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不是讀文文學常識
說話不是讀文,《實話實說》的崔永元是在說話,《新聞聯播》的羅京是在讀文,雖然兩人都是用嘴在說,但說話是說話,讀文是讀文,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用口語在說,而后者是用書面語在說。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用來交流溝通的兩套不同的信息系統,前者通過聽覺來傳播,后者通過視覺來傳播,所以,兩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規律。
口語是說的,不識字的人很多很多,但是除了啞巴人人都會說話,而且有的文盲還說得頭頭是道、滴水不漏。如果把口語寫下來,那就是大白話、白話文。
文字是寫的,以前識字的人不多,文字只在社會上層的小圈子里流傳;現在識字的人多了,文字已經普及。但文字是供人看的,如果讀出來,在古代就是滿口“之乎者也”,猶如食古未化的酸腐秀才;在現代那就是讀文,給人以咬文嚼字的感覺。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古人說話一定也是用口語的,但因為古代的口語基本上沒有記錄保留下來,以至于人們誤認為古人都是用文言文說話的了。20世紀初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主張“言文一致”、提倡白話文,是為了便于普及文化知識,既不是為了消滅書面語,也沒有取消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即使是“言文一致”的白話文,其與口語還是有差別的,因為它在記錄成文時多多少少還是被文人修改理順了。口語對語法、修辭的要求比書面語低得多,但對表述速度的要求則高得多,口語詞序可以錯位、可以樸實而無修飾,但是反應速度一定要快,寫字可以深思熟慮、反復推敲,說話必須滔滔不絕、應對如流。白話文雖然“言文一致”,但其已不是原汁原味的口語了。古代的這種并非原汁原味的口語在《詩經》、《樂府》、話本和演義小說里面我們可以找到其蹤跡。
口語表達得好主要靠能力,我們謂之曰“口才”;文字表達得好主要靠知識,我們謂之曰“文采”。當然,口才與文采也是相通的,尤其是對受過教育、識文斷字的人說話時要特別注重文采,才能做到妙語如珠、出口成章。
大學生演講最常見的毛病就是讀文――用書面語演講而不是用口語演講,把演講變成了背誦或朗誦。這是因為當今中小學教漢語與教英語犯的是一樣的毛病――只注重書面語訓練而不注重口語訓練,以至于如今的學生不僅學的英語是啞巴英語,而且學的漢語也是啞巴漢語,學生都只會寫字讀文而不會說話了。
要想學會說話,唯一的辦法就是多說多練,舍此別無他途。欣聞今年新編的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已加入了很大份量的口語訓練,這說明有關方面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采取措施切實地在解決這個問題。希望若干年以后我們的青年都能學會說話而不再讀文。
本文鏈接:http://www.svtrjb.com/v-38-11687.html說話不是讀文文學常識
相關文章:
正視自我高二作文12-14
描寫朝霞的優美段落12-11
房屋招租啟事12-10
我的拿手菜小學作文12-05
2024年重慶中級銀行從業資格考試準考證打印時間:10月21日08-26
秋天的樹葉教案11-05
形容好人多的成語01-12
高一自我介紹11-09
教師節手抄報簡單好看09-13
健康飲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07-25
土地承包合作協議書07-07
頒獎晚會策劃書11-27
小學學生交通安全的承諾書11-13
公積金收入證明10-31
讀《誰動了我的奶酪》有感01-30
書香校園啟動儀式發言稿01-10
《窮養兒子富養女》讀后感11-30
西游記的讀書心得體會11-13