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里春秋》閱讀答案
在各領(lǐng)域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具有開放性,不是唯一的,我們要敢于辨證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還在為找閱讀答案而苦惱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靜里春秋》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靜里春秋
朱良志
①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譽,博物通古,每評畫,多有識見。他評北宋范寬的《臨流獨坐圖》,認為此圖“真得山靜日長之意”,突出了“靜”在中國藝術(shù)中的地位。中國藝術(shù)極力創(chuàng)造的靜寂的意象,原是為了時間的超越,在靜中體味永恒。
②宋代唐庚(字子西)有一首《醉眠》詩:“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它描繪的是藝術(shù)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③蘇軾有詩謂:“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在無爭、無斗、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靜寂的,正所謂懶出戶庭消永日,花開花落不知年。
④藝術(shù)家山靜日長的體驗,其實就是關(guān)于永恒的形上思考,他們用藝術(shù)的方式思考。倪云林的《容膝齋圖》,畫面起手處幾塊頑石,旁有老木枯槎數(shù)株,中部為一灣瘦水,對岸以粗筆鈞出淡淡的山影,將人置于荒天迥地之間,去體驗超越的情致。永恒感不是抽象的道、玄奧的終極之理,而是山自白云日自閑,心不為物所系,從容自在,漂流東西。云林有一詩寫道:“逍遙天地一閑身,浪跡江潮七十春。惟有云林堂下月,于今曾照昔年人。”他超越乎兩間,感受到“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永恒精神。
⑤沈周對山靜日長的境界,也有很深體會,其詩云:“碧嶂遙隱現(xiàn),白云自吞吐。空山不逢人,心靜自太古。”他在《策杖圖軸》中題詩道:“山靜似太古,人情亦澹如,逍遙遣世慮,泉石是安居。云白媚涯客,風清筠木虛……”沈周一生在吳中山水中徜徉,幾乎足不出吳中,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對他的畫也產(chǎn)生了影響。在太湖之畔,在吳儂軟語的故鄉(xiāng),在那軟風輕輕弱柳纏綿的天地,藝術(shù)也進入了寧靜的港灣,吳門畫派的靜,原是和他們對永恒的追求有關(guān)。
⑥“馬蹄不到清陰寂,始覺空山白日長”,這是文徵明的題畫詩。他生平對道禪哲學和儒家哲學有較深的浸染,他是一個追求靜寂的人。靜寂不僅和外在世界的鬧劇形成對比,靜寂中也可對世間事泊然無著染,保持靈魂的本真。靜寂不是外在環(huán)境的安靜,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卻了時間,藝術(shù)家與天地同在,與氣化的宇宙同吞吐。
⑦中國藝術(shù)有追求靜凈的傳統(tǒng)。清惲南田甚至以“靜凈”二字來論畫,他說:“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絕俗故遠,天游故靜。”天游,就是儒家所說的上下與天地同體,道家所說的渾然與造化為一。天游,不是俗游,是放下心來與萬物一例看。在靜中“天游”,便有了永恒。將靜視之為藝術(shù)之登峰極境,就在于一切外在世界“本靜”“本幽”,它是超越時空的生命體驗,他于此得永恒之生命精神。
(選自《中國美學十五講》,有刪改)
17.縱觀全文,闡釋標題“靜里春秋”的內(nèi)涵。(6分)
18.請簡要分析全文的論述層次。(6分)
19.為什么說第②自然段中,唐庚的詩描繪的是藝術(shù)家期望超越的境界?(6分)
參考答案
17.(6分)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出的靜寂意象,表現(xiàn)出的靜寂心境(2分);藝術(shù)家對山靜日長的生活體驗(2分);超越時空的生命體驗和永恒精神(2分)。
18.(6分)首先以詩、畫為例說明中國藝術(shù)極力創(chuàng)造的靜寂意象目的;其次闡述藝術(shù)家山靜日長體驗的實質(zhì);最后總結(jié)中國藝術(shù)具有追求靜寂的傳統(tǒng)。(每點2分)
19.(6分)寂靜的環(huán)境,符合詩人期許;時空的超越;“拈筆”一句寫出了詩人的精神超越。(每點2分)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36-4528.html《靜里春秋》閱讀答案
相關(guān)文章:
珍愛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范文8篇08-15
《紅樓夢》選讀 教學設計07-23
春天的現(xiàn)代詩歌07-20
元旦手抄報圖片12-31
經(jīng)典勵志晚安文案08-31
中學生的勵志語錄09-27
家庭活動總結(jié)10-11
央視《榜樣》學習心得體會01-30
明信片寄語12-05
悅納自己作文10-19
學會生存六年級作文07-23
一次活動的感受作文07-23
武警工程大學新聞傳播學干什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