產生了情緒障礙。
1.3醫護人員工作習慣的局限。在ICU病房,醫護人員通常被監護儀所指導,他們關注的往往是疾病的發展和損傷程度,醫護人員全力以赴的救治工作使他們在精力及體力上有時顧及不到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會使病人感到醫護人員關心只是他們身旁的儀器而不是病人本身,讓病人失去一種親切感和安全感。
2.護理措施
2.1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調整病室的溫度、濕度和光線,工作人員應做到四輕,監護儀的報警聲應盡量調低,盡量保持病人正常的睡眠周期。搶救危重病人或為死亡病人做尸體料理時應注意保護周圍的清醒病人,拉上床旁隔簾,討論病情時放低音調。
2.2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切忌只注意監護儀上的信息,機械地做治療、翻身等操作而忽視患者的存在,了解患者的感覺與心理情緒,對經治醫生和護士進行介紹,介紹病區環境,探視的過程,滿足其心理需求,取得患者信任;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針對性進行疾病知識的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使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信心,減少患者對疾病盲目的恐慌和過分的擔憂。可以向患者說明目前的治療方案是針對病情需要制定的,使患者對醫療方案放心,并利用典型病例的成功之路啟發、引導。讓患者覺得護士可敬、可信,從而產生安全感。
2.3注重與患者的溝通。在晨晚間護理和喂飯時間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負擔,說話時靠近病床,態度和藹,以增加他們的親切感。并隨時將對患者有積極意義的信息透漏給患者,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2.4減輕患者心理負擔。規定家屬探視時間,讓患者感受來自家人的關心與體貼,消除孤獨與寂寞,并做好宣教,以共同保持病室安靜。晨間為病人播放新聞,讓患者與外界相通,不至于閉塞外界消息;飯后放一些曲調舒緩的音樂,以緩解病人的病痛,減少焦慮使病人感到輕松、舒適。
3.護理體會
患者是一個生物、心理、社會的統一體,由于擔心疾病的性質及轉歸,害怕失去健康和生命,失去生活和工作能力,不能履行原有的角色功能;住在ICU的病人發病急驟,病情嚴重,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脅對病人造成了極度的恐懼和不安。特殊的病區環境和嚴格的探視制度,沒有親人的陪伴,讓病人產生了孤獨、寂寞和焦慮感;ICU護士多注重病情變化,忽略了與病人的溝通,對清醒病人造成一種心理抑制;因此要求我們客觀的評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在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心理干預和情感支持,開展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正確實施心理護理,對促進ICU清醒病人的康復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美娟,王麗娟,常正云.手術室護士對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1(1):159~160.
[2]闞峰玉.急診手術患者心理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09,1,(1):188.
[3]陳玉英.淺談ICU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2,(4):90.
icu病人的護理篇3
1臨床資料
自2006年8月~2009年12月入住ICU的病人1 855例,男1120例,女735例,年齡5~86歲。其中重型顱腦損傷754例,多發傷286例,各類腫瘤108例,其他707例。
2護理問題及措施
2.1 身體不適及護理
2.1.1 各種管道及監護設備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和不適: ICU各種監護儀器的導線會讓病人感覺不舒適,尤其是術后放置的一些引流管,如胸管、胃管、中心靜脈導管等,還有氣管切開術后、呼吸機的應用等。我們采取的護理措施:1) 將各種導線適當約束放于合適部位,盡量不影響病人的活動,以減少不必要的限制。2) 向病人介紹各種導管的作用及放置原理以及如何保證引流效果。3) 遵醫囑按時服用止痛劑。4) 定時幫助病人更換臥位,盡可能使病人舒適。
2.1.2 噪音: 我院ICU病房有12張床位,病室面積約100 平方米,床距1米,無隔欄裝置,各種各樣的機械聲、報警聲、吸痰聲甚至夜間談話及走路聲可成為噪聲來源。據報道[1],危重病房是醫院噪聲最強的地方,可達5~80dB,而超過60 dB時,對環境會產生一定干擾。我科調查發現,60%的病人感到噪音使他們煩躁不安。噪聲可刺激人的交感神經,使病人的心率上升,心情煩躁,影響病人睡眠。護理措施是:1)醫護人員談話輕聲細語。2) 嚴格做到四輕。3) 根據情況夜間調小報警音量。4)所有治療盡量集中,以免影響病人休息。
2.2 精神方面的不適及護理
2.2.1 恐懼與焦慮: ICU病房擠滿了各種各樣的儀器設備,如除顫器、氧氣、吸引器、呼吸機、監護儀等均為病人所不熟悉的高新技術設備。
這種過度的擁擠,使病人活動空間縮小,進而產生思想上的壓力,同時ICU內各種噪音,光線刺激,同病室危重病人的搶救或死亡均會對病人的心理、生理上產生較大影響。另一方面由于保護性醫療,護士避免談及病情易引起病人猜疑。護理措施如下:1) 對術后清醒的病人講解各種儀器使用的目的、用途及安全性,告訴病人監護對他的病情有利。2) 根據病人文化程度及對疾病的看法不同采取不同的解答病情的方式。給病人講解如何配合治療,樹立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3) 對于術前聯系的病人,由護理人員到病房進行探視,給病人講解ICU制度及特點,詢問病人有何特殊要求。4) 采用音樂療法:在病情許可的情況下,讓病人自己選擇收聽平時喜歡的音樂。通過和諧優美的音樂,通過對病人的心理和生理起到雙重作用,產生情感效應及震動效應,以調節病人的精神和心理狀態。鄭春美[2]對設有對照組的鼻咽癌病人進行音樂治療,實驗組病人心理障礙得到明顯改善。
2.2.2 孤獨感和被拋棄感: 病人一進入ICU就感到精神緊張,調查發現有70%~80%的病人感到ICU的環境及復雜的儀器設備對他們是一種威脅,感到不知所措。如氣管切開術后采用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既影響了病人語言交流能力,同時機械呼吸機的應用又加重了病人焦慮、孤獨和疲勞感,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感。這種心理上的刺激,會導致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很多病人認為醫護人員更關心他們身旁的儀器,無法了解病人身心整體情況。ICU的護理人員往往被監護儀所指導,很少與病人交談,他們關注的是疾病和損傷,80 %的病人認為醫護人員對病人的其他狀態無暇顧及。。針對以上情況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1)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家屬穿上隔離衣探視,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2) 護士盡可能多與病人交談,了解其心理狀態。3) 認真做好基礎護理。4) 對病人多鼓勵,讓病人知道只要積極配合治療,病情穩定了就能轉出ICU。
2.2.3 人格喪失:手術后病人轉入ICU后,為適應監護和引流需要,病人幾乎全身裸露,而護理人員為治療,記護理記單,觀察儀器而忙忙碌碌,醫護之間也是談論病情,這只會讓病人以為護士更關心他身旁的儀器而不是病人本身。我們采取的措施是:1) 除了做好術前探視外,術后病人清醒后立即為他們介紹手術情況,,應詢問病人有何特殊要求。2) 經常給病人翻身按摩皮膚做好基礎護理,盡量讓病人舒適,多與病人交流。3) 隨時給病人介紹一些必要的監護情況,并介紹一些康復及飲食治療方面的知識,讓病人對自己病情有所了解,對康復充滿信心。
3 體會
總之,監護設備對病人造成的醫源性傷害及影響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可以避免的。護理人員要加強病房管理,經常深入實際,了解病人產生困惑的原因,及時解決問題,把監護設備對病人造成的心理及生理傷害減少到最低限度,促進整體護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 考 文 獻
[1] 郭鳳琳. ICU綜合征及音樂療法[J]. 國外醫學護理分冊,1999,6(3):103 - 104.
icu病人的護理篇4
【關鍵詞】 ICU;氣管切開;肺部感染;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708-01
ICU對危重患者進行搶救的一種主要的急救手術方式是氣管切開術,因為危重患者較低的抵抗力,較差的自理能力,對氣管套管需要保留較長的時間,所以氣管切開術一個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就是肺部感染。現對2011年1月至2011年我院ICU氣管切開肺部感染患者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取得的良好效果報導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48例,均為2011年1月至2011年我院ICU氣管切開肺部感染患者,男26例,女性22例,年齡31~79歲,平均59.4±5.8歲。氣管切開時間6 d~3個月。隨機分為觀察組24例(綜合性護理干預)和對照組(常規護理)2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及病種等方面相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干預措施
1.2.1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操作的嚴格化執行:保持定期消毒與監測,病房內安靜,紫外線每日都能照射入內。進出ICU室的工作人員,在衣著上要著專門的工作服、專用的拖鞋、必須戴帽子和口罩,還要及時地進行洗手,對于患感染性疾病的人員,要禁止出入ICU室。如果病員感染了高度耐藥菌或者其他特殊的病菌,要對其予以保護性隔離,住單間病房。對于病室,日均使用三氧消毒機進行2次的嚴格消毒,按時進行通風換氣作業,盡可能的減少不必要人員的流動,病人要求無陪護。冷凝水和呼吸機管道等每天也都必須要更換。
1.2.2對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的嚴密化:對于進入ICU病房的患者,要嚴密的對患者的血壓、體溫、意識、呼吸、脈搏、肢體活動的變化、對光的反射及瞳孔的大小進行密切的監測觀察,發現患者是否有腦疝、顱內再出血等先兆性癥狀。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要求護士的動作盡可能的輕柔,避免因為連續過度的護理操作產生醫源性刺激,造成波動血壓。
1.2.3氣管切開操作后的良好護理措施:對患者的傷口進行嚴密的觀察,觀察是否有出血的現象,對于氣管切開的局部位置,應盡可能的保持干燥和清潔,按照傷口敷料的清潔程度以及分泌物量的多少,決定換多少次藥。正常情況下,每天換藥1~2次即可,如果紗布被痰液浸漬,則要馬上更換,對于切口周圍,用使用0.5%碘伏進行消毒處理,每天進行2次消毒操作。氣囊壓力保持的范圍應該在低于2.45Kpa。氣囊放氣的時候,患者要平臥, 氣管內的痰液要先被吸凈,然后吸凈口鼻分泌物,這樣就可以盡可能的避免因為痰多,使得氣體測壓不準,產生高壓力或者因為發生了漏氣,產生了墜積性肺炎。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采用x2檢驗。差異有顯著性為P
2結果
2.1兩組的預后情況對比
經過積極的治療及護理后,觀察組的成功率為91.67%(22/24),對照組為79.17%(19/24)。兩組的成功率相比差異有顯著性 (P
表1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n/%)
2.2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17%(1/24),對照組為16.67%(4/24)。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差異有顯著性 (P
3討論
ICU氣管切開后,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見的一個并發癥是合并肺部感染,這個并發癥的發生與患者本身的病情關系密切,比如有其他合并性疾病、高齡、較低的FEV1/FVC、有較長的吸煙史、營養不良等等;因為較長的手術時間,較多的術中失血,在手術后,長時間的采用抑酸劑、PCEA等等:這些就會減弱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使得其咳嗽能力被降低,使得患者進行深呼吸(清除痰液)的能力也被降低;如果患者術前有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慢性支氣管炎、吸煙史,這些都使得患者的儲備能力和呼吸代償能力較差;在手術的負面影響下,比如傷口的疼痛等等,這些都會延遲老年患者下床活動的時間。本研究對綜合性的護理干預進行了研究分析,按照具體的結果,可以發現,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優勢明顯,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幾率,使得護理質量被提高,非常值得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雙玲,王東信,吳新民,等.外科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和相關死亡危險因素[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5):503-504.
icu病人的護理篇5
危險因素分析
病人本身的病變相關因素:不同病情、不同部位與不同程度感染的危重病人集中,成為發生感染的基礎原因。
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因素:ICU病人的院內感染與病房平常消毒滅菌工作不徹底,進出ICU室內人員多,空氣污染嚴重,物體表面和工作人員的手細菌數過多,超出限定值太多也有關系。日常工作繁忙,1名護士管理2~3名危重病人,使交叉感染的發生成為可能。
治療操作的相關因素:ICU病人均有生命體征和神志改變,咳嗽反射受到抑制,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有效排出,故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來保持呼吸道通暢,搶救病人生命。由此,氣管與外界直接相通,破壞了人體的第二道屏障的保護作用,空氣未經上呼吸道加濕,濕潤過濾而直接吸入氣管造成氣管黏膜干燥損傷,容易繼發細菌感染。
藥物應用因素:包括免疫抑制劑以及大量多種抗生素的使用,造成機體內正常菌叢的紊亂和大量耐藥菌株在醫院內流行和感染,成為造成醫院內感染的最重要原因。
護理措施
提高醫務人員的責任感,切斷交叉感染的傳播途徑:嚴格按規定要求定時清洗、消毒各種器械和物品,包括呼吸機管道、霧化器、給氧面罩、鼻導管、濕化瓶等,防止交叉感染。對每個病人應盡量專人管理,在給其他病人做完治療和護理后必須再洗手后工作。輸液器接頭處污染時應立即更換滅菌輸液器進行輸液。另外,醫務人員應定期檢查身體,凡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帶有致病菌者,應立即調換工作。
加強對昏迷病人口咽部及氣道的護理:及時、徹底清理昏迷病人口咽部的分泌物,防止口咽部分泌物漏入氣道。嚴格掌握正確、無菌的吸痰操作技巧,區別使用口腔、氣道導管,導管一次性使用和更換。吸痰前應加大吸氧濃度,以免病人缺氧。給病人氣道內吸入加溫濕化的氧,利于痰液排出。呼吸機管路和細菌過濾器應定期更換和消毒,給氧面罩和濕化瓶中的滅菌蒸餾水需每日更換。
避免冷凝液的吸入。護士在進行護理操作時應動作輕柔,及時棄去集液瓶中液體,防止逆流入呼吸道。
提高病人非特異性防御機能。加強病人營養支持療法,提高血清白蛋白,增強病人抵抗力。另外,可考慮給病人疫苗注射。
降低病原體感染:①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應隔離安置。保持床鋪整潔。②盡可能依照藥敏實驗合理科學地選用有效的抗生素,計量準確,嚴格掌握配伍禁忌,兩種抗生素不宜置于同一種溶液中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同時加強細菌耐藥性的監測,以使感染徹底治愈。③督促盡早拔除各種不必要的留置導管,以免長時間留置微生物滋生及逆行感染。保持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部位,及時更換引流袋。所有有創導管,拔除時盡量做細菌培養以協助病室內流行病學調研。深靜脈穿刺處每日消毒,更換敷料,有傷口者應保持傷口部位清潔、干燥,及時更換敷料并置于污染袋中封袋送外處理。④定期進行室內空氣消毒,保持室內空氣通暢,每月做室內空氣細菌濃度培養1次并實施消毒措施。床單位及儀器表面用500g/L含氯消毒劑擦試,浸泡器械用2%戊二醛,每周更換2次。進入人員應更換衣服、拖鞋、戴好帽子和口罩入室。做好空氣凈化。
綜上所述,ICU病人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中病情的嚴重程度和內源性感染為病人易感因素,侵入性操作和細菌耐藥性為促發因素。控制院內感染的有效途徑是預防為主,而預防院內感染需要加強醫護人員的道德教育,增強預防醫院內感染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嚴格護理操作各個環節,從而提高護理質量,預防醫院內感染的發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強對醫院內感染的監控,使醫院內感染給病人健康帶來的威脅降低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王志紅,周蘭姝.重癥監護病房感染的監護.危重癥護理學,2003,3:65.
2潘亞菊.氣管切開后兩種氣道濕化方法的實驗比較.中華護理雜志,1995,30(3):162.
icu病人的護理篇6
墜積性肺炎是ICU昏迷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主要是由于昏迷患者不能夠進行自主進食,增加了其口腔內細菌的定植機會,從而導致病原微生物發生異常增殖,一旦患者吸入口腔內細菌就會引發墜積性肺炎。墜積性肺炎的發生會給患者的治療效果帶來不良影響,因此積極的加強ICU昏迷患者的口腔護理,有效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對于ICU昏迷患者是十分重要的。筆者以下就對強化口腔護理在預防ICU昏迷病人并發墜積性肺炎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采取方便抽樣法抽取36例于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期間在我院ICU住院治療的昏迷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均為18例患者。本次研究中排除了合并有口腔疾病史的患者、合并口腔出血的患者、合并口腔手術史的患者、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治療的患者、由于呼吸道疾病入ICU進行治療的患者[1]。觀察組18例患者,男11例,女7例,患者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3.9+4.2)歲。對照組18例患者,男10例,女8例,患者年齡21―71歲,平均年齡(44.5+3.9)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之間的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1.2 臨床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ICU常規口腔護理,即每日早晚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用生理鹽水棉球依次對患者口唇、峽部、牙齒外面、咬合面、舌面、硬腭、舌下進行擦洗。觀察組患者給予強化口腔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①誤吸是導致墜積性肺炎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每次在實施口腔護理前,首先要使用聽診器聽患者的雙肺音,必要時先給予吸痰處理。對于處于淺昏迷狀態的患者,可以刺激其上凹內氣管以此來誘發其咳嗽反射,無創行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2]。
②實施護理時,首先將患者床頭抬高30°,將患者頭偏向一側,需兩名護理人員共同配合完成,其中一名護理人員使用20ml注射器吸取生理鹽水,然后套上截去針頭的頭皮針,將生理鹽水從患者一側的嘴角注入到口腔中。另一名護理人員應用吸痰管從患者的另一側嘴角將生理鹽水抽出,如此反復進行5次[3]。
③患者在完成口腔沖洗之后,使用蘸有生理鹽水的棉球對患者進行常規的口腔護理,此處的護理方式與對照組患者相同。完成常規口腔護理之后,使用彎鉗夾取蘸有濃度為5%的碳酸氫鈉溶液的紗布,對患者的硬腭、舌面、舌下、峽部、牙齒表面進行再次擦拭。擦拭過程中要重點對附著有牙菌斑的部位進行仔細的擦拭。在完成擦拭之后,護理人員要嚴格檢查患者的口腔內是否有遺漏的棉球或者是紗布。同時在擦拭的過程中要注意棉球和紗布不可過濕,一面引起患者發生嗆咳[4]。
④對于昏迷患者來說,往往是采取張口呼吸的方式,對于這類患者,使用蘸有生理鹽水的單層紗布對其進行口腔覆蓋,紗布一旦干燥之后及時蘸濕,每個4h更換1次紗布,以此來達到濕化入口的空氣,有效的預防口腔感染的發生[5]。
1.3 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13.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t檢驗,組間率用字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平。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口腔衛生情況比較
護理前的口腔衛生狀況,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相當,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的口腔衛生狀況,觀察組患者顯著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墜積性肺炎發生率比較
墜積性肺炎發生率,觀察組患者顯著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綜上所述,對ICU昏迷患者實施強化口腔護理干預,能夠顯著地改善患者的口腔衛生狀況,顯著降低患者的墜積性肺炎發生率,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黃慶萍,鄒丹,鄭玉玲,楊鳳玲.抽吸型口腔護理法在經口氣管插管危重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0):100―101.
[2]紀彩娜,王高潔,張敏.重癥機械通氣患者口腔護理臨床效果研究[J].青島醫藥衛生,2014,46(4):306―308.
[3]蔣麗紅,譚偉麗.牙齦炎沖洗劑與生理鹽水口腔護理對比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0):158―159.
[4]張蘭葉.生理鹽水與牙齦炎沖洗劑在口腔護理中的效果比較[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3,11(1):558―559.
icu病人的護理篇7
關鍵詞:ICU;人性化設計;ICU改造
北京協和醫院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ICU,如今ICU建設和管理日漸成熟,但在ICU的設計中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以下通過新建ICU和改建ICU的兩個工程實例,深入探討ICU人性化設計的問題。
一、ICU的醫療特點及對設計的影響
最初的ICU包含了外科系統患者和內科系統患者兩類,之后從ICU中分化出以心肌梗塞、狹心癥等心臟疾病為中心的內科系統患者的護理單元,即CCU。現在ICU內的患者準確地說是指以外科系統為中心的患者(大部分是術后重癥患者),ICU為重點放在外科系統患者呼吸管理上的護理單元。
從患者狀態特點出發,CCU的患者,大部分神智清醒,對周圍環境特別敏感。通常需要設置對外的透明玻璃窗,病室內部空間敞亮開闊,明朗安靜。而ICU的患者大部分處于無意識狀態,病室的空間處理只要滿足治療與護理上的要求即可,所以有些醫院的ICU采用無窗(為減少空調負荷)或高窗(為避免晃眼)的處理手法。
從患者需求的角度考慮,ICU中的患者對于治療方面的要求很高,但對于生活方面的要求較低。單元的建筑空間不需特別考慮患者的生活舒適等因素,也不必設置活動室、浴室等生活空間。
從醫護人員工作特點的角度考慮,ICU是將患者的治療與護理作為重點,并進行不間斷監護,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較大。所以對于ICU功能區域的人性化設計主要針對的對象為醫護人員,通過必要的人性化設計可以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其也是為患者度過安全期提供更好的保證。
另外,還應注重患者家屬的情感需求,如在公共區域設置談話室、視頻探視室等,力爭緩解撫慰家屬的情緒。
二、四川省腫瘤醫院新建病房樓的ICU設計案例
ICU單元按功能一般劃分為中心觀察區、病室、輔助用房3個區,空間組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整個單元的使用效果。其中病室和護士站是ICU的主體。除了合理的空間組合,細節設計和科學的需求計算也是人性化設計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以四川省腫瘤醫院新建病房樓為例, 其ICU位于新建病房樓的四層, 面積為2000㎡,設有50張病床。二、三層為手術層,五至二十層為住院病房層,在ICU與手術、住院病房之間有便捷的手術專用梯聯系,且交通流線合理(圖1、圖2)。
(一)中心觀察區
該院ICU以中心觀察區(護士站)為中心(圖4),三面環繞病室,將搶救治療距離控制在最短,且患者一旦通過專用電梯廳換床進入病區,首先就會經過護士站,方便病區管理。
(二)病室
根據院方的實際需求合理配置病房,設有單人間、二人間及多人間,可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感染隔離病房臨近污物區設置,便于污物快速處置,見圖3。
對于床間距的寬度,在《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中要求其應大于1.2m,但在實際需求調研中,醫護人員指出一個床位實際使用寬度(加吊橋)為2.4m,兩床間需再留出0.6m的通道,所以在該設計中將床間距設為2.1m,以滿足實際使用需求(圖5)。同時,為每個床位設滑軌式“L”形帷幕,必要時用帷幕隔開,這樣既保護患者的隱私權,又方便醫護人員進行搶救和護理工作,很好地突顯了人性化的細節設計。
另外,ICU病床周圍需為治療與搶救提供空間,面積應比普通病室的面積大,為了便于開展搶救工作,開放式病床每床所占面積約為15m2,單間病房面積約為18m2。
(三)輔助用房區
1.醫護工作區域的輔助用房設置
輔助用房區除了設置醫護辦公室、治療室、庫房、更衣室、值班室、盥洗室等外,還應包括談話室、家屬視頻探視室、家屬休息廳等。設計中,應強調科學性和經濟性。談話室、視頻探視室等宜緊鄰休息廳布置,同時盡量靠近公共電梯廳。
2.醫護人員更衣室的設置
根據《醫療機構重癥加強治療病房設置與管理規范》第七條規定:醫師人數與床位數之比應為0.8~1∶1以上,護士人數與床位數之比應為2.5~3∶1以上,可以根據需要配備適當數量的醫療輔助人員,故在50床床位均飽和的情況下,更衣空間至少應滿足50位醫師及150位護士的需要。由于護士以女性居多,故女更衣室應大于男更衣室,且預留部分空間以適應發展。
3.醫護值班室的設置
醫護人員的工作時間一般約8~12小時,平均每人監護2~3床,定時對患者的身體信息進行記錄并進行治療,工作強度大,因此休息室設置足夠的面積十分必要。醫護辦公空間宜緊鄰病區,便于隨時查看患者病情,如果條件允許,最好靠窗設置,使醫護人員能擁有自然采光和通風。
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ICU改造案例
華西醫院原有ICU床位數141張,僅占總床位數3.3%,趨近于《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規定的下限,改造完成后,監護病床增加20床,ICU的總床位數達到161床,占全院總床位數的3.7%,可有效緩解目前床位緊張的現狀。
(一)選址
改造的ICU位于華西醫院院區南側原信息樓三層,在第二與第三住院樓之間,并通過廊橋與兩住院樓連接。改造選址符合ICU與手術、住院之間緊密聯系,且交通流線合理的原則。改造前為辦公用房,樓層總建筑面積約1240㎡,其中改造面積約1090㎡,見圖6、圖7。
(二)改造重點
該ICU改造工程的重點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將醫生流線、病患流線、家屬流線、污物流線規劃清晰分明,最大程度地滿足科室的功能需求。
通過對該工程現有條件的分析,將各流線規劃如下:
第一,醫護人員可從與信息樓相接的第二住院樓二層病房輔助區直接進入換鞋區,然后更衣進入病區。
第二,患者從信息樓大廳通過醫梯上至三層,再由醫生推入病房,家屬則在本層電梯廳旁的視頻探視廳等候,不進入病房。
第三,病房產生的污物收集后直接通過消防樓梯前室走樓梯送出,不進入普通病區,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干擾和交叉感染。
科室的功能設置同樣以護士站和病室為主體,并設置輔助用房,設計標準均按照現在最新的標準配置,有關設計參數參考上一案例設計標準。由于實施ICU改造的舊房多為框架結構,梁柱結構均會盡可能地保留,因此在護士站和病室的主體設計中,應注意結構柱位置對于功能區的影響,要避免出現通道中有柱子凸出占用通道寬度的情況,影響病床通過,或是出現病床一側緊挨柱子的情況,不利于搶救工作的實施。
(三)空間設計
在環境、經濟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病區和家屬區的設計應注重聲、光、色對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影響。例如地面覆蓋物、墻壁和天花板應盡量采用吸音材料,病房以明度較高、色彩純度較低的柔和色調為主。空間整體氛圍潔凈、明朗、安靜,既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員的效率,也有助于病患度過安全期。
四、結束語
icu病人的護理篇8
關鍵詞:重癥監護室;重返;影響因素;護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y of reducing the return rate of ICU patients by nursing means.Methods Collecting data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5 to return to ICU patients, recording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turn to the causes,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to return to influence factors.Results Nearly 2 years 1315 cases of transferring patients,36 cases of returning to ICU,readmission rate of 2.74%;to return to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include patients,families,and nursing,management,and other factors.Conclusion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nursing service training,strengthen the ward management,establish regular follow-up and nursing consultation system,and reduce the rate of return of ICU in patients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Return;Influence factors;Nursing
1 臨床資料
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中心ICU共收治患者1427例,轉出1315例,重返36例,重返率2.74%。重返者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57.2歲;多數患者存在三種以上疾病,入住ICU第一診斷疾病分布:心腦血管疾病12例,慢性呼吸功能不全9例,外科手術后6例,高位截癱4例,重癥胰腺炎2例,其他疾病3例。重返直接病因有:呼吸道問題16例、心腦血管問題9例、消化道問題5例、術后并發癥4例、其他2例。重返后13例安置人工氣道,23例應用呼吸機,12例應用血管活性藥物,5例行纖支鏡灌洗,3例行血液凈化治療。重返者醫療費用每日是非重返者的1.6±0.7倍,重返后入住ICU時間為(4.3±2.47)d。重返者中病情好轉轉出25例(其中3例再次重返ICU),家屬放棄治療7例,死亡4例。
2 影響因素分析
2.1患者因素 研究顯示:ICU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轉出風險及重返率成正比。ICU患者存在病情重、病程長、基礎疾病多、多系統多器官功能異常、合并癥并發癥多、年老體弱、抵抗力低等特點,即使病情暫時穩定、順利轉出ICU也可出現病情反復或加重。本組中最主要的重返病因是呼吸道問題(占重返率的44%)。其中咳嗽無力致排痰不暢7例,誤吸4例,肺部感染發生或加重6例,呼吸衰竭3例,重返者中14例有呼吸道基礎疾病。因心腦血管問題重返的9例:其中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腦卒中和心跳呼吸驟停各2例,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6例。本組中未達到轉出指針而轉出者占重返率的19.23%。
2.2家屬、陪護因素 部分家屬因年少、年老或工作需要無法照顧患者而請陪護照料,因在ICU期間對患者的治療護理參與較少,轉出后陪護人員后續護理跟不上易出現照料失誤而致病情加重。有的家屬認為患者在ICU病房多住幾天可使病情更穩定而要求重返ICU。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患者家屬認為ICU費用高、對ICU的密閉環境和無陪護制度不理解、誤會醫務人員故意拖延患者轉出時間或對轉出標準不清楚,導致患者因家屬強烈要求過早轉出ICU,而在普通病房又得不到較好照顧,不得不重返ICU。此類因家屬、陪護因素導致重返者占26.92%。
2.3管理因素 因醫院管理要求,患者住院時間長會影響病房平均住院日、藥品比例等因素導致患者轉出標準把握不嚴。普通病房醫護人員缺乏、工作量大、排班結構不合理,危重患者的轉入帶來較大護理壓力。少數達到轉出標準患者因主要疾病對應科室無床位而轉入其他科室,轉入后得不到專科護理致重返率增加。
3 護理對策
3.1加強護士業務培訓,提供合理的資源配備 對ICU轉入患者加強環節質量控制,在病區內形成當班護士、質控護士、護士長三級監控體系。護理人力資源不足不僅會影響護理質量,也會給護理人員造成了很大的生理及心理壓力。對ICU轉入患者重點加強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觀察、氣道護理、引流管護理、排痰護理、院感防控,做好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因此增加護理人員配置、合理排班、加強責任心教育勢在必行。ICU 轉入患者在轉入72 h內病情通常較重,加上轉科途中顛簸、環境及醫務人員改變等易造成不適,應派業務水平高、經驗豐富的護理骨干負責其護理,床旁配備必要的搶救用物及監護儀器、氧氣、吸引器等設備,待患者適應新環境、病情穩定后再予以撤除。
3.2規范患者轉出流程,提高交接班質量 制定并遵循規范的ICU患者轉出流程。對未達到轉出指針而要求轉出者重點強調轉出風險,請家屬確認簽字。根據患者情況準備轉運中需要的搶救藥品、物品及其他用物。醫務人員共同護送患者轉科,保障安全。與接收科室醫務人員進行口頭、書面、床旁交接班,詳細交接患者病情、診療經過、管道、皮膚、病歷資料等情況,雙方確認簽字。
3.3建立ICU轉出患者定時隨訪制度和護理會診制度 建立院科兩級轉出患者護理隨訪制度。規定ICU患者轉出后5 d內責任護士進行隨訪,了解患者病情、對ICU護理工作的意見或建議并作出健康指導。醫院成立隨訪辦公室,對臨床科室隨訪工作尤其是ICU轉出患者、特殊患者等的隨訪及反饋進行監督和抽查。普通病房設立聯絡護士,成立危重癥護理小組,定期總結匯報ICU轉入患者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進行分析討論,必要時請ICU護理會診。Frost等人認為,為ICU 轉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和隨訪等目標性干預對降低ICU 重返率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祥飛.重癥監護室護理管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5): 210-212.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141-3052.htmlicu病人的護理范文8篇
相關文章:
實用的悲傷的句子88條02-12
組長工作計劃01-30
電站值員工年終總結09-23
違法亂占耕地建房情況匯08-17
臨時性用工協議書09-20
聯歡晚會邀請函01-30
文明禮儀在校園廣播稿11-30
我最喜歡的水果作文100字12-28
元宵節英語作文07-23
文科二本院校有哪些01-20
2024下半年浙江教資面試準考證打印入口(已開通)12-09
關于成都職業技術學院青羊校區(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地址)08-13
2024年上半年江蘇銀行從業資格考試合格標準:60分08-03
小學奧數教案01-19
迷局詩歌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